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练习题25 含解析.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50487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练习题25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练习题25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练习题25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练习题25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练习题25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练习题25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练习题25 含解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练案25宇宙的边疆(1)满分40分,时间40分钟一、打牢语言基础(28分)1下列加点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A从宏观来看,大多数人类所关心的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乎其微的。但是,我们人类朝气蓬勃、勇敢好学、前途无量。B几千年来,我们对宇宙及我们在宇宙中所处的地位作出了最惊人的和出乎意料的发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回想起来是很令人兴奋的。C我们确信,有人居住的这个行星只不过是一丁点儿的岩石和金属,它靠着反射太阳光而发出微光。在这样的大距离里,它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D但是,我们对它们的探索从这里开始。我们有人类百万年来用巨大的代价积累起来的

2、丰富知识。我们这个世界人才济济,人们勤学好问。【解析】“微乎其微”改为“微不足道”。微乎其微:形容非常细小,极其有限。微不足道:事物细小而轻微,不足挂齿2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 (B)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_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_一个典型的地方。任何行星、恒星_星系_不可能是典型的,_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A也不是或还因此B但不是或都因为C也就是和都因此D但就是和还因为【解析】第一处是转折关系,第三处是选择关系,利用排除法即可。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B)如果有黑洞撞向地球,那么_。当然,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波,因为_。当

3、黑洞靠近时,引力波会“挤压”内耳骨,产生类似照相机闪光灯充电时发出的咝咝声。尽管天文学家认为,_,但正常情况下,_。引力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你会听到它悄然逼近的声音引力波是听不到的声波在真空中无法传播ABCD【解析】“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波”一句,既承接第一空中听到的声音,又是第二空的结果,只有是说明“听到的声音”;第二空可以填两句,但第句与“而是引力波”矛盾,只能填。后两空主要是确定第句的位置,如果填在前面,就与前一句矛盾,而第四空前“正常情况下”可以与“当黑洞靠近时”区别开来,所以填在最后一空中。4下列几句分别运用了一些说明方法,选出对应正确的一项(3分) (B)(1)梦想你们也

4、在设计其他的异想天开的技术,例如物质反物质发动机(一种能将在空间广泛分布的氢原子聚集和集中起来用作核燃料的新发明)。(2)光年是光在真空中传播一年的距离,约为5.9万亿英里。(3)岩石从高层建筑物上落下时,1秒钟后速度达到32英尺每秒,2秒钟后为64英尺每秒,3秒钟后为96英尺每秒,依此类推,每秒钟增加32英尺。A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B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C下定义列数字作比较D下定义作比较列数字【解析】抓住关键词“例如”“是”“1”“32”等进行分析。5下面对本文语言特点的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A运用比喻,把整个宇宙比作“大海”,把地球比作“宇宙汪洋之滨”,形象生动,也更能体现出宇宙

5、的无边无际。B把我们对宇宙的探索,比作是向大海“涉足”。把星系比作是“贝壳”动人的发现物,比作“珊瑚”永恒的产物。C运用拟人,如“其中有些是孤独的徘徊者,大部分则群集在一起,挤做一团,在大宇宙的黑夜里不停地飘荡”,形象贴切。D“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用了“召唤”一词,贴切地表达了我们对宇宙的向往之情。【解析】把地球的表面比作“宇宙的汪洋之滨”。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A“从一个星系际的优越地位上,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像海水的泡沫一样遍布在空间浪涛上,这些光须就是星系。”这句话是解说星系,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把遥远的星系说成是“纤细的光须”,把

6、这些光须比作浮在浪涛上的“海水的泡沫”。B“我们隶属于这些星云”中的“这些”,与电视画面相配,我们在上下文中找不到“这些”指代什么。“我们所见到的星云离地球80亿光年,处在已知宇宙的中心”,“已知”体现了说明语言的模糊性。C“但是从远处着眼,星系更多地使人想起一堆动人的发现物贝壳,或许是珊瑚大自然在宇宙的汪洋里创造的永恒的产物”中的“贝壳”“珊瑚”等比喻,带动了热爱的感情色彩。用对比联想来说明难以估量的事物,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D“在这样的大距离里,它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样的大距离”指的是80亿光年以外嵌着银河系的星系团,距离我们非常遥远。【解析】“已知”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

7、性。7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句子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百科知识是一本1978 年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成立时创办的,主要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的最新进展和成果和重大社会问题和热点话题的背景知识,以及人们为提高文化素养所需的基本知识的,面向中等以上文化程度读者的文理合编的科普杂志。答:百科知识是1978_年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成立时创办的,是一本面向中等以上文化程度读者的文理合编的科普杂志。它主要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的最新进展和成果,重大社会问题和热点话题的背景知识,以及人们为提高文化素养所需的基本知识。8下面文段有三处

8、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未来将不会再有互联网公司,因为所有企业都将成为互联网公司。所有行业、所有公司都会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思维层面。所有的传统企业,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与互联网公司抢生意,而是自身利用互联网完成转型和升级。未来不一定所有企业都会成为互联网公司。所有行业、所有公司不一定都受到互联网影响。所有的传统企业不一定都能利用互联网完成转型和升级。二、提高阅读能力(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潜在影响葛剑雄晴朗的天空阳光灿烂,忽然一个阴影开始遮蔽阳光,天空渐渐暗淡,太阳完全没入阴影,天上现出点点星星,大地一片昏暗。毫

9、无准备的人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灾难,有人以为末日来临,惊恐得匍匐在地;有人以为天降处罚,跪地求饶;有人不知所措,奔走呼号;有人举火照明,有人鸣锣击鼓。就连鸡犬也不得安宁。没过多久,天色渐明,太阳重现,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人们转悲为喜,纷纷叩谢上苍的庇佑,也有人依然忧心忡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天降奇祸。这是古人描述的日食发生时的情景。在人类对日食产生的原理还不了解时,也不可能对日食的发生做出预报,出现这样的情况毫不奇怪。尽管日食是一种正常的天文现象,但每次能观察到日全食的地方不过100多万平方千米,只占地球面积很小的一部分,并且有些地方未必有人居住,观察时还会受到时间和气候的影响。所以,一个人一

10、生中能看到日全食的机会并不多,不可能积累多少直接的经验。即使以往见过,或者听长者说过,一旦日全食真的出现,还是免不了会产生恐惧心理。奇特的日全食更会引起震惊。在中国史书竹书纪年中就记载着这样一项重大事件:“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意即懿王元年,在郑这个地方,天亮了两次。这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却千真万确,并且已经得到科学的验证。1997年3月9日,科学家在新疆观察到了一次类似的日全食:早上日出前,天已大亮,这时日全食发生了,天空重新变得黑暗,星星闪烁,然后第二次天亮。有了这样的实证,科学家断言,“天再旦”发生在公元前899年4月21日凌晨5时28分,今陕西省华县(当时的郑)一带可见到此次日全食

11、,于是当地人产生天亮了两次的感觉。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业生产是国家、部族、家族乃至个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当人们还不具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时,只能尽力观察自然的变化,包括天象、星象的演变,以便做出解释或判断。相传尧已经设立“掌天地四时”的专职天文官,负责观察天象,通过观测太阳和星宿来推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具体日期,以利农事。尚书胤征记载,夏王仲康时期(约公元前2050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日食,由于天文官羲、和二氏沉湎酒色,疏于观测,没有及时做出预报,以致引起全国震惊。尽管这些传说还没有充足的证据予以证实,但到春秋时期,天文官已对日食做了完整的记录。在春秋所记的242年中,发生了37次日

12、食,每次都有年月日的记载。照理说,日食不会像其他自然灾害那样给人类带来直接损害,既然有了预报,大可不必再惊慌,为什么还会被视为不祥之事,被当作灾难呢?这是因为,中国古人一直有一种“天人感应”的观念。这种观念将天上的日月星辰都与人事相对,太阳自然是与国君相应,所以太阳中若出现黑子,就说明国君有错误,应该好好反省;而太阳居然被黑暗遮蔽,这说明国君肯定有更大的罪过,所以上天才要发出警告,或者预示着惩罚的降临。其实天文官心里明白,并非每次日食的出现都能找到对应的灾害,即使勉强能与某次灾害挂上钩,也不存在严格的时间、地点的关系,那么为什么还要坚持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方面当然是敬畏天命。天威不可测,即使不明

13、白也不能不重视。另一方面,包括天文官在内的臣民都明白,国君再昏庸无道,再骄横残暴,对老天爷还是怕的。所以像日食、月食、异常星象、地震这类灾异发生后,正是向国君进谏的好机会。“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合”,国君照例要换上素服,停止娱乐活动,降低膳食标准,临时住在偏房中闭门思过,甚至还要下罪己诏,广泛征求臣民的批评建议,采取赦免罪犯、减轻赋税等具体措施以示悔改的诚意。就这一点而言,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今天,日食现象已经为科学理论所完全解释清楚,稍具科学素养者都不会相信“天人感应”论。它作为一个小小的历史话题,已经留存在故纸堆中,供部分好古者翻检、猎奇。(选自东方早报,有删改)

14、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B)A古人有“天人感应”的观念,认为日食出现就说明国君有很大的错误,或者预示着惩罚的降临。B在古代以农业生产立国的时代,人们不具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对日食产生的原理根本不了解。C“而太阳居然被黑暗遮蔽”中“居然”,写出了古人对太阳被黑暗遮蔽的惊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D“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中“一定”说明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解析】根据原文“在人类对日食产生的原理还不了解时,也不可能对日食的发生做出预报”,B项中“对日食产生的原理根本不了解”过于绝对。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

15、恰当的两项是(5分)( AD )A作者在文章开头描写了日食发生后的情景,既增强了科普文的生动性,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日食的说明。B日食是一种正常的天文现象,但受发生时间、面积、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不可能有直接经验。C竹书纪年中记载的发生于郑的日全食现象已得到科学的验证,是我国史书记载的最早的日全食现象。D相传,我国很早就设立了天文官,负责观察天象,但有的天文官有时会疏于观测,不能对日食做出及时预报。E发生日食、月食等异常天象后,国君都要闭门思过,颁发罪己诏,征求批评建议,采取相关措施以示悔改。【解析】B项,“人们不可能有直接经验”错,原文是说“不可能积累多少直接的经验”。C项,“最早”错,于文无据。E项,“颁发罪己诏以示悔改”错,原文是说“甚至还要下罪己诏”,并非每次都这样。11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所产生的“潜在影响”的具体内涵。(4分) 答:古人认为日食是灾异,对日食感到恐惧、震惊。_促使朝廷设置天文官,推动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_有利于促进古代君王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间接地使百姓获得一定的益处。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