4-6年级小学生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关系的研究 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223460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93.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6年级小学生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关系的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4-6年级小学生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关系的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4-6年级小学生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关系的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4-6年级小学生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关系的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4-6年级小学生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关系的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6年级小学生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关系的研究 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6年级小学生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关系的研究 毕业论文.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本 科 毕 业 论 文论 文 题 目 :4-6年级小学生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关系的研究指 导 老 师 : 学 生 姓 名 : 学 号 : 院 系 :网络教育学院专 业 :教育管理专业毕 业 时 间 :2010年2月原 创 承 诺 书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2010 年 2 月 1 日目 录摘要IAbstractII导言III一、研究方法1(一)调查对象1(二)研究工

2、具11儿童孤独感量表12安全感量表13儿童社交焦虑量表1(三)施测过程和数据处理1二、结果2(一)描述性统计结果2(二)儿童孤独感的差异比较2(三)儿童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之间的相关3(四)儿童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回归分析3三、讨论4(一)4-6年级小学生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现状分析4(二)4-6年级小学生孤独感的差异分析5(三)4-6年级小学生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关系分析5四、结论7五、建议7参考文献8附录10致谢词13摘要为了探讨儿童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现状及其相互关系,采用儿童孤独感量表、安全感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对307名4-6年级小学生进行调

3、查。结果发现:(1)孤独感整体偏低,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不存在性别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与母亲同住与不与母亲同住的儿童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2)安全感及其各因子整体偏高,社交焦虑感及其各因子整体偏低;(3)孤独感与安全感呈负相关,孤独感与社交焦虑感呈正相关,安全感与社交焦虑感呈负相关。(4)与安全感相比,社交焦虑感对孤独感的影响程度更大。关键词:4-6年级小学生 孤独感 安全感 社交焦虑感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childrens loneliness associated with security and social anxiety

4、and the status of them,307 children in 4 to 6 grade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Security Questionnaire and Social Anxiety Scale for Children.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Loneliness in the overall level is lower an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grades,but not different i

5、n sexs and non-only child and only child, loneliness between children living with mothers amd not liveng with mothers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2) Security and its factors is higher and social anxiety and its factors is lower in the overall level. 3) There were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onelin

6、ess and security,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oneliness and social anxiety,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curity and social anxiety. 4) Compared with security, social anxiety have greater impact on loneliness.Key words:children in 4 to 6 grades loneliness security social anxiety4-6年级小学生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

7、感关系的研究导言儿童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心理及人格等各方面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健全,但由于其固有的年龄特征和生理特点,当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会存在着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心理障碍,尤其是4-6年级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骤变期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期,了解他们在交往中的不良情绪体验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儿童的孤独感越来越成为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Peplau等把孤独感界定为个体认识到其期望达到的和实际达到的社交网络模式存在差距而产生的不愉快体验1、2。对于儿童来讲,孤独是个体基于对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和友谊地位的不满足而产生的孤单、寂寞、失落、疏离和不愉快的主观情绪体验,是一种消极

8、的、弥漫性的心理状态,儿童长期处于此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3。孤独会使人缺乏自信心,自我评价降低,进而引发情绪障碍,并产生种种消极体验,如沮丧、失助、抑郁、烦躁、自卑、绝望等,因此孤独极大地危害着人的心理健康。安全感是整个儿童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儿童期又是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时期,此时安全感建立的好坏会对其以后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许多心理学家,如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社会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霍妮、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等对安全感都做过研究与论述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安全感的缺失,会导致焦虑和防御机制5。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9、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我国学者黄希庭在其所编的简明心理学辞典中指出,安全感是人在摆脱危险情境或受到保护时体验到的情感,是维持个体与社会生存不可缺少的因素6。丛中、安莉娟则认为,安全感是主体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时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7、8。社交焦虑是指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9。目前国内研究者从多个角度对社交焦虑进行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研究对象多指向成人及大学生群体,对儿童青少年的关注相对来说较少。青春期往往是社交焦虑的多发期和关键时期,但随

10、着社会的发展和儿童生理及心理的早熟现象的出现,社交焦虑可能有低龄化和数量增长的趋势。社交焦虑在行为上通常表现为:害怕与别人对视,害怕被人注视,怕自己在他人面前有丢脸的言谈举止,怕在别人面前吃饭、书写等10,以及需要在众人面前讲话时会明显表现出对情境的焦虑11,当面临无法避免的社会交往时,他们会尽量让谈话变得简短、不具威胁性12,还表现为害怕别人的否定评价13。关于国内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感的状况,一些学者做了调查。蔡亮亮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调查1030名城市小学生的社交心理,发现儿童社交焦虑没性别差异14。孔德怡对山东省邹城市9-12岁儿童社交焦虑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邹城市儿童社交焦虑存在状态检出

11、率为13.74%,社交焦虑严重存在问题,检出率为2.29%15。本研究采用儿童孤独感量表、安全感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于2009年11月对佛山市某小学4-6年级共307名儿童进行调查。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了儿童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现状及其相互关系,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在小学进行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家庭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供科学依据12一、研究方法(一)调查对象本研究从佛山市某公办小学随机抽取4-6年级各两个班的学生共348名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48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307份,有效回收率达88.2%。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分布如表1所示。表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

12、况变量组别人数百分比年级四9831.9五9831.9六11136.2性别男16754.4女14045.6独生子女是17757.7否13042.3生源地本地(佛山)28592.8外地227.2不与父亲同住是3812.4否26987.6不与母亲同住是123.9否29596.1(二)研究工具1儿童孤独感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 CLS)采用Asher等人编制的专用于3-6年级学生的儿童孤独感量表16,共有24个项目,其中包括16个孤独项目和8个关于个人爱好的插入项目,插入项目最后不计入总分。量表按5级计分,分数范围在l6-80分之间,如果得分低于20分,则孤独感偏

13、低,如果得分高于40分,则孤独感偏高,分数越高,表明孤独感越强。记入总分的16个条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2安全感量表(Security Questionnaire,SQ)此问卷是丛中、安莉娟编制的安全感量表17,共16题,由2个因子构成:人际安全因子,共8个项目,主要反映的是个体对于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安全体验;确定控制感因子,共8个项目,主要反映的是个体对于生活的预测和控制、确定感。采用1-5级记分法,分数范围在l6-80分之间,得分越高,安全感越强。本研究中总问卷及两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3、0.69、0.76,证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3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ocial An

14、xiety Scale for Children,SASC)采用La Greca等人编制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16,涉及社交焦虑所伴发的情感、认知及行为,包含害怕否定评价和社交回避两大因子,共10个项目,采用1-3级记分法,分数范围在10-30分之间,间隔两周的重测信度为0.67,总分的Cronbach系数为0.76。(三)施测过程和数据处理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问卷负责人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对整个施测过程进行监督,要求被试独立安静地完成问卷。所得问卷数据全部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二、结果(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对儿童的孤独感与安全

15、感、社交焦虑感及其各因子的得分进行统计,得出均值和标准差,如表2所示。表2 儿童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状况得分范围M(均值)SD(标准差)孤独感206532.2157.880安全感208055.95111.549人际安全感94029.0815.870确定控制感84026.8706.795社交焦虑感102614.9813.250害怕否定评价6169.1112.257社交回避及苦恼4115.8701.612从表2可以看出,儿童孤独感整体偏低;安全感整体偏高,其中,人际安全感偏高,确定控制感偏高;社交焦虑感整体偏低,其中,害怕否定评价因子偏低,社交回避及苦恼因子偏低。(二)儿童孤独感的差异比较

16、1对不同性别儿童的孤独感总分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3 不同性别儿童孤独感的t检验性别M(均值)SD(标准差)tP男32.6657.8651.0920.276女31.6797.892从表3可以看出,男女生孤独感总分比较接近,男生高于女生,但差异不显著。2对不同年级儿童的孤独感总分进行t检验和多重比较,结果如表4、表5所示。表4 不同年级儿童孤独感的F检验年级M(均值)SD(标准差)FP四年级34.7048.4548.4780.000五年级31.8277.686六年级30.3606.963表5 儿童孤独感的年级间多重比较年级四五六四年级1.000五年级0.0091.000六年级0.0000

17、.1701.000由表4和表5可知,儿童的孤独感存在极其显著的年级差异,四年级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五、六年级;五年级高于六年级,但差异不显著。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儿童孤独感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表6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儿童孤独感的t检验M(均值)SD(标准差)tP独生子女32.5717.2520.9230.357非独生子女31.7308.668由上表可看出,独生子女的孤独感高于非独生子女,但不存在显著差异。4对是否与父母长期同住的儿童孤独感总分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7、表8所示。表7 是否与父住儿童孤独感的t检验不与父住M(均值)SD(标准差)tP是33.52638.139781.096

18、0.274否32.02977.84023表8 是否与母住儿童孤独感的t检验不与母住M(均值)SD(标准差)tP是36.83338.736892.0820.038否32.02717.80149从表7、表8的结果可以看出,是否与父亲同住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并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否与母亲同住对儿童孤独感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可见母亲与儿童的接触及关怀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很大。(三)儿童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之间的相关为了探究儿童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之间的相关程度,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见表9。表9 孤独感与安全感及其各维度、社交焦虑感及其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安全感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社

19、交焦虑感害怕否定评价社交回避及苦恼孤独感-0.369*-0.391*-0.290*0.387*0.315*0.339*安全感1.0000.897*0.925*-0.369*-0.369*-0.227*人际安全感1.0000.662*-0.338*-0.300*-0.262*确定控制感1.000-0.334*-0.367*-0.160*社交焦虑感1.0000.890*0.770*害怕否定评价1.0000.395*社交回避及苦恼1.000注:* P0.01。从表9可以看出,儿童孤独感与安全感及其各维度、社交焦虑感及其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统计结果表明:(1)孤独感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介于0.290-0

20、.391之间;(2)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三者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相关,P值均小于0.01;(3)孤独感与安全感呈显著负相关(R=-0.369),与社交焦虑感呈高度正相关(R=0.387);安全感与社交焦虑感呈显著负相关(R=-0.369)。这些结果表明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之间呈中度相关,各相关系数均已达到显著水平。(四)儿童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儿童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相关程度,以学生安全感、社交焦虑感为自变量,以孤独感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0、表11。表10 孤独感对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回归有效性检验RR2调整的R2FP回归模型0.457

21、0.2090.20440.1400.000从表10中可知,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相关系数R0.457,表明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相关系数的平方(R Square)0.209,表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可以解释孤独感20.9的变异性。回归检验结果(F40.140,Sig.0.000)表明,这一回归分析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即说明了在一定程度上,儿童孤独感的差异,可以由安全感和社交焦虑感的差异水平作出解释。表11 安全感、社交焦虑感对孤独感的逐步回归分析tP安全感-0.262-4.7760.000社交焦虑感0.2905.2870.000表11结果显示,社交焦虑感的回归系数安

22、全感的回归系数,且两者的值均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P都小于0.05)。这一结果说明,与安全感相比,社交焦虑感对孤独感的影响程度更大。三、讨论(一)4-6年级小学生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现状分析从儿童孤独感的得分均值结果表明,儿童孤独感整体偏低。从表1可知,生源地在佛山,作为本地人在此长大的调查对象占绝大部分,并且绝大部分儿童都与父母长期居住在一起,在家里有父母和家人的关爱,在学校有同学朋友的陪伴和老师的关怀。同时,多样化的城市文化环境也为儿童模仿获取更多的人际技能提供条件。因此,儿童孤独感较低。虽然本次调查结果比较乐观,儿童孤独感较低,但有关研究显示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很多,如同伴关系、父

23、母教养方式、友谊质量、社交地位、学习困难程度、父母文化水平、亲子关系、家庭经济状况等,因此在教育中要时刻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儿童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儿童的安全感及其因子得分偏高,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调查对象所在的学校是公办学校,调查对象中有92.8%是本地人,学生就读的稳定性较大,流动性较小,学生不必担心学校会因资金或其他问题无法办学而要转学,也不必担心父母工作调动而必须离开周围的朋友和同学,同时该所学校处于发达城市,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的素质普遍较高,家庭教育也相对较好,师生关系、亲子关系良好,因此儿童的安全感较高。第二,以精神分析学家如

24、弗洛姆、霍尼、沙利文、艾里克森等人对安全感的论述为依据,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父母(尤其母亲)如果能够给孩子足够的爱,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爱,孩子就会体验到安全感,并延伸出对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并且感觉到自尊、自信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18。在调查对象中,与父亲共同生活的占87.6%,与母亲共同生活的占96.1%,多数都在父母亲的身边享受亲情的关爱,所以安全感较高。第三,Kuar,Rjaendra对家庭大小对安全感的影响做了研究,发现小家庭的儿童更具有安全感19。调查对象中有57.7%的儿童是独生子女,一直享受着家长、亲人无尽的爱,没有与他人分享爱或者缺少爱的不安全感。

25、儿童的社交焦虑感及其因子得分明显偏低,原因可能在于调查对象生活在先进、舒适、便捷的大城市,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能够得到较大的满足,没有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带来的压力,同时因为年龄尚小,也没有过多地承受外界期望、学习和生活适应、人际关系、与亲人离别等的压力,因此社交焦虑感偏低。国内关于儿童社交焦虑的研究有很多,比如严标宾等的研究表明随着年级升高,社交焦虑量表的害怕否定评价、社交回避及苦恼也均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父母养育方式与农村小学生的社交焦虑呈正相关9;刘勇研究了家庭结构(离异或完整家庭)、独生与非独生、教养方式、父母文化水平等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20;另有学者研究了小学生社交焦虑

26、的影响因素有年级、健康状况、零花钱、学习困难程度、父亲教育方式、其他家人教育方式、是否为留守儿童、教师教育方式21。这些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应加强儿童学业辅导、生活辅导和心理健康辅导,及时给予关心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克服焦虑心理。(二)4-6年级小学生孤独感的差异分析从儿童孤独感的差异比较结果得出,儿童孤独感得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且年级越低孤独感的发生比率越高,这与刘红、王洪礼等3,张顺、王良锋等22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对年级差异的进一步分析还表明,四年级的孤独感与五、六年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五、六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从整体上说,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儿童的孤独感呈现下降的趋势,到了

27、高年级就没有明显的孤独差异了。但由于本研究所选的被试仅限于佛山市的一所普通小学的307名学生,这些被试能否代表全国的小学生,研究结果能否在全国推广,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尚未很好地形成紧密的同伴团体,同伴关系质量不高,因而高孤独发生率较高;随着年级增高,同伴关系更为融洽,高孤独感发生率就随之下降。孤独感不存在性别差异,与俞国良等23的研究结果一致,但却与刘红、王洪礼等3发现的男生的孤独感得分高于女生且存在性别差异的结果有一定的差异。本次研究表现为男女生孤独感总分比较接近,男生高于女生,这与刘红,王洪礼等的结果相似,但不存在差异。男生孤独感略高于女生,原因可能在于男生的同伴

28、关系不及女生的和谐和稳定,同时女生感情相对较细腻,遇到事情更多的会倾向于倾诉,而男生更倾向于闷在心里面,表达感情的方式也相对少,而且此阶段的男生也有了男孩要坚强的性别信念。独生子女的孤独感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差异不显著。独生子女因为生活中同伴相对较小,在家里也没有其他同伴与之玩耍,同伴关系相对缺乏,因此孤独感会略高于非独生子女。对是否与父母长期同住的儿童的孤独感总分进行t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是否与父亲同住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并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是否与母亲同住对儿童孤独感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与母亲长期同住的儿童孤独显著高于与母亲长期同住的儿童。可见母亲与儿童的接触及关怀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

29、很大。从孩子出生开始,母亲接触孩子、了解孩子、关怀孩子、教养孩子的机会和责任是最多的,孩子对母亲的感情最深,印象最深,因此在家庭中,母亲与子女的关系,母亲的表达性功能和工具性功能都比父亲强,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及母亲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自然也比父亲的强。本研究得出的孤独感差异与已往的研究不太一致。如,周宗奎、范翠英等的研究发现男生的孤独感显著地高于女生,被拒绝儿童的孤独感最高,其次是被忽视儿童24;石庆馨等研究得出儿童的孤独感不存在年级差异,但存在性别差异25;刘红、王洪礼的研究发现,209名小学儿童的孤独感存在着年级、性别差异3。俞国良等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孤独感不存在明显的年级和性别差异23;周

30、宗奎,赵冬梅等的研究显示,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孤独感存在性别差异,但不存在年级差异26。本次研究结果除了与地域、取样范围有关以外,还与学生自身特征有关,他们所处的环境、家庭状况、家庭和学校教育方式、教师素质、地区经济状况等等都会影响研究结果。当然还有很多变量的作用有待分析和探讨。从本次研究可总结出,学校、家庭应在对不同年级儿童的教育中,要采用有针对性的适当的方式,多关注低年级儿童,多给予肯定性的评价,以防止儿童造成过于强烈的孤独感,从而影响其正常的心理发育。(三)4-6年级小学生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关系分析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相关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呈中度相关,各相关系数均已达到显著水

31、平。孤独感与安全感呈显著负相关(R=-0.369),安全感越高,儿童的孤独感就会越低。众多心理学者认为,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可见,安全感对孤独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足够的安全感能促使个体与人交往,从而减少了独处的时间,增加与人交流的机会,个体进而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他人,认识环境,认识社会,孤独感则会相应减少。心理安全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个体的归属感,从而缓解儿童的孤独感。因而,为了降低儿童的孤独感,提高其安全感也是提高儿童孤独感的途径之一。有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等与安全感的相关很密切,严厉、拒绝和忽视的

32、教养会增加不安全感,儿童在温暖、和睦、互助的家庭氛围易于建立安全感家庭氛围如果冷漠、疏远、拒绝则易使儿童产生恐惧和焦虑,缺乏安全感。父母婚姻质量和教养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儿童安全感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提高儿童安全感,要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安全感不仅受家庭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受学校、老师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保持学校的稳定性,加强学校的校园建设,保证一定的办学规模,加强老师的专业素质等方式来加强儿童安全感,让他们感觉到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让他们更好的成为社会的健康建设者。表9的结果表明,孤独感与社交焦虑感呈高度正相关(R=0.387),社交焦虑感越低,儿童的孤独感就会越低。张妍等27研究发现社交焦

33、虑和孤独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张妍等的研究发现只有学业成绩在儿童社交焦虑和孤独感得分上存在主效应,学业成绩不同的学生在社交焦虑和孤独感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社交焦虑感的强弱对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和孤独感的强弱起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从而会对个体的学业成绩、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学习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当个体感觉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尤其在学习成绩方面上处于弱势时,难免会产生自卑感,从而导致行为退缩、自我封闭等表现,孤独感也会相应增强。个体的社交焦虑感越强则孤独感会越强,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尽量避免给儿童造成过多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让其顺其自然地成长和发展。研究还表明,安

34、全感与社交焦虑感呈显著负相关(R=-0.369),杨堂英19对流动儿童安全感的研究中也发现安全感与焦虑性有显著相关。一般而言,儿童拥有了安全感就敢接近别人,与人交往,并建立信任关系,从中体验到交往的快乐,而这会进一步增强儿童与人交往的意愿,提高其社交的能力,社交焦虑感则会降低;反之,如果儿童对人缺乏安全感,那么他就不敢或不愿与别人进行交往,或者在与别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儿童的安全感遭到了破坏,那么,他的社交意愿也会遭到阻抑,就会导致儿童容易产生社交焦虑感。弗洛伊德提出,当个体所接到的刺激超过了本身控制和释放能量的界限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创伤感、危险感,伴随这种创伤感、危险感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7

35、。也就是说,当个体缺乏足够的安全感时就会导致不安全感的产生,认为世间的一切任何事物对他们来说都充满了危险,进而产生焦虑的体验。家长应尽力满足儿童合理的要求,减少个体的不安全感和不舒适感,避免焦虑感过多过量地产生。表10和表11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儿童孤独感的差异,可以由安全感和社交焦虑感的差异水平作出解释。这表明,本次研究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结果可以为儿童的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提供科学性依据。儿童的安全感和社交焦虑感都能显著地影响儿童的孤独感,并且与安全感相比,社交焦虑感对孤独感的影响程度更大。原因可能在于儿童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增加,与他

36、人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显著增加,人际关系变得日益重要。他们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外界交往结果与预期效果不一致或相差甚远时,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心理矛盾的加剧,从而影响其交往意愿和交往技能,由此产生的社交焦虑感可能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孤独感。可见,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和减少儿童的孤独体验,不仅要注重对安全感的培养和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儿童的社交焦虑水平,对有社交焦虑感的儿童采取行之有效的社会技能训练,以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四、结论(一)4-6年级小学生孤独感整体偏低,安全感及其各因子整体偏高,社交焦虑感及其各因子整体偏低。

37、(二)4-6年级小学生孤独感得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不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男女生孤独感总分比较接近,男生高于女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与母亲同住与不与母亲同住的儿童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三)4-6年级小学生的孤独感与安全感呈显著的负相关,孤独感与社交焦虑感有高度的正相关;安全感与社交焦虑感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安全感相比,社交焦虑感对孤独感的影响程度更大。五、建议(一)掌握儿童孤独感、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状况,进而全面了解儿童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儿童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二)了解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环境的儿童的孤独感、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特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教

38、育的优势,尤其要关注低年级儿童的孤独感状况。(三)重视儿童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之间的关系,通过提高儿童的安全感和降低儿童的社交焦虑感来降低他们的孤独感,培养儿童的健康情感。参考文献1 李幼穗,孙红梅.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及社交自我知觉的研究J.心理科学, 2007,30(1):84-88.2 杨在花.学习困难儿童自我定向、友谊质量、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1:1-12.3 刘红,王洪礼.209名小学儿童的孤独感与友谊质量、同伴接纳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1):44-47.4 孙思玉,吴琼,王海兰,罗宇茜,管健.天津市大学生安全感研究

39、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3):304-307.5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94-296.6 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辞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7 安莉娟,丛中.安全感研究述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6):698-699.8 丛中,安莉娟.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97-99.9 严标宾,郑雪.农村小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社交焦虑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5):291-293.10 郭晓薇.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0,1(20

40、):55-58.11 郑金香,吴真,吉峰.女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归因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3):212-214.12 王晓刚,张甜,蒋灿,陈永进,阮昆良.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班集体人际关系的调查研究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2(4):23-26.13 辛自强,池丽萍,刘丙元.不同社交地位初中生的社交焦虑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4):231-232.14 蔡亮亮.1030名小学生社交心理调查分析J.中国校医.1998.12(1):32-33.15 孔德怡.邹城市9-12岁儿童社交焦虑心理调查J.中国校医,2002,16(3):266.

41、16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03-304,248-249.17 丛中,安莉娟.安全感量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编辑委员会,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社,2005,199-200.18 安莉娟,丛中,王欣.高中生的安全感及其相关因素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0):717-722.19 杨堂英.北京市流动儿童安全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1-13.20 刘勇.城乡儿童社交焦虑水平的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9):590.21 王良锋,张顺,孙业桓,张秀军.

42、安徽某农村地区小学生社交焦虑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0):853-855.22 张顺,王良锋,孙业桓,张秀军.安徽省某农村地区3-6年级小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J. 疾病控制杂志,2007,11(1):61-63.23 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0,32(1):59-64.24 周宗奎,范翠英.小学儿童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24(4): 442-444.25 石庆馨,王争艳,张侃.儿童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儿童心理卫生,2006,19(6):416.26

43、周宗奎,赵冬梅,陈晶,等.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9(4):7O-74.27 张妍,吕培瑶,刘志强,赵凌燕,许芳.小学生社交焦虑和孤独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55956.附录调查问卷本次调查是想了解与您有关的一些事实与体验,请在符合您情况的相应选项上划“”,答案无好坏和对错之分,只要依照自己真实的经验及感受回答就可以了。请您每题都作答,而且每一题只有一个答案,千万不要多选或者遗漏,不要参考他人的答案。感谢您的合作!第一部分:请在与您实际情况相符的选项前的带圈数字上打“”:1年级:四年级 五年级

44、 六年级2性别:男 女3是否独生子女:独生 非独生4生源地:本地(佛山) 其他地方 在本地生活时间: 年5父亲是否健在:是(在您 岁时去世) 否6母亲是否健在:是(在您 岁时去世) 否7父母是否离婚:是(在您 岁时离异) 否8父亲常期在外地工作,很少与您住在一起:是 否9母亲常期在外地工作,很少与您住在一起:是 否第二部分:本测验每一问题都有几个答案可供选择,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您实际情况的答案,并在答案所在的那一栏内打“”,请不要漏掉任何问题。附录A 儿童社交焦虑量表题目从不这样有时这样一直这样1在其他小朋友面前做一些自己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时,我很担心。2我担心自己被人讥笑。3和我不认识的小朋友在一起时,我感到害羞。4跟一大堆小朋友在一起时,我很安静,不说话。5我担心其他小朋友怎样看我。6我感觉其他小朋友在取笑我。7与新认识的小朋友谈话时,我紧张不安。8我担心其他小朋友会怎么说我。9我只跟我很熟的小朋友说话。10我害怕其他小朋友不喜欢我。附录B 儿童孤独感量表题目一直这样经常这样有时这样偶尔这样从不这样1我很容易在学校里结交新朋友。2我喜欢看书。3没有人跟我说话。4我能与其他小朋友一块把事情做得很好。5我经常看电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