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大:第五部分 考前冲刺 含答案.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65994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大:第五部分 考前冲刺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高考历史大:第五部分 考前冲刺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高考历史大:第五部分 考前冲刺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高考历史大:第五部分 考前冲刺 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高考历史大:第五部分 考前冲刺 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大:第五部分 考前冲刺 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大:第五部分 考前冲刺 含答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历史备考资料第五部分一史学素养一、选择题1(2017全国卷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C)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理解影响史书编著的因素。从材料反映的不同时期修撰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增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出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答案为C项;官修史书不一定就比私家撰著更为真实,排除A项;官修史书受政治因素影响大,不能保证对历史的评价更具有公正性,排除B项;历史解释受主观因素影响大,D项结论材料不能反映,排除。2(20

2、17全国卷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D)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解析】本题以赫鲁晓夫回忆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史料的认识能力。材料信息“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说明回忆录在不同年代被多次修改,体现了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中回忆录被多次修改说明回忆录作为史料不能完全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且作者在记述自己事迹时也会出现文过饰非的情况,A项错误;回忆录被多次修改,其可信度未必比

3、其他研究著作高,B项错误;版本新旧与否与接近历史真相无必然关系,C项错误。点拨回忆录是史料的一种。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进程的痕迹。史料是研究历史、获取历史结论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史料在使用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观念、立场、阶级属性、认知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对史料的选择,同样,由于不同时代主流价值观的不同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程度不同,也会影响到史料的选择。同样一本回忆录,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正是时代影响历史叙述的表现。3(2018高考押题卷一)下

4、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D)记述出处“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慝。”国语鲁语上“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藩篱,夏殷以来的故国,方之蔑矣。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王国维殷商制度论“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左传高祖本纪A西周姬姓封国承担的贡赋较重B分封制促进了东方诸侯国的社会发展C周天子权力高度集中局面形成D分封制加强了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解析】“天子作师,公帅之是以上能征下”说明诸侯必须无条件由周天子调动,“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说明西周分封制度使天子和诸侯开始有了隶属关系,

5、各诸侯国有向天子缴纳贡赋的义务,反映了分封制度下天子对诸侯隶属关系加强,故D项符合题意;“列尊贡重”中的列尊者无法被判断是姬姓封国,故A项错误;第二则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东方诸侯国的社会发展,且第一、三则材料也未涉及,故B项错误;C项表述错误。4(2018梅州5月模拟)“历史上的晚期时代对早期时代的认识当然与后者对自己的认识不同,例如,希腊人是作为古希腊人认识自己的,而不像我们对他们的认识那样,如果指责古希腊人对自己没有像我们对他们的这种认识,就等于指责他们为什么是古希腊人。”这种观点认为(D)A应根据现实需要去得出历史认识B认识历史应把握历史发展方向C应从全球视野和文明角度认识历史D认识历史应

6、立足于历史时空【解析】材料“历史上的晚期时代对早期时代的认识当然与后者对自己的认识不同”反映了对历史的认识,应该将其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与阶段去考查,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根据现实需要去得出历史认识,而是从特定的历史时空考查,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把握历史发展方向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全球视野和文明角度,故C项错误。 5(2018开封三模)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皇帝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汉武帝“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察郡国,巡视吏治”汉昭帝、宣帝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汉平帝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据此可知(A)A汉代社会

7、问题不断暴露B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C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D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刺史权力由督察郡国到“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表明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刺史的权力不断扩大,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王国问题的解决状况,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刺史权力的不断扩大,无法体现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刺史的权力在监察郡国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权力,故D项错误。6(2018南充三模)当代许多学者认为唐代女性着装都很“开放”,但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高祖武德到太宗贞观年间,女性多穿“羃”,“全身障蔽,不欲路途窥之”。到

8、武则天执政后,“帷帽大行,羃渐息”,到中宗即位后,再也看不到穿戴羃的了。这说明(C)A史料记载往往违背历史真实B学者们的观点大多偏颇无据C历史的真实性需要史料论证D唐代女性的着装实无法考证【解析】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一般印象唐代女性都很“开放”,从来没有遮蔽,这样说总体上是可以的,但严谨一点,就要指出在唐朝的不同阶段,其实有所不同,这说明了历史的真实性需要史料论证,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往往违背”;学者的观点大多有据可证的,故B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错在“无法考证”。7(2018青岛5月模拟)邹衍曾提出“五德终始”学说,用当时流行的“五行”学说解释历史的变迁和王朝的更替,认为历史

9、是所谓“五德”相继更替、周而复始的循环。三国演义开宗明义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A)A曲解了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B说明了历史按主观意志变化C印证了历史从低级向高级发展D反映了历史循环论的正确观点【解析】材料中的“五德终始”学说和罗贯中的历史观都体现出一种历史循环论,它承认历史按一定秩序变化,但曲解了历史变化的客观规律,故A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历史按主观意志变化,故B项错误;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基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不断发展和上升的过程,故C项错误。 8(2018历史4月预测押题)魏源撰道光洋舰征抚记认为,林则徐在广东防

10、备严密,英军无隙可乘,遂北犯定海。当代史学家茅海建在研究中英两国军事实力、军事行动后,认为“英军有着制胜的武力,绝非害怕林的武备”。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C)A时人记载更为接近历史的真相B历史原因的探讨很难有定论C历史研究应基于史料客观考证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解析】材料强调了历史研究要相互印证,即历史研究应基于史料客观考证,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记载属于二手史料不一定更为接近历史的真相,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历史原因的探讨并非很难有定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也不一定愈客观,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9(2018唐山三模)关于洋务运动的史学评价,有人认为它是腐朽没

11、落的清王朝的自救运动,有人则认为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A史观影响史学结论B史学研究要服务现实C阶级立场影响史学结论D历史认识无客观标准【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的自救运动”体现的是革命史观的研究范式,“有人则认为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体现的是现代化史观的研究方向,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均与材料不符;D项本身说法不正确。10(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三实验班六模)“九一八”后,学术界兴起了一股研究中国历史的热潮,历史研究除了重视对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通史的研究外,另一个重要趋向就是对边疆史地研究的关注。这表明(D)A边疆史的研究易于

12、出成果B重视历史成为国人共识C重视国史是史学界的传统D民族危机影响史学研究【解析】由材料“九一八后,学术界兴起了一股研究中国历史的热潮”可知史学研究的动向与现实政治需要密切相关,因而“九一八”事变后更关注研究边疆史,不会单纯基于边疆史的研究易于出成果,故A项错误;材料仅反映学术界兴起了研究中国历史的热潮,不能说明国人均重视历史,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九一八”事变重视研究国史,说明与现实政治相关,并不是因为重视国史是史学界的传统,故C项错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紧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因而学术界重视研究边疆史以求从中获取解决现实民族危机的有效措施,故D项正确。11(2018南平二模)表1八路军

13、电报(1937年9月27日)发送与接收者歼敌数我军伤亡有无俘虏林彪致中央军委1000余人我军伤亡三四百名无朱德、彭德怀致毛泽东至少四五百人未提300余人表2日本士兵日记(昭和12年10月3日)死亡(人)负伤(人)失踪(人)合计(人)步21联队主力861123201步21联队111平岩大队94226320步22联队851312218合计519969181506表1、表2是关于平型关战役的史料。对此解读正确的是(D)A表1中两份电报的内容不完全一致,证据力不够充分B表2是日军士兵的个人日记,主观性强,可信度不高C表1是八路军给中央军委的电报,史料价值高于表2D表1的电报与表2的日记可相互佐证,史料

14、价值都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的说法不正确,两份电报出自不同人之手,不一定不可信;B、C两项说法均比较片面和绝对;历史研究中应该讲各种史料综合运用,相互印证,D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12(2018江苏11)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发放时间每人每月定量出处1954年7月开始1.5斤北京市档案馆票证展览中的文字介绍未予说明1斤北京粮食工作1957年11月17日开始1.5斤中国商业四十年1957年12月1日之前1斤北京市档案馆藏北京市食油供应办法文件1957年12月1日之后1.5斤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

15、发放(C)A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B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C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D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解析】史料中真实可靠的是第一手史料,如原创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等。展览的文字介绍属于对文献的再加工,不是第一手史料,故A项错误;两部经济著作对“每人每月定量”描述不一,故B项错误;馆藏的原始文件属于第一手史料,相对而言比较可信,故C项正确;现有史料只要确定是真实的,就能证明北京市曾经发放过“高脑油”,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8北京卷37)史学: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材料一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

16、。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史记体例篇目举例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高祖(刘邦)本纪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书(重要制度变迁)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书世家(诸侯等有重大影响人物的事迹)楚元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陈丞相世家列传(各阶层重要人物、周边政权的历史)吴王濞列传、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司马相如列传、货殖(商人)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区)列传(1)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

17、西汉社会状况。材料二在欧洲19世纪被誉为“历史学的世纪”,历史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自然界的规律适用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应该以回忆录、日记、外交报告等原始文献为材料,通过科学的解释方法,寻求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引起欧洲史学界的普遍关注,成为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很多史学家批判拿破仑对各国的侵略,认为历史是体现民族特性的标志。各国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编纂各自的国家通史。普鲁士的民族历史评论发刊词说,历史“比任何学科都有助于全体德国人民的统一”。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仍然是社会上层,但包括工人在内的社会下层的历史也逐

18、渐受到关注。1850年,斯坦因的1789年至今的法国工人运动史和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问世,恩格斯指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2)阅读材料二,概括19世纪欧洲历史学发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材料三历史有什么用呢?面对孩子的疑问,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克撰写了一部史学专著来回答这一问题。(3)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谈谈历史对你有什么用。要求:从“能力或方法”“价值观”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答案】(1)不同之处:春秋为编

19、年体;史记为纪传体。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二百余年的历史;史记记载了从上古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春秋主要关注诸侯等社会上层的政治、军事活动;史记还关注了商业活动、水利工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者、商人、少数民族等群体的历史。简述社会状况(答案要点示例):高祖本纪:记载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生平。西汉建国初,刘邦在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恢复;在政治上推行郡国并行制,以维护其统治。儒林列传:记载重要儒家学者的事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大宛列传:记载汉朝通西域的历史。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发展。(2)特点:历史研究科学化(历史学成为科

20、学);关注民族历史研究;关注工人运动史,唯物史观诞生。分析:17世纪末,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人类走向科学时代。18世纪的启蒙运动弘扬科学与理性。19世纪,推崇科学成为欧洲的潮流,推动史学研究走向科学化和专业化。法国大革命对19世纪的欧洲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拿破仑战争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精神。各国历史学家研究本民族的历史,强调民族和国家的独立。工业革命导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工人运动兴起。史学家开始重视对社会下层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唯物史观。(3)作用:学习历史,便于我们“以史为鉴”,提升我们的辩证思维能力。从对于历史的横向和纵向来看,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等,都需要我们站

21、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如评价辛亥革命,我们既要看到辛亥革命对于中国历史的推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制度,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也要看到由于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革命具有妥协性,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改变中国的社会现状。学习历史,对于我们的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很有价值的。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多灾多难的屈辱史,被列强蚕食了中国大部分权益,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很多爱国人士开始了探索救国道路的尝试,从最先的地主阶级自救的洋务运动,到近代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1937年的抗日战争,中国人用血和肉,筑起了一道反抗日本

22、侵略者的脊梁,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使得我们明白团结和坚强的力量。综上所述:学习历史能够为我们的平常工作学习培养能力和方法,助力我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供具体的方法论指导。【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候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以及表格中的信息等内容,可以从两本史书的体例,记载时间范围以及记述内容方面比较不同之处。第二小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选择“高祖(刘邦)本纪”

23、,可从刘邦时期的政治经济举措叙述,如选择“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书”可从汉代的经济发展叙述,如选择“儒林列传”,可就重要儒家学者的事迹以及汉武帝“黑黜百家,独尊儒术”叙述等,考生任选一个作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历史研究应该以回忆录、日记、外交报告等原始文献为材料,通过科学的解释方法,寻求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得出历史研究科学化(历史学成为科学),由材料“各国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编纂各自的国家通史”得出关注民族历史研究,由材料“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仍然是社会上层,但包括工人在内的社会下层的历史也逐渐受到关注”“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

24、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得出关注工人运动史,唯物史观诞生。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的“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自然界的规律适用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历史研究”“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引起欧洲史学界的普遍关注,成为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1850年,斯坦因的1789年至今的法国工人运动史和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问世”等,从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工业革命、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等对历史研究特点形成的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第(3)问,属于开放性设问,答题时注意紧扣题意,如可以结合近代中国屈辱

25、史的内容,“能力或方法”方面通过辩证分析近代西方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阐述可以学会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思考和分析问题,达到去伪存真、辩证吸收的目的。“价值观”方面,阐述通过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树立积极向上、报效祖国的价值观。14(2018济南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杜牧阿房宫赋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司马迁史记“(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乃营作朝官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上(始皇)崩,雲其作者”;“(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四月,复作阿房宮七月,成卒陈胜等反”,

26、“三年二世自杀”,“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李毓芳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考古收获和研究自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考古队对阿房宫的主要建筑前殿遗址进行发掘,勘探面积35万平方来,在其夯土台基及附近未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墙、殿址、壁柱、明柱、柱础石、廊道和排水设施等相关遗迹,未发现相应的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也未发现在当时被大火焚烧过的痕迹。而在秦都咸阳的宫殿建筑考古中则有被大火焚烧的痕迹。对秦阿房宫的叙述在诗人笔下、历史文献和考古学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综合所给材料提出你的观点,并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加以阐释。(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观点:秦阿房宫确曾兴

27、建,但未建成,而非毁于项羽的战火,杜牧的记述系对历史的误传。阐释:史记中有秦阿房宫在渭南兴建的大量记载,当代考古也出土了其夯土台基的建筑遗址;但据史记记载,自开建到废停仅历时5年,杜牧笔下规模宏大的阿房宫很难建成,而对其宫殿建筑、建筑材料等相关遗存的考古结果也予以印证;史记记载项羽确曾“烧秦宫室”,但对阿房宫遗址和秦都咸阳宫殿遗址的考古结果证明,项羽烧毁的是秦都咸阳的宫殿,而非渭南的阿房宫。而杜牧的诗作的主要目的应是讽刺晚唐颓弊,并非对历史真实的客观记述。因此,对秦阿房宫的真实认识不能限于文学记述,必须经过文献资料与现代考古互相辩驳和印证。【解析】根据杜牧阿房宫赋中的“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以看出,杜牧认为阿房宫规模宏大,是毁于项羽的战火。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可知,司马迁也认为项羽确曾“烧秦宫室”,但不能肯定烧毁的就是阿房宫。李毓芳阿房宮前殿遗址的考古收获和研究认为秦阿房宫确曾兴建,但未建成,也非毁于项羽的战火。据此探讨对不同史料的认识和使用,通过对不同史料的分析得出,对秦阿房宫的真实认识不能限于文学记述,必须经过文献资料与现代考古互相辩驳和印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