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综合质量检测 含解析.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67036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综合质量检测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综合质量检测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综合质量检测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综合质量检测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综合质量检测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综合质量检测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综合质量检测 含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综合质量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李智福庄子与孟子同是战国中期人,同为思想巨擘,他们对“物之齐否”持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庄子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的观点,孟子则针锋相对地提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命题。形式上,“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二者歧见之大,归本于哲人对世道人生不同的关怀方式和迥异的观照态度。庄子不是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而是以承认“万物之不齐”为前提的,这种“齐”意味着承认一切存在皆有合

2、法性、合理性。章太炎说:“齐其不齐,下士之鄙执;不齐而齐,上哲之玄谈。”正是此意。庄子因“不齐”而走向的“齐”,是一种平等的眼光和宽容的胸怀,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这与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近似。同时,当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时,齐万物,一生死,生命也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悬解了出来。另外,庄子认为“齐物”的初始图景是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那个时候,“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庄子对“至德之世”的呼唤渗透着浓浓的诗人之乡愁意识和哲人之批判精神,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时时需要反省。孟子没有像庄子

3、那样悉心去论证“物之齐否”,而是用一句常识之语“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对提倡“君臣并耕”的农家学派展开批评。当时,农家学派之许行从楚国到滕国传道,宋国的陈相、陈辛兄弟闻风而来,尽弃前学,从师许行。陈相将许行之学转告孟子,孟子深不以为然,乃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论证了这种“君民同耕”是不合时宜的,不现实的,甚至是荒唐的。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强调“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恰恰是反对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天下之物的价值本应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

4、不可以“同价”贾之,如若以“同价”来买不同之物,必然会造成良莠不齐,以次充好。若这种“比而同之”的思想上升至社会政治领域就必然会造成天下大乱。在孟子看来,正常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由“劳心者”与“劳力者”两个阶层组成的社会。“劳心者”从事治理、组织和教化之事,是“食税者”,古代圣贤如后稷、尧、禹等都属于这类人;“劳力者”从事生产劳动,包括耕作、做工和经商,他们要“上税”,为“劳心者”提供衣食之资。可见,孟子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一常识之语目的在于证明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二者不可同,不能同,不必同,亦无高下之分。在那个战乱频仍、世道窳败的战国之世,他们

5、发现的是不同的症结,因此对“君臣佐使”的调配,亦大不同。唯其不同,才证明了思想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二人在中国思想史上实现了互诤互补。以孟子对人性之善的信念补庄子的自然天性论,以免人性的沉沦、堕落和虚无;以庄子“万物一齐”之自在的、诗意的、艺术的觉悟精神补孟子哲学所许诺人生之过于沉重的负担、责任和义务,以避免人生的异化、僵化、道学化。(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虽承认“万物不齐”,但是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因而他又认为“以道观之,万物一齐”,无所谓贵贱短长。B庄子的“万物一齐”是强调因“不齐”而走向“齐”。“齐其不齐”和“不齐而齐”正是他

6、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的思想基础。C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了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D庄子的“齐物论”是对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初始图景的呼唤和向往,渗透了一种诗人的乡愁意识和一种哲人的批判精神。解析:选B“齐其不齐”是将万物强定为一尊,不是庄子的观点;庄子承认“万物不齐”,主张“不齐而齐”。“齐其不齐,下士之鄙执;不齐而齐,上哲之玄谈”是章太炎对齐物论的阐释,他对“齐其不齐”持否定态度,对庄子“不齐而齐”大加赞赏。文中说章太炎的话“道出此意”,“此意”紧承上句加以理解。见第段,关键是对“齐其不齐”的理解。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7、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一种客观常识,天地万物本来就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因而,不能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B孟子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君民同耕”的农家学派的做法是不合时宜的,而且会造成天下大乱。C由于存在社会分工是必然和合理的,一个正常的社会应由“劳心者”和“劳力者”两个阶层组成,所以,孟子得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结论。D孟子认为天下之物的价值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价格不一样;“劳心者”和“劳力者”从事不同的工作,他们的社会职责也不尽相同。解析:选C因果关系倒置,孟子提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为了证明社会分工的合理性

8、和必然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对世道人生的关怀方式和观照态度的迥然不同,庄子与孟子对“物之齐否”的观点和态度迥然不同,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B庄子“万物一齐”的处世态度可以把生命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解放出来;孟子“物之不齐”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等级制度,为阶级剥削提供了借口。C庄子自在的、诗意的、艺术的觉悟精神使人沉沦、堕落和虚无;孟子宣扬的人生过于沉重的负担、责任和义务,则导致人生的异化、僵化和道学化。D庄子的“万物一齐”反对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警醒人类不可妄自尊大,具有朴素的平等思想;孟子强调“物之不齐”,目的是建立有序合理的社

9、会秩序。解析:选C片面强调消极影响,与原文意思不符,过于绝对。见第段,“二人在中国思想史上实现了互诤互补。”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田弘正,本名兴。少习儒书,颇通兵法,善骑射,勇而有礼。当季安之世,为衙内兵马使。季安惟务侈靡,不恤军务,屡行杀罚。弘正每从容规讽,军中甚赖之。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摭其过害之。弘正假以风痹请告,灸灼满身,季安谓其无能为。及季安病笃,其子怀谏幼騃注,乃召弘正署其旧职。弘正乐闻前代忠孝立功之事,视事之隙,与宾佐讲论古今言行可否。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10、。宾僚参佐,请之于朝。颇好儒书,尤能史书,左传、国史,知其大略。自弘正归国,幽、恒、郓、蔡有齿寒之惧,屡遣客间说,多方诱阻,而弘正终始不移其操。元和十年,朝廷用兵讨吴元济,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卒,穆宗以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弘正以新与镇人战伐,有父兄之怨,乃以魏兵二千为卫从。十一月二十六日,至镇州,时赐镇州三军赏钱一百万贯,不时至,军众喧腾以为言。弘正亲自抚喻,人情稍安。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请,凡四上表不报。明年七月,归卒于魏

11、州,是月二十八日夜军乱,弘正并家属等并遇害。穆宗闻之震悼,册赠太尉,赗赙加等。弘正孝友慈惠,骨肉之恩甚厚。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崇饰,日费约二十万,魏、镇州之财,皆辇属于道。(选自旧唐书田弘正传)注騃(i):愚蠢,痴呆。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B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C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D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

12、乃视事于采访使厅解析:选D此句意思是“魏州自田承嗣以来,馆阁殿宇器物珍玩超逾规制的,田弘正全部命人拆除毁掉,因正厅过于豪华而不使用,在采访使厅办事”。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仕”则指进入仕途。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解析:选C“致仕”指辞官或退休。

13、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田弘正忠于职守,深受拥戴。见季安追求奢侈,不理军务,多施杀罚,他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卒十分信赖他。B田弘正为事谨慎,以退为进。面对田季安的阴谋,他以患风痹病为由告假,并将全身用火灼伤,来麻痹田季安。C田弘正忠于朝廷,不改节操。归顺朝廷后,面临危险的幽、恒、郓、蔡等州长官派人劝诱阻挠,他仍心向朝廷。D田弘正御下不严,被害致死。由于朝廷赏钱未按时送到,其随从魏州士兵夜里叛乱,他及其家属等一起遇害。解析:选D叛乱原因不对,叛乱的也不是“魏州士兵”,而是镇州三军。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

14、镇将,欲摭其过害之。(5分)译文:_。(2)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5分)译文: _。答案:(1)田季安因看到人心归附于田弘正,就派他出任临清镇将,想寻找过失谋害他。(2)(田弘正)并给皇帝上奏章请求留下魏州士兵作为维护军纪的人,以便稳定众心,他们的粮饷向有关官员请求供给。参考译文:田弘正,本名田兴。年少时学习儒家经典,精通兵法,擅长骑马射箭,勇敢而守礼度。在田季安任节度使时,他为衙内兵马使。田季安一心追求奢侈,不顾及军务,多次施行杀戮刑罚。田弘正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吏很信赖他。田季安因看到人心归附于田弘正,就派他出任临清镇将,想寻找过失谋害他。田弘正借口患风痹病

15、请求告假,全身上下都被烧灼,田季安认为他再无所作为了。等到田季安病重,他的儿子田怀谏年幼无知,于是召回田弘正官复旧职。田弘正喜欢了解前代忠臣孝子建功立业的事迹,办理公务的空闲时间,就同宾客僚佐谈论古往今来正反面的言行。魏州自田承嗣以来,馆阁殿宇器物珍玩超逾规制的,田弘正全部命人拆除毁掉,因正厅过于豪华而不使用,在采访使厅办事。宾客僚佐下吏,都请朝廷任命。非常爱读儒家书籍,尤其通晓史书,左传、国史,都知道大概。自从田弘正归顺朝廷,幽、恒、郓、蔡有唇亡齿寒的恐惧,多次派遣说客前去离间,多方劝诱阻挠,而田弘正始终不改变节操。元和十年,朝廷派兵讨伐吴元济,田弘正派儿子田布率领三千人马进攻,多次立功。李

16、师道因田弘正效忠朝廷,又在背后构成威胁,因此不敢公然帮助吴元济,就断绝了与吴元济的相互策应,官军得以顺利进攻。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死,穆宗任命田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田弘正因新近与镇人交战,有杀父杀兄之仇,就用二千名魏兵作为随从卫兵。十一月二十六日,到达镇州,当时朝廷赏赐镇州三军一百万贯赏钱,没有按时送到,士兵以此为借口喧哗闹事。田弘正亲自抚慰解释,人心才稍微安定。(田弘正)并给皇帝上奏章请求留下魏州士兵作为维护军纪的人,以便稳定众心,他们的粮饷向有关官员请求供给。当时度支使崔倰不识大体,坚决阻止他的请求,他先后四次上表章都没有得到答复。第二年七月,将随从士卒遣回魏州,当月二十八日夜晚士兵

17、叛乱,田弘正及家属等一起遇害。穆宗听说后震惊悲痛,追赠为太尉,助葬用品加倍拨给。田弘正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关心晚辈,骨肉恩情非常深厚。兄弟子侄在两都的有几十人,他们竞相夸耀豪华,每天约耗费二十万钱,运载魏州、镇州的财货,装载的车辆在道路上络绎不绝。(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8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5分)答: _。答案:这两句诗通过写乌鹊的惊动和秋

18、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诗人对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意思对即可)9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两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答:_。答案:“长”“畏”。“长堪醉”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长”字从侧面表现了诗人的流离之苦。“畏晓钟”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密陈情表中的“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两句表明自己

19、日后将要报效皇上的心迹。(2)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的诗句是: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3)逍遥游中借助朝菌、蟪蛄表明人生苦短的两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乙选考题(三、四题任选一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 袋 美 元(俄)阿列克谢利特维诺夫13号,星期五,早晨,莫斯科精神病院。“大夫,我可以进来吗?”一个稍微谢了点儿顶、背有些驼的中年人走进心理科门诊部。“当然,请进。你觉得哪儿不舒服吗?”个子瘦高、戴着咖啡色眼镜的大夫不冷不热地问,但并未放下手中的报纸和笔,

20、他正在玩填字游戏。“不知道。我看人们都来找精神病大夫,所以我也来了。”“嗯,太好了。那你自己最好立刻承认自己是精神病,现在许多人都因为钱得了这种病。”他边填着字边说。“噢,上帝,这太可怕了,我正是为钱的事找您来的,大夫。”“哼,我猜对了吧。你再说说看,是怎么回事?”大夫听到“钱”字,放下了笔。“大夫,我希望您帮帮我。我前两天拾了很大一笔钱”“钱?一大笔?拾的?有多少?”大夫的脸凑近中年人,镜片后的目光一下子灼灼闪亮。“是的,一口袋。”“啊!一口袋?你别激动,慢慢说。”“我没激动,大夫,请您轻点儿抓我的手好吗?”大夫松开手,扶了扶眼镜。“那么一大口袋美元,都是一百元一张的。星期二早晨,我起来锻炼

21、身体,刚一出小区门,就看见地上有一个袋子,那种装垃圾的黑色袋子。我以为是谁故意丢的,或者是从垃圾车上掉下的垃圾,就拾起来,觉得沉甸甸的,打开来一看,啊,里面全是钱,而且全是美元!”“哦,美元!一大袋子!”“大夫,您把我的扣子揪下来了嗯,是美元,没错。没有人证,袋里也没有线索,嗯,我就想”“打住!我是心理学大夫,让我来猜一下。我想,这么多钱你打算自己留下来,对不对?”“您没猜对,大夫。我想人家会找来的,我先等等看。可是在家等了两天,也没有人找。”“等了两天?你大脑没受过碰撞吧?”“没有。”“比如,偶然”“您是问我撞没撞到什么东西上?没有。没撞过,也没让人敲打过。”“有意思。怎么会这样呢?那你每逢

22、月圆的晚上,是不是有特别想上楼顶大声喊叫的欲望?”“我从来没有过那种念头。楼顶上有什么吗?”“哦,什么也没有,我只是这样随便问问。也就是说,你等了两天,也没有人来要钱?”“是的,大夫。然后,我又想”“打住!让我来猜一下。这次你决定自己把这些钱留下了。”“不是,大夫,我想到警察局问一下,有没有人找过钱。去了一问,他们说没有,已经好久没人上这里来交钱、找钱了。接着,我就想拿一张到银行,让他们检验一下,看这些钱是不是假的,要不怎么会没人找呢?”“太好了,你很聪明,好样的,你想得很对。那么多钱没人要,说不定是假的。对了,你再想一想,你从前没有从高处摔下来过吗?比如马上、房上”“从来没有。”“那太好了。

23、请问,你们家族有癫痫病史吗?”“没有。”“你肯定吗?比如你的爷爷,奶奶”“没有。”“癫痫,也就是羊角风,没有吗?”“绝对没有。”“嗯,这就奇怪了。那请你对我说实话,当你用湿手抓电线接头时有什么感觉?”“我?我从来没用手碰过电线。”“太遗憾了?那到了银行后怎么样?”“他们说,美元是真的。其中有两个工作人员还追出来,问我有多少,愿不愿意和他们兑换比官方牌价多50卢布。我说,钱不是我的,不换,他们骂了我一句精神病,失望地回去了。我从银行出来,心想,算了,现在”“打住!再让我最后猜一次,这次我肯定能猜对。”“嗯,好吧,您猜猜看。”“现在,我想,你终于自己决定留下这笔钱了。”“自己留下?可这些钱并不是我

24、的呀!”“唉,疯子,现在这些钱在哪儿?”“我想来想去,决定把这些钱给您带来”“哦,是吗?谢谢,你这人可真不错,还惦记着我”“可刚才我走在路上又一想,钱这东西给人们带来多少痛苦和不幸啊,我给您不就是害了您吗?我想,不如干脆扔了算了。”“什么?扔了?你真是个十足的傻瓜、笨蛋、精神病!快说,扔到哪儿了?”“我站在十月革命五十周年大桥上,想把这些钱扔进河里去哎,大夫,您这是去哪里呀?哎,这么快就跑没影了,还没听我说完呢,怎么就跑了呢?”男人站起来,要追出去,想想又坐下了,口中还在自言自语:“我还没说完呢当我站在大桥上刚要扔,突然过来一个警察,拿着警棍就朝我头上打下来,我一害怕,就醒了。哎,我最近经常做

25、这种梦,不知怎么了大夫也没说我是什么病就跑了,白费了半天劲排队挂上号算了,我再等等别的大夫吧”(1)下列关于这篇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主要围绕一袋并不存在的美元展开,“它”既是小说的线索,又在推动着情节不断地发展。B小说中的“病人”和“医生”都因为钱而病得很重,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都是需要救治的人。C小说中特别写到“十月革命五十周年大桥”,这是作者有意识地在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D小说借助“医生”与“病人”的对话来讲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构思非常巧妙。E小说很短,但结构上非常清晰完整,包含了“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六个环节。解析:选ADB项,“

26、医生”看似正常,但从他对待金钱的狂热,可见他其实为钱病得很重,而“我”经常做这种梦,说明“我”可能有一定问题,但不能说“我”因为钱病得很重。C项,“十月革命五十周年大桥”表明十月革命已成历史,并不能表明故事发生的现实背景;E项,这篇小说并没有序言,也没有尾声,医生最后去了大桥的结局在小说里并没有交代。(2)从情节发展的先后进程中,概括“医生”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6分)答:_答案:对待病人“不冷不热”,对待工作敷衍塞责,对待金钱充满热情、渴望占有,是个典型的拜金主义者形象。(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6分)从句式特点的角度赏析。(3分)“钱?一大笔?拾的?有多少?”答:_。从人物塑造方法的角度赏

27、析。(3分)“等了两天?你大脑没受过碰撞吧?”答:_答案:用短句连续发出疑问,语气急促,表现出人物对钱的关注和急迫心情。语言描写,表面上写出了医生对中年人的不理解,实质上写出了在医生看来,不想把钱据为己有的行为是反常的、叫人惊诧的、无法接受的。(4)本文安排“自言自语”这一情节作为结尾,结合全文,选择两个角度,谈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8分)答:_答案:使情节更加曲折。最后才点明上文中一直在谈论的美元其实是子虚乌有的,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耐人寻味。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医生为了这“一袋美元”,没有听完病人的话,就跑出了医院。这一安排让读者对医生的拜金主义性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小说的主

28、题更为深刻。小说中的“医生”本是给人诊治精神病的,但是在金钱面前,他自己却丧失了理智,成了一个病态的人。作者用这一夸张的情节强烈地讽刺了医生的拜金主义性格,进而批判了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丹心一片林徽因林徽因在伦敦留学的时候就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1928年,这对新婚夫妇学成回国。梁林二人都对中国的古建筑怀有深深的热爱。当时,中国对古建筑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日本学者甚至断言中国没有唐代古建筑。梁思成、林徽因二人下定决心,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观念来系统研究中国古建筑

29、。30年代,林徽因经常与梁思成一起骑着毛驴,坐着独轮车,到穷乡僻壤去寻找古建筑。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发现得以为世人所了解,得到了应有的保护。然而,当这项事业刚刚开始不久,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就踏遍了华北的大片地区。战争越来越近,林徽因是北平的太太们中最早表示宁死不做亡国奴的。林家有尽心报国的家风,林徽因的两位堂叔林觉民、林尹民均在黄花岗72烈士之列。她给8岁的女儿梁再冰写信:“如果日本人要来占领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八年抗战,物价飞涨,不断的“逃难”和越来越差的生活条件,使林徽因旧病复发。从1941年起,她就经常发烧卧床,

30、从此再没有享受过健康人的欢乐。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林徽因在病榻上仍坚持工作,帮助梁思成反复修改并最后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图解中国建筑史,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已怀有的学术夙愿。也许没有人知道,林徽因为了这两部著作耗费了多少心血,在健康方面又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就是在这个时期,她一再谢绝了外国朋友的邀请,不肯到美国去疗养,而宁愿留在国内,同自己的同胞共命运。梁思成也支持她的选择,虽然他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二战行将结束时,虽然梁思成向盟军提出了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的建议,但奈良附近的军事目标众多,盟军不得不准备对其进行轰炸。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详细标明文

31、物地点的地图。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徽因。可能很多人知道,林徽因一家两次险些在日军的轰炸中丧命,其三弟林恒和梁思成的弟弟梁思忠均牺牲在与日寇作战的战场上。纵是佛经中诸神菩萨,胸襟也不过如此吧。1949年初,林徽因所住的清华园解放了。她和梁思成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这一年,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从此她便把自己的命运同新中国连在了一起。林徽因曾决绝地表示,要与离开祖国大陆及去台湾的知识分子断交。她曾说过,自己从小受欧美教育,但珍视中国;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不会也不该选择这样的时机离开祖国的。一边是病痛的折磨,一边是繁忙

32、的工作,她就像一支两头燃烧的蜡烛。她发表了大量的有关建筑的论著,并以惊人的毅力参与首都的城市规划工作,设计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她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提出了修建“城墙公园”的新颖构想。为了挽救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林徽因在一次会议上与当时的北京市负责人发生了面对面的冲突。她据理力争,甚至指着对方的鼻子大声斥责。而那时她肺病已重,以致激动时只能发出喉音。今日,牌楼早已随着文化浩劫一同烟消云散,但林徽因当日的金刚怒吼,必将永远环绕在每一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国学者心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计国徽图案,是林徽因最光荣的任务。连续几个月,她呕心沥血,一次次地参与修

33、改设计,直到方案最后确定。而这时,她已经病弱到几乎不能从座椅上站起来了。1955年3月,林徽因耗尽了最后一点气力,带着许多未完成的心愿离开了人世。她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墓碑上镌刻着一簇有着浓厚民族韵味、丰满又秀丽的汉白玉花圈。这原是林徽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碑座上的一个刻样,它作为一篇无言的墓志铭,纪念着它的主人。(摘编自梁从诫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相关链接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她同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领域的开拓者。林徽因有着倾城的貌

34、,出众的才,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早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誉。(百度百科林徽因简介)微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萧乾才女林徽因)母亲在融会材料方面充满了灵感,常会从别人所不注意的地方独见精彩,发表极高明的议论。那时期,父亲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大多经过她的加工润色。父亲后来常常对我们说,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母亲给“点”上去的。(梁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个人志趣和爱

35、好完全一致,他们将研究建筑学作为终身追求的事业,二人取长补短,互相支持,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B古建筑遗存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为了使奈良古建筑免遭战火,林徽因克制住内心对日寇的仇恨,为盟军画出了详细标明文物地点的奈良地图。C林徽因集才华和美貌于一身,她不仅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且在文学艺术方面成就斐然,赢得了“一代才女”的赞誉。D林氏后人传承了家族尽忠报国的门风,先后有多人为推翻封建帝制、为抗击日寇侵略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林徽因从小就深受他们的影响。E战乱时期动荡的环境、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工作,击垮了林徽因的身体,她所取得的重要成就,都是以牺牲自身健康作为代价的。解析

36、:选BCA项,林梁二人“个人志趣和爱好完全一致”欠妥;D项,大体正确,但“林徽因从小就深受他们的影响”表述欠清楚;E项,“都是以牺牲自身健康作为代价的”表述不妥。(2)林徽因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归纳。(6分)答:_答案:研究建筑学。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领域的开拓者;帮助梁思成完成中国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图解中国建筑史,和梁思成一起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成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发表了大量有关建筑的论著。保护古建筑。30年代与梁思成一道四处寻找古建筑,二战时保护奈良古建筑,新中国成立后保护北京古城。参与首都城市规划工作。设计了八

37、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意思答对即可)(3)林徽因身患重病,却一再谢绝去美国疗养的邀请。她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在国家处于外敌入侵的危难时刻,她要与同胞共命运,不愿意置身国外。为了实现学术夙愿,即使在健康方面付出很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得到了丈夫梁思成的理解和支持。(意思答对即可)(4)林徽因有哪些品质最应该为后世所铭记?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_答案:热爱祖国,尽心报国,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气节。为了打破日本学者的断言,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观念来系统研究中国古建筑;明确表示宁

38、死不做亡国奴;和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与离开祖国的知识分子断交,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珍视、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建筑怀有深深的热爱,寻找、研究、保护古建筑。工作勤奋,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很早就确立研究建筑学的志愿;长期忍受病痛的折磨,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坚持真理,坦诚直率。开朗健谈、批评犀利敏捷,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为保护北京古城敢于当面斥责政府负责人。明辨是非,胸襟开阔。二战时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体现出一个学者的襟怀与良知。(以上5个要点,答出其中3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第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

39、是(3分) ()如果说精通散打的尹喜平从警卫员升到领导干部有其“独到之处”,那么其_之猖狂并将散打技艺用于官场打击对手、抬高自己之上着实令人“刮目相看”。外交部发言人秦刚23日表示,日本领导人如果_,将使日本朝着危害亚洲、危害世界,甚至危害日本自身的危险方向越走越远。“一把手综合征”的最基本症状是_,大体可以用“决策一言堂,用人一句话,花钱一支笔”来概括。A独断专行飞扬跋扈一意孤行B飞扬跋扈一意孤行独断专行C一意孤行飞扬跋扈独断专行D一意孤行独断专行飞扬跋扈解析:选B飞扬跋扈:骄横放肆,贬义;意气举动,越出常规,不受约束,中性。一意孤行:不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独断专行:只凭自己意志

40、行事,不考虑他人的意见。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福建的闽江、九龙江,广东的珠江,海南的南渡江等,都出台了限制河砂开采的法规。B春节前夕,政府部门要提高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工通过正常渠道解决工资拖欠问题,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C在12月17日举行的大会上,神州数码董事局主席郭为以中关村创业服务平台为案例阐述了开放合作在互联网发展中的作用。D考生在报考时,只需根据所报考的高校提前发布的招生报考要求和自身特长,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解析:选CA项,句式杂糅,应将“的需要”删除

41、或将“为了”改为“出于”;B项,搭配不当,可把“提高”改为“加大”;D项,成分残缺,“思想政治”前缺少介词“从”。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校园足球是一项系统工程,师资是其中关键的一环。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就是中小学教育的一个短板,而某个运动项目的专项师资,更是不成气候。有句玩笑话:“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吧。”殊不知,即使体育老师,也同样“术业有专攻”,不同项目专长的老师给孩子教授其他项目时,跨度其实和体育老师“教数学”差不了多少,_,这种现象亟待扭转。A孩子们上了许多年的体育课,却难以掌握一两项体育技能,原因就是青少年的成长阶段贯穿着如此粗放式的体育教学模式B如此粗放式的体育教学模式贯穿于青少年成长阶段,结果就是孩子们上了许多年的体育课,却难以掌握一两项体育技能C青少年在成长阶段中,在如此粗放式的体育教学模式之下,虽说上了许多年的体育课,却难以掌握一两项体育技能D如此粗放式的体育教学模式,势必导致青少年在成长阶段中,尽管上了许多年的体育课,却难以掌握一两项体育技能解析:选B横线前面所说的“不同项目专长的老师给孩子教授其他项目”是一种“粗放式的体育教学模式”,四个选项中,紧承其后,说这种教学模式的为B、D两项,据此排除A、C两项。比较B、D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