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惩戒在教育中的必要性摘要: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教师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使用惩戒手段成了一系列 的问题。教师逐渐放弃了惩戒的手段。而面对一些特殊的“问题少年,惩戒手段显得 尤为重要。这一情况使很多教师陷入两难境地。新时代,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 务,老师的任务并不只是在于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育人,在育人过程中, 惩戒就显得很有必要。为确保教育惩戒切实可行,需要采取必要手段,同时教师也 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使惩戒手段在德育教育中得以恰当运用。关键词:教育,惩戒教育,育人之重,规章制度引言:教育是一门艺术,惩戒是这门艺术的手段之一,古已有之,源远流长。 它与体罚是两码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2、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 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由此可见,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没有必要的惩罚。一、教育、惩戒与惩戒教育教育就是教化培育,以现有的学识、经验推敲于人,并为其解释各种行为、现 象和问题。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教育是一门艺术,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 精心斟酌,巧妙设计,选用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劝诫、施加正面影响,动 之以情、晓之以理,以达到矫正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目的。惩戒,顾名思义,就是采取惩罚已达到警戒的目的。一提到“惩戒”,不少人 总是把它与体罚”联系起来。体罚是对学生身体进行责罚,常有体罚和变相
3、体罚两种 形式,会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损害。这是我国现行法律所明令禁止的行为。惩者, 以正其心也,而教育的本质就是正其心,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惩戒是对学生某种思想认识、举止行为予以否定性的评价,要通过一些强制性 手段,如批评、训诫、惩罚性值日、惩罚性更正作业、取消某种荣誉以及给予某种 处理等。目的是让学生吸取教训,以示警醒,明辨是非、善恶,向学生传输正能量, 以便让学生通过意志努力去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教育惩戒”是教师在对学生实施 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为让学生纠正不良言行,受到正面影响,采用惩罚手段,在不 损伤学生身体的前提下,行使教育与制裁的双重功能,通过教育达到戒除的目的, 而并非单
4、纯的惩罚。一些专家学者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快乐教育激励教育”当然,激励教育、赏识教育,给孩子创造民主宽松、自由 平等的氛围,可以说是每一个教师所追求的最佳教育境界。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面对少数学生,老师苦口婆心地讲道理、用心去关爱感 化、真诚地激励都难以奏效时,适度运用惩戒手段也是可行并且必要的。笔者就曾遇见一个叫徐某某的小学三年级男孩,是独生子女,父母都在外地打 工,随爷爷奶奶生活。他平时作业不做,上课不听,甚至还干扰同位。多次说服教 育都不见效。电话联系他父母,父母让找他爷爷奶奶;找到他爷爷,他爷爷说他还 在外面上补习班,补习班老师夸他学得不错;找他奶奶,他奶奶说他
5、爷爷管得严, 在家很听话,那在学校怎么搞的?说他两句,话说重了点,他扒在课桌上哭,甚至 背起书包要回家。再打他父母电话,就无人接听了。这样的孩子怎么教育?老师能 怎么办?只能是很尴尬地听之任之?以前是学生“怕”老师,可今天却是老师“怕” 学生。更为难的是,班级其他学生看在眼里呀!这个班的学生以后还怎么管理呢? 对于这样的孩子,恐怕其他的教育手段,都不能凑效了,唯有家长配合老师,给予 其必要的惩戒才行,必须严加管教。否则,以后长大了会成什么样子呢?二、惩戒教育面临的现状L对传统礼教的矫枉过正由于中国传统教育存在弊端,当代应试教育不合时宜,导致诸如孩子心理脆弱、 剥夺孩子天性、扼杀孩子创造力、打造
6、考试机器”等现象在社会上广泛存在。体” 罚学生的案例经常见诸报端,被一些新闻媒体热炒。个别老师体罚学生,违反法律 法规,有关部门应当严肃处理。但家长和社会不能忽视教育问题,应当达成共识,树 立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前,由于教育片面强调以人为本的赏识、尊重,导致了社会、家庭对孩子形 成一种畸形的袒护,学校对孩子一味地退让。甚至有些家长直接向老师提出:我家 的孩子性格倔,要哄着点”学生犯了错误,老师现在根本就不能管。稍有不慎, 就会招致家长无理纠缠,被媒体无限放大,甚至被主管部门严肃处理。很多人认为教育惩戒是教师师德失范,是一种不文明的教育手段,是教师缺乏 教育智慧的表现。
7、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面对问题学生,绝大多数教师是听之任之, 只能赏识,不敢惩戒,即使惩戒也只不过是轻描淡写的简单批评两句,没有效果后, 大多数教师宁可选择放弃。2 .中国当下现实的独特性现在的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普遍认为都是学校的事。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家 长责怪老师教得不好;孩子在学校出了意外,家长责怪学校监管不力;老师管严了, 家长会心疼孩子;老师管松了,家长亦责备老师不负责由此看来,老师真是不好 当。更何况有些孩子,连自己的父母对其都感到束手无策,学校又能如何?这样把 责任全推给了学校,老师就成了弱势群体。中国的学校教育是大众化教育,是面对多数正常的大众化孩子的。而对于那些 “特别”的孩子,
8、老师颇感有心无力。比如,孩子违反了班规校纪,第一次,老师 会采取告诫性谈话。如果再犯,理应得到应有的惩戒,让孩子明白应对自己的言行 负责任。然而,现实中学校和老师却不敢惩戒,担心家长到学校理论吵闹。更有甚 者,出现学生自寻短见,造成严重后果。平心而论,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样能 把孩子教育好吗?这样的孩子能成人成材吗?我们的教育将何去何从?不禁让人深 思。3 .惩戒教育的两难境地当然,也不是说学校老师不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老师都是接受过教育学、心 理学专业理论培训的。笔者从教二十多年来,在处理学生事务时,特别注重学生的 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会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采取相应的
9、适当的策略进行教育、引导。但面对当前的大环境,对经常违反班规校纪的孩子, 真是束手无策。苦口婆心地说教,对这部分孩子来说也是无济于事。不惩戒,教育 显得苍白无力。但现如今的大环境下,不用说惩戒,就连批评都要再三考量,生怕 惹来麻烦。当下,这绝不是个案。很多一线老师都认为只要自己尽职尽责了,该讲的讲到 了,至于学生做得如何,那是学生自己的事。明理的家长,孩子给管教的,就严加 管教;有些家庭的孩子娇生惯养,不给管教的,就不能管教,以免招惹不必要的麻 烦。老师只能教书,不敢育人,唯求心安理得。教学效果好不好不是大事,但 千万不能惹麻烦。一旦惹上麻烦,老师将成为众矢之的。家长纠缠,媒体曝光,主管 部门
10、处分随之而来,甚至背上“师德败坏的黑锅,以致脸面扫地,身心疲惫。4 .惩戒教育不可或缺孩子犹如一张白纸。这张白纸在一个美术家手中将会成为一幅美丽的图画;在 一个文学家手中它将成为一篇优美的文章;可在一个精神病人的手中它可能会被撕 成碎片。孩子毕竟不是成人,孩子必须要管教;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必 须惩戒;对孩子要严格要求。我们这些大人要让孩子懂得:犯了错误就要付出代价。 不让孩子承受饥饿,他就不会理解粮食的价值;不让孩子承受寒冷,他就不会懂得 温暖的可贵;不让孩子承受挫折,他就不会领悟成功的艰难;不让孩子经受惩戒, 他就不会懂得责任担当。如果全社会形成家长对孩子娇宠、溺爱,老师对孩子
11、让步、 纵容的风气,那孩子以后会很可怕的,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不能担当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重任。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现在的孩子骂不得,说不得,就连一个眼神,说不定明天就会拿刀对着长辈。前 不久,听说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因为上网被父母说了两句,就拿着刀子要砍父母, 幸亏警察到的及时,才制止了一场悲剧的发生。老师更不敢批评学生,学生在学校 不能受一点儿委屈,老师生怕家长找到学校没完没了,纠缠不休。中国的教育现状 发人深省。三、教育需惩戒制度当先行在中国古代,惩戒手段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近代,对人权的注重 让教育施行者对惩戒产生了怀疑。教育惩戒观被社会扭曲,教育惩戒被认为是粗暴
12、的手段,是教师在教育中缺乏智慧的表现。现在不少孩子说不得,批评不得,遇到 一点挫折就接受不了。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1 .健全教育法规,让惩戒有法可依为惩戒立法是解决惩戒争端的有效手段。作为实践指导的法律法规首先需要明 确惩戒的合法性,授予教师一定的惩戒权,惩戒权利的大小,惩戒权限的界定等要 在立法中明确。这样教师在使用惩戒权利时做到有法可依。国家教育部第49号令已 颁发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还需进一步加 大宣传力度,让社会知道,让家长知道,让学生知道。英国、韩国、新加坡等国有 关对学生的惩戒都有明文规定,挂在教室的后墙上。
13、2 .媒体客观公正报道,减少社会对教育惩戒的误解教育事关国家未来,对教育惩戒中出现的极端事件,媒体应客观公正地报道, 遵守职业道德,而切不可为了一己之私,对事实作出夸大报道,为了片面追求新闻 效果而让教育偏离方向。媒体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向社会宣传教育惩戒的正 确观点,为社会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曾在“第三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呼吁:“我们 这个社会最后一道防线就是教育。如果校长、老师惩戒确实犯了错误的我的孩子, 甚至揍他几下,我会感谢老师。我相信,大多数老师是有大爱的。我希望老师一手 拿着胡萝卜,一手还得拿着大棒。我们不要轻易向社会让步;我们也不要轻易向我 们的孩子
14、让步;也不要向家长让步。我们这个社会要赋予校长、老师更大的权利、更 高的荣誉、更好的待遇,但也应该赋予他们更重的责任。”3 .实施惩戒教育需要掌握好度惩戒犹如一剂良药,用得适当,就会治病救人;如果滥用,就会伤害病人身体, 甚至会毒死人。教师在使用惩戒手段时,必须掌握好惩戒的尺度:一、使用惩戒得 有良好的基础。二、惩戒只能是针对学生道德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与学习成绩 的优劣无关。三、惩戒不得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得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四、 惩戒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别、个性差异等因素,还要把握好惩戒 的时机和场合。千万不能因个体而惩戒群体。在德育教育中,对少数不讲规则的孩子采取适当的惩戒会比苦口婆心地讲道理 更有效,更能使其反思。因此,惩戒教育不可或缺。参考文献1孙云晓:专家论教聚焦1家长2006年第12期2钱文忠教授在第三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