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四单元 相关读物 《中庸》节选 含答案.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263672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四单元 相关读物 《中庸》节选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四单元 相关读物 《中庸》节选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四单元 相关读物 《中庸》节选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四单元 相关读物 《中庸》节选 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四单元 相关读物 《中庸》节选 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四单元 相关读物 《中庸》节选 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四单元 相关读物 《中庸》节选 含答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相关读物中庸节选对应学生用书P35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记载,孔子生孔鲤,孔鲤先孔子而亡,孔鲤生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为其中之一。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故后世称子思、孟子学派为“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现存的中庸已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刘向别录把中庸列为礼记中的“通论”一类,把它看成是从总体上来论述儒家学术的基本原理的作品。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中庸原是小戴礼

2、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现存的中庸已经过秦代儒者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它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3、”,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其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

4、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本文介绍了儒学中的中庸之道,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文章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内外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

5、,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对应学生用书P37一、识字注音1中庸(yn )2.须臾(y)3不肖(xio) 4.笃行(d)二、一词多义1知2微3率4修5反三、古今异义1从容中道从容2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固执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审问四、词类活用1天地位焉(名词作动词,有其位置、安于其位)2子庶民也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3来百工也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4虽柔必强 (形容词作名词,坚强的人、刚强的人)5柔远人也 (形容词作动词,善待)6尊贤也,亲亲也 (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亲近的人)五、辨识下列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1诚者,天之道也。句式:判断句,以“者,也”为判断标志。译文:

6、诚是上天赋予人的道理。2可离,非道也。句式:判断句,以“非”为判断标志。译文: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3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句式:判断句,以“者,也”为判断标志。译文:中,是天下最重要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遵行的行为准则。4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是故君子乎其所不睹戒慎”。译文: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也谨慎检点,不敢疏忽。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句式:省略句,省略主语“诚者”。译文:(努力达到“诚”的人)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晰地辨析,要坚定地履行。六、名句积累1中也者,天

7、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2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3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对应学生用书P381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解读发展既然有规律,就必须遵循,可以不遵循的,就不能成其为规律,因此说道“不可须臾离”,可离则非道,因此君子在不睹不闻之时都要戒惧。不睹不闻不仅指别人,更强调自己独处时的思想行为。如果在已闻已睹之时才戒惧就晚了,所以特别提出“慎独”。在隐微之时戒惧,是防止意念不正。人受意念、情欲、血气、物我以及习俗等个人和社会外界的影响,表现出来就是喜怒哀乐。喜怒哀乐容易发生偏差,

8、因此提出中和的标准。喜怒哀乐为人的本性具有,未发之前叫做“中”,这个“中”字是“在内心”的意思,属于“天命”,所以说是“大本”。发而中节属于率性修道的范畴,所以称“和”为天下的“达道”。致中和,指理解把握了事物的天命之性,又能遵行率性之道。做到了中和,天地自然就能正常运行,人也就是在帮助天地自然养育万物。2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解读本章源于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凡事都有一个最恰当的标准,太过或者不及,都不符合中庸的标准,因此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最完美的,感叹人们很难坚持。卫湜引仁寿李氏曰:“理之极而不可加之谓至。”引建安游氏曰:“德至于中庸,则全之尽之,

9、不可以有加矣,故曰其至矣乎。”(卫湜礼记集说卷一百二十五)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崩乐坏,世风日下,所以感叹很少有人能做到中庸。 民鲜能久,按郑玄的解释,意思是人很少能长久实行。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解读这几句重点论述人怎样做到择善并坚守善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属于好学,即上文所说的“好学近乎知”,属于“知”的层面;笃行即上文所说的“力行”,属于“仁”的层面;“弗措”“人一能之,己

10、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种困知、勉行的态度和精神属于“勇”的层面。“一能之”“十能之”即上文所说的“学而知之”;“百之”“千之”即上文所说的“因而知之”。就其结果而言,“明”在于择善,是“格物致知”的结果;“强”在于“固执”,是“勇”的表现,是“力行”的结果。中庸不仅对学习过程进行了明确的阶段划分,而且还强调了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肯定了勤奋学习,多下工夫,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学习精神,这种精神能使人由愚钝变聪明、由懦弱变坚强。 这套学习过程论,对中国封建社会学者的治学发生过深远影响,曾引起历代学者的普遍重视,它在中国学习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有可资借鉴的价值。1中庸开

11、篇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那么“性”“道”“教”的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明确每一个个体生命在出生时就被赋予了天理,天理体现在每个人身上就是“性”;人们依照着天所赋予的正理行事就叫做“道”;进修“道”的做法叫“教”。虽然上天赋予人们的“性”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每个人所接受上天赋予的“性”的情况不太一样,所以会造成过与不及的现象,这样就需要“修”。通过“修道”,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其完善。性、道、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但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道”,因为“道”是“性”的具体表现,而“教”是用来“修道”的,“教”是为“道”服务的。2“中庸”的精神实质是什么?你心目中的“中庸”

12、是什么呢?明确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儒家哲学的思想精髓“中庸之道”是所谓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倡人要达到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在我看来,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具体的思想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3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明确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强、自信、自息!“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无法达到的,但是可以无限地接近。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