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党课讲稿: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前,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 段,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 底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 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提出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力度大、举措实,将进一步统筹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推动 绿水青山的自然财富、生态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推动决定提出的改革措施在我省落实落地,必将
2、促进我 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迈上新台阶,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 撑高质量发展和全方位转型。一、坚持纵深推进,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新时代以来,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整体推进、积厚 成势,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 性变化,美丽全省建设迈出重大步伐。这些成就的取得,离 不开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逐步完善。我省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更加健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全省迈出坚实步伐。下一步,我们仍需加力,要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 全会精神,着力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一)推进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推动市级分区 管控成果更新,进一步完善细化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 要加强生态
3、环境分区管控实施应用,推动实现分区域差异化 精准管控,助推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积极探索生态 环境分区管控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减污降碳、园区 管理等协调联动机制,深化细化环境分区管控在水、大气、 土壤、噪声、地下水等环境管理中的应用,不断提升生态环 境治理效能,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要以我省国土空间 规划为依据,对所有国土空间分区分类实施管制:在城镇开 发边界内的建设,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管制方式; 在城镇开发边界外的建设,按照主导用途分区,实行“详细 规划+规划许可”和“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的管制方式,深 化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二)推进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
4、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 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是加快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的 首要工作,是推动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空间跨度 大、覆盖范围广、矛盾积累多,涉及多个重大改革事项,关 乎所有者权益维护、国有资产管理、自然资源利用、经济社 会发展,要坚持先易后难、试点先行、步稳蹄疾的工作原贝U, 率先突破一批、集中完成一批、重点攻坚一批,为全面推进 省级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奠定基础。要认真总结忻州、晋城、 运城3个试点市对矿产和森林两类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的 探索经验,先行建立全民所有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 地、水等6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三)推进完善我省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要
5、健全我 省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应对和处置机制。 要建立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机制,打好非法排污、 临河运输、园区污染三大环境风险阻击战。要提升环境应急 能力,完善上下游、跨区域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开展化工园 区突发水污染事件三级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环境应急响 应体系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要加强核技术利用安全管理, 强化电磁辐射环境监管。要严格落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 “一键启动”机制,及时妥善科学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要建立生物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预防 体系,加强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环境风险检测、识别、评价 和监测,防治有害生物。(四)推进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
6、监测体系。要进一步理 顺生态环境监测部门的事权和职责划分,着力构建监测垂改 后的新格局、新体制,实现全省生态环境监测“一盘棋”。建 立全链条、全时态、全周期的数据监测报告制度,充分发挥 监测数据的“评估、预警、溯源”作用,客观准确反映生态 环境状况变化趋势,切实提高监测质量和效能。继续完善全 省生态监测网络,加快推进重点乡镇、重点工业园区、城市 声环境功能区和入河排口等专项监测网络建设,推进全省生 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建设,持续提升监测信息化、智能化、 数字化水平。二、坚持攻坚落实,加快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 习近平总书记对全省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
7、精神,在全国 较早设立省市县乡四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构建起以环境 保护条例为统领,以大气、水、土壤、固废污染防治条例为 框架的生态环境法规体系,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考核 和责任追究、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生态保护补偿、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一系列制度, 不断推进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提升生态治理效能,生态环 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效。但健全生态环境治 理体系、构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的任务依然艰巨。(一)攻坚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建设。 依托现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结合我省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要 求和生态功能区划,选取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典型工业
8、园 区试点开展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初步建立新污染物环境 调查监测体系。对列入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的化学物质以及 抗生素、微塑料等其他重点新污染物,严格落实国家“一品 一策”管控要求。根据国家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筛选出 我省生产、使用重点管控新污染物的单位名单,建立我省“一 清单和一名单”动态管控制度。(二)攻坚环境信用监管体系建设。加快构建环境信用 监管体系,规范环境治理市场,健全生态环境领域“守信激 励、失信惩戒”机制,推进我省企业环境信用评价试点,持 续加强对太原、晋中、忻州、吕梁、阳泉5个设区市辖区范 围内环境监管重点单位的指导评估,积极总结经验做法,争 取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开。(三)
9、攻坚重要流域上下游贯通一体的治理体系建设。 健全汾河谷地大气污染治理联防联控机制。推进环评会商联 动,建立重大项目环评会商机制,开展汾河谷地相邻县(市、 区)之间规划环评会商;推进执法联动,聚焦重点时段,抽 调执法骨干组织开展涉气企业交叉执法检查。推进重污染应 对联动,统一重污染天气预警启动标准,实现重污染天气联 合预警、同时启动、同步管控、统一评估,实现“削峰降污二 充分发挥河湖长制组织体系作用,深化河湖长制联席会议制 度,健全“河湖长+”协作机制,强化部门协调配合,统一调 度,统筹协调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突出问题。逐步 将河湖长制体系向村级延伸,建立健全促进水质改善的长效 运行维护机
10、制。(四)攻坚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的自然保护 地体系,加强与河南省沟通协调,积极推进太行山国家公园 创建工作,坚持批、管、建、用四位一体,持续推进自然保 护地整合优化,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地空间格局,构建新型 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分区体系,以太行山国家公园创建为契 机推动所有自然保护地管理提档升级。(五)攻坚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 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基于地域、要素和主体的多层级山水林 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生态补偿制度,完善一体化保护生态补 偿管理主体的协同机制。加强对河流源头、重要水源地、水 土流失重点防治区、蓄滞洪区、受
11、损河湖等重点区域开展水 流生态保护补偿。健全公益林、天然林和湿地补偿标准动态 调整机制,实施公益林差异化补偿,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 的农业生态治理补贴制度和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落实草原生 态保护奖补政策,健全沙化土地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快建 立健全以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 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和生态 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 制。建立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机制,推进黄 河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桑干河上游历史遗留废 弃矿山生态修复。(六)攻坚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探索开展县域 间森林覆盖率横向补偿试点,
12、逐步推进生态功能评估精准化、 生态效益补偿科学化、生态产品供给货币化。持续深化省内 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深入实施汾河流域 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以点带面逐步探索建立省内其他重点 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鼓励流域上下游各市之间主动签订 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三、坚持激励引导,加快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双 重目标的迫切需要、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迫 切需要。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 设,不断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绿色低碳生活消费,有力 促进了转型步伐。同时也应
13、看到,尽管制定了减污降碳协同 增效实施方案和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完善了参与 全国碳交易机制,推进了差异化的气候投融资试点,创新碳 普惠机制,但低碳绿色发展的成效与发达省份仍然有一定差 距,亟待进一步改进提升。(一)引导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 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 点,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下一步,要 继续把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 之策,加速构建绿色多元的能源供给体系,合理控制煤炭总 量,大力推动智能绿色安全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煤矿 智能化改造
14、有序推进煤炭消耗减量替代。着力推动新能源 和清洁能源替代,加快煤成气增储上产和推广使用,大力推 进氢能、甲醇、地热能、生物质能发展。要加快形成绿色低 碳消费模式,全力构建清洁、高效、低碳、安全、可持续的 现代煤炭清洁利用体系。(二)引导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建立绿色低碳政府 采购需求标准管理机制,加快完善建筑和建材、数据中心、 包装等政府采购绿色低碳需求标准,研究制定相对成熟、应 用广泛的采购品目的绿色低碳采购需求标准,发挥采购需求 的统领作用,对纳入强制采购绿色低碳范围内的产品和服务, 完全、准确、全面地落实强制采购政策。结合产业发展状况、 绿色技术水平和采购需求等情况,创新采购方式,拓展
15、优先 采购范围。(三)引导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严格落 实“四水四定”,推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启动水权确 权,推进我省桑干河流域地表水分水,开展桑干河流域水权 水市场试点改革。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实行分类水 价。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构建“从源头到龙头”的建 设管理体系。完善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机制,加强全省城镇 再生水利用。推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标准化。创新水利投融 资体制机制。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 线,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坚决落 实耕地占补平衡。(四)引导建成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完善省级应对 气候变化工作机制,建立日常调度、联
16、席会议、部门会商、 信息共享等协调联络机制,强化部门间协调配合,明确分工、 压实责任,推动形成工作合力。推动试点示范,综合考虑我 省气候类型、地域特征、城市定位、工作基础等因素,因地 制宜,分类指导,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探索重点 领域、重点区域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相关试点示范,总结推广 可复制的经验做法。深化太原、长治两市国家气候投融资试 点,发挥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资金流向适应气 候变化重点领域和项目。构建适应投融资保障体系,建立气 候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强化气候适应数据统计和信息披露。 鼓励更多城市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五)引导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 统筹发展和减排,以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重要依托,落实我 省碳达峰碳中和“1+某”政策体系,有序实施碳达峰全省行 动。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建设,推动能耗“双控”逐步 转向碳排放双控。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挂牌 运行我省绿色交易中心,通过市场化机制降低社会减排成本, 深入推动减污降碳协调增效。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 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启动我 省产品碳足迹管理相关研究工作,启动数据收集和核算体系 建设,推动相关法规和政策制定,充分发挥碳足迹管理对企 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加快推进实施规上企业碳账户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