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二单元 相关读物 含答案.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263467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二单元 相关读物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二单元 相关读物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二单元 相关读物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二单元 相关读物 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二单元 相关读物 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二单元 相关读物 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二单元 相关读物 含答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千年孟子心站在历史的浪潮中,以一颗虔诚的心,静听纵横千年的历史无声地翻涌、吞吐,感知迸发历史的源头。在波涛汹涌的巨浪之巅,我望见了孟子儒雅别致的长袍与坚定不移的眼神。驾着信念的扁舟,我冲波而上,舟楫横扫,穿越千年。我听见了它心底的声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好个不淫、不移、不屈,一种凌驾于万物之上的豪情、气节,充斥着我的灵魂。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了富贵,清廉荡然无存,为了摆脱贫贱,不惜出卖良心,为了威武,情愿丧失原则。堂堂华夏子孙,尊严何在?贞洁何在?孟子用敏锐如利剑般的双眼洞察到千年后的人情世事,刻下了世人心中理应千秋

2、万代相传的警言。历史的飓风呼啸着划过我的双颊,强硬而锋利,是孟子激烈的言辞。作为一个纵横家,一个雄辩家,他的一字一句有如芒刺插人心深处,绝不是无关痛痒,而常常使人赞叹连连、大彻大悟。他的辞藻丰实有力,他的策略无一不是治国治民的良世决策。孟子博大深厚的功底,延续着统治的更替,治理的精魂。历史于不知尽头的根源发起,却能纵贯古今。静听历史无声地翻涌、吞吐,感知孟子那千年不衰的心。历史的浪潮不曾退去,这里不是末端,也不是尽头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鲁公族孟孙之后,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受业于子思

3、门下。曾游历齐、魏、滕、宋等国,一度为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见用,晚年居邹,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一书。孟子提出“仁政”“王道”学说,主张“保民”而王天下,反对武力兼并战争。肯定人性本善,重视环境、教育的影响。孟子的学说对宋儒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等增强说服力,是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孟子给人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其特点有四: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进入到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磅礴,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陷阱,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

4、,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三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围绕中心,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四是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理论弱点,然后找到突破口,发动反击。另外,孟子的语言恢弘博大,论辩能力极强。在自然流畅的话语中完成自己的论点陈述。2背景资料孟子所处的时代是阶级分化激烈的时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统治阶级的虐政之下,“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而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在这种情况下,孟子提出了“仁政”的主张,认为统治者要对人民进行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以“仁”施政,争取民心。孟子倡导“仁政”,其核心是保民、爱民,具体做法是:规定百姓的产业,并实行低赋税政策,使百姓衣食无忧,上可供养父母,下可养护

5、妻儿;对百姓重在教化,使具备孝悌之德,而尽量少用刑罚。孟子认为,推行“仁政”并不难,只要把他们本性中“仁”的因素加以发展、推广即可。后世统治者虽然并未真正实现“仁政”思想,但不可否认它对在位者总是一种警醒,并且是士人批评时政的重要的理论武器。孟子倡导“仁政”,是和他的民本思想紧密相连的。他明确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由此更进一步指出臣子诛杀桀、纣那样的暴君,不算是“弑君”,可谓锋芒毕露,旗帜鲜明,难怪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叹称“孟子有些英气”。3文化常识(1)乘自商西周以迄春秋,战车一直是军队主要作战装备。以马拉木质战车交战的作战方式叫“车战”,战车成为战争主力和衡量“国家”实力的标准。

6、商代晚期一些遗址中已发现战车痕迹。周武王伐纣“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其后,逐渐有了“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之称。“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以战车为中心配以一定数量的甲士和步卒(徒兵),再加后勤车辆与徒役编组。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千乘之国即诸侯国。(2)弑封建时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为“弑”。说文解释为“弑,臣杀君也”。左传宣公十八年有“凡自虐其君曰弑,自外曰戕”之说。周礼大司马有记载:“放弑其君则残之。”礼记明堂位上有“君臣未尝相弑也”。孟子梁惠王上说:“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自主学习1易误读字万乘(shn)弑其君(sh)不餍(

7、yn)2一词多义危遗利3词类活用不远千里而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苟为后义而先利(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先)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义:名词作动词,讲求义;后:意动用法,以为后)4文言句式(1)省略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省略句,“利”后省略介词“于”;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亦将(于)吾国有以利乎”(2)判断句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3)倒装句何以利吾国(宾语前置句)文本研读孟子见梁惠王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方法使我的国家得利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那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得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邑得利?士人、小官吏说:怎样使

8、我自身得利?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能认为是不多的。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主旨归纳】本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着重阐述了孟子先“仁义”而后“利”的政治理想和策略。文中的孟子不是不讲“利”,他只是扩大了“利”的内涵,扩大了“

9、利”的效用。他的治国之道,有着长远的打算,仁义也是“利”,道德也是“利”,这些是广义的、长远的“利”,是大利。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只是权利的“利”。如果君主实行了这样的大利,将仁义用在治国、内政外交上,那么在互相征伐的战国时代,最后的胜利必然属于这个施行“仁义”的国家,所谓的“利”自然随之而来了。要点解析孟子的“仁、义、礼、智”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

10、、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会有可靠的保证。“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文本探究1孟子是如何看待“利”的?我们应如何认识?思路提示:在孟子看来,只顾追求“利”,会使人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培养,使行动失去合宜的准绳。春秋战国之际,之所以经常发生国君失国、大夫失家、臣子作乱的事情,归根结底是出于对私利的追求。“利”对人的诱惑是巨大的,正所谓“天下熙

11、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在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将“利”理解得宽泛一些:个人的“利”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且与集体、国家之“利”在大方向上一致,追求它是合理的、可行的,并且是对社会有利的;国家所追求的“利”也应该符合人民的“利”,也就是为人民谋福祉。不过,在如今市场经济大潮中,“利”在人们心目中,成了物质利益的代名词,很多人沉迷于金钱、财富,而忽略了精神追求和道德完善,变得精神空虚甚至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在这种形势下,就有必要汲取孟子对“利”的理性认识,引导社会对“利”形成正确认识,并且用适合新形势需要的道德规范和法制观念来对人们追求“利”的行为加以约束。2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思

12、路提示:其一,善于铺排。梁惠王只是问“有以利吾国”,孟子就由此向下逐级推衍,指出大夫、士、庶人也会只关心什么对他们有利,排出三个大同而小异的并列短句;在概括性地点明一句“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之后,孟子大概觉得只这样说还不够清楚,也不足以震动人心,就又用两个结构相同的复句具体说明“上下交征利”的可怕后果,两个复句在意思上也有递进的关系。短短的一段文字,主要由整饬的排比句式构成,排比项之间在意思上又紧密相连,读起来一贯而下,痛快淋漓。其二,讲究章法。针对梁惠王对“利”的关心,孟子首先用“仁义”当头拦住;中间先指出举国上下只知道追求“利”会使国家有危险,再具体陈说危险何在,把君主求“利”的危害说足

13、说透。所以,接下来的两个排比句虽然只是用否定句式轻轻点出“仁义”的好处,但很具有说服人的效果,一泻千里之势至此结住,有四两拨千斤之效。最后用和开头类似的话结束,达到首尾呼应、强化主旨的效果。1人皆可以为尧舜。译文: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圣人。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译文:人一定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一定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一定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3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4、。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折损我的节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6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译文: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文:所以上天将要安排重大使命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受到煎熬,使他的筋骨受尽劳累,使他经受感受饥饿,使他身体空虚,使他做事错乱不如意,从而使他心理承受震动、性格变得坚韧,增加他所缺少的才干。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译文: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

15、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敬。10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译文:交朋友时,不倚仗自己年纪大,不倚仗自己地位高,不倚仗自己兄弟们的高贵。11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1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1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忧愁祸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

16、)一、基础训练(15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下交征利 征:求取,追逐。B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庶人:老百姓。C不夺不餍 餍:满足。D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弑:子杀父、臣杀君。解析B项,庶人:小官吏。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A项,一车四马的总称/骑坐;B项,危险/正;C项,假如,如果/苟且,随便;D项,遗弃,舍弃。答案D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A项,代词,什么/副词,多么;B项,结构助词,的;C项,转折连词,但是,却;D项,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

17、答案A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苟为后义而先利A乃使其从者衣褐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C粪土当年万户侯D亲贤臣,远小人解析C项,与例句均为意动用法;A项,名词作动词,B、D两项,使动用法。答案C5对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说明有误的一项是()(3分)A莫之能胜(宾语前置句)B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判断句)C天下莫柔弱于水(介词结构后置句)D何以利吾身(省略句)解析D项,“是以不去”是宾语前置句,其正常语序为“以何利吾身”。答案D二、阅读理解(39分)(一)课内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

18、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何必曰“利” 必:必然。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有以:有什么办法。C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弑:杀害。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遗:丢弃。解析A项,必:一定。答案A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

19、C.D.解析B项,均为句末语气词,不译;A项,连词,表顺承/语气词,在句末与“已矣”连用,可译为“罢了”;C项,连词,如果/副词,姑且;D项,动词,算是/介词,替。答案B8下列语句不能表现孟子的“义利观”的一项是()(3分)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B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C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D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解析C项是孟子向梁惠王说明卿大夫权势过重对国家的危害,没有直接谈到“义利观”。答案C9下列对原文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孟子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并不是一己私利,这从“利吾国”中可以看出。B孟子回答的“大王何必说利?只要说仁义

20、就行了”,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C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孟子才说以“仁义”之大利,用来消除梁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D孟子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因此,“仁义”足以立国。解析A项,说法不当,虽然梁惠王说的是“利吾国”,但这不能证明他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因为在封建社会,国家是君主的国家,天下是君主的天下。答案A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译文:_(2)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译文:_(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译文:_解析第(1)句重在句式的翻译,注意其语气。第(2)句重在文言实

21、词的翻译,注意“交”“征”的意思。第(3)句重在词类活用,注意“后”“先”的特殊用法。答案(1)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2)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3)如果轻视义而重视利益,他们不夺取全部就不会满足。(二)课外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

22、;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

23、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

24、,则犹可及止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注】 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旄倪:指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B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C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D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解析可以从句式整齐的角度去考虑,还要注意句中的

25、“之”“者”等,它们有时是停顿的标志。答案C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弑:封建时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B万乘之国:原指周朝,后泛指大国。乘:四匹马拉的车。春秋时期战车的数量为战争主力和衡量“国家”实力的标准。C箪食壶浆: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D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狄,北方部族为夷。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解析D项,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答案D1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仅听身边之人和诸大夫的意见,

26、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B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表明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国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老百姓的敌人。C战争胜利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需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兼并了,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D尚书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解析“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错误。原文的“怨”,是后被征伐的百姓抱怨不先征伐自己的国家,而先被征伐的国家的百姓是高兴的,没有抱怨。答案D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译文:_(2)诸侯多谋伐寡

27、人者,何以待之?译文:_(3)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译文:_答案(1)国君任用贤才,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才,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卑,地位低;戚,关系亲近的;与,句末语气词,表疑问)(2)很多诸侯谋划讨伐我,(我)用什么办法来对付他们呢?(伐,攻打、讨伐;何以待之,以何待之,宾语前置)(3)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以为,认为;于,从;箪、壶,用箪、壶装着,动词;以,来)【参考译文】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世代(与

28、国家休戚与共)的臣子。现在大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任用的人,现在不知到哪里去了。”宣王说:“我用什么方法才能识别哪些人没有才干而罢免他们呢?”孟子说:“国君任用贤才,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才,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左右侍臣都说好,不行;大夫们都说好,也不行;全国的人都说好,这才去考察他,见他确实是好,这才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不行,这才罢免他。左右侍臣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可杀,这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的

29、人杀掉他的。像这样,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臣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败坏仁德的人叫贼,败坏信义的人叫残,残和贼这样的人叫独裁者。我只听说杀了独裁者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兼并燕国,有人劝我兼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兼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兼并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兼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兼并它。古代有这么做的人,武王就是。兼并了,燕国

30、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古代也有这么做的人,文王就是。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处境罢了。”齐国人要兼并燕国。别的诸侯国谋划援救它。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讨伐我,(我)用什么办法来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过凭方圆七十里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方圆千里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这时,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后征伐

31、我们(这里)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云彩一样。(汤的军队每到一地,)让经商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他的百姓。大王去征伐他,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像这样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俘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

32、同燕国百姓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三、表达交流(6分)15有人认为孟子之于中国散文,犹如诗经之于中国诗歌,可见孟子文学地位之高。联系所学过的孟子的文章,用对联的形式概括孟子的艺术特点。(3分)示例(孔子):德合乾坤,集群贤之大成;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答:_解析要注意对联的工整与对仗,内容上突出孟子的艺术特色。答案(示例)气势磅礴,笔力锋芒,不鼓自动;比喻贴切,结构工巧,一说即服。16从下面的语段中提取三个主题词。(3分)据成语探源辞典统计,出自诗经的成语有177条,出自论语的成语有173条,出自孟子的有136条,出自“春秋三传”的有255条,出自庄子的有161条,出自史记的有265条,出自汉书的有158条,出自唐诗的有310条,出自宋代诗词的有140条。答:_解析“来源”也可写成“来自”。“经典”一词须自己概括出来。答案成语经典来源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