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备考 专题1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含解析.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65838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备考 专题1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高考历史备考 专题1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高考历史备考 专题1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高考历史备考 专题1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高考历史备考 专题1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备考 专题1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备考 专题1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历史备考资料专题14: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主,非选择题多是链接性考查,多运用新情境、新材料。本单元的命题围绕主干知识:列强侵华影响与评价、辛亥革命、国共合作抗日、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斗争等。预计明年高考命题形式将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并重,突出考查近代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历程中有着深刻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突出考查考生理解认识、探究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3.复习时应把握两条基本线索:一是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程;二是围绕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展开的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探索历程。复习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2、:理解、掌握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背景、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以此洞悉中国近代社会的嬗变;掌握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国共历史上的两次合作与两次对抗的历史,特别是两次合作取得的重大成果和历史的进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民主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注意近代中华民族独立于现代中华民族复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立复兴的历程,渗透着爱国主义的精神;注意探索史与思想史的结合,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新的革命道路与毛泽东思想的联系。【规律总结】一、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项目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点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群众基础缺乏

3、群众基础(主要依靠会党、新军)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目标前途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前途是社会主义并实现共产主义革命范畴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相同点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及其原因:史实表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认识到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1922年,中国共产党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从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积极促成了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4、打击了北洋军阀,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纠正右倾错误,发动南昌起义,创建人民军队,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反动派的总方针。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遵义会议的召开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的关系,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日本投降后为争取和平民主建国进行一系列努力,最终以三年解放战争,完成

5、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熟的原因: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中国共产党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存在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领导人日益成熟,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三、误区整合:(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错误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封建的。“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

6、商品销售市场;在思想文化上则表现为西方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分别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和治国方案,但最后都没有实行。根本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在于其落后性和空想性,资政新篇在于无社会基础。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在追求的社会发展问题上,并不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关系,二者设想的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3)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摧毁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只是形式上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未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制。(4)中

7、国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要误认为是无产阶级的壮大。没有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壮大。(5)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铲除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6)“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7)遵义会议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没有思想上纠正。思想上清算王明的“左”倾错

8、误要到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8)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的名称辨析:“农村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9)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到了193

9、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10)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这是局部抗战的开始;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面抗战的开始。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全民族长期的浴血奋战的结果。四、近代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的阶段性特征和影响(1)19世纪4060年代:特征: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列强开始侵华。主要侵略者是英、法,其次是俄、美;侵略范围局限于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主要以武力打开中国大门,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加紧商品输出、掠夺原料。影响:政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中国近代工业开始产生;思想: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外交

10、:国门大开,清王朝被迫开放。(2)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征: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侵华逐步增强,德、日、意等加入;在继续发动军事侵略的同时,加紧资本输出;政治侵略从瓜分到实行“以华治华”。影响: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经济: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外交: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反动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3)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特征:美日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先是日本独霸中国,后美国逐步确立在中国的优势地位;侵华的主要手段都是扶植代理人。影响:政

11、治: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成国共合作抗日;经济: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五、近代中国各阶级的抗争与探索的阶段特征及其内在规律(1)阶段特征:鸦片战争甲午战争(18401894年)探索的主体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探索的主题主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农民阶级发动了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这一时期还有早期的维新派,尽管其主张不系统也没付诸实施,但为康、梁的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甲午战争辛亥革命(18941912年)探索的主体阶级是民族资产阶级,探索的主题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

12、新派和革命派先后掀起了变法图强的维新运动和救亡图存的民主革命运动,试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发展资本主义;农民阶级掀起了“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结果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这一时期还有以张謇为代表的实业救国派,尽管不能拯救中国,但为发展资本主义作出了贡献。五四运动新中国建立(19191949年)探索的主体阶级是无产阶级,学习的方向从西方转向俄国“以俄为师”,又经历了走俄国人之路到走自己的路;探索的主题是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国,进行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时期,以民主党派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想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中间道路),遭国民党迫害而破产,与共产党并肩作战。(2)内在规律

13、:近代中国各阶级、阶层的抗争与探索是和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紧密相联,也与当时中国社会的自身变化及各阶级的阶级立场紧密相关,在挽救民族危机的同时也在实现阶级主张。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不能从根本上救中国,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是近代历史的选择。各阶级的探索在指导思想上经历了“向西方学习”到“以俄为师”、从“走别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转变;探索层次也经历了由浅入深,即从“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也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渐进过程。政治上争取民族独立、经济上实行国家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基本任务,其中民族独立是第一位的。从洋务派到资产阶级维

14、新派乃至革命派,其指导思想都是先富强后独立。而事实证明,不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永无富强的可能。3认识各派政治力量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地位、作用,理解民主革命的基本特点(1)农民阶级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中国革命如果失去农民的广泛支持,也就失去了广泛基础。毛泽东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问题。(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地位和作用: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要求,但同时又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由于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不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形成了资产阶级

15、维新派,中下层形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民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形成了资产阶级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在反封建问题上,他们一派比一派进步。民族资产阶级为中华民族强大、中国社会的发展努力探索,谱写了中国近代走向共和的新篇章。(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制定和所走过的道路,代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代表了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4)近代百年民主革命的基本特点:围绕反帝反封建、救亡图存的主题,各阶级、阶层广泛参与。革命具有层次性和继承性。斗争

16、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苦性、曲折性、连续性。具有一定的世界意义,尤其是抗日战争。六、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及失去机遇的原因(1)第一次机遇: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并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这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窃取了胜利果实,并逐步恢复了封建帝制。他死后,北洋军阀继续实行封建专制独裁统治,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荡然无存。(2)第二次机遇: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并

17、促进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中国再次出现建立民主政治的良机。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3)第三次机遇:抗日战争胜利后,各民主党派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联合斗争,通过了和平建国、改组国民政府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决议。但是,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坚持独裁内战方针,悍然撕毁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并压制或解散民主党派,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底破灭。 七、关于国共两次合作的不同点及现实意义的思考不同点:社会背景:第一次是在“打到军阀,除列强”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的历史背景下实现的;第二次是

18、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灭亡中国的历史背景下实现的。合作方式:前者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是党内合作;后者采取党外合作形式上为国民政府领导,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自己的抗日力量,保持着政治、军事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政治基础:前者以“国民革命”为口号,以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为目标,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政治基础;后者是反对日本的侵略,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中国共产党的成熟状况和采取方针:第一次合作时,中共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党对统一战线及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导致大革命失败;第二次合作时,中共已从幼稚走向成熟,中共坚持以斗争求团

19、结的方针,巩固并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结果:前者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掀起了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发动统治,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大革命失败;后者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打败了日本法西斯,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认识:国共两党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走向成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有利于正确的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精选名校模拟】1(【百强校】2016届安徽省庐江县六校联盟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试卷)下列对下边中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1843年前后中国几种主要进口货物新旧税率(%)货物1843年前旧税率1843年后新税率棉

20、纱13.385.56头等白洋布29.936.95二等白洋布32.536.95斜纹布14.925.56A.适应了英国对中国输出商品的要求B.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原料的掠夺C.使中国失去了保护本国市场的能力D.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答案】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易错警示】关于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要注意走出思维定势。诚然,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加大了对中国原料和商品销售市场的掠夺,中国自然经济不断瓦解。但图表信息无从体现 “西方列强掠夺中国原料”。因此,平时在审题和作答的时候,一定要忠实于材料本身。即便是符合史实

21、,但材料信息不能够体现出的也属于不正确的选项。2(【百强校】2016届湖南株洲市二中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天地会是清代民间秘密结社组织之一。它以“反清复明”为主要口号,其成员主要来自下层劳动群众、三教九流、无业游民以及农民。根据下表判断,这些事件透露出的问题是( )17961850年的54年间,涉及天地会的事件事件起因数量“遇事有人帮助,免人欺凌”者26起因穷困而“敛财分用”者15起为抢劫富户而“得财分用”者39起攻掠城镇“竖旗起事”者11起A近代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B汉族人民“反清复明”的政治诉求强烈C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保障体制尚需完善D百姓“均贫富、等贵贱”的意识长期存在【答案

22、】A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清朝政治制度近代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3(2016届福建省连江县尚德中学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卷)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写到:“同治、光绪年间的政治领袖如曾、左、李及恭亲王、文祥诸人原想一面避战,一面竭力以图自强。不幸,时人不许他们,对自强事业则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对上述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政治领袖们的自强运动大大推动了思想的解放B误国突出表现为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战败C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是政治领袖们避战的结果D时人多方掣肘是导致自强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通过分析材料可知,题中的“自强事业”是指洋

23、务运动。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自救运动,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口号,主张在不变革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这场运动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了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兴办了近代学堂和海军。但由于没有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导致最终的失败,失败的标志是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所以B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4(2016届江苏省淮安市淮海中学高三12月月考(二统模拟)历史试卷)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

24、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 )A南京条约签订后B北京条约签订后C马关条约签订后D辛丑条约签订后【答案】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5(2016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有学者认为:“在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个事件能像义和团运动那样,包含着如此多的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互相冲突的目标,价值与理性、善与恶在这里是如此的纠结,其界限是如此的模糊。”此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 )A混淆了进步与落后的界限 B道德上的肯定是其主要方面C历史真相不明,难以

25、评价 D体现了文明冲突的复杂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义和团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清末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在华西方人(也包括传教士及华人基督徒在内)排外运动,“突显中西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它也标志着以仇外情绪为契机的反对基督教传教活动已达到高水位”,义和团运动最终引发八国联军远征.在义和团运动中,起到了一定的打击帝国主义列强的作用,一定程度促进了中国人民群众的觉醒。但是由于具有笼统排外色彩和愚昧与残暴,也使得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较差。由材料“相反的价值和互相冲突的目标”可见,上述观点体现了体现了文明冲突的复杂性。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维

26、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 义和团运动6(2016届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高三10月段测文综历史试卷)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A项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后,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写道共和国人人平等大总统与齐民无异”可知民国时期,注

27、重平等和法制意识方面的教育,故本题应选C项;B、D两项的表述与题意无关,故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7(2016届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高三10月段测文综历史试卷)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实质上表明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A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 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C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答案】C考点:近代

28、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8(2016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中学高三上期一练前第一次强化历史卷)辛亥百年组歌第一乐章写道:“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A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C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D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已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其主要功绩是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解开了中国走向共和的历史

29、新篇章,顺应了由专制走向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因此A符合题意;辛亥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昙花一现,排除B;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窃取,中国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排除D。故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9(2016届陕西省西北农林科大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有学者写到“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作为基本起始点和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

30、的是A西方思想启蒙以宗教改革中个体的觉醒为基础B五四运动在侧重救亡的同时忽略了个体的启蒙C造成中西思想启蒙差异是由于工业化程度不同D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思想界加强了对个体的重视【答案】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10(2016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中学高三上期一练前第一次强化历史卷)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写道:“20年代中期对莫斯科来说,统一战线是他们在中国价格不菲的珍珠。诚然,中共是苏联的宝贝,但是苏联人并没有高估这个婴儿的能力。就目前来说,国民党似乎重要得多。”该材料可说明A. 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原因 B.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背景 D. 苏联支持国民

31、党反共【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20年代中期”信息可以知道当时是国民大革命,而“苏联人并没有高估这个婴儿的能力。就目前来说,国民党似乎重要得多”说明国民大革命失败,失败的原因是陈独秀右倾错误;不符合材料种意思;C是年代;材料中没有反应。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的十年对峙国共的十年对峙11(2016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中学高三上期一练前第一次强化历史卷)下表是武汉会战前后中日之间攻防数据,材料最能说明()进攻比率武汉会战前日方百分之九十四中方百分之六武汉会战后至1939年日方百分之五十六中方百分之四十四日军每日前进公里数武汉会战前四十公里

32、1939年底二百公尺1940年底不进反退A日本速战速决的失败 B日本攻占中国大片国土C中国持久抗战的效果 D相持阶段的中日僵持【答案】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12(2016届陕西兴平高三上期第二次质检历史试卷)这次战事(役)结束后,南线国民党军主力全部被歼,南京、上海及武汉已面临严重威胁。纽约先驱论坛报感叹:“中国打完了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南京国民政府遭到的悲剧,显示出一个时代的结束”。材料反映的是( )A.淞沪会战 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答案】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3(2016届安徽省

33、“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12月)文综历史试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25年英国建成第一条铁路后,美国、德国等相继开始修建铁路。到1850年止,世界上有1 9个国家建成铁路并开始营业。这个时期正值产业革命后期,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等已达到一定水平,同时工业发展又有原材料和产品的输送问题需要解决。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有关铁路的知识开始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修建的淞沪铁路,被认为是在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条铁路。1 909年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资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运营的铁路,但也仅仅只是一个象征而已。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平均

34、每年修建铁路300余公里,不仅数量少且分布偏、标准杂、管理混乱。材料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第一条铁路出现在英国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原因。(3)根据材料三,比较中国所处世界铁路发展中的地位,并谈谈你对21世纪中国大力发展铁路交通网的看法。【答案】(1)(6分)英国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传统交通工具无法满足工业生产所需大量的原材料和产品的输送;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和史蒂芬孙蒸汽机车的研制解决了铁路运输的关键技术。(6分)(2)(10分)特点:经历了从“西方铁路的知识的传播”到“外国人在华修铁路”再到“国人自主承办”的

35、历程;列强长期主导近代中国铁路的修建和运营;铁路发展艰难,建造速度慢、数量少且分布偏、标准杂、管理混乱。(6分)原凶:两半社会,国家主权不独立、经济发展滞后;资金、技术、人才的匮乏;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传统观念的制约等。(4分)(3)(9分)地位:中国铁路总里程处世界 领先地位,但人均公里数短,与发达国家差距大。(3分)看法:中国人口密度大,国土面积广袤,铁路发展符合国情,空间巨大;改革开放积累了大量的人才与技术,物质基础扎实;要处理好铁路与公路、航空、水运等运输方式的关系;提高行车速度、改进服务设施、增加安全系数;加强国际合作,发展跨国铁路运输网。(6分)(言之成理、答够三点即可)考点:中国

36、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近代以来的交通;14(【百强校】2016届山东实验中学高三上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卷)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发展的历程,既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又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影响材料二1954年,在希腊举行国际奥委会第四十九届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终于得到承认。但是,对于刚刚成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仍有个别人持敌视的态度。1956年,国际奥委会在某些人的操纵下,继续蓄意制造“两个中国”。中国人民坚决反对这种行为。在多次提出抗议无效的情况下,中国奥委会于同年II月6日正式宣布不参加第十六届奥运

37、会,以实际行动表示抗议。1958年8月21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位置清楚地写着:“中国奥委会严正宣布,同国际奥委会断绝关系,因为它已沦为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工具”。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变化趋势,并概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断绝与国际奥委会关系的导火索及时代背景。【答案】(1)趋势:近代前期,签订不平等条约为主(外交上丧失领土和主权);近代后期,逐步修改或收回不平等权利为主(外交上收回部分权利或修改的不平等条约)(2分)主要原因:近代前期,列强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腐败;近代后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抗日战争国际地位提高、新中国成立。(6分)(2)断绝关系的原因:国际奥委会受少数人操纵,图谋制造“两个中国”的局面。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包围、孤立中国;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形成对峙。(7分)考点: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的外交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