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组织部长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专题)组织部长在州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组织部长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研讨会上的交 流发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 篇。组织部门作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党的建设的职 能部门,要把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 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以“两个维护”第一方阵 排头兵的高度自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不断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2、锻造堪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发展 重任的干部队伍。聚焦解决乱作为问题,做深做实干部政治素质 考察,建立健全干部现实表现常态化了解机制和逐人研判机制, 深化推行领导干部实绩识别“三定评价法”,提高选人用人的精 准度和客观性。聚焦解决不善为问题,优化干部教育培训机制, 健全,三个一”干部培养机制,分类别选派一批干部到上级部门 跟班学习、到湾区挂职锻炼、到县委中心工作一线实践锻炼,增 长才干,并大力实施年轻干部“赋能成长”行动,加强实践锻炼、 专业训练,助力年轻干部茁壮成长。聚焦解决不作为问题,认真 落实干部能上能下各项规定,加大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调整力 度,推动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深化运用干部监督联
3、席会议制度, 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健全加强干部“八小时外” 监督管理机制,持续强化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健全完善综 合考核体制机制,探索实行以抓实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专项考 核为基础,多角度考察的“3+N”干部考核模式,充分激发干部 干事创业积极性,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汇聚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发展 的智力支撑。着眼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本地实际,研究制 定重点产业人才支持政策。围绕当地特色产业,积极创建申报创 新平台,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支持,推进专家工作站、企 业技术中心、科技小院建设,实现“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小 到大、从弱到强。对于*来说
4、要围绕深赣合作强化人才引育, 用好湾区人脉资源,探索“大湾区总部+*制造基地”“大湾区研 发+*成果转化”“大湾区创业孵化+*规模化生产”等合作模式, 搭建“候鸟式”人才合作平台,开展兼职服务、咨询指导、特聘 顾问等柔性引才,有针对性地引进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 团队。同时,用好人才服务平台,提高人才安居、配偶就业、子 女入学等人才“关键小事”的办结效率,引导各类人才扎根本地、 推动改革、助力发展。深化基层党建制度改革,筑牢引领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以党建质量过硬行动为主抓手,持续探索 基层党建新举措,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用好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5、工程经验,坚持“抓两头带中间”,选 树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全面整顿提升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深化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主 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多方联动”协调机制,不断提升基层治 理效能。健全完善党建工作机制,建立不同类型党组织和党员有 效发挥作用的机制办法,推动党员亮身份、亮作为、亮行动。以 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组织部长在州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同志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 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自治州作为全省推进产业“四 地”建设的主阵地,将重点围绕人才强省战略,把人才评
6、价作为 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资源开发管 理及使用的前提,在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方面积极探索,着力解决 人才评价分类不细、标准单一、手段趋同、用人主体自主权落实 不够等堵点,有效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壁垒,建立起与 全省“一心两区”人才示范区*产业人才集聚区相适应的人才评 价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篇章的*实践提供有力人才支 撑。完善人才评价管理体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人才管 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 人才“。持续完善人才评价管理改革要结合大局大势“跳出评价 看评价”,进一步明确政府、市场、用人主体在人才评价中的职 能定位,建立权责
7、清晰、管理科学、协调高效的人才评价管理体 制。一是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政府积极从以往大包大揽、管理 过严的状态向市场联动、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机制导向转变,通 过完善诚信承诺机制、第三方评估、检查抽查等方式,加强用人 主体自主评价人才的事中事后监督,成为强化巩固企事业单位等 用人主体创新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有力“引擎”。国有企业、 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用人主体要围绕人才 的“引育用留”,充分发挥在人才评价中的主导作用,结合自身 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评价人才,促进人才评价与使用、激励与退 出相衔接。二是优化人才评价生态圈。积极建立政府监管、行业 自律、社会监督的人才评价监管体系,
8、严格规范评价程序,建立 健全申报、审核、公示、反馈、申诉、巡查、举报、回溯等制度。 结合地区行业特点,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职业标准体系,针对性 制定地区单位或行业领域人才评价标准、程序、方法并及时向社 会公布。建立专家评价负责、荣誉和问责机制,避免人才评价学 术权威的“一锤定音: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聘请社会监督员对 人才评价重点环节和程序进行监督。强化有机结合,用好人才分 类评价结果,激发人才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三是促进管理服务 市场化。强化政策制定、公共服务、监督保障等职责,弱化事项 审批、微观管理等职能,在*探索设立一批高水平的人才评价、 职业技能鉴定等第三方机构,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承接政府
9、转 移的人才评价职能,有序推进“管理人才”变为“服务人才”。 促进人才服务供给和需求导向结合,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与绩效考 核、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等相衔接的机制,形成良性的人才评价 和激励循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强评审专家数据库建设,建 立人才评价机构综合评估、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人才服务机构产 业化市场化发展。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 上指出:“要改进人才评价机制,避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 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的倾向,推动人才帽子、人 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建立健全以职业属性和岗位 特质为基础,符合*发展实际的科学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就要加 快形成导
10、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科学化社会 化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一是突破人才机制壁垒。紧扣州委大局 和中心任务,从绿色算力“人才端”发力,认真贯彻落实* 省集聚绿色算力人才的十条措施,对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 不受学历、资历等条件限制,以“随到随评、动态入选”的方式, 设立绿色算力人才计划,专门支持绿色算力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全力服务保障绿色算力“产业端”提质增效,推动人才集聚与产 业发展同频共振,构建绿色算力产才融合生态圈。二是强化业绩 贡献导向。教育、医疗等基础领域人才突出同行评价,重点评价 学术成果前沿性和学术影响力,着重关注代表作的引用率,考察 学术辨识度、强化聘期考核。科技、
11、工程等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领域人才突出市场评价,注重创新能力、成果转化和专利运用, 强调服务地方发展的效益和高价值发明专利。社会公益性领域人 才突出需求导向,重点评价成果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发挥、公共 政策倡导和公众影响方面取得的成绩。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突 出社会评价,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原创性和实际应用价值。三是 科学设置评价周期。积极探索考试评审、考核认定、个人述职、 面试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不同方式,提高人才分类评价 的针对性和精准性。遵循不同类型人才成长发展规律,注重过程 评价和结果评价、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相结合,有效克服考核评 价过于频繁的倾向。注重实施聘期评价机制和动态有序退出
12、机 制,研究制定二级岗位评价考核措施。突出中期和长期目标导向, 适当延长基层研究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评价周期,鼓励基础研 究人才有效投入研究、长期积累经验、持续提升水平。推进产业“四地”人才评价。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省时 强调的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战 略任务,支持地区行业部门围绕省州战略发展需求、产业发展体 系、特色产业链条设立新的评审专业,动态调整职称评审专业设 置。一是*产业领域。对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 决重大产业技术难题或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的 专业技术等高端急需紧缺人才可采取“一事一议” “一人一策” 的方式直接申报高级职称。将人才
13、称号、奖项等只作为职称评审 的参考因素,不将科研项目、经费数量、获奖情况、论文期刊层 次、头衔称号等作为人才评价的限制性条件。二是清洁能源领域。 强化创新能力导向,加大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力度,以创新能力、 质量贡献、社会效益为导向的清洁能源产业领域人才评价体系, 推动共通共享、凝聚共识共力。合理设定和下放中级职称审批权 限,注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倾斜,拓展企业人才职业发 展空间,保障科技人才合理流动,促进人才评价与地区经济发展 融合。三是生态旅游领域。对高原生态旅游业领域柔性共享人才 重点评价其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解决发展技术难题、创造发明、 技术推广、项目设计、技术标准开发等实际能力和业绩,突出服 务合同绩效评价。对直接引进的远程服务人才以及离岸人才,重 点评价其有没有代表生态环保或者文化旅游领域做出一流成果、 解决全州生态旅游领域的“卡脖子”问题,突出任务结果评价。 四是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领域。健全以新型职业农牧民为主体的农 牧区实用人才评价制度,重点突出对其在农牧业技术推广、带头 致富、乡村振兴、有机农畜产品认定推介中所做贡献的评价。建 立健全乡土人才职称评定制度,畅通乡土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坚 持以能力论英雄、以贡献评高下,让“技高一筹者名噪一方、 薪高一档”,切实突破乡土人才“出彩不出圈”的困境。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