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 第二单元6辛弃疾词两首.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67512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 第二单元6辛弃疾词两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 第二单元6辛弃疾词两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 第二单元6辛弃疾词两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 第二单元6辛弃疾词两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 第二单元6辛弃疾词两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 第二单元6辛弃疾词两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 第二单元6辛弃疾词两首.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6辛弃疾词两首诗海拾贝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南宋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赏析这首词开篇用了移情入景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地表达了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词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接下来两句借“烟雨”表达自己的思想,词人壮志未酬,希望抗战高潮到来。下片集中写“愁”。作者先写自己因忧愁而头发变白,结尾两句,诙谐有趣,而寓意颇深。本词设喻巧妙,想象奇特,作者深沉的思想、胸中的抱负和愤懑,都在写

2、景中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思考这首词上片前两句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语林撷英一、文本名句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3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4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二、辛弃疾诗词名句1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2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3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4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

3、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1字音遥岑(cn)玉簪(zn)螺髻(j)揾英雄泪(wn) 舞榭(xi) 巷陌(xing)狼居胥(x) 佛狸祠(c)2一词多义(1)见(2)顾(3)望(4)犹3词类活用遥岑远目名词作动词,眺望赢得仓皇北顾名词作状语,向北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名词作动词,吃饭4古今异义献愁供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尽西风,季鹰归未古义:秋风。今义:从西面吹来的风;指西洋习俗、文化等;比喻日趋没落的腐朽势力。可惜流年古义:指可叹,令人感慨。今义:指令人惋惜。5特殊句式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倒装句,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四十三年,望中犹

4、记,烽火扬州路倒装句,应为“扬州路烽火”作者卡片姓名辛弃疾时代(生卒年)南宋(11401207)字号称谓字幼安,号稼轩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相关材料曾有过亲入敌营侦察敌情、只身追杀叛徒、带五十人马闯袭驻有五万人的金军大营生擒叛贼等英雄壮举。23岁南渡归宋,先后任建康府通判及湖北、湖南安抚使等职。后受南宋投降派排斥打击,被免职退居上饶、铅山达20年之久。64岁时,朝廷准备北伐,任用他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但不久又遭排斥,回铅山家中,忧愤而死。词风以豪放沉郁为主,兼有明快、婉约、清新等特点。有稼轩词及稼轩长短句背景呈现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

5、议官时。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他深感压抑,内心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辛弃疾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在镇江任知府时。此时词人已是66岁高龄。他本以为此时能有所作为,便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宰相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于是他登上北固亭,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宣泄在这首词中。知识链接1辛派词:南宋时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代表人物主要有

6、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意象宏大肆意,风格雄豪悲壮,意境慷慨激昂,以抗敌爱国、感抚时事为主要创作内容,使词进一步散文化、议论化。2用典:又称用事,是古典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指将古代人物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融会在文句或诗句中,以曲折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用典是辛弃疾词的一大艺术特色。典故可以丰富诗歌内容,扩大诗歌意境,使诗歌辞约而意丰,含蓄蕴藉;但也有人认为用典容易造成诗文的晦涩难懂。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下片主要用了哪些典故?我的答案:_答案典故人物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季鹰(晋人张翰)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陈登、许汜、刘备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

7、犹如此!东晋大将军桓温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上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我的答案:_答案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作者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扫一扫进入91导学网()辛弃疾词两首第1讲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一句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名师指津把握“清秋”一词,从季节角度入手。我的理解抓住了江南秋季秋水秋色无边无际的特点来写的。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气象阔远。2如何理解“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三句词?名师指津先弄清“玉簪螺髻”是对山的比喻性说法,“愁”

8、“恨”则是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我的理解这三句写山。“玉簪螺髻”是对山的比喻性说法,“献愁供恨”用移情于物的手法,点出“愁”“恨”,由单纯写景而开始抒情。表达了词人对中原沦陷,南宋朝廷不思收复失地的“愁”与“恨”。这三句词的语序应该是“远目遥岑,(如)玉簪螺髻,献愁供恨”。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中“落日”“断鸿”“游子”几个意象具有怎样的含义?这三句在写景上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名师指津“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意象指代内容的角度思考其含义及艺术效果。我的理解意象含义艺术效果“落日”本是自然景象,在此含有南宋国势衰败的意思这几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

9、的气氛,以有形有声的景物进一步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指词人自己,词人南渡后,漂泊孤单,抑郁不得志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开篇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起笔,有何意图?名师指津词人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古代英雄人物,表达出自己对英雄已逝的感慨之情。我的理解这两句词写词人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想到英雄人物乃至“舞榭歌台”都杳无踪迹了,慨叹江山依旧,英雄不再,暗含无人可御外侮之意。5“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三句话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名师指津这里运用典故,由缅怀往事回到现实,主要表达了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我的

10、理解 作者看到眼前局势,极为感慨。几年已过,人心麻木,朝廷仍不准备收复失地,词人由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表达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人民将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自己是宋室的臣民。表现出词人对失去半壁江山的当政者仍然偏安自乐的嘲讽之意。6有人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话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名师指津词人有满腔报国之志,但理想抱负却得不到实现,这种矛盾的心理通过“凭谁问”三句话表达出来。我的理解 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是一位爱国

11、者,但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用此典故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中,作者选用了哪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的?名师指津通读这首词我们不难发现,“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是两个典型的动作,其表达出的作者的情感也不言而喻。我的理解 (观点一)我认为是“把吴钩看了”这个动作。“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在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这就把作者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了。(观点二)我认

12、为是“栏杆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巧用典故,让诗歌丰富起来写法指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缅怀孙权、刘裕,两人都从京口起事,建立了赫赫战功,作者用炽热、强烈的情感表达了对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说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依旧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下阕用了两个典故:宋文帝元嘉年间“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惨败,意在讽喻韩

13、侂胄急于事功,草草出兵,最终导致失败;以廉颇自况,表达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和悲愤之情。1用典不是简单的历史故事的堆砌,而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辛弃疾以借古喻今的手法,言难明之志,抒忧愤之情。用典是他明志言情的手段。托志于所用之典,借古人旧事抒胸中郁闷,也是辛词的一大特色。2典故运用自然、贴切、圆畅,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为一体,无生硬造作之感。3作者发挥典故“辞约意丰”之所长,借助精心选择的人物典故,以俭省的笔墨表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同时,典故的运用又使作品语言含蓄、蕴藉,避免了一般豪放词直接抒情的直白、浅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品味、思考的广阔空间。随堂练笔请以“诗意地

14、栖居”为话题,运用典故,写一段或几段文字,200字左右。范文示例“人生三境界”被王国维诗意地诠释出来,而他自己却深陷于诗意,最终游历了颐和园,纵身跳进了平静的湖水中。不能说是诗葬送了他,因为诗意是温柔的,只是当一个人的心灵过于狭窄时,诗意便无处栖息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花落无声。潇湘妃子葬花,蘅芜君扑蝶,诗意的生活却换来了不同的结局,这难道不是心灵的宽度所致吗?纵使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不也是纵身卧倒在飞驰的火车前吗?当诗意被曲解,生命便失去了原生的色彩,栖居的人们只能远徙,然后消失在漂泊途中。扫一扫进入91导学网()辛弃疾词两首第2讲位卑未敢忘忧国“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

15、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其中“美芹”指辛弃疾的美芹十论。南渡后20余岁的辛弃疾对于恢复中原充满信心与希望,他官职低微,仍不断上书进献谋略,他曾于1165年写了10篇论文献给宋孝宗,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虽然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辛弃疾的爱国情怀。适用话题把栏杆拍遍(节选) 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

16、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宋金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

17、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但世上的事并不容易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那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

18、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边塞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19、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

20、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

21、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 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

22、时招来用几天,一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思考】1“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答:_2文章第五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_参考答案:1辛弃疾归宋后,由于赵宋王朝主和苟安,他不被重用,反而被剥夺了抗金的权力,因而只能借填词作赋来表达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2对比或衬托。此段对比、衬托有三处:一是破阵子可与岳飞的满江红相媲美;二是杜甫、卢纶等人的作品只是旁观

23、式的想象和描述,而辛弃疾的作品是亲自参战经历的描述;三是用屈原和共工衬托辛弃疾的悲愤之情。一、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断鸿(hn)水龙吟(yn)遥岑远目(cn) 玉簪螺髻(zn)B拍遍(pin) 倩何人(qn)鲈鱼堪脍(u) 季鹰归未(wi)C元嘉(ji) 永遇乐(l)舞榭歌台(xi) 寻常巷陌(m)D仓皇(hun) 佛狸祠(c)神鸦社鼓() 尚能饭否(fu)解析:选B。B.“遍”“脍”读音错,分别读“bin”“kui”。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靠)求田问舍(购买)B舞榭歌台(建在高台上的房子)揾英雄泪(擦拭,揩拭)C风流

24、总被雨打风吹去(风度,气质)千古风流人物(杰出的,有才华的)D元嘉草草(草率,轻率)休说鲈鱼堪脍(把鱼、肉切细)解析:选C。C项,第一个“风流”的意思是“英雄业绩”。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解析:选C。“雪”是借喻,比喻浪花。4古诗词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将语序倒装,下列语序没有使用倒装的一项是()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B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

25、)D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解析:选B。A项应为“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C项应为“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D项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注】检校:此处意为巡视游赏。山园:稼轩在灵山的住处。分社肉: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分享祭社神的祭肉。5“万事从今足”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上片简要分析。答:_解析:“万事从今足”的意思是闲居生活的满足。“连云松竹”

26、,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谐,所以说“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是对“万事足”的补充说明,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甜美温馨。答案:表现在居处景美、生活富足、邻里关系融洽和谐,写出了对田园生活的满足。6词的下片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图景中传达出的生活情趣。答:_解析:词的下片书“所见”。主要塑造了儿童和老人两类人,描绘了他们的情态,展现了生活情趣。答案:一边是小小顽童,手把长竿,偷打梨枣;一边是“老夫”,隐身藏影,“静处闲看”。“偷”字传神地写出儿童的顽皮可爱;“莫”字表现出词人对邻家偷梨枣的顽童由衷的爱怜之情。一老一少对

27、比,一静一动结合,传达出美好的生活情趣。(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西江月渔父词 辛弃疾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注】此词作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后。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则甚:做什么。7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色?有何作用?答:_解析: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景,选取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意象,构成了一幅自然风光图。从整首词来看,为下阕抒情做了铺垫。答案:词的上阕描写了壁立千仞、山林苍翠、落日铺江、白鸥闲飞的景色。表达了对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为下阕描写生活场景及抒发感慨做铺垫。8作者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

28、说“休说鲈鱼堪脍”,在此为何说“别浦鱼肥堪脍”?答:_解析:“休说鲈鱼堪脍”中的“休说”二字表明作者不愿归隐;而“别浦鱼肥堪脍”则表达出的是一种无奈之感。答案:“休说鲈鱼堪脍”是为了表达作者不愿归隐、希望为国效力的志向;本词说“别浦鱼肥堪脍”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惬意,借渔父不问国家兴亡之意,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意和无奈之情。(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注,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注】兜鍪: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9整首词采用了借古喻今的表

29、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写作背景及主旨。答案:表达了词人对朝廷不但不能光复神州,甚至连江南也快保不住的强烈不满,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感和想要建功立业的抱负。10怎样理解词人于词尾引用曹操的“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答:_解析:解答时不能只看句子的表层含意,要挖掘其深层含意,要紧扣词句所表达的词人的情感分析。答案:词人引用曹操的话的言外之意是:而今宋朝也只是占有东南半壁江山,而在掌握军政大权的人物中,可曾有一个能与孙权相比的吗?鲜明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前途的隐忧。三、语言表达11将下面一句话改写成一个以“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

30、”为开头的单句,可适当增减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辛弃疾初来南方任职,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所以他在这一时期,曾热情洋溢地写出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答:_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题干要求写成一个单句,很显然整句格式应为“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是写出的”,将所给材料进行整合,补入这个结构中即可。答案: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是辛弃疾在初来南方任职,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之其英勇行为受到宋高宗的赞许的情况下写出的。12将宋词名句等像“拼盘”一样拼贴在一起,或者稍加改动、整理之后,进行现代演绎成为流行歌曲是目前比较普遍的一种词曲创作方式。下面这首羽

31、泉的辛弃疾就是其中之一。试对这首歌词作简要赏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弓如霹雳惊弦,风流总被雨打风吹而去,怎见气吞万里如虎?一笑人间万事,春风不染白发,怎忘寒冬冰秋?醉里且贪欢笑,廉颇未老乐悠悠。何处望神州?不尽长江滚滚流。千古兴亡多少事,金戈铁马战不休。天下谁英雄,赢得功名在身后?蓦然回首,数风流,非皇非帝非君非诸侯。答:_解析:重点赏析歌词与辛词名句的联系、创新及歌词内容的意义。答案:(示例)羽泉的这首辛弃疾,歌词内容传达出了辛弃疾作为“词中之龙”的硬朗气质和一个“悲剧英雄”慷慨悲壮的生命特质。羽泉慷慨悲歌,到结尾处唱道:“蓦然回首,数风流,非皇非帝非君非诸侯。”否定了皇、帝、君、诸

32、侯这些强权人物对历史的主宰,表达了“历史是由平凡人创造的”这一唯物历史观,这种现代价值观更能引起现代人的思想和情感共鸣,也肯定了辛弃疾虽然在世之时没有在抗金前线“赢得功名”,建立盖世功勋,但他在身后却赢得了永世英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13下面一段文字中部分短语和句子语序不当,请作调整。(字数不得增减)辛弃疾,名弃疾,但从他使枪舞剑的勃勃英姿和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看,是没有什么疾病的。辛弃疾在摸鱼儿中写春色,写相思,写美人,但古往今来没有谁能像他这样借美人反映现实,委婉地将春色化入政治,从而深刻贴近地寓意国事,评论正邪。答:_解析:这道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所给材料中的“使枪舞剑的勃勃英姿

33、和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逻辑顺序有误,需要加以调换;中间一句中的内容前后不照应,也应加以换位。答案:将“使枪舞剑的勃勃英姿”与“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换位;将“写美人”与“写相思”换位;将“借美人反映现实”与“委婉地将春色化入政治”换位。14(2015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志愿服务”开头,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要求:要点全面;不超过50字。志愿服务是一项以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为参与前提的社会事业,重在出力而不是出钱,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这项事业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内心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都期望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

34、志愿服务是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一种途径。志愿者在从事服务的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答:_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以“志愿服务”开头,限定了语言组织的形式。语段共有四句话:第一句介绍志愿服务是一项社会事业,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第二句介绍这项事业的历史和作用(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第三句介绍志愿服务是把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一种途径;第四句表明志愿者在从事服务的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整合四句话的四方面信息,即可得出答案。在概括的过程中,注意删次留主,根据字数概括压缩。答案:志愿服务能够弥补政府和市场服务的不足;推动社会文明发展;实现个人美好价值;使人获得精神满足。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