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任务驱动激趣平仄吟诵悟美一一古诗词教学心得摘要:温儒敏教授指出古诗词教学中的两大误区:一是教师爱搞三段论,知作者,解诗意, 想画面,这样做太死板。二是盲目拓展教学资源。我认为古诗词教学当以读为先,任务驱动激发 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唤起学诗的欲望,在平仄吟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关键词:任务驱动激趣,平仄吟诵悟美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是 经过筛选出来的精品中的精品。短短的几行字,寥寥数语,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 醇厚的美韵。而这其中的哲理与美韵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知识积淀。那么,如何在小 学古诗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学生领悟蕴
2、涵在古诗词中的各种美, 从而陶冶学生自身的情操呢?下面就谈谈我在古诗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一、任务驱动,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1 .个性表达,加深理解小学生学习古诗词,不能像中学、高校那样以精准理解为目标,要尊重儿童个 性化的表达,用儿童喜欢的方式学古诗,让古诗教学充满乐趣,消除隔膜感,儿童 会因为喜欢而热爱古诗,文化也得以自然而然地传承。如: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中,“有的学生认为“更”是“再”的意思,表现出作者在劝酒,是一种酒文化的 展示;有的同学则不认同,我因势利导抛出问题一一你认为更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 呢?把任务抛给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个性表达。有的学生就说了:“劝酒不是 我们现在酒桌上的
3、劝酒,它表达的是作者对朋友的一种不舍之情,有的说作者是借 酒消愁”,学生在个性的表达中,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2 .开展课程资源,增加阅读量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 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要和学 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学生,当有了一 定数量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例如四年级的古诗江雪 的学习中,我抛给学生一个任务:关于“垂钓”的古诗,你知道多少?请同学们搜 集整理。根据同学们搜集的古诗,我巧妙地整合了一个垂钓系列-江雪秋江 独钓图小儿垂钓渔歌子,然后重点
4、学习江雪,对比略读秋江独钓 图,推荐阅读小儿垂钓渔歌子,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既有利于在对比 中深化理解,又对中国文人历来的“垂钓”文化进行了一次探索,同时,增加了学生的 古诗词阅读量。基于儿童的认知特点,遵循古诗词教学规律,重情趣、重感悟、重诵读、重积 累,巧妙地促进学生古诗词素养的提升。3 .想像意境,走进诗词在以往的古诗词教学中,我们总是停留在对诗的字面意思的肤浅理解上,或只 是把诗人的思想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使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走 得更远。在教学中可抓住诗词里的物象实景,运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改进传统的诗歌 教学模式,让古诗词的语言、画面、意境、情感之美在孩子们头脑中再现,这
5、样能有 效地帮助学生走进诗词。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在了解了古诗的写作背景之后,我没有带领学 生逐字逐句理解古诗,而是快速抓住第一句诗,运用任务驱动,改进了诗歌教学模 式,设计如下:师:第一句诗向我们交代了什么?谁有一双慧眼?生:时间:朝(早晨)、地点:“渭城、天气:小雨。师:先交代日期、天气,这是我们平常日记的格式,看来这就是大诗人王维送 别好友元二的一篇日记呀,谁能把王维唐代版本的“日记”改写成现代版的日记呢?接地气的驱动性问题一抛,孩子们乐了,日记大家都会写啊。接着我又趁热打 铁,引导学生学会语体的转换一一告知学生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用自己能说得通、 听得懂的语言把诗文叙述出来。在我
6、的引导下,学生们轻松自如、各抒己见:生1:早晨,下过一场小雨,湿润了地上的轻尘,真是润物细无声啊!生2:经过春雨的洗礼,客舍青青,就连那柳树也露出了青翠的本色。生3:我从新字中感受到了雨后空气的清新。生4:我从朝雨中感受到了诗人送别友人悲伤的心情用任务驱动、语言实践的方式学习古诗,瞬间拉近了古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 除畏惧感,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他们在自读自悟中理解了古诗,借助想象,敢于 表达,乐于书写,语文素养也得到了培养。4 .实现与生活、认知的链接,加深理解如,联系登山的乡验,体会“一览众山小”,联系出游的经历,体会“山重水 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会对诗意、诗情有更真切的理解。以任
7、务驱动为抓手,让孩子们凭借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发散自己的思维,自主 理解古诗的意境,语用落到了实处。用写日记的形式,代替了诗歌分析,既保持了 古诗整体意境的完整性,又巧妙地引导了学生理解了诗中的字词句,真可谓一箭双 雕。二、平仄吟诵,感悟古诗意境美古诗词承载着民族文化智慧,多诵读积累,能帮助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精 妙,树立文化自信。古诗,就像茶一样,初入口只觉苦涩,但却有绵长的回味,其 中蕴含了无数做人的道理,需要仔细品读,才能体会其中的韵味,因此,古诗词教 学,“吟诵”是第一位。吟诵古诗词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培养语文素养的重 要手段。所谓“吟诵,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我们日常诵读古诗的节
8、奏和停顿是正确的, 但那样读根本不能理解诗人的情感。古人诵读有“平长仄短的规则。一首七言律诗, 在二、四、六等节奏点上,平声长而仄声短,加上平声的韵脚也长,这样就形成了一 种变化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长短规律一一平仄变化规律。运用这样的规律来读诗, 才能把孩子带入诗歌的意境中,让他们愿意吟诵、喜爱吟诵,在潜移默化中吸收民 族文化智慧、陶冶情操。在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引导孩子吟诵古诗时,我改变了原来诵读古诗的 节奏,根据平仄的规律,在字体上标出相应的符号,平用横线,仄用竖线,边 读边用手划出相应的符号,学生积极性顿时高涨起来,手、脑、口的协调配合,更 易于孩子情感的抒发。我又适时引导在特殊的平音上拖
9、长音,如:渭城的城平 音拖长,突出“渭城的大;青w新两字平音拖长,突出雨后环境的清新。在我的引 导与启发下,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找出君、杯、“无”、“人”平音拖长, 通过诵读,悟出作者王维对好友元二的留恋、关心与祝福之情。同学们通过平仄规 律吟诵此诗,感情表达的充沛而自然,穿越时空,与当时王维内心的情感产生共鸣, 感染了他人,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其次让孩子伴着阳光三叠的乐曲演古诗、吟唱古诗等形式来学习古诗,课 堂学习气氛浓厚,对诗文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理解非常到位,收效明显。反复诵读,进人诗境,怡情悟理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 么不识?怎样才能识?通过想象和思考,内化语言,进而受到文化的、美的美陶。诗词如歌,在平平仄仄中婉转悠扬;诗词如画,在虫鱼鸟兽的自然描摹中,展 现乾坤。古诗词是“美的,我们要以“美的方式让其展现在我们学生的面前。正如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的那样,让我们的学生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 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 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