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教案: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登高.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228047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教案: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登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精品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教案: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登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精品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教案: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登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精品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教案: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登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精品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教案: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登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教案: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登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教案: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登高.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登高锦瑟方案设计(一)教材概述登高锦瑟分别是本单元“诗从肺腑出”部分的第二篇、第四篇阅读材料。因为高一下半学期时间较为紧迫,所以把两首诗歌放在一个课时内完成。两首诗歌,可以各占半节课分开研习;也可以合起来进行比较阅读。登高历来被人们冠以杜甫集中的“七言律诗第一”之名,甚至被称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全诗登高所见秋江之景,所抒老病孤愁之情,无不动人心弦;而锦瑟是李商隐诗中最为人们所喜爱并且津津乐道的诗歌之一,其中绮旎婉约的意象、缱绻缠绵的情感、雾里看花的诗境,最是撩动人心。这两首诗歌都是中国古代重量级诗人的重量级作品,仅用一节课来研习,看似不合理,但即使用

2、好几节课来讲,也不能说可以把这两首诗讲通。所以不如删繁就简,于无声外听春雷,稍加指点,便放开手去,让学生在沉默中能够捕捉到自己内心与诗人的对白。思路方法本课教学重在引导学生通过知人论世、把握意象等方法试着去鉴赏诗歌,同时在分析探研的过程中体味诗人真诚深厚的情感。本节课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听名家的诗歌朗诵。但最重要的还是把自主权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反复朗读,反复体会,充分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课前可以让学生预习准备:1预习登高锦瑟,反复朗读。2大致了解杜甫、李商隐曲折的人生经历。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1对杜甫和李商隐的生平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对杜甫与李商隐在中国诗歌史的地

3、位有准确的把握;通过对诗歌更进一步地品味,体会字面背后的作者情感;欣赏两位诗人高超的语言艺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品味诗歌意象,探究背后内涵。知人论世,结合诗人身世、创作背景去理解诗歌。感受两位诗人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3通过理解杜甫长年漂泊、孤独老病的愁怀和抱负不申、际遇难逢的悲慨,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对锦瑟内涵的探究,对李商隐怅惘、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的情思有所体会,从而了解到人类那种纤细、敏感、脆弱的心灵,逐渐培养一种宽阔的情感视野与丰富的人文情怀。第1课时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从古至今重阳节都有一个重要的风俗登高。古代的人们在秋高气爽的时节登上高处,或者怀念亲人,或者

4、抒发情感。在安史之乱过后的唐代,有一位诗人抱病登上高台,看见那滚滚流逝的长江水,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登高,这位诗人就是杜甫。今天我们不仅要学习杜甫的这首诗,我们还要学习唐代另外一位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诗。请大家翻开课本。诗人韩愈曾经感叹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高。”相信同学们都知道“李杜”是指谁。没错,就是指李白与杜甫,他们是盛唐诗人的代表。到晚唐,诗坛上又出现了一对“李杜”,人们叫他们“小李杜”,是指谁呢?杜牧与李商隐。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大杜”与“小李”的作品。推进新课1作家作品(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晚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

5、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与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

6、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杜甫的诗歌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2)李商隐(约812或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诗人。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

7、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李商隐通常被视作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诗人,其诗风受李贺影响颇深,在句法、章法和结构方面则受到杜甫和韩愈的影响。许多评论家认为,在唐朝的优秀诗人中,他的重要性仅次于杜甫、李白、王维等人。就诗歌风格的独特性而言,他与其他任何诗人相比都不逊色。赞赏李商隐诗歌和批评他的人,所针对的都是他鲜明的个人风格。李商隐的诗歌文辞清丽、意韵深微,有些诗可作多种解释,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现存约600首,特别是其中的无题诗堪称一绝。李商隐擅作七律和五言排律,七绝也有不少杰出的作

8、品。清朝诗人叶燮在原诗中评李商隐的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他的格律诗继承了杜甫在技巧上的传统,也有部分作品风格与杜甫相似。与杜甫相似,李商隐的诗经常用典,而且比杜甫用得更深更难懂,而且常常每句读用典故。他在用典上有所独创,喜用各种象征、比兴手法,有时读了整首诗也不清楚目的为何。而典故本身的意义,常常不是李商隐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义。例如常娥(嫦娥),有人直观认为是咏嫦娥之作,纪昀认为是悼亡之作,有人认为是描写女道士,甚至认为是诗人自述,众说纷纭。也正是他好用典故的风格,形成了他作诗的独特风格。据宋代黄鉴的笔记杨文公谈苑记载,李商隐每作诗,一定要查阅很多书籍,屋子里到处乱摊,被

9、人比作“獭祭鱼”。明代王士桢也以玩笑的口吻说:“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有人认为他有时用典太过,犯了晦涩的毛病,使人无法了解他的诗意。鲁迅曾说:“玉谿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1934年12月致杨霁云的信)2基础积累渚(zh):指水边小洲。潦倒(lio do):指失意、颓丧、衰老。惘(wng)然:茫然、恍惚,心中若有所失的样子。1通读登高,再结合注释,请说出诗歌创作的时间与地点。明确:时间是唐大历年间的某一个秋天。地点是夔州。2为了更好地学习登高,我们有必要对该首诗的创作背景进行一翻了解。明确:杜甫的一生可以说就像蓬草一样,四处飘零。年

10、轻时游历四方,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漂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而这首登高即是杜甫历经漂泊磨难后,死前的第三年所作。1全班齐读诗歌首联,分析该联两句诗中描述了哪些意象,这两组意象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样的效果。明确:意象有“风”“天”“

11、猿啸”“渚”“沙”“鸟”。这些意象的特点:“风”是“急”,“天”是“高”,“猿啸”是“哀”,“渚”是“清”,“沙”是“白”,“鸟”是“飞回”。首联第一句,意象气势紧急猛烈;第二句,意象却平和清丽,形成一张一弛、一急一缓的强烈对比,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气势磅礴的秋江图景,也使诗歌跌宕起伏,错落有致。2首联有一个字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础,请找出来。明确:“哀”字,不仅为全诗情感奠定基调,而且也为首联营造成的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3诗歌颔联被称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到底怎么个好法,请同学们试作分析。明确: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无边”“不尽”以及叠词“萧萧”“滚滚”,使人仿佛听

12、到落木窸窣之声,看到长江汹涌之状,更让人透过字面倾听到诗人灵魂深处的苍凉与悲苦,品味出诗中韶光易逝、美人迟暮的感伤,可见诗人出神入化的刚健笔力。4全班齐读诗歌的颈联,请说说该联点明诗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登上高台的,反映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明确:“万里悲秋常作客”说明诗人登台时,是在凄清的秋天,在远离故乡万里之外处客居,这是从空间着手;“百年多病独登台”,说明诗人已是久病缠身,并且是孤身一人登上高台,这是从时间着手。总之,秋日、客居、久病、孤身,在这样的情境下,诗人内心必是十分得悲苦凄凉,内外煎熬,愁不可复加。5诗歌的尾联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尾联承接颈联,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悲秋苦恨

13、之情。“艰难苦恨”写出了诗人已潦倒的生活之苦和一生无法释怀的国难家愁。于是诗人想要借酒杯浇胸中块垒,一壶浊酒饮停,诗歌也戛然而止。可是诗人的情感却没有随着诗歌最后一个尾音的消失而结束。就是一个“酒”字,令人想起“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意蕴,看到诗人心中忧愁之绵绵不绝,剪不断,销不了,从纸面飘向历史的天空,在空气中流转,走进了后人的心中,使得所有读这首诗歌的人都被染上了这样的哀愁。可见登高的艺术魅力。来源:学_科_网杜甫这首登高是怎样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是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明确: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最具有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历来评论者所公认的,是“沉郁顿挫”。登高即是“沉郁顿挫

14、”风格的经典代表。“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是指其感情的深厚博大。在登高首联与颔联所描绘的天高风急、猿啸鸟鸣,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的景象,气势浩大、境界开阔,而诗人的情感就寓含在这些意象当中,深沉而痛彻,这正是所谓的“沉郁”。“顿挫”,主要表现为在表达感情时,总是把自己的感情压抑住,不让他一下子喷发出来,而是让他在低徊中缓缓地起伏。是感情表达特点。登高颈联中,诗人极力描述自己的穷愁孤病,但是诗人的理性与圆融,又让他适可而止,在尾联,连酒杯也停了,一切也突然停止。这就是欲说还休的顿挫之感。在诗歌鉴赏中,把握诗人最具代表性的诗歌风格,能够让我们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把握该诗人的其

15、他作品。知人论世,是理解文学作品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后来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原则和方法。1锦瑟历来被称为是最难懂的诗歌之一,要想更好地理解该诗,我们先来对李商隐生平进行一翻了解。明确:李商隐一生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文宗开成二年(837)以前,是他的青少年时期。他幼时随父到浙江。9岁父死,奉丧侍母归郑州。后数年间,他和弟弟羲叟随堂叔李某

16、学习经书与文章。16岁著有才论圣论,以古文为士大夫所知。文宗大和三年(829),受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召聘入幕。第二阶段,从开成三年到武宗会昌六年(846),是李商隐踏上仕途和开始卷入党争旋涡的中年时期。开成二年冬,令狐楚病死,诗人失去凭依,于次年到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后又娶了他的女儿。当时唐王朝内部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两大官僚集团的斗争,正进入白热化阶段,从此他陷入朋党相争的峡谷,成了政争的牺牲品。这年春天,他参与博学宏词科考试,先为考官所取,复审时却被中书省内有势力的人除了名。这一阶段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促使诗人的创作向纵深发展。第三阶段,宣宗大中元年(847)以后,

17、是李商隐三入幕府、天涯漂泊的后期。宣宗即位后,一反武宗朝的政治措施,会昌年间得势的李德裕党纷遭贬逐,诗人受到进一步压抑。他在京没有出路,只好到远方幕府去安身。漂泊无定的生涯,使诗人后期的诗风变化更为多样,诗境也日趋老成。政治的高压,人生的坎坷,使得李商隐的诗歌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深幽与朦胧。要理解李商隐的诗歌,就一定要与他的人生联系起来。对于锦瑟未必要把整首诗解剖得清清楚楚,揪出个所以然来,而更应该注重于整体品味与把握,把握诗与人生的联系,体会诗中所含的某种心绪即可。2品读首联。全班自由读两三遍。请同学们思考,首联有哪两个字,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明确:“无端”二字,为全诗奠定了很好的基调。“无端”,

18、情感不知怎的就悄然而至,朦朦胧胧,无端无绪,纠结于心,连诗人自己也是茫然迷惘,全诗如雾如烟的意味立即出现。另一方面,其实确实也告诉了读者,此无端无绪之情,未必要拎出端绪来,只要随了字眼音符的流转去体会。既然是“无端”,所以世间有没有五十根弦的瑟也不必深究,“五十”也许只是一个约数,代表着琴声的繁复,以及与之相对之年华的流逝,心绪的纷乱。中国古代的诗歌很喜欢用典,所以从分析诗中的典故入手,也是鉴赏诗歌的重要门径。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用典大致有以下作用:一,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

19、论;二,方便于比况和寄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三,减少语辞之繁累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其一定之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四,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1诗歌颔联与颈联分别包含了什么样的典故?请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口述。明确:两联含有四个典故:“庄生梦蝶”“望帝啼鹃”“沧海泪珠”“蓝田暖玉”,具体内容略。2作者运用的这些典故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明确:这些典故很好地承载了诗人的情感。这些典故,并不着眼于原典本身的事理,而是从原典升华,生发出诗意的联想,将人

20、引入某种与典故相通的、浓重迷朦的情绪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意在描述诗人内心有一种难以名状、似梦非梦、怅然若失的心绪,就如庄生梦醒的那一刹那,就如蝴蝶飞走的一瞬间;“望帝春心托杜鹃”,则暗含一种哀怨如啼血的愁绪,以及古人有杜鹃可托,而今日,诗人之忧又可托于谁的失落。另一方面也制造了一个冶艳、迷离的意境。“沧海月明珠有泪”,月光之下,点点珠光,晶莹剔透,如就要滚落的泪滴;“蓝田日暖玉生烟”,日光之下,温玉如烟,一点一点升腾。这一切的一切,似乎一瞬间就要消失在眼前,迷幻恍惚,矛盾婉转,恰恰显现了诗人心中的怅惘、感伤、孤寂等心绪交织于心头造成的不可言说、难以名状的迷乱。所以,最后诗人说,这样的情感让

21、我的心无法承担,就交付于来日的回忆吧。可是现在我就已迷惘得无以复加,往后的回忆又是怎样的只徒增伤感,一片浑茫。唐代元稹曾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这成了对杜甫诗歌的定论。杜甫之高就高在兼备众体、自铸伟词,集古今之大成,后人几无出其右。杜甫之诗可以沉郁,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可以流丽,如“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可以平和,如“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爱水中鸥”;可以雄浑,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可以激切,如“眼枯即见骨,天地说无情”。杜甫之学,后

22、人只得吉光片羽,也可一辈子享用,成一代名家。像白居易、元稹承杜甫之忧虑民生,韩愈、李贺得杜甫之奇崛炼锻,黄庭坚师杜甫之工整用力而宋代王安石认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也就是说,李商隐最得杜甫真传。李商隐一生亦如杜甫,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于是郁结中怀,发为诗句,便幽伤要眇,往复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李商隐对人心灵的探究所达到的深度、广度无人能及,他又不似李贺的刁钻、扭曲与偏激,他最终“篇终接混茫”,达到一种心灵的圆融与厚重。这是与老杜最相匹敌之处。杜甫的诗思经常盘旋在社会江山朝市之间,诗境与社会与自然直接沟通;而李商隐转向内心,内在的浩浩茫茫,内在充实,通体完整。他们二人

23、一个向外,一个向内,但都同样达到了一种浑成境界。盛唐有李杜这两座高峰,到晚唐又异军突起李商隐这枚秀峰,这真是中国文学大地的幸运与荣光。活动研究说明:本研究性活动可以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写成文字,然后可以互相批改交流,并推荐在全班朗读。1谈谈你对锦瑟的理解。研究示例:生1:会想像李义山诵到“无端”时应该是昂着头,高抬着下额吧。伴随着腹肌的一阵抽搐,发出因笑而微颤的声音,那笑中的悲伤怕是素女弹奏的瑟音也抵不过的。这是首凄美的诗。意象朦胧,使得诗意历来备受争议。个人认为是悼念爱情的,原因纯粹得很因为它美。是的,实在太美。不用诵读,光看那排列的字,也就够沉醉的了。好的作品会让人有神游的感觉,会

24、达到一个神秘寂静的世界里。鄙人并不赞赏对待作品像个侦探般从蛛丝马迹中推测,验证,从中提炼出一个统一的答案。然后这个过程就被总结成一个公式,鄙人认为艺术本身也是抒发内心情感的工具。我爱唱歌,也许会跑调,破音,但对我而言,我的情感到了,我这样唱,我快乐,这样就够了。比如悲伤时弹吉他,弹得很尽心,但错了个音,然后就重弹。你再也不能像刚刚那样纯粹宣泄了。老实话,这首诗只是浅尝辄止,现在对它仍是初见般的美好。这些如琉璃般美妙的文字,你抄上来,有你的感悟,就是你的了。来源:Zxxk.Com生2:这首诗让我感到了迷朦的美,在日暖之时美玉生烟,烟雾中鲛人的泪珠幻化成珍珠,多么美丽,但它背后却藏着无限的痛苦,似

25、乎听到了心碎裂的声音。但却又被他掩饰得如此之好。我也感到我要珍惜眼前事、眼前人,不要错失良机,失去了就再也补不回来,成为终身的遗憾。生3:我已满头银发,可往事历历在目。青春、爱情、事业,那都是我的梦想。可它们就如明月、蓝玉般可望而不可即。对我来说,无缘无故卷入党争,受恩师猜忌,妻子逝世,家道中落,无疑都是沉重的打击。本来的豪情壮志,不用等到今日才追忆。当年乱事发生之时,我已心灰惘然,何处寻求梦想,对我来说,有如一片尘烟那样迷茫。(感想: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我看到了学生长久被遮蔽而未激发的才华。看到那字如珠玑华美而有思想的短评,我感到吃惊与欣慰)研究目标说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情感体验与

26、想象,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精神。不人云亦云,只要言之成理,即是达到了探究效果。2杜甫与李商隐有什么可比较的地方吗?研究目标说明: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搜集更多关于杜甫与李商隐的信息,在占有材料的同时学着去思考分析,进而能够对杜甫与李商隐诗歌特点有更深刻的体悟,对唐代诗歌的传承与发展也有所了解。课堂小结杜甫与李商隐都是古代诗人的大家,而登高锦瑟又是大家的大作,而我们只用一节课,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地过了一遍,其间的粗浅自不待言。大家在这节课中主要把握住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杜甫、李商隐作品的典型风格,以及鉴赏诗歌的一些重要方法,如知人论世、意象、用典等。这样,在日后相信大家能够更好

27、地去欣赏一首诗歌。作业设计搜集、摘抄背诵杜甫、李商隐诗歌中的名句。例如: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其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28、。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来源:Zxxk.Com第二题“悲”指自然之悲象(秋)、人生之艰难(霜鬓)。自然之悲象体现在诗前四句,人生之艰难体现在诗的后四句。“独”指诗人独知此宇宙与人生之悲怆,独自承担此苦难的情怀。全诗用浑融的色调,将风急、猿啸、鸟飞、木落与滚滚江水描写成天地同悲的宏大意境,再引出自己悲苦、孤独的感伤情怀,全诗既流畅浑厚,又高歌激励。这首诗气象磅礴,情景交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历来被赞为七律第一。第四题建议

29、让学生自己去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诗无达诂,答案不是唯一也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让学生结合这首诗中的用典与意象,参考课文注释,进行意象上的联想,来确定自己对诗意的理解,从而学会感悟朦胧的诗歌意象。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章培恒杜甫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诗人。比较而言,李白的诗天然涌发、飘逸而不可摹仿;杜甫的诗则千锤百炼、苦心经营,可以为人典则。就这一点来说,杜诗对后人的影响比李白要大。杜甫的诗歌类型众多、风格也富于变化。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杜甫的诗歌应用范围极广。他不仅用诗歌来叙事抒情,还用来写人物传记和自传、书信、游记、政论、诗文评,几乎无所不能。不过这也带来部分诗歌偏向于理性化的问题。二是杜甫对前代诗歌

30、的态度比较宽容,主张“转益多师”而不轻易否定。比如对南朝诗,杜甫虽亦有所批评,但却不曾像李白那样大言“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之一)。他对庾信、何逊、阴铿等众多六朝作家,都能诚心地肯定和汲取其长处,从而丰富了自身的创作。这一点元稹在为杜甫写的墓志铭中曾强调地指出。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式。他的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古体诗,在唐代都是第一流的。七言绝句虽不如李白、王昌龄那样杰出,但也有自成一家的特色。只有五绝,数量较少,成就亦稍为逊色。在杜甫的诗歌中,有几种类型特别具有独创性,也最能够代表他对中国诗史的贡献,我们分别加以介绍。一类是用五言古体形式写成的自叙性的诗篇,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北征

31、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这类诗大都篇幅较长,往往是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能够表达相当复杂的内容。如北征诗长达七百字,叙述作者自凤翔至鄜州探家的一路经历和所见所思,沿途的景物、战乱的疮痕、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个人遭遇的感慨、与家人重聚的情形等多方面内容交织在一起,情绪起伏变化,充分表现了杜甫当时复杂的心理。这类诗是从辞赋体变化而来的,带有明显的散文成分。宋代诗歌有“以文为诗”的倾向,显然受到杜甫这一类作品的影响。但在杜甫诗中由于感情浓郁厚重,仍有足够的力量支撑如此长篇,而不致失去诗的特性。一类是以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为代表的既有七言古体、又有五言古体的叙事诗。这一类诗实际是古代

32、乐府民歌的流变,但杜甫打破惯例,不用乐府古题而“即事名篇”(根据所叙事实命名),这样就更能够反映现实,更富于生活气息。这一创造,直接导引了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从叙事艺术来看,这些诗善于描绘人物形象,尤其是运用对话来表现人物个性,在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再有一类是七律。杜甫在这方面的成就,对中国诗歌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杜甫以前,七律多用于宫廷应制唱和,这类诗内容贫乏,其语言亦平缓无力,而在这以外,佳作也为数不多。到了杜甫,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更重要的是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可能性。七律同五律一样,是固定的诗型。但杜甫利用它比五律稍大的篇幅

33、,使之能包含相当大的容量;在语言节奏方面,虽然七律每句只比五律多二字,但经过杜甫的精心调节,却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化。于是,七律成为一种既工丽严整,又开合动荡,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的诗型。试看他的名作秋兴八首之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诗写巫峡的秋声秋色,美丽而萧瑟,壮阔而阴郁,以此衬托出孤独的诗人形象。整首诗既有力度,又非常精致,给人以丰富的感受。而有时候,杜甫为了追求特殊的效果,又把古体诗的句式、音调锤进律诗,人们称之为“拗律”。如白帝城最高楼: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峡坼云霾

34、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在这首诗中,第二句和第七句语法完整,不避虚词、代词,都是古体诗的散文化句式(通常律诗的句子比较紧缩)。尤其第七句是上五下二的节奏,在第五字“者”处形成很强的停顿,然后引出悲怆而有力的末句。从声律来说,这首诗每一句第五字的平仄都和律诗规定的平仄相反;而且对仗的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句尾都是三仄声对三平声,起伏感很强,具有古风的特征。这样,作者打破了律诗固有的平衡、和谐,于拗折中求得独特的韵味,借以表达自己不平静的心情。这种借声调和句法的拗折来抒发某种特殊情绪的手段,后来在宋诗人黄庭坚那里被广泛运用。杜甫对于

35、诗歌的语言非常重视,他毫不隐讳地宣称:“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他的努力,也确实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可以说,杜甫把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杜诗语言的功力,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句式、词汇并不特别,但由于写得准确有力,而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如羌村中“妻孥怪我在”,读起来是很平常的句子,但它刻画出妻子见丈夫仍在人世、刹那间竟感到奇怪的神情,成为惊心动魄的一笔。又如江亭王阆州筵饯箫遂州中“老畏歌声断,愁随舞曲长”,也不是很特别的句子,却很充分地写出了诗人观赏歌舞时潦倒愁闷的心情。另一种情况就是用不寻常的语言和修辞手法,造成新鲜的、能够激活读者心理感受的形象。譬

36、如杜甫的写景诗句,常把表示色彩的字放在开头,然后用一个动词引入实物,像“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放船),“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晴),“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等。这样写来,既醒目又能表现出情感的流动。古人炼字,有“诗眼”之说,即一句诗中有一个字特别警醒,使全句皆活。杜甫这方面的长处尤其为人钦服,赞为一字之下,后人无法更易。像“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二十判官)的“乱”和“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的“垂”与“涌”,“万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二十韵)的“合”与“肥”等,不胜枚举。至若

37、秋兴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动词“开”和“系”都关联两项事物,更是精巧绝伦。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最具有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历来评论者所公认的,是“沉郁顿挫”(进雕赋表)。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杜甫是一位集大成和承前启后的诗人,清代叶燮原诗中说:“杜甫之

38、诗,包源流,综正变。自甫以前,如汉魏之浑朴古雅,六朝之藻丽秾纤、澹远韶秀,甫诗无一不备。然出于甫,皆甫之诗,无一字句为前人之诗也。自甫以后,在唐如韩愈、李贺之奇奡,刘禹锡、杜牧之雄杰,刘长卿之流利,温庭筠、李商隐之轻艳,以至宋、金、元、明之诗家,称巨擘者,无虑数十百人,各自炫奇翻异,而甫无一不为之开先。”这样说,不无夸张之处,但杜甫善于总结前人经验和善于创造,而开启了后代众多诗家、诗派,却是无疑的事实。(选自中国文学史)梁启超怎么读李商隐的锦瑟李国文只取其总体上的感觉,领受,颖悟,融通,而不斤斤于字句的诠释,词义的解析,要旨的体认,典故的实证,宁可失之于细部的推敲而获得整体,宁可失之于枝节的深

39、入而把握全盘,宁可失之于末端的探究而得窥完豹,你被作品的美学意境所感动,所共鸣,所吸引,所呼应,你的阅读任务,也就完成了,你的阅读目的,也就达到了。锦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斯芬克思之谜”。锦瑟是唐人李商隐的一首名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约作于公元858年的荥阳,不久,诗人就在他的家乡,抱恨离开人世。人故去,诗长存,一千多年来,口碑流传,家弦户诵,任何一个读点旧诗的中国人,无不知道这首绝唱。如此的身后声名,大概才能称得上真正的不朽。文学这东西,别人吹,不作数,自己吹,更不作数,甚至当代

40、文学史的吹,也是作不得数的。只有时间的验证,而且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以后,那判断才能接近于正确。所以,我的那些同行们,或者被人吹成或者自己吹成那副永垂不朽的大师状,都有把话说得太早之嫌。只有像李商隐这样,千年以后,还有人吟诵他的诗,玩味他的诗,被他的诗感动,为他诗中的意境,悬想不已,揣测不已,那才是真正的一点不打折的永垂不朽。然而,“文章憎命达”,写出这样好作品的诗人,他一辈子却活得很尴尬,很艰窘。旧唐书说他“坎终身”。“坎”,大约为磕磕绊绊,跌跌撞撞,沟沟坎坎,连滚带爬的意思。所以,才高命薄,屡受挫折,郁郁不得志的他,便盛年早逝了。他只活了47岁,当然,太短命了一点;否则,会有更多的好诗,

41、留存后世。这首七律,凝缩着诗人匆匆一生里的跌宕流离的命运,失落沮丧的际遇,讳莫如深的情感,梦幻绮丽的爱恋这一切,又如同他名姓中的那个“隐”字一样,影影绰绰,朦朦胧胧,依稀仿佛,似有似无,感觉得到,捉摸不住,可以意会,不可言传,那美学境界吸引着千百年的中国读者。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谜,要是一猜即破,也就没有什么耐人寻味的了;要是总猜不开,也就无法使人生出破解的兴味。而李商隐这首显然有着难言之隐的锦瑟,既有猜想价值,又有猜想余地,是一个使猜解者错以为不难找到

42、门径的谜。然而,深入堂奥,接踵而至,便是更多的迷惑和茫然。因此,宋、元、明、清,揣度了一千来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所有答案,无一不被诘难,被质疑,被否定,被推翻,几乎没有一个论点能够站得住脚。估计,再猜上一千年,一万年,大概也休想解开这个诗谜,仍旧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地分歧着。梁启超的读锦瑟法,是读文学作品的门径。因此,近人梁启超的读李商隐法,值得我等深刻体会。他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43、只有这样嵚峙磊落的大师,才敢率直说出来。一,他坦承自己并不“理会”诗中“讲的什么事”;二,他还坦承自己“解不出来”“一句一句”的“文义”。但是,他又说:一,“我觉得它美”“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二,“美是多方面的”和“含有神秘性的”。不求其字句上的甚解,而领略其通体之美,得精神之享受,这才真是阅读文学作品的不二法门。中国人讲做学问,而做学问的中国人,是一点一滴,句栉字比,认真求实,探赜索隐地做起来的,这种治学态度,毫无疑问,当然是极其正确的。但用在文学作品上,这样死抠深挖地做起来,只能将文学的想像力越做越死,最后大家成为僵尸为止。说到底,诗词歌赋,小说演义,唱词话本,杂剧戏曲,从来也算

44、不得什么正经学问。即使在封建社会里,虽然孔夫子删定的三百篇古代民谣,成为六经之一的诗经。但对那时的读书人来讲,也是属于小菜一碟,是有它可,无它也可的东西。红楼梦中那位严肃的家长贾政,绝对规行距步的正人君子,也不把诗经当经看。他对贾宝玉的奴仆领班李贵说:“哪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盗铃,哄人而已。”他还说:“你去请塾里师老爷安,就说我说的,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显然,有两种读书方法,一种是可以“虚应故事”的,一种是必须“讲明背熟”的。既然贾老爷都认为文学作品不过“虚应故事”,我们干吗要像做学问那样“讲明背熟”呢?因此,梁启超的读锦瑟法,才是

45、读文学作品的门径。只取其总体上的感觉、领受、颖悟、融通,而不斤斤于字句的诠释,词义的解析,要旨的体认,典故的实证,宁可失之于细部的推敲而获得整体,宁可失之于枝节的深入而把握全盘,宁可失之于末端的探究而得窥完豹,你被作品的美学意境所感动、所共鸣、所吸引、所呼应、你的阅读任务,也就完成了,你的阅读目的,也就达到了。所以,别听蝲蝲蛄叫唤,千万不要被那些权威专家、教授学者,牵着鼻子走。阅读文学作品,一怕乡夫子的迂腐,舍本逐末,顾小失大;二怕方巾气的穿凿,郢书燕说,歧路忘羊;三怕章句儒的刻板,咬文嚼字,胶柱鼓瑟;四怕恶讼师的偏颇,鸡蛋挑缝,苍蝇下蛆。这些所谓的评论家、注解家、研究家、编纂家,很大程度上类

46、似水浒传里孙二娘和张顺在十字坡开的那爿黑店里,所雇用的操刀伙计,无论什么文字、什么作品,只消到得这班职业杀手的刀下,犹如摆放在案子上的那位吃了蒙汗药的武松,等待着的便是大卸八块的命运。一部文学作品,经得这等人的剖解,肥肉用来剁馅,瘦肉用来切臊,骨头扔进锅里熬汤,杂碎推去案下喂狗,支离破碎,零七八碎,血肉横飞,不成样子。试想,美,没有了,文学的生命何在?庄子在秋水中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以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这就是梁启超和那些做学问的书虫子,对于文学作品根本不同的阅读态度。文学,这种形象思维的艺术产品,其中梁启超所说的美的神秘成分,很难说得清

47、,讲得明的。要是能够说清讲明,还有什么神秘可言?正是这种无法用语言能够表达的体验和感觉,才构成文学的灵魂所在,魅力所在。因此,梁启超读锦瑟的高见,倒是文学作品的写家和读家,应该记取的。来源:学&科&网用一节课上完两首大家之大作,必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必须是精之又精。本次设计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引导”。关键在于为学生打开唐诗武库的大门,让他们着实感受到这个巨大武库的强大吸引力,看到从门口透射出的宝光,从而自己欣然而热切地走进去,去寻找自己所认为的宝藏。所以,本设计最亮点的地方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体悟,授之以渔,如鉴赏诗歌的方法知人论世、用典等,并设计了一个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主动性的环节即让他们写出自己对锦瑟的感悟,而不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以自己的想法强压给学生。这样一种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模式,正是与新课改的精神相吻合的。【设计者:谭燕】方案设计(二)登高教材概述杜甫的登高通过写登高所见的凄凉萧条的秋江景色,抒发了诗人常年作客他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之虑。感情沉郁顿挫,动人心弦。学习本诗的重点难点是学习杜甫用辽阔苍茫的秋景来表现自己苍凉的内心的写法,体会诗人沉郁深厚的复杂感情。另外,杜甫诗歌的语言特点,以及杜诗和李诗的对比鉴赏,也可作为教学重点。思路方法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做好预习工作,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查阅诗人的相关资料。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