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 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28203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 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 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 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 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 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 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 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精品资料精品精品资料5苏轼词两首诗海拾贝蝶恋花春景 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赏析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佳人、墙外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对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词的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则又表现得颇为乐观,反映出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欢笑,行人多情,结果是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

2、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思考从抒情方式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词寄寓的情思。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语林撷英一、文本名句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二、苏轼诗词名句1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3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临江仙)4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鹧鸪天)5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乡子)6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7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

3、惊昼眠。(阮郎归)8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9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 1字音浪淘尽(to)纶巾(gun)公瑾(jn)樯橹(l) 早生华发(hu) 酹江月(li)料峭(qio) 萧瑟(s)2通假字一尊还酹江月“尊”,同“樽”,酒杯3一词多义(1)故(2)向(3)且4词类活用大江东去名词作状语,向东樯橹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已而遂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放晴竹杖芒鞋轻胜马名词作动词,骑马5古今异义大江东去古义:长江。今义:泛指流量较大的河流。故国神游古义:旧地。今义:历史悠久的国家;祖国;故乡回首向来萧瑟处古义:刚才。今义:一

4、向,从来。6特殊句式故国神游倒装句,应为“神游故国”多情应笑我倒装句,正常语序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倒装句,应为“华发早生”作者卡片姓名苏轼时代(生卒年)北宋(10371101)字号称谓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相关材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进士,曾官任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为人正直,性情旷达,才华横溢,除诗词文赋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背景呈现1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当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已两年多。他怀着抑郁的心情游览黄州城西的赤

5、鼻矶,创作了这首词。赤鼻矶被称为黄冈赤壁,并非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所在。苏轼见景生情,触发起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借以抒写胸中块垒。2定风波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此时的苏轼,已经从被贬时候的抑郁消极中解脱出来,对人生路途中的沉浮有了深刻的领悟,他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这首词是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知识链接1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2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

6、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1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上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我的答案:_答案上阕先总写长江气势,接着缅怀历史长河中的英雄,然后写长江中赤壁之战的战场,缅怀赤壁之战的英雄,再具体描写壮丽奇险的赤壁古战场,最后由江山引发思考:如此江山,必然会产生许多与之相称的豪杰。2定风波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我的答案:_答案这首词表现了作者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1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对下文有什么作用?名师指津思考开篇的情感基调,并分析对下文的作用。我的理解词的开篇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

7、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读者的面前,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接着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然而然地引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追慕之情。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点?名师指津先从感觉方面来分析,再找出最富有特色的动词来赏析。我的理解 这十三个字,从形、声、色几个方面正面描写赤壁地势的险要、景色的雄奇壮丽,把读者带进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穿”“拍”“卷”等动词使画面形声兼备,又有磅礴的气势,从而使“豪杰”的出场有一个与之匹配的环境和氛围。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的年轻有为

8、、英气不凡?名师指津可从“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来概括周瑜的形象。作者写周瑜,其实是为了与自己进行对比,来抒发怀古幽思。我的理解这首词刻画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这年四十多岁,不但没有建功立业,反而戴罪被贬黄州。作者怀古思今,感慨万千。4“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名师指津从“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这些词句即可概括出苏轼的形象。加点的词语更能衬托出词人的与众不同。我的

9、理解 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莫听”“何妨”“谁怕”这几个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时,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5有人评价定风波这首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名师指津所说的“简朴”是指词人所写的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深意”则是作者在自然之景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深厚。我的理解 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6苏轼的念

10、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分别是豪放派和婉约派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试比较二者的艺术风格。名师指津可从选取的意象、所叙之事、抒发的情感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赏析比对。我的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雨霖铃意象大江、乱石、惊涛、雪浪壮美寒蝉、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凄美叙事指挥若定,谈笑却敌豪迈执手相看,无语凝噎缠绵情感壮志难酬之情悲愤清秋离别之苦凄凉风格豪放婉约有人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词句“人生如梦”表现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认为的呢?名师指津苏轼在这首词中既要表达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又要写理想抱负得不到实现的苦闷、无奈和愤慨之情,因此,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应该是多方面的。我的理解(观点一)这首

11、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但更多的是感奋。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观点二)确实表现了他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他建功立业的急切愿望不能变成现实,他仰慕“风流人物”,特别是周瑜这样的年轻有为、志得意满的青年才俊,但是自己直到四十多岁依然壮志难酬,被贬遭放,政治理想不得实现,加之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了“人生如梦”的感慨,因而

12、消极颓废。扫一扫进入91导学网()苏轼词两首第1讲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如何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法指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到周瑜一人身上,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作者在这里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衬托就是利用事物之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的艺术手法。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衬托分正衬与反衬两类。正衬就是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另一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13、。正衬具体还可分为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等。反衬就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来衬托另一事物,如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明衬暗,以乐景衬哀情,以丑衬美等。随堂练笔请运用衬托等手法以“我望着一轮中秋之月”为开头续写一段文字,要求赋予“月”某种性格、气质,表达一个中心,200字左右。范文示例我望着一轮中秋之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秋的月如一个银盘,在天空中垂挂着。月把一片片皎洁的光辉洒向大地,轻轻地亲吻着小院的每一个角落。桂花仿佛在等待着一次与月的约会,散发着令人心醉的芳香,她婆娑的身影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更为多姿。思念吧!在月圆的

14、时候,我们有权利思念,月的圆、月的美、月的柔,都给远方的亲人带去思念。月是远的,而相思的人的心是近的,是相连的。月圆之夜,思念和团圆是紧紧相连的。让我们面对月亮,在月饼香的伴随下,进入梦乡。扫一扫进入91导学网()苏轼词两首第2讲被贬谪的苏轼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他在赤壁怀古,在林间穿行;他不再计较仕途上的得失,他的眼界已经由平面的当下扩展到立体的古今。他敢于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坦然地在山路上行走。适用话题肩膀 谭江波他将至情流动

15、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他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他将挚意挥洒成行云流水的文字,他用厚实的肩膀承担起生命的重量在这个有着惨白月色的夜晚,他独坐短松冈,一壶清酒伴着泪千行,他的面容在月光下憔悴而又落寞。他一定是赶了好久的路才回到这里,他来不及洗去脸上的浮尘,来不及整理泛白的鬓角,他只想快快回到这里,再好好看看那个让他梦牵魂萦的女子,他仿佛又看见她凭轩倚窗,乌黑的长发倾泻而下。可如今只有那棵棵松树掩映下的坟冢默默地回应他的呼唤。他的手轻轻抚过坟头,将清酒缓缓洒在坟前,深深凝望后毅然转身。这是怎样的悲痛,曾经伉俪情深,如今只剩下他自己形单影只,但他没有沉沦,他用他坚实的肩膀撑起这份悲痛,撑起他残落的家

16、,用他的肩膀撑起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化作一首千百年来被人传诵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对亡妻的思念。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策马奔腾,锦衣华服,浩浩荡荡,踏过平冈,他弯弓射箭,呼啸间射透天边云朵,霞光万丈,那是他对豪迈忠义的褒奖和勇敢无畏的勋章,他在军帐中端起一碗酒,二话不说干脆饮下,一擦嘴角,再度斟满酒。他的双目微张,全然忘记了鬓角的银丝,他口出豪言誓将天下统一于吾王!他再一次用肩膀撑起报效祖国的铁胆丹心,用肩膀承

17、担起国泰民安的豪情壮志。一杯酒,映着发红的双颊,将忠心与道义一肩挑!泼墨写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对祖国的忠心。他满腔的报效祖国的热血被一群小人破坏殆尽,他被一贬再贬,从京城到黄州,到密州,到杭州,到惠州,甚至到了海角天涯,他却执着地挂念天下苍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杭州有苏堤,惠州有苏公祠,朝廷待他不好,但他从来待百姓不薄,他把民生扛在肩膀上,兴修水利,解缓灾役,他如此坦荡的胸怀,没有装下半分钩心斗角的邪气,却将社稷与百姓放在比得失宠辱还重要的位置。他用他的肩膀,撑起热爱生

18、命、关怀百姓的仁爱大旗,用他的肩膀担起“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园乞儿”的豪言壮志。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国计民生的大任。古代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很多,但拥有如此厚实肩膀的人只有苏轼一个。陶渊明只愿躲进精神的桃花源,却把一片污浊留给世间,自己独享清闲;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慨叹确实沉重,但却放弃了用肩膀承担为民造福的重任;陆游和辛弃疾却把挫折放在第一位,不免惆怅满怀,壮志未酬鬓发先白,给人的感觉是肩膀弱不禁风只有苏轼有如此厚实的肩膀,上承百姓国家,下接相思之情。仰望苏轼的肩膀,那是一座山【思考】1作者为什么说苏轼的肩膀是“厚实”的?答:_2文章倒数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赞扬苏轼?这样写有什

19、么好处?答:_参考答案:1因为苏轼不仅能担起对亡妻的思念,更能担当起对祖国的忠诚和国计民生的大任。(或:苏轼的肩膀能上承百姓国家,下接相思之情)2运用对比,以陶渊明“躲”“独享”,杜甫“慨叹沉重”“放弃”,陆游、辛弃疾“惆怅满怀”“鬓发先白”“肩膀弱不禁风”等等,来衬托突出、反复点明只有苏轼“有如此厚实的肩膀”,形象鲜明,感情真挚,有力地揭示了文章主题。,学生用书单独成册)一、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故垒(li)公瑾(jn)浪淘尽(to) 跻身(j)B凝噎(y) 纶巾(ln)千堆雪(du) 浣衣(hun)C何妨(fng) 蓑衣(su)酹江月(li) 粗糙(co)D吟啸

20、(xio) 料峭(qio)生华发(f) 糟粕(p)解析:选C。A项,“淘”应读“to”;B项,“纶”应读“gun”;D项,“发”应读“f”。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樯橹灰飞烟灭樯:挂帆的桅杆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华:同“花”,花白C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D已而遂晴,故作此 已而:已经解析:选D。D项,已而:不久,过一会儿。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浪淘尽B樯橹灰飞烟灭C卷起千堆雪 D常以身翼蔽沛公解析:选C。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C项无活用现象。4从词的流派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A乱石穿

21、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D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解析:选A。A项是豪放派,其余三项均为婉约派。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西江月 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注】另有标题为“黄州中秋”。本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夜来”二句:谓秋风落叶引起眉上愁,鬓上霜(白发)。孤光:远照之月光。5词的上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答:_解析:由注可知,此词写于中秋,此时作者被贬于黄州。开篇慨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有对逝水年华的悲

22、叹。三、四两句选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的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更替,感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婉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答案: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的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感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婉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6对“把盏凄然北望”中“北望”的含义,历代论者有所争议,你怎样认为?答:_解析:下片首句写作者遭贬后势利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第二句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第三句有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而第四句中的“望”字将全词所有情感都包含其中。答案: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奸臣当道的愤懑,有渴望被朝廷理

23、解、重用的深意,有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浣溪沙 苏轼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答:_解析:解答此题时,要将这首词的思路理清,作者先写雨后纵马驰骋的情景,再写看到的自然风光和美好景象。对于前者,作者对环境的清新宜人表达出愉悦之情;对于后者,作者沉溺其中,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答案:雨后置身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过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

24、,自然是十分惬意。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他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薰,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8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答:_解析:先要找出作者为表达思想感情所运用的手法,如比喻、对偶和情景交融;再指出这种表现手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注意要结合有关词句作具体分析。答案:比喻。“光似泼”“气如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过天晴后田野里的蓬勃景象。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两句形成工整的对偶,读起来朗朗上口。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

25、者的喜悦之情。(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临江仙 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9这首词写于苏东坡贬谪黄州之时。请说说词人是怎样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四者结合起来的。答:_解析:从内容可以看出,本词上片叙事,下片写景议论抒情。答案:此词上片叙写东坡深夜醉归,用语平直,但最后一句“倚杖听江声”透露了词人心中情感的波涛,我们仿佛听见了词人心中的不平之音。但当时他是遭贬之身,这种不平表现得相当含蓄。下片一、二两句是议论性的抒情,词人心中对官场的厌倦之情自然地表现了出来。第三句写景

26、,景写得极美,显示了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尽管“风静纹平”,但词人的心中并不平静,形成了对比。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词人希望能乘一只小船漂泊于江海之上,去寻找他理想的境界,去度完他的余生。10苏东坡用词极为准确传神,请举例说明。答:_解析:此题考查对诗词语言的鉴赏能力。可以先找出精练传神的词语,再结合语境、意境进行分析,意思对即可。答案:(示例)“归来仿佛三更”中的“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醉眼蒙眬的情态。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三、语言表达11阅读下面文段,概括东坡先生碑刻“使人动心”的原因。东坡楼里,汇集着历代文人墨客的题诗和联语,

27、作品无不流露出对乐山自然环境的赞许,对东坡先生的敬慕情绪但是,更使人动心的是东坡先生那些书法、绘画作品的碑刻。东坡先生以诗、书、画三绝而名垂古今,他有不少诗、书、画合一的作品,更有大量的诗词、文章的手迹。在东坡先生坐像后面,是他抄写的欧阳修丰乐堂记和醉翁亭记。这两幅书法碑刻,厚重而不失灵动,饱满且富有神采,字里行间透出了他对恩师的敬重,显示出他生命深处敦厚、质朴的一面,这大概正是他人格魅力的根源所在。答:_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先找出所给语段共几句话,然后判断“使人动心”的原因集中在哪一句,最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答案:碑刻厚重而不失灵动,饱满且富有神采,字里行间透出了他对恩师的敬重

28、,显示出他人格魅力之源敦厚、质朴。12(2015高考天津卷)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许多汉字如山、日、水、火、土、木都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请参照例句,任选一个字写一段话。要求100字以内。例:“月”字形如弯弯的月牙,“月”加“日”是“明媚”的“明”。“月”在中华文化中总是与清纯、静谧、乡情相联系,“朗月清风”让人神清气爽,“月是故乡明”则勾起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答:_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及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首先要对供选择的汉字的文化意蕴有深入的了解;其次要分析所给例句,明确其写作思路,以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对汉字、诗句、修辞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最后运用联想和想象,将相关词语连

29、缀成一段文字。答案:(示例)“山”在甲骨文中像矗立在地平线上的群峰的线描,“山”在“宗”的上面就构成“崇高”的“崇”。“山”在中华文化中是高大、稳健、仁爱的象征,固有“仁者乐山”之说,“山不厌高”则表现了一种虚怀若谷的胸襟和气度。13为下列语段写一个总结句。要求:语言简明、准确;字数不超过25字。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但是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声音和谐了就美,不和谐就不美。整齐、抑扬、回环,都是为了达到和谐的美。语言的形式具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也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_。答:_解析:这段话的中心话题是语言形式美和音乐美的关系,写总结句时应由此来归纳。答案:(示例)所以,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14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按要求答题。(1)给漫画拟一个标题(“无题”除外),不超过6字。答:_(2)简要概括这幅漫画的寓意。答:_解析:标题的拟定要结合漫画中“素质教育”的逐层变化,寓意概括要指出反映了哪种社会现象。答案:(1)标题:变调(2)素质教育成了空头口号,落实到学生头上只剩下应试的分数。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