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大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含解析.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65700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16.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大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最新高考历史大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最新高考历史大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最新高考历史大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最新高考历史大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大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大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含解析.doc(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历史备考资料重大史实夏商西周(1)政治: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2)经济:青铜农具、井田制、工商食官。(3)文化:甲骨文、金文、学在官府。春秋战国(1)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变法改革、郡县制雏形。(2)经济:铁犁牛耕;都江堰、郑国渠;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3)文化:百家争鸣、司南、诗经、离骚。选修孔子。时段特征1夏商西周时期(1)政治上,实行分封制,中央集权尚未实现。(2)经济上,井田制(土地国有制),集体劳作,工商食官。(3)文化上,学在官府。2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上,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中央集权开始出现。(2)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小农经济产生,私营手工业出现。(

2、3)文化上,私人讲学出现,形成“百家争鸣”。重大史实政治(1)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集权制。(2)汉:郡国并行制、察举制、中外朝制、刺史制、推恩令、独尊儒术。经济(1)秦:修灵渠、驰道,统一度量衡。(2)汉:田庄、牛耕普及、耦犁、犁壁、丝绸之路、水排、“市”、王景治黄河。文化小篆、隶书、楷书;“焚书坑儒”;造纸术;董仲舒新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汉赋。选修秦始皇。时段特征(1)政治上,中央集权体制确立,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开始。(2)经济上,小农经济繁荣,政府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商业的发展。(3)思想上,儒家开始取得独尊地位。重大史实政治九品中正制。经济均田制、翻车、

3、灌钢法、草市。文化王羲之、宗教画、佛教盛行。选修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段特征(1)政治上,国家分裂动荡,门阀政治盛行,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都相对削弱。(2)经济上,小农经济受到破坏,田庄经济和土地国有制(均田制)盛行。(3)思想文化上,儒家独尊地位受到冲击,士大夫流行清谈(以老庄之学为基础),佛教、道教盛行。重大史实政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经济筒车、曲辕犁;南青北白、唐三彩;坊市制、柜坊和飞钱、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唐诗(李白、杜甫)、火药用于军事、文人画(王维)、雕版印刷品金刚经。选修唐太宗。时段特征(1)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经济上,隋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曲辕犁出现,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手工业和商业繁荣。(3)文化上,隋唐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兼收并蓄。重大史实政治(1)宋:中央:二府三司;地方:知州、通判、转运使。(2)元:中央:中书省、宣政院;地方:行省制。经济市打破时空限制、交子;棉花推广;经济重心南移。文化程朱理学;宋词、元曲;活字印刷、青花瓷。选修王安石变法时段特征1宋代(1)政治上,中央在与地方的分权矛盾中占据绝对上风。(2)经济上,出现了纸币(交子),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被打破。(3)思想文化上,宋明理学形成发展。2元代(1)政治

5、上,推行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2)经济上,商业发达,纸币流通。(3)思想文化上,文学、绘画、书法等世俗文化兴盛。重大史实政治(1)明: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2)清:军机处、密折制。经济商帮、会馆、资本主义萌芽、“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文化心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小说、京剧、西学东渐。选修李时珍、康熙帝。时段特征(1)政治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2)经济上,传统小农经济继续发展,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商业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3)思想文化上,实行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八股取士,禁锢人们的思想,但新思潮也已开始涌现。重大史实政治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经

6、济自然经济解体;西方对华商品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文化“师夷长技”“中体西用”。时段特征政治领域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经济领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思想文化领域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社会生活方面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重大史实政治(1)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维新变法。(2)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3)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4)五四运动。经济(1)资本输出。(2)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文化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

7、义传入中国。时段特征政治领域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经济领域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思想领域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先后登场。重大史实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时期19191927年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创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失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工农武装割据”、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国民政府开展经济建设,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全民族联合抗战、官僚资本膨胀、民族工业萎缩。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解放战争时期194519

8、49年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国统区经济崩溃。时段特征政治领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经济领域民族资本主义继续曲折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遭到摧残。思想文化领域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重大史实政治、外交新中国成立、三大政治制度建立、三大外交政策、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实践。经济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文化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双百”方针。时段特征过渡时期我国确立了新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经济上完成了对私有制的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外交、科技、教育、文艺等各领域均取得了突出成就。重大史实

9、政治、外交中共“八大”“文化大革命”、民主法制破坏、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经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邓小平整顿。科教文化“两弹一星”、袁隆平杂交水稻、“样板戏”“上山下乡”。时段特征(1)19561966年这十年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指导上有过严重失误,但有错有纠,时错时纠,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19661976年政治上:十年动乱。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被严重践踏。经济上:经济严重损失;但由于周恩来、邓小平及人民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科技上:“两弹一星”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外交上: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0、,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重大史实政治、外交十一届三中全会;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一国两制”构想;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不结盟运动、上海合作组织。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科教文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教兴国。时段特征政治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重建和完善了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逐渐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思想上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文化上贯彻“双百”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大史实政治城邦国家、民主政治、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

11、里改革、权力机构。经济工商业发展、海外贸易。文化人文主义、智者学派、苏格拉底。选修梭伦改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段特征(1)古代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形成了独特的民主政治。(2)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正式确立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时期民主政治达到顶峰。(3)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进一步发展了人文精神。重大史实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自然法。时段特征(1)罗马法经历了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发展历程。(2)十二铜表法是第一部成文法,此后公民法不断完善,专门适用于罗马

12、共和国公民。(3)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阶段。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成熟和最终完成。重大史实天主教神权统治、教权高于王权、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宗教裁判所。时段特征(1)政治封建等级关系森严,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构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但是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都是有限的。建立起公侯伯子男的公爵制度,教皇、国王以下是公爵,骑士是最低一级的封建主。(2)经济中世纪时的经济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园式自然经济。出现了一批商业城市,形成了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贸易区。(3)文化思想教会掌握世俗权力,统治非常严厉,并且控制了西欧的文化教育。重大史实政治(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责任内

13、阁制形成。(2)美国:独立战争、1787年宪法、联邦政府建立。经济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经典力学。选修宗教改革,克伦威尔、华盛顿,牛顿。时段特征(1)工场手工业时期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2)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美等国确立。(3)近代科学技术产生并取得突破;理性主义精神得到传播。(4)世界孤立封闭的状态被打破,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重大史实政治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德国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法国共和制度的确立和1875年宪法;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经济工业革命、蒸汽机、火车、轮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

14、界市场初步形成;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诞生、达尔文进化论、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现实主义文学艺术。选修拿破仑、马克思、恩格斯。时段特征(1)工业革命、工业化、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2)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世界建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并走向联合。(3)进化论,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世界文学艺术空前繁荣。重大史实政治布尔什维克党建立。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石油、内燃机、汽车;垄断组织;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文化量子力学、相对论。选修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宁、爱因斯坦。时段特征(1)资产阶级代议制成熟和完善。(2)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应运而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3)国

15、际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英法经济发展缓慢,美德后来居上。(4)在科技领域,普朗克提出“量子论”,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5)文学艺术领域,现实主义文学发展。(6)列强围绕着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重大史实政治(1)十月革命、苏联成立。(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2)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文化现代主义文学、印象主义绘画、现代立体绘画。选修列宁时段特征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带来巨大破坏,罗斯福新政开辟了国家干预经济发

16、展的新模式。重大史实19451955年(1)美苏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德国的分裂、朝鲜战争。(2)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赫鲁晓夫改革。(3)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6070年代(1)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不结盟运动。(2)欧共体成立、日本崛起、勃列日涅夫改革、美国经济“滞胀”。20世纪80年代至今(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区域集团化加强、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时段特征政治上从两极格局建立到苏联解体,目前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上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经济呈现出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两大趋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调整经济政

17、策。【时空坐标】【线索引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阶段和秦汉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阶段。阶段一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阶段二秦汉至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线索1:君主专制: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初废除丞相,后来设立内阁、军

18、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线索2: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权分三司再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线索3:选官制度: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建立: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启夺得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

19、袭制所取代。方式: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2)王权特点:具有神秘色彩,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3)行政管理: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内容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义务诸侯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独立性影响积极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区、扩大疆域;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消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3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巩固

20、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3)内容:推行王位嫡长子继承制;形成相对的大宗和小宗;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4)特点:血缘和政治相结合,形成“家”和“国”一体的统治。(5)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障了分封制的推行。概念辨析“封建”封建社会“封建”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西周的分封制(“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指(战国之后)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政治制度,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

21、展阶段中的封建社会和封建制度。图示图解分封制轻巧识记“一、二、三、四”归纳宗法制误区警示嫡长子不一定是长子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古代中国实行一夫多妻制,正室所生为“嫡”,侧室所生为“庶”,因长子可能庶出,故嫡长子不一定是长子。图解历史易错提醒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并不只存在于夏、商、西周时期(1)王位世袭制在封建社会演变为帝位世袭制。(2)许多封建朝代实行过分封制,如西汉、西晋、明代。在大多数时候,分封制只是郡县制的补充,大多数藩王根本没有封民或臣民,只能享受衣食税租之利,而没有任何实权。(3)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权家长制,确立于夏,发展于商,完备于西周,影响整个封建社会。答题

22、术语必备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周王通过分封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3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6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包括: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考向一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史料研读史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

23、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史料二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中国历史先秦卷史料三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通“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指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明)张燧千百年眼1史料一中第一句话体现了

24、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与原有邦国的不同;第二、三句话说明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2史料二以句号为界分为两层,分别反映了王室与诸侯之间的纵向联系、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3史料三中“诸侯先畔”“天子拥空名于上”“列国擅威命于下”说明周王朝后期,地方诸侯分裂割据,挑战天子权威,主要体现了分封制的弊端。1根据史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试答: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形成了二元体制。2根据史料一、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分封制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试答:(1)趋势:逐步瓦解。(2)原因: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随时间推移,血缘纽带难

25、以维系;井田制瓦解,失去经济基础。史论归纳1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2分封制的影响(1)在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周天子对诸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导致了诸侯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2)历史遗存影响影响中国封建社会

26、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皇族分封。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对点训练1(2017四川成都一诊)国语周语上云:“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翟荒服。”(注:古代王畿之外,每五百里为一服)据此推断,西周时直辖“甸服”之地的是()A周天子B诸侯王C卿大夫 D士解析:选A。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内容。根据分封制的内容可知,邦内之地应该是由周天子直接管理的地区,A项正确;诸侯王被分封到邦外,B项错误;卿大夫由诸侯给予分封,C项错误;士由卿大夫给予分封,D项错误。故选A项

27、。2(2017湖南名校高三联考)钱穆认为:“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两中心。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分封制使西周疆域扩大B洛邑与宋是西周的行政中心C宋国虽为诸侯,但实力过强D鲁、齐两国的国君是王族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B、C两项与史实不符。齐国是功臣姜尚建立的,不是武王亲族,D项不符合史实。通过引文可知,西周通过分封鲁、齐诸国伸展东移,证明西周的统治区域扩大,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故A项正确。3“分封制奠定了先

28、秦诸国文化相互作用与动作的基本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秦汉为代表的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面貌。”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分封制()A确立了古代中国疆域基本格局B为后世中华文化发展打下基础C加强了国家对人们思想的控制D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解析:选B。从材料中“分封制奠定了先秦诸国文化秦汉为代表的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面貌”的信息说明分封制对文化格局的形成起到奠定基础作用,故B项正确。A项中疆域格局的确立;C项中思想控制的加强;D是文化心理的认同皆没有涉及,均不符合题意。考向二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史料研读史料一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29、。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吕氏春秋史料二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时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吕氏春秋当务史料三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

30、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1史料一中“不使诸侯疑焉;不使大夫疑焉;不使庶孽疑焉”体现了宗法制的目的和积极作用。2史料二信息“甚少矣”“故为后”说明受德虽然年龄很小但最终继承了王位,体现了宗法制的核心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3史料三认为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其功能具有双重性。宗法制下的亲情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及凝聚力,有利于家庭和睦、亲族团结和社会和谐。若引导不当,也会成为建立民主和法制社会的一种障碍。1根据史料二,指出太史“据法而争”的依据是什么?试答: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2时至今日,宗法制早已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依然存在。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例说明

31、。试答:一方面是尊祖敬宗、“忠”“孝”观念和家国意识;另一方面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亲情关系和人为划分远近尊卑。史论归纳1宗法制的特点(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3)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2宗法制影响(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

32、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对点训练1(2017湖北荆州一模)史载,周幽王宠幸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后父亲申侯联合曾国和犬戎杀死幽王,并拥立原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材料表明()A申侯僭越以分封为特征的等级制度B申侯代表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力量C申侯通过与诸侯联盟展开争霸斗争D申侯遵从血缘宗族关系政治原则解析:选D。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宗法制。材料着重论述申侯遵循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与分封制无关,A项错误;统治阶级内部的进步与否在材料中并未体现,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争霸斗争,C项错误;由材料“申后父亲申侯联合曾国和犬戎杀死幽王,并拥立原

33、太子宜臼为王”可知,申侯严格遵循传统的以血缘宗族关系传递权力的基本政治原则,故选D项。2(2017山东济南调研)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A挟天子以令诸侯 B极力维护宗法制C主张废除分封制 D推崇法家思想解析:选B。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没有体现出“挟持天子以令诸侯”,故A项错误;“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的目的在于维护正妻和嫡长子的地位,极力维护宗法制,故B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材料与分封制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

34、误。3春秋时期,在诸侯国争夺王位的斗争中,像齐国小白、晋国重耳这样的王室贵族流落他乡的情形较为多见。这说明了 ()A贵族政治已经崩溃B宗法秩序受到冲击C王位世袭难以为继D诸侯争霸异常激烈解析:选B。本题考查春秋时期宗法制受破坏。贵族政治是在秦朝建立官僚政治后崩溃的,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西周宗法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的唯一性,但仍然出现诸侯国王位争夺,这说明宗法秩序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春秋时期仍然是贵族后代世袭王位,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诸侯国内部贵族的权力争夺,故D项错误。考点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背景: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2)秦朝统一: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

35、、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实现了统一。2形成 3影响(1)积极影响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疆域的初步奠定、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消极影响:专制权威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战争,秦朝短命而亡。易误辨析“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国家大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都具有独断性。“中央集权”则是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来看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区别于地方自治的一种国家体制,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应,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

36、独立性。轻巧识记用“一、二、三、四”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图示巧记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主要不同答题术语必备1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体现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2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3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军国大权始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4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的统治。5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考向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37、的原因、特点和影响史料研读史料一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古代政治制度研究史料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史料三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1史料一中“东方小农”是指中国的农民;“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表明农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根源应从小农经济的局限性角度进行思考。2史料二图示中“三公”权力三分,各司其职又互相牵制,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手中,不至旁落。“郡监”“郡尉”直属

38、御史大夫和太尉,体现了中央直接管辖地方的特点。3史料三信息“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各有职分、等级、俸禄”说明官员不再是世卿世禄,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代表东方小农的主宰、权威”是什么?导致东方小农“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的根源是什么?试答:代表:皇帝。根源: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保守性和脆弱性。2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点。试答:(1)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为皇室专设,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4)中央直接管辖地方,长官由皇帝

39、直接任命。史论归纳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原因、特点和影响1原因(1)经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 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2)政治: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度,镇压农民的反抗。(3)思想: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2特点(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3)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4)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3影响(1)积极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中国成为当时世界大国。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

40、要作用。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2)消极: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激化,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对点训练1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A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位皇帝B秦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王朝C秦始皇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秦始皇建立了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国家解析:选C。材料的意思是说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十分深远,这主要源于他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中国封建国家的基本政治框架。

41、故选C项。2(2017湖北孝感六校联盟联考)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A皇帝制B三公九卿制度C郡县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解析:选D。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皇帝制度为专制主义的重要部分,故A项错误;三公九卿制度也是专制主义的组成部分,故B项错误;郡县制为中央集权的主要内容,故C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涵盖了以上三种制度,最为全面,故D项正确。3(2017江西赣州调研

42、)历史学者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B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D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解析:选D。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周的宗法制是基于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实现了家与国的结合。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宗法制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源,并未维系家国同构观念,A项错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的,并非

43、沿袭西周的宗法制,B项错误;三公九卿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并非宗族观念,C项错误;材料中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体现秦和汉初中央官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而且以政府机构为切入点,考查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秦汉确立和发展的,故选D项。考向二郡县制的特点和历史作用史料研读史料一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属)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封建论史料二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

44、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史料三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1史料一中“革之”指废除分封制,“臣畜”指臣服如畜。史料主要说明秦始皇以郡县取代分封,虽出自“一己之威”,却成就了“公天下之端”。2史料二中“封建之失,其专在下”指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过大;“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指容易形成皇权专制。顾炎武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角度评论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弊。3史料三中“必然结果”说明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由此指出了官僚政治的特点。1根据史料一,郡县制下郡守和县令是如何产生的?郡县制为“公天下之端”应如何理解?试答:产生:由皇帝直接任免。理解:郡县制打破了官员依靠血缘关系世袭的传统,官员选拔由皇帝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实现了“公天下”。2史料二是顾炎武对分封制和郡县制利弊的评价。你是否同意史料二的观点?说明你的理由。试答:同意。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拥有较大独立性,易导致地方割据,如春秋战国的长期战乱。郡县制下皇帝任命官员,中央直接管辖地方,但君主高度集权和专制,易造成决策失误,地方完全失去独立性也不利于调动地方管理国家的积极性。史论归纳分封制与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