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大: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 含解析.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65953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大: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高考历史大: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高考历史大: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高考历史大: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高考历史大: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大: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大: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 含解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历史备考资料课时规范训练单独成册一、选择题1(2017云南昆明质检)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如图所示)。对这一记载认识正确的是()A吸取前朝教训,废除了秦的郡县制度B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管理体系多样,有效控制了地方政权D王国相对独立,后来威胁了专制皇权解析:选D。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部分恢复了分封制,A项错误;汉初部分恢复分封制,导致了王国势力膨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有效控制地方政权,严重威胁了专制皇权,B、C两项错误,D项正确。2(2017河北保定模拟)西汉设立内外朝,尚书权力发展,东汉尚书权力进一

2、步扩大,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A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B是相权与皇权妥协的产物C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D分工逐渐细化,利于合理决策解析:选D。材料表明中央官职分工更加细化,有利于合理行使决策权力,减少人为性失误,故D项正确。3唐初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但后来借口李世民即位前曾任此职,唐朝便不再置尚书令,仅以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其事。唐代中央机构的这一变动反映出统治者的深意是()A为了改变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B力图保持三省长官之间的权力的平衡C竭力维护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秩序D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解析:选B。根据题干中“不再置尚书令,仅以副长官

3、左右仆射领其事”可知其目的是分割尚书省权力以达到三省权力的平衡,故B项正确。4(2017湖北黄冈一模)唐中宗不经中书省、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用“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皇权有所弱化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解析:选D。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皇权至高无上,故A项错误;唐朝所确立的三省六部制不具备民主性质,其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故B项错误;结合古代中国君主权力的发展趋势可知唐代皇权进一步加强,故C项错误;题干中描述的“斜封墨敕”

4、现象说明了皇权受到国家制度一定的约束,故D项正确。5(2017安徽淮北质检)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解析:选B。A项没有体现出“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掌握决策、审议,都是决策机构,决策程序由一个机构转变为两个机构,体现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故B项正确;C项是科举制的影响,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权制衡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6(2017河北石家庄一模)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

5、,“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这可以佐证()A刺史设置有助于君主专制B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D监察制度有利于京畿稳定解析:选D。司隶校尉是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从材料中公卿贵戚等人对监察官的恐惧可知监察制度有利于京畿稳定,故选D项。司隶校尉并非刺史,排除A项;材料信息旨在强调监察制度的积极作用,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门下省的作用,排除C项。7有文献记载:九品中正制之设“盖以论官吏优劣,非为士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尤有乡论余风”。这表明九品中正制()A以官吏实绩对官吏进行优劣评定B曾经被世

6、族门阀所控制C遭到了当时很多人的反对D一度以德才为主要依据,不注重家世门第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九品中正制设立之初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并非专为世家大族设置,并非只重门第,而且对于人才的挑选标准,仍有不少是承袭察举制度的方式,也就是须要依据乡里的清议来评断,所以说是乡论余风,故D项正确。8(2017河南新乡第一次检测)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讲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写道:“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世卿世禄制 D科举

7、制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信息“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排除A项;世卿世禄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材料信息“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可排除C项;察举制以才能和品德为选官标准,自下而上地推荐人才为官,政权相对开放,符合材料信息“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政权逐步解放”要求,虽然科举制也符合材料要求,但在时间上晚于察举制,故B项最有可能。 9(2017福建福州调研)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

8、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解析:选B。分析选项,“政府的主要形式不是君主制”与材料“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不符,排除A。明朝时期拥有最高决策权和行政权的还是皇帝,所以排除C、D。但皇帝需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所以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故B项正确。10(2017山西太原模拟)明代皇室有规定,大凡公主的婚配,多选择民间英俊善良的男子,不许文武大臣的子弟娶公主为妻。这主要是为了()A加强中央集权 B保护科举制度C打击贵族势力 D强化专制皇权解析:选D。明代皇室将公

9、主下嫁民间男子而非有权势的大臣子弟主要是防止外戚干政,从而加强皇权,与加强中央集权、保护科举制和打击贵族势力无关,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11(2017山东日照统考)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解析:选B。从汉、唐到宋再到清,皇帝对起居注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以至于最后取消起居注的编纂,本质上反映了皇权的不断加强。故选B。12(201

10、7天津市滨海新区五校联考)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B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C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D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解析:选B。内阁属于皇帝助理机构,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故A项错误;材料中“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的信息说明内阁为了保护自己不愿去承担责任,亦即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故B项正确;材料中明显体现内阁官

11、员懈怠,故C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内阁的设立明显出现官浮于事的现象,并不能弥补丞相被废除之后的职能缺失,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7山东济宁质检)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明)张燧千百年眼材料二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千互通,相为消长,这些情况皆足以动摇政局。据钱穆秦汉

12、史整理材料三行省品秩高,权势重,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行省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1)材料一中“封建”指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王国对中央构成哪些方面的威胁?汉代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实践的效果说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综合以上分析,指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所反映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

13、据材料信息“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可知“封建”是指周朝分封制;第二小问,从“列国擅威命于下以至于移祚”中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逐一归纳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府,说明分封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总体上反映了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答案

14、:(1)封建: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弊端: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制。(2)威胁:经济上,诸侯王铸造钱币,实施商品专卖,严重扰乱国家的经济秩序,影响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政治上,诸侯王发展个人势力,借以对抗中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问题:分封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郡县制是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3)影响: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趋势: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渐趋于多层次;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加强。14(2017河北高三年级三市第二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美国学者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清末新政的)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之

15、船驶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他还认为,中国的困难的实质在于,这种过渡阶段破坏了久经考验的选拔精英的程序,科举制度的废除破坏了经典教育,严重地削弱了传统价值的影响,代之以毫无章法可循的局面。摘编自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被废除的观点。(要求:可对观点进行评析,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首先,提炼出材料中的观点:科举制度被废除造成近代中国社会急剧动荡;然后,对此观点进行评述。如果考生认为此观点不正确,需要说明废除科举制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并正确分析近代中国社会动荡的原因。如果考生认为此观点正确,主要抓住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回答即可。答案:观点: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是由科举制度被废除造成的。示例一此观点不正确。理由:科举制度在近代中国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它的废除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并不是由科举制度被废除造成的,而是由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造成的,即使不废除科举制度,社会也会出现动荡。示例二此观点正确。理由:科举制不仅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也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科举制的废除使选拔人才失去了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动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