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 第6课 鸿门宴 含答案.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46883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 第6课 鸿门宴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 第6课 鸿门宴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 第6课 鸿门宴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 第6课 鸿门宴 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 第6课 鸿门宴 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 第6课 鸿门宴 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 第6课 鸿门宴 含答案.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第6课鸿门宴千年项羽你夺巨鹿,覆秦室,立霸业,却于鸿门宴上放走宿命死敌。性格在命运中设下的生死密码,谁可以破解。你的横刀立马,旌旗飘扬最终成全了谁的天下。项羽之名在历史的长河中烨烨生辉,项羽之躯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立不倒,项羽之名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久传诵。项羽,你虽故去,关于你的荣誉始终闪耀。杜牧这样评价你:“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可是他又怎会明白,当一个人不得不走向死亡时,自杀代表着尊严和抗争。李清照这样赞颂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人们心中你一直是个英雄,即使你未开创帝国。别人口中的你

2、始终不是真实的你。目睹心爱之人玉殒于前,自己却无能为力,谁知你心中的痛苦。乌江之上,你毅然赴死,心中有怎样的波澜又有谁知。项羽你是孤独的殉道者。刘邦陈王亦是必然,只是你闯入这场纷争是个偶然。你只是历史规则手中的一颗棋子,来完成这一历史必然结果的棋子。你不应背负太多,因为对于历史规则,谁都不是对手。但是,我始终相信岁月的沧桑会淘尽一切污浊,扫清人们眼帘上的遮盖与灰尘,看到你无比璀璨的光芒,历千年而不灭。曾记否,有一人,不求钱财,不求青史留名,有慷慨雄浑之气、万刃加身不攻之志。项羽,千年之下,终究不休。一、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2掌握翻译文言句

3、子的一些方法,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3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二、作者连线“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二十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南北。初任郎中。元封三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 500字。三、背景探寻项羽破釜沉舟挫强秦刘

4、邦约法三章得民心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并派兵把守函谷关;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

5、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项羽兵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四、文体知识纪传体纪传体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五、归纳整理(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早些5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隔阂6置之坐上通“座”,座位(二)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指崤山以东地

6、区。今义: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3将军战河北古义:黄河以北地区。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4而听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地讲述。5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亲眷关系。(三)一词多义1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乃令张良留谢辞谢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告诫及花之既谢凋谢2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抬起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尽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举行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推荐,推举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取莫令事不举成功举以予人,如弃

7、草芥拿大喜,笼归,举家庆贺全,皆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行动3幸妇女无所幸宠幸故幸来告良幸亏不幸短命死矣幸运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帝王到某处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敬辞,希望4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推辞,拒绝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告别大礼不辞小让计较,讲究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归去来兮辞古代文体的一种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词句5为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动词,是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介词,替;动词,设计何辞为句末语气词,用在疑问句里,不译约为婚姻动词,成为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表被动6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到,往且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臣活之代词,他备

8、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今者有小人之言结构助词,的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此,这高余冠之岌岌兮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何陋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久之,目似瞑,意暇甚音节助词,不译(四)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驻扎沛公欲王关中称王籍吏民,封府库登记道芷阳间行取道刑人如恐不胜使用刑罚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2)名词作状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晚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3)名词的使动用法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2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救活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停止,阻止

9、;使进入,接纳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带领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2)形容词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友善,交好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拔剑撞而破之使破,撞破(五)文言句式1此天子气也判断句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断句4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5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6不然,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句7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8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9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状语后置句10贪于财货状语后置句(六)文白对照 一、合作探究1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

10、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 答:_答案“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同。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2鸿门宴,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酒局。刘邦到项羽军营,说了一番好话。项羽虽设宴招待刘邦,宾主双方都各有打算,刀光剑影、杀机四伏。斗争时紧时弛,变幻莫测。表现在情节上就是跌宕起伏,大起大落。试作

11、具体分析。答:_答案三起:一起“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动手杀刘邦,气氛趋紧张;二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就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形势极为严峻;三起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最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三落:一落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二落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他斥责一顿之后还赐座;三落刘邦“如厕”是名,逃脱是实。3从文中找出有关项羽和刘邦的描写片段,思考:两人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并作具体分析。 答:_答案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听到曹无伤

12、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答应项伯“善遇之”。等到刘邦到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听了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了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并无成见。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熟视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训斥了一番,他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赐坐。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边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来说而已。而他在这些虚伪的言辞面前,却感到刘邦与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

13、刘邦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于座上,没有什么反应。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很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刘邦的性格特点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他入关后即“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欲王关中”。而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使项伯为他所用。到鸿门后,他抓住项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语来哄骗项羽,说自己和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又说自己“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项羽,以满足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着又把项羽要“击破”他的事,转到“小人

14、之言”上去。他既称臣谢罪,又把欲王关中的野心否认得干干净净,从而得到了项羽的好感,于是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躲过杀身之祸。4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答:_答案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樊哙责备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法,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

15、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针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

16、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5在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杀刘邦,对此历史上人们因这件事对项羽的评价一直是众说纷纭,你的观点呢?我的观点:_观点一:项羽没有杀刘邦,可以看出这完全是由于他的妇人之仁。因为如果在鸿门宴上杀了他,就可以少一个劲敌,可以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大业。项羽没有杀掉刘邦,结果最后自己被杀。另外一方面,在当时一片混乱的局面下,杀掉刘邦可能会早日结束分裂局面,给人民带来幸福。观点二

17、:由这件事可以看出项羽是一个情意绵绵的伟丈夫。在项羽被困于垓下时,他长歌当哭,留下了千古传颂的垓下歌。英雄征战沙场,固然值得敬仰,英雄的泪,更不可等闲视之。项羽的泪使得“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后人读到这里,无不为之涕泣。观点三:由这件事我们应该能看出他是一个忠厚豁达的男子汉。乌江亭长要渡他东去,并说楚地还有十万人,足可以东山再起。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这里把项羽坦率豪爽、气度豁达、忠厚诚实而又善良不忍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宁愿慷慨悲壮地死去,也不愿屈辱惭愧地苟活。二、归纳总结图解文章主旨探微本文写的是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首次矛盾斗争,是他们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通过对鸿门宴全过

18、程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的悲剧性格,表现了刘邦善于利用他人性格弱点、团结人利用人的特长,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两人斗争的结局。一、百变素材1要当机立断勿优柔寡断“鸿门宴”本是除掉刘邦的绝好时机。然而,由于项羽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痛失良机。宴会上,他为刘邦的忍辱屈从所迷惑,为樊哙的“义正词严”所折服,完全忘记了当初与范增的约定;范增使眼色,一再提醒,他又佯装不见;刘邦已成归山之虎,他还欣然收受刘邦的礼品;范增怒骂“竖子不足与谋”,他依旧浑然不觉。项羽兵败垓下,乌江自刎,原因很多,但“鸿门宴”放走刘邦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而刘邦与项羽恰成对比。“立诛杀曹无伤”的“立诛”二字,显

19、示出刘邦的果断,也从反面证明了项羽的错误所在。西方有句名言:“取道于等一等之路,走进去的只能是永不之室。”韩非子说:“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电脑专家王安说:“果断是走向成功不可少的条件。”王安以自己的经验告诉青年人:只要是自己认定的事,绝不可优柔寡断。2团队的合作刘邦之所以成就千秋大业,那是因为他拥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在激烈险恶的斗争中,好的团队凝聚的力量无可抵挡。张良的智慧、樊哙的勇猛、刘邦的缜密(以退为进),组成了一支力挽狂澜、绝处逢生的力量。然而项羽的团队缺乏沟通、人心涣散,项伯夜会刘邦、项羽优柔寡断、范增怒言相斥,四面楚歌的结局已露端倪。团队的力量可以

20、决定个人命运,甚至可以决定历史的走向。团队的力量,不在于突出个人的棱角,而在于同伴之间的了解和配合,互用所长互补所短,形成整体的强大能量。完美的团队,力量是超乎想象的。就像刘邦,他拥有一支出色的队伍,险象环生的鸿门宴上,刘邦负责谦恭事人,樊哙负责临危救驾,张良负责善后,所以这支队伍最后毫发无损地返回。可见整体大于个体之和,团队力量至关重要。3性格决定命运培根说:“性格决定命运。”何为性格?它是指在一定遗传基础上形成的人们特有的人生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刘邦、项羽的两种不同性格,决定了成功和失败的两种不同命运。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由于铁骨铮铮,性格秉直而落了个冤死的结局

21、时,又有多少人丧失人格,曲意逢迎而得以飞黄腾达。历史给了“性格决定命运”以最好的诠释。命运是人类社会终极关注的问题。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改造我们的性格就是改造命运。人类的历史和社会发展都告诉我们:性格决定命运。二、技法学习对比本文围绕鸿门宴前、中、后贯穿始终的对比手法运用,从战争形势、主帅用人及个性化语言三方面加以分析,由此来体现鸿门宴高超的文学技巧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如在鸿门宴中,项羽为刘邦的假意屈从、谦卑之词及张良的巧言机辩所迷惑,为樊哙的义正词严、有礼有节有据、貌似训斥实则恭维的话语所蒙骗,实质上恰恰迎合了项羽居功自傲、舍我其谁的思想,使其狂妄自大心理抬头继而麻痹轻敌。项羽产

22、生了由盛怒到息怒,由击之到不击的心理变化。正是这种对比,折射出项羽由“气吞万里如虎”走向“四面楚歌”的内在必然性。迁移运用请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写一段文字,描写出一个场景或者表现一个人物,不少于300字。 _【示例】试卷又发下来了。有的试卷的上面写着鲜红的“100”,得着这样卷子的人自然很高兴,其中有的人不免洋洋自得,腿不停地上下摆动,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有的人把头埋在桌子上,不用问就知:一定没考好,他头下压着的试卷上露出了好几个红红的大叉,其醒目程度不亚于别人的“100”。有的则拿着得分不高不低的卷子叽叽喳喳地谈着:“其实这道题我会做,就是马虎了。”“本来我都做对了,又改错了。”话音最大的是我

23、的同桌。他一手拍着试卷,一手拍着大腿,不住地嚷嚷着:“只差一分,只差一分!为什么只差一分呢?”他的试卷上红蓝黑色俱全:黑色的试题、蓝色的回答、红色的勾勾叉叉,这些和别人的差不多。但是,在他的试卷的右上角,赫然写着的是一个红色的“59”,好像比别人试卷上的分数都要大、都要醒目。他的话音吸引了不少同学前来围观,一时间教室里沸反盈天。三、考点链接文言文断句(三)四、依据古文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句。 互文、排比、对偶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匀称,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例如:六 法 者 何 一 气 韵 生 动 是 也 二 骨 法 用 笔 是 也 三

24、应 物 象 形 是 也 四 随 类 赋 彩 是 也 五 经 营 位 置 是 也 六 传 移 模 写 是 也 答案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检查,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停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的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剑”故事后有一句总结

25、性的话,有人给断为: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把“以故”看作“因此”,还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为其国与此同”就讲不通了。(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总之,正确地点断句子,应以所断开的每个句子必须能够独自成立,必须符

26、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为原则。古文断句标点非一朝一夕之功,平时应多朗读,培养语感;做练习时,注意各种断句技巧,多联系上下文语境,反复推敲,能力一定会有提高。【对点训练】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同步演练中第8题。四、悦读心赏虚掩的鸿门浅析鸿门宴中的项羽一场暗藏杀机的宴会在新丰鸿门举行。美酒佳肴,掩盖不住腾腾的杀气。谈笑间,却是在生死之间的徘徊。一场没有硝烟的激战,霸业之争。这场“宴会” , 实为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是漫长激烈的“楚汉相争” 的序幕。千古一宴,改变了刘邦和项羽的命运,更改变了天下大势。在宴会中, 参加宴会的双方明争暗斗, 剑拔弩张, 潜伏杀机。刀光剑影中,让人心惊胆颤,腾腾杀气扑

27、面而来却又奇迹般上升,飘散,一下子就了无踪影,在杀与不杀之间徘徊。这波折起伏的宴会,两股势力在暗中较劲。刘邦和项羽作为宴会的主要人物,刘邦明显处于劣势,而项羽则掌握着主动权,然而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却因这场宴会,改变了一生的命运。这戏剧性的变化,究竟原因是什么呢?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杀掉刘邦,使他丧失了杀刘邦的时机,因素有很多: 第一,优柔寡断。项伯进言,回想起当年同盟灭暴秦的情谊,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对范增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不表态,沛公逃席而安然受璧。第二,率直粗犷。当刘邦向他说明自己无意称王关中时,为表示坦诚,心无芥蒂,他马上主动供出是曹无伤泄的密,没有保护好对自己有利的情报来源,从而失去

28、了极为重要的内应。既可说是他的“愚笨”,也可说是他的“天真”与“磊落”。另外,当他见了樊哙反喜其勇,受了责备,无以应对,表现了他不辨是非,不善辞令;他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在关键时刻不听范增的进言,范增建议抓住机会杀掉刘邦,结果却敌不过项伯夜半的谗言;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玦暗示,他都“默然不应”,万般无奈下范增只得招呼项庄,可惜项伯从中阻挠,这也就怨不得范增宴后的感叹:“唉,竖子不足与谋!”还有,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实力悬殊,他自恃兵力强大,骄傲轻敌,没有足够的警惕心,他根本不屑用这种手段刺杀刘邦,在刘邦一副委曲求全的可怜相面前,他更加硬不起心肠。项羽要想灭刘邦,易如反掌,没有必要此时此地杀。作为当世的英雄,他不愿背不仁不义的骂名。如果刘邦关起门独享伐秦成果,是为“不义”,杀他也会为天下人所支持;然而当他把关中拱手相让,对他谢罪,项羽再杀他,就会背上不仁不义之名,在自己大营里暗杀刘邦,有失光明磊落,让天下人耻笑。作为一方的统帅,项羽,有勇而无谋,既没有政治远见,也不善于用人;头脑非常简单,喜怒之情完全由外人控制。他也许并不适合作为一国之君,只适合做一个行军打仗的将军。他的失败,也许是经过历史的选择。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