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高中语文:5.1 “四两拨千斤”——虚词 备课参考资料(人教版选修《练习题》).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50991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高中语文:5.1 “四两拨千斤”——虚词 备课参考资料(人教版选修《练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 高中语文:5.1 “四两拨千斤”——虚词 备课参考资料(人教版选修《练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 高中语文:5.1 “四两拨千斤”——虚词 备课参考资料(人教版选修《练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 高中语文:5.1 “四两拨千斤”——虚词 备课参考资料(人教版选修《练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 高中语文:5.1 “四两拨千斤”——虚词 备课参考资料(人教版选修《练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 高中语文:5.1 “四两拨千斤”——虚词 备课参考资料(人教版选修《练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高中语文:5.1 “四两拨千斤”——虚词 备课参考资料(人教版选修《练习题》).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语文:5.1 “四两拨千斤”虚词 备课参考资料(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一、本节学习重点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虚词的性质和一些常见虚词的用法。学习重点是理解并掌握虚词的性质,辨析常用虚词的用法,区分易混淆的虚词。来源:学科网ZXXK二、课堂活动指导2.1课本课堂活动形形色色的“的”这个课堂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分析选文中关于“的”的一些例子,了解“的”这个虚词的特点和用法。一、课堂活动步骤(1)阅读文段,找出带“的”的词组。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或使用幻灯或投影设备播放)课文中节选的几段文字,请学生阅读这几段文字并找出其中带有“的”的词组。(2)观察归纳,讨论“的

2、”的性质。可以让学生分组或者采取其他合适的形式,讨论这些带“的”的词组在有“的”的时候和没有“的”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找出“的”的意义和用法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把具有相同作用的“的”归为一类,看看“的”可以归为多少类,不同类的“的”有什么区别。(3)添加词语,了解“的”的用法。思考课文中给出的词组哪些可以加“的”,哪些不能加“的”,可以加“的”的词组加了“的”之后结构和意义有什么变化。教师应尽量让学生不看书中的提示自己独立思考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的”的性质和用法,最后由教师做出概括和总结。二、相关知识补充(1)“的”的不同用法。“的”一般分为助词“的”和语气词“的”这两类(也可以把“

3、的”都看作是助词,内部再分为两类,即结构作用的“的”和语气作用的“的”)。“的”的后面是否有中心语,或者是否能补出中心语,是判断不同类的“的”的重要标准。“的”处于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中当然有中心语;“X的”构成的独立指代事物的“的字结构”,后面则可补出中心语:因此这一类的“的”都是结构助词。表示列举的词语之后的“什么的”是一个意义和用法相对固定的词语,后面虽然补不出中心语,这种“的”也是结构助词。而语气词“的”一般和“是”连用,后面补不出中心语。语气词“的”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是的”结构表示过去的某一时间完成过某个动作或发生过某个事件,“是的”结构对动作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方式

4、等起强调的作用,如“我是昨天到的北京”;另一种是,“的”只出现在句尾,表示某一事件或事物在一定时期处于某种状态,“是的”结构起到表示或增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如“我这样做是有道理的”。(2)能不能加“的”。文中给出的几个词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类如“候补党员”、“生活习惯”,中间可以加“的”且结构和意义不变,加“的”前后均为定中偏正词组。再一类如“夜晚记日记”、“天平不准”、“抓破了鼻子”,中间也可以加“的”,但加“的”后结构和意义都发生改变,即由谓词性词组变成了指称性的偏正词组,其中“夜晚记的日记”和“抓破了的鼻子”是指称一个事物,“天平的不准”是指称一个事件。而“师范学校”这一类,中间则不能添

5、加“的”,因为这是类似于专有名词的固定结构。2.2补充课堂活动来源:学|科|网Z|X|X|K“一身二任”的词语这个课堂活动主要是帮助同学们了解实词和虚词,动词和介词,同音词和兼类词等概念,了解这些词类成分和语法概念的联系和区别。(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是否一样请同学们先来看下面的例子,然后一起讨论几个问题。叫弟弟打破了。叫了他一声。在哪儿工作呢?不在图书馆。给他打个电话。给了我一本。跟谁说过话呢?跟着这个人。管白薯叫红苕。你别管我了。朝我挥了挥手。他面朝大海。比爸爸还高呢。比不过鲁迅。为新中国奋斗。都是为了你。就按他说的做。按一下按钮。(2)实词与虚词请同学们区别上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词性。上

6、面例子中,左侧句子中的加点词是虚词,具体说是虚词中的介词;右侧句子中的加点词是实词,具体说是实词中的动词。虚词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A.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表示比较实在的词汇意义,虚词一般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而且这种语法意义还不是虚词本身具有的,而是在与实词发生关系时才产生的。B.虚词不像实词那样大多能自由地单独说出来,虚词都是黏着的,即只能与实词结合,不能单独说出来。C.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够自由地充当主语、宾语、定语、谓语(述语)、中心语、补语等各种句法成分。只有一些虚词,如副词,可以充当状语。请同学们用这个标准检验一下上面左右两侧句子中的加点词属于实词还是虚词。另外请试举例说明汉语

7、中还有哪些词也属于虚词。(3)介词与动词以上面几组例句为例,了解介词与动词的不同特点。介词的特点和介词与动词的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A.介词(包括介词结构)一般不能单独说出来,动词(包括动词结构)可以单独说出来。例如不能单说“从”或“把”,也不能单说“从今天”、“把衣服”。有时候单独说一个介词结构,就会变成动宾结构,如“在家(休息)”;有时候单独说一个介词结构,意思就会改变,比如“叫他(打破了)”。而动词和动词结构通常都可以单独说出来,结构也不改变。B.介词都不能重叠,大多数动词都可以重叠。汉语中不存在“从从、把把”这样介词重叠的说法,而动词一般都可以重叠。例如“叫了一声”的“叫”可以说

8、成“叫叫他”。C.介词不能带动态助词“了、着、过”,也就是说介词(包括介词结构)都不能单独作谓语,而动词(包括动词结构)都可以作谓语。比如不能说“我把了”,“我把他过”;而可以说“我躺着”,“我去过”,“我生病了”。请同学们想一想,汉语中的介词还有哪些,各自有什么特点。比如有没有纯粹的介词(即任何时候都不能当动词的介词)?介词还有什么特殊的用法(比如介词结构除了作状语还能充当什么样的句法成分)?汉语的介词结构和外语的介词结构有什么不同之处(比如动宾结构中要不要使用介词)?(4)同音词与兼类词虽然上面加点的“叫、在、给、跟、管、朝、比、为、按”这些词,在左侧句子中是虚词(介词),右侧句子中是实词

9、(动词),但是它们的词形和读音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似乎可以认为这是一个词同时具有介词和动词两种词性。不过细分起来,这些同形同音的词在作介词和动词时,虽然有的意义还有些接近,但有的意义相差就比较大。所以更严格地说,像“叫、管、按”这样的词,应该说是两个不同的词(同形词)“分居二任”的情况,这种词只是“同音词”。而像“在、给、跟、朝、比、为”这样的词,作动词用和作介词用时意义相差并不太大,至少看得出二者有一定的引申关系,比如“我在家”和“我在家休息”中,虽然前一个“在”是动词,后一个“在”是介词,但是二者的意思毕竟差不多,这才是同一个词(多义词)“一身二任”的情况,这种词叫作“兼类词”。汉语中还有

10、哪些词既是介词同时又是动词,或者是其他类型的“分居二任”的同音词,或者是“一身二任”的兼类词?请举出一些例子来。三、课后练习指导3.1“小试身手”解析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没有(没)”在作动词和作副词时的意义和用法有哪些区别。参考答案:本题两组句子中“没有(没)”的用法是不同的。第一组中的“没有”和“没”是动词,第二组中的“没有”和“没”是副词。动词“没有(没)”跟名词相配,是“有”的否定,例如“没有人”(肯定形式是“有人”)。副词“没有(没)”跟动词或形容词相配,是“动词(或形容词)了”的否定,例如“没有去”(肯定形式是“去了”,但不是“有去”)。“没有”可以紧缩为“没”(副词和

11、动词都是如此),意义和用法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不过作动词的“没”一般不能在陈述句的句尾出现,比如只能说“一个人也没有”,不能说“一个人也没”。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疑问语气词的性质、作用以及它们彼此在使用条件上的区别。参考答案:这四句中的“吗、吧、呢”都是表示疑问意义的语气词。其中“吗”可以直接加在陈述句的后面表示疑问,即用于是非疑问句;“呢”一般要用在含有选择意义的句子或句子中有疑问词的特指疑问句中;“吧”一般用来表示推测和疑问,含有征求对方的想法和意见的意义,也用于是非疑问句。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介词的性质以及介词和动词在用法上的区别。参考答案:练习题左侧句子中加点的词

12、都是介词,右侧句子中加点的词都是动词。介词的语法特点参看本节“补充课堂活动”的相关内容。3.2补充练习题目一、读下面一段文字,说说其中哪些虚词可以去掉,哪些虚词不能去掉;哪些虚词去掉后句子的原意会改变,哪些虚词去掉后句子的意思不变。场外又是一片彩声。王三胜流了汗,不再去拾枪,努着眼,木在那里。老头子扔下家伙,拾起大衫,还是拉拉着腿,可是走得很快了。大衫搭在臂上,他过来拍了王三胜一下:“还得练哪,伙计!”“别走!”王三胜擦着汗:“你不离,姓王的服了!可有一样,你敢会会沙老师?”“就是为会他才来的!”老头子的干巴脸上皱起点来,似乎是笑呢。“走;收了吧;晚饭我请!”(老舍断魂枪)二、请说出下面句子中

13、的“把”各属于什么词类,并说明理由。我来把大门。抓了一把米。请把灯关了。三、指出下面句子的谓语部分之前,哪些可以加介词“被”,哪些不可以加“被”,并说明理由。电影票买着了。文章写好了。衣服他撕破了。自行车小偷偷走了。四、判断下面句子画横线处的虚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A.这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社会的一个成员。B.他的一生自然使我想起了论语中孔子同他的弟子的一段对话。C.在这条熟悉的林荫大道上,他偶尔碰到了自己在中学时代的恋人。D.有些青年人居然这样评价城南旧事这部影片:“小孩儿片,没劲。”五、判断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虚词正确的一组。人家的进度就要超过咱们了,咱们得加油啊!你

14、不了解一下情况就大发议论,太主观了吧?王丹考虑问题脑子很灵活,刘磊的思路敏捷。A.马上不免更加B.马上未免更加C.立刻不免越发D.立刻未免越发六、判断下面各句方括号中必须加“的”字的一组。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国家将在西部新建十大工程。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出来的。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拼抢厮杀谋求发展。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快、灵、狠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最大障碍。A.B.C.D.3.3补充练习解析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参考答案:该文段中大部分虚词都有自己的特定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15、。其中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如果去掉虚词句子就不成立了。例如:“努着眼”,“走得很快了”,“收了吧”。另一种是如果去掉虚词句子仍成立,但是却不是原来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了。例如:“别走”:“走”可以单说,但是表达的意思与原意完全相反了。“不再去拾枪”:“不去拾枪”可以单说,但是从中却看不出之前有没有拾过枪了。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把”的不同用法和作不同词类时的不同作用。参考答案:中的“把”用作谓语,后面带有名词“大门”作宾语,是动词,是最典型的实词;中的“把”是表示事物数量的量词(名量词),属于实词;中的“把”后面带有名词构成介词结构,并引出“关”这一动作的对象(灯),是介词,是典型的虚

16、词。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介词“被”的用法和汉语被动句的特点。参考答案:可以加介词“被”的是和。汉语的句子表示被动意义,一般都要用介词“被”引出施事成分并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或者单独使用介词“被”作状语;有些句子可以用也可以不用介词“被”字,例如“眼镜打破了”,甚至施事名词在句子里出现的时候,也不一定非用“被”字不可,例如“眼镜我打破了”,“眼镜是我打破的”。但是从历史上来看,“被”字句所陈述的事情对于受事者(主语名词)往往是不如意或不希望发生的。在现代汉语中,被字句也通常都含有主语遭受某种不如意事情的意思。因此和两个表示事情已经做成功了的句子,尽管有被动的意义,却是不能加“被”字的

17、。四、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正确使用虚词的能力。正确选项是C。“偶尔”跟“经常”相对,表示“次数少”。“偶然”跟“必然”相对,表示“意外”。选项C中应该是表示意料之外的意思,故应用“偶然”而非“偶尔”。五、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正确使用虚词的能力。正确选项是B。“马上”所表示的时间性幅度要稍大些,偏口语化;而“立刻”表示的是即刻要发生的事情,偏书面语化。“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侧重在主观评价;“不免”则表示客观上不容易避免。“越发”限用于同一人或事物的进一步变化;两个人或事物比较时,不能用“越发”,必须用“更加”。六、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的”的作用和用法的掌握情况。正

18、确选项是B。“它们存在”是一个主谓词组,“它们的存在”则是一个定中结构的偏正词组。而中主语位置上需要的是一个名词性的词组,因而要加“的”。中“取胜”不能直接修饰“障碍”,没有“的”,这句话就不连贯了。来源:学。科。网四、专题知识扩展4.1词类一、“聚合规则”与词类的性质确定词语的语法分类,即“词类”,涉及到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就所有语法成分(小到语素和词,大到词组和句子)之间的关系而言,从每个结构的不同位置看都是相互怎么样搭配起来的关系,这就是语法的“组合规则”。比如“我/买/书”这三个词,理论上可以有六种搭配组合,但只有“我买书”成立,不能说“书买我”,虽然在特定的环境下能说“

19、书我买”、“买我书”等,但意思也不一样。至于像“我/把/窗户/关/上/了”这六个词,搭配的可能性有上百种,但是却只有一种组合形式能成立。这种哪个成分在前哪个成分在后的问题就由组合规则来管,所以组合规则实际上就是语法结构的构成规则。不光句子的组合是这样,词组的组合也是如此。就所有语法成分(小到语素和词,大到词组和句子)之间的关系而言,从每个结构的某个位置看都是相互能不能替换出现的关系,这就是语法的“聚合规则”。说话不能只说一句,但并不是每说一句话就得有一条不同的组合规则。比如“他写字”、“我们唱歌”、“小张主持节目”都是按照同一组合规则说出来的。它们之所以都是正确的句子,还因为这种组合形式存在三

20、个可替换的位置,如果不是同类成分就不能替换出现在同一位置上,否则就会出错。可见组合其实并不是一个一个成分的组合,而是一类一类成分的组合,这种什么样的成分能替换出现在某个组合位置上的问题就由“聚合规则”来管,所以聚合规则实际上就是语法成分的归类规则。不光这种结构是这样,所有的词、词组和句子形式也都是这样。可替换出现的词之间具有聚合关系。词类本质上就是体现这种聚合关系的类。不过确定词类还不能只根据某一个聚合位置。比如这些结构中“他、我们、小张”等都是作主语,但不能说作主语的词就是名词,因为作主语只是名词能替换出现的所有位置中的一个,对于整体的名词来说,相当多的一部分还能出现在许多别的句法位置上,例

21、如汉语名词还能作定语,如“木头房子”;能在数量词后面,如“一根木头”;能在介词后面,如“把木头(锯断)”等。这些能出现的位置就叫作名词的“分布”。名词就可以根据这种聚合位置的“分布”来确定。其他词类也是如此。二、词类标准和词类划分各个词类在分布上都既有相同的交叉位置,也有不同的对立位置,只要把其中最重要的分布差异作为分类标准,就可以区别各种词类。比如名词的分类标准是能受数量词修饰,但不能受“不、很”修饰,并且常常作主语和宾语,那么如果有的词与此相反,如能说“不去、不干净”,“去、干净”就不是名词而是别的词。又如动词、形容词的分类标准是常常作谓语,一般能受“不”修饰,但动词一般能带宾语,不受“很

22、”修饰,而形容词则一般不能带宾语,可以受“很”修饰,例如能说“去上海”,不说“很上海”,能说“很干净”,但不说“干净了房间”,所以“去”是动词,“干净”是形容词。根据划分词类的标准,汉语可以分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代词、数词、量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十几个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合为一大类,称为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合为一大类,称为虚词。实词的意义一般说都比较实在,这种意义容易体会出来;虚词则主要起语法上的作用,意义都比较虚灵。比如名词“作风”,虽然意思比较抽象,但还是能体会到指的是什么。但是看到助词“得”,就实在说不出来它表示什么意思,只能说

23、它总是附着在某些动词和形容词的后边,表示后面是补语成分(比如“洗得干干净净、走得很快”)。就语法功能来说,实词能在句法结构中充任主语、宾语、谓语、述语、定语、状语、中心语等句法成分,虚词则一般不能。虚词中只有副词专门充当状语。一般来说,同类词必定具有共同的语法特征,异类词的语法特征应该有区别。但就具体的词来说,就有可能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词类的语法特征,这就是词的跨类、边缘类和兼类的现象。汉语的实词缺少形态变化,与句法成分也不构成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同一个词的句法功能往往就会有比较大的灵活性。如“一朵花、花钱”的“花”,跨名词、动词的分布,但因为彼此意义对立,就只能算作两个不同的词,即同音词。“机

24、械、青春”等,一般都看作名词,但偶尔也跨形容词的分布,如“一种机械、很机械”,作为形容词就是边缘类的词。“科学”这个词,既能受“很、不”修饰,如“很科学、不科学”,也可以直接作名词的定语,如“科学杂志”,和直接受名词修饰,如“自然科学”,所以就是兼形容词和名词的兼类词。至于像“学习、批评、调查”等词,不但跨动词和名词的分布,而且无论作动词(如“学习外语”的“学习”),还是作名词(如“政治学习”的“学习”),意义都差不多,就是更典型的兼类词了,甚至可以单独归为一类叫作“动名词”。4.2虚词辨析理解虚词的用法,必须搞清楚一些常见虚词的区别。下面是几组常用副词的辨析。一、因为/由于“因为”和“由于”

25、都是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用以引出原因的连词,后面常有用来引出结果的连词“所以”、“因而”或“因此”等和它们相配。例如:因为这几天实在事情太多,所以你来了以后我没能及时来看你。由于问题复杂,对问题的看法又各不相同,因而一时很难能取得一致的意见。由于他一贯软弱,委曲求全,因此他仅有的一次发怒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因为”和“由于”虽然都表示原因,但在用法上仍有不同。一是“因为”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用,“由于”一般用于书面语,不用于口语。二是“因为”只能同“所以”配合,而不能同“因而”、“因此”配合。“由于”既可以同“所以”配合,也可以同“因而”、“因此”配合。如前面例的“所以”不能换成“因而”或“因

26、此”,而例的“因而”和例的“因此”倒都能换成“所以”。二、以至/以致“以至”的意思相当于“直到”、“甚至”,表示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轻到重的递进关系(也可用于相反的方向)。连接的成分如不止两项,“以至”一般用在最后一项之前。例如:一石居是在的,狭小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都依旧;但从掌柜以至堂倌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在这一石居中也完全成了生客。(鲁迅在酒楼上)来源:学科网ZXXK这项工艺改革成功的话,生产效率将会提高几倍以至十几倍。“以至”还可以说成“以至于”。例如:对群众的批评采取抵触以至于压制的态度,那是十分错误的。“以致”则表示“因果致使”的意思,用在因果复句的主句开头

27、,表示下文所说的是上述原因所造成的结果。这种结果大多是不好的,或说话人所不希望的。例如:由于他不听从劝告,以致上了别人的当。“以至”和“以致”,二者的区别应该说是明显的。可是有时似乎在同一个句子里,既可以用“以至”,也可以用“以致”。例如:在一片赞扬声中,他变得飘飘然起来,以至以致看不到自己工作中的缺点。但是实际上,二者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以至”表示递进关系,强调程度的加深,意思是“在一片赞扬声中,他不仅变得飘飘然起来,而且发展到了看不到自己工作中缺点的程度”。这里的“以至”可以换成“甚至”。“以致”表示因果关系,强调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意思是“他在一片赞扬声中由于变得飘飘然起来,因此

28、连自己工作中的缺点也看不到了”。这里的“以致”可以换成“因此”。三、不管/尽管“不管”跟“不论”、“无论”意思相同,表示无条件,即表示某人或某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如此。例如:不管困难有多大,我们都要克服。二十年来,不管夏天还是冬天,他都每天坚持游泳。不管我同意不同意,喜欢不喜欢,他就自作主张把那衣服买下来了。不管刮风和下雨,他都坚持锻炼。不管是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尽管”则跟“虽然”意思相同,表示让步转折,即先让步,承认某件事是如此,然后再转过来指出相反的一面。例如:尽管困难很大,但我们一定要完成任务。“不管”和“尽管”不仅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有明显的差别,在用法上

29、也有明显的不同。“不管”后面的词语:或者是一个疑问形式,如例含有疑问代词,是特指疑问形式,例是选择问疑问形式,例是反复问疑问形式;或者是个联合结构,如例、例里的“刮风和下雨”、“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尽管”则相反,后面的词语,不能是个疑问格式,不能有选择性。例如,我们只能说“尽管这样”,不能说“尽管怎么样”;只能说“尽管刮风下雨”,不能说“尽管刮风还是下雨”。四、而且/况且/何况“而且、况且、何况”这三个都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但意义和用法并不完全相同。比较:我们进行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世界,而且在于改造世界。不告诉他,她一定会着急,况且这事终究是要告诉他的。这件事连小孩子都知道

30、了,何况大人呢?虽然这三句话都是递进关系,但是所用连接词不同。例表示一般的递进关系,所以用“不仅而且”,这里的“而且”不能用“况且、何况”来替换。例用“况且”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即在已经说出的理由之外,再追加补充一层理由,相当于口语中说的“再说”。这里的“况且”可以换成“何况”;有时似乎也可以换成“而且”,但用了“而且”,“追加理由”这一层意思就不那么显著了,因此在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时不宜用“而且”。例用“何况”,有“逼近一层”的意思,一浅一深的两件事,浅的如此,深的更不用说了,相当于口语中的“甭说”。这里的“何况”既不能用“而且”替换,也不能用“况且”替换。这说明“而且”多用来表示一般的递进

31、;“况且”只能用来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何况”主要用来表示“逼近一层”的意思,也可用来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以上内容可列下表:表示一般的递进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表示逼近一层而且况且来源:学科网何况(4.2节内容参考王理嘉、符淮青、马真、李小凡现代汉语专题教程有关内容)五、参考文献链接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有删节)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从功能上看,实词能够充任主语、宾语或谓语,虚词不能充任这些成分。从意义上看,实词表示事物、动作、行为、变化、性质、状态、处所、时间等等,虚词有的只起语法作用,本身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如“的、把、被、所、呢、吗”,有的表示某种逻辑概念,如

32、“因为、而且、和、或”等等。除此以外,实词和虚词还有以下一些区别:(1)实词绝大部分是自由的(即能单独成句),虚词绝大部分是粘着的(不能单独成句)。(2)绝大部分实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例如“有”,可以组成“我有”、“都有”、“屋里有”,也可以组成“有人”、“有进步”、“有吗”。绝大部分虚词在句法结构里的位置是固定的。例如“吗”、“的”总是后置的(好吗、新的),“也”、“被”总是前置的(也去、被发现)。(3)实词是开放类,虚词是封闭类。所谓开放类,指的是难于在语法书里一一列举其成员的大类。所谓封闭类,是指可以穷尽地列举其成员的不很大的类。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33、商务印书馆,1980年。有删节)我们把词分成若干类,并不等于说这些类之间没有交叉。一个词兼属几类,这种情况在各种语言中都是存在的。就汉语来说,大致有三种情况:(1)词类活用:某类词临时借用作别类词。这是一种特殊表达方法,口语里用得多一些。例如:“把眼光放远些,别那么近视眼!”“这就未免太官僚主义了。”书面语里有时候也可以见到这种用法。例如:“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鲁迅:社戏)(2)中间状态:某类词取得了别类词的某些特点,但是没有完全转变成那一类词。比如形容词主要表示状态和性质,通常不带表示动态的标志,但有时候也能带这种标志:“地上湿了一大片”,“前几天冷过

34、一阵”,“会场上顿时热闹起来了”,“外头冷,进来暖和暖和”,“兔子的尾巴,长不了”。这些例子里的形容词有了动词的某些特点,但没有完全变成动词,可以说是处于一种中间状态。又如“家庭访问、图书管理”等动名词短语,那里边的动词“访问、管理”在句子里处于名词的地位,但是也还没有完全成为名词。(3)词类转变:某类词完全取得了别类词的特点。例如:“他把螺丝紧了又紧”,“炉子上正热着饭呢”,“端正学习态度”,“丰富实践经验”,“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这里的形容词都表示“使动”的意义,已经转变为动词;也就是说“紧、热、端正”等兼属形容词、动词两类。张斌(新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有删节)词的

35、语法功能表现在能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上,汉语中的大多数词都可以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比如:“太阳、北京、学校、东方、美丽、升、起、红、多、很”等词可以组成“太阳红”、“太阳升起来”、“北京很美丽”、“北京学校很多”、“东方升起红太阳”等语句。这些能充当句法成分的词,统称为实词。现代汉语中共有八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区别词、副词、代词。实词既有词汇意义,又有语法意义。另一些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如“把、从、和、而、如果、即使、了、的、吗、啊”等统称为虚词。现代汉语的虚词共有四类: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虚词一般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语法意义。需要指出的是,客观世界的语言现象是很

36、复杂的,本书说实词可以充当句法成分,虚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实词既有词汇意义,又有语法意义,虚词只有语法意义,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论的。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词类,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比较突出的是副词。由于汉语的副词内部本身比较驳杂,有些意义比较虚化,有的意义比较实在,有的能够单用,有的不能单用。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副词归入实词或虚词都有一定的道理,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比如副词“很、再、就、又、也”等,虽然都可以充当句法成分,但它们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总之,现代汉语的副词是介乎虚实之间的一类词。现在中学实行的“系统提要”和一些教科书、语法书以及绝大多数的虚词词典都将副词归入了虚词,而我们教材从基

37、本的句法功能出发,将副词归入了实词,都是一种权宜的处理方法。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有删节)从数量上看,虚词要比实词少得多,但其重要性,从总体上说不亚于实词,就个体说大大超过实词。拿汉语来说,我们要是取消某些常用实词(如桌子、馒头、电灯、吃、走、好等),对交际当然会有所影响,但不会就此没法说话,只是话要说得啰嗦些罢了。可是如取消了“的、了、把、不、也、呢”这些虚词,那影响可就大了。可能因此就无法用汉语进行正常交际。下面几个实例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虚词在语言中的重要作用:(1)我把他叫来了。(2)他买的苹果不好。(3)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例(1)去掉“把”,这话的意思就不大能用别的话来表达;要是将“把”换成“被”,意思就大不相同。例(2)如去掉“的”,意思也就完全变了。原是说那苹果不好,去掉了“的”,变成他买苹果那件事不好了。例(3)有“才”没有“才”,影响到“社会主义”跟“救中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才”,只是说社会主义有救中国的可能;有了“才”,“社会主义”变成了救中国的唯一条件。上面提到的“把、的、才”都是虚词。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