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练习题8 高中含解析.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277061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练习题8 高中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练习题8 高中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练习题8 高中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练习题8 高中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练习题8 高中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练习题8 高中含解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练案8诗经两首(2)本练案共2页,满分44分,时间40分钟。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11分)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CE)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

2、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解析】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答E给3分,答C给2分,其它选项不给分。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答:诗歌第二

3、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2分)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2分)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2分)【解析】从题干给出的信息看,本题共分二问。第一问中抓住“乱云急雪”两个景物,将之串连概述即可。第二问中,就“用意”的分析,应从写作手法入手,分析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由于“雪”在此联中是第一次出现,又要考虑与标题的对应问题。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楚江怀古(其一)注马戴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

4、秋。【注】在唐宣宗大中初年,原任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这首诗为其南渡湘江洞庭时所作。3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D)A诗题“怀古”,实际并未怀古,而是借泛游楚江来抒发自己的情怀。B诗中“微阳”“猿啼”“乱流”等萧瑟清冷的景色,让诗人倍感寂寞悲凉。C尾联写诗人想起了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于是感慨丛生。D尾联中“竟夕”写自己在傍晚时分竟然产生了悲秋之情,有出乎意料的意味。E全诗风格清丽婉约,感情细腻低徊,语言含蓄蕴藉,别具特色。【解析】A项,“实际并未怀古”不正确,诗人凭吊屈原,照应了诗题的“怀古”。D项,对“竟夕”的理解不正

5、确,“竟夕”的意思是“整个晚上”,也并没有“出乎意料的意味”。答D给3分,答A给2分,其它选项不给分。4颈联被认为是晚唐诗中的名句,除对仗外,本联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答:两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2分)“广泽生明月”,广阔的洞庭湖是静的,“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以活泼的生命,写出了其冉冉升起的动感,该句以动写静,表现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谧;(1分)“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该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青山的苍茫,江流的喧闹。(1分)两句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广阔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2分)(意思对即可,答白

6、描亦可酌情给分)【解析】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渲染”“衬托”“白描”等方面。结合题干提问角度,先答出手法,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重阳高适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注】华:白发。已:停止。就:接近,将要。剥啄: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乌帽:即乌纱帽,明代帝王贵臣多戴乌纱帽。欹:倾斜。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BC)A首联“两鬓华”表达了诗人对年老鬓白、光阴荏苒的哀叹之感,B颔联“百年将半”抒

7、发了艰难不遇、仕途不通的怨愤之情。C颈联将“白衣”和“乌帽”突出表现家贫路远、身处窘境的抑郁不平之绪D尾联通过景物描写表现无人来访、门庭冷落的悲凉之慨。 E全诗风格清微婉约,感情细腻低回,语言含蓄蕴藉,别具特色。【解析】通读全诗,从中品味出诗人的情感。BC两项表达的的感情应该互换一下。6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并分析。(6分)答:用典。“东篱”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典故,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深化了诗歌主题。借景抒情。借菊花未开,表达心情的寥落,借暮鸦的鸣噪,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忧闷,抒发诗人的悲戚之绪。对比。将诗人门前的冷清与达官显宦身边的热闹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处境的窘困。【解析

8、】这首诗首联“东篱空绕未开花”中的“东篱”应是运用典故,“未开花”“噪暮鸦”这些景物描写中又暗含着诗人的情感,而“独坐”则主要运用了对比。作答时,要注意分析表达效果。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贼平注后送人北归司空曙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注】贼平:指平定“安史之乱”。7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CE)A首联交代诗人和友人当年同时离家避难,如今诗人送友人“独北还”,形成鲜明对比。B诗人先写和友人的遭遇,后面则写想象中友人北还的情景,这是典型的虚实结合的手法。C颔联首句虚写流落他乡

9、白发已生,而后句则实写“旧国”青山如故。D尾联想象友人“北还”途中看到景物侧面表现心中的寂寞、艰辛,同时也有直接写愁容满面。E全诗风格清新婉约,感情细腻低回,直抒胸臆表达内心的情怀,别具特色。【解析】C颔联首句实写流落他乡白发已生,而后句则虚写“旧国”青山如故。E语言含蓄蕴藉,不是直抒胸臆。答E给3分,答C给2分,其它选项不给分。8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答:(1)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战争)的痛恨之情。(2)多年流落他乡,无法归家的惆怅之绪。(3)对故国残破的悲痛之情。(4)对友人“北归”旅途艰辛的牵挂之情。(5)对岁月易逝,人生多舛的感慨。【解析】这首诗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较为复杂的,由于安史之乱,诗人客居他乡,既有对国破的忧虑,又有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也有对友人的牵挂。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