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2单元 第6课 杜甫诗三首 2.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50617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2单元 第6课 杜甫诗三首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2单元 第6课 杜甫诗三首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2单元 第6课 杜甫诗三首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2单元 第6课 杜甫诗三首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2单元 第6课 杜甫诗三首 2.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凋伤(dio)霜鬓(bn)塞上(si)渚清(zh)B.青冢(zhn)万壑(h)憔悴(qio)暮砧(zhn)C.朔漠(s)环珮(pi)省识(xn)单于(chn)D.呼啸(xio)万壑(h)千载(zi)寂寥(lio)答案A(B“砧”应读zhn。C“朔”应读shu。D“载”应读zi)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渚清沙白鸟飞回回:归来B.一去紫台连朔漠去:前往C.画图省识春风面省:节省D.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衰颓答案D(A回:回旋。B去:离开。C省:曾经)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有使动

2、用法的一句是()。A.白帝城高急暮砧B.玉露凋伤枫树林C.环珮空归夜月魂D.丛菊两开他日泪答案B(“凋伤”是使动用法,使凋落衰败)4.下列句子出自杜甫的律诗秋兴八首(其六),排序最正确的一组是()。花萼夹城通御气瞿塘峡口曲江头珠帘绣柱围黄鹄回首可怜歌舞地万里风烟接素秋锦缆牙樯起白鸥秦中自古帝王州芙蓉小苑入边愁A.B.C.D.答案B(由律诗押韵的知识可以判断,末字分别为“头”“秋”“鸥”“州”“愁”的句应该位于首句和偶句,只有B符合要求)5.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2)一去紫台连朔漠,。,环珮空归夜月魂。(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答

3、案(1)江间波浪兼天涌孤舟一系故园心(2)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曲江对酒【注】杜甫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春殿转霏微。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注】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杜甫当时任职左拾遗,但因忤肃宗而不受重用。6.首联中的哪个字写出了物景的变化?这一联的第二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答:答案首联中的“转”字写出了物景的变化。第二句营造了朦胧寥落的意境。7.诗的第三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来杜甫“自以淡笔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景与情合,

4、深得后人赞赏。请谈谈你对这一修改的看法。答:答案改后情与景更贴切,抒发的情感更准确。原句以拟人手法生动地描写了春光灿烂、春意盎然之景,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报国无门、懒散无聊的心绪相悖。改后的诗句以白描手法极写花落轻盈无声之态,与全诗述怀抒愁之旨相统一,情景吻合,意境和谐。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狂夫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注】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注】裛:同“浥”(y),沾湿。8.古人评诗时有“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

5、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答案“含”和“裛”是颔联的诗眼。“含”字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生动地写出了风的轻微,给人以小心爱护之感;“裛”比洗、洒一类字更为轻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之细小。9.诗的前半部分歌咏优美的自然风光,后半部分抒写潦倒穷愁、可悲可叹之事,这两部分是否协调?请简要分析。答:答案协调。这是以乐景写哀愁的写法。一面是“风含翠篠”“雨裛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一面是“恒饥”“凄凉”“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之事,这些全都由“狂夫”这一形象统一起来,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和的情景成功地调和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没有前半部分优美景致的描写,不足

6、以表现“狂夫”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计的描述,“狂夫”就会失其所以为“狂夫”的原因。两种情景,缺一不可。10.将下列语句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在横线上。杜甫的“自谓颇挺出”是一句充满自信心的自我评价,它有着历史和现实的依据。杜甫对自己的政治器识和文学才华也是十分自信的,而这两点,也恰好是当时科举考试的两项重要考试内容。历史的是家庭的影响,现实的是个人的禀赋。所以,他在最早的行卷之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才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的自负诗句。答:答案(通读句子后会发现这段话是在论述杜甫的“自谓颇挺出”的自信心之后,分析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进而就“个人的禀赋”进一步论述,最后举例证明上述的论断)11.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另选三个人物,并化用其作品(不必完全引用),补写三个句子,做到内容鲜明、生动、连贯,句式一致。是中国人,就有权利向上帝要一座山。杜甫需要一座泰山,让他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毛泽东需要一座井冈山,让他胸有“凌云志”,夺取建立新中国的胜利。答案李白需要一座天姥山让他追求“日月照耀金银台”的光明王维需要一座雨后空山让他领略“清泉石上流”的幽美苏轼需要一座庐山让他感悟“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