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27.包拯》导学案 语文版.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285376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27.包拯》导学案 语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27.包拯》导学案 语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27.包拯》导学案 语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27.包拯》导学案 语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27.包拯》导学案 语文版.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27.包拯导学案 语文版一、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3深入理解课文,展开积极思考,获得感悟与启迪。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展开积极思考,获得感悟与启迪。三、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_,作者是_, 字_,_ 代的学者、文学家。(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 ) 曳铁钯()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 ) 石必倒掷坎穴中( )溯流逆上

2、( ) 据理臆断()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一寺临河干( ) (2)山门圮于河( )(3)阅十余岁( ) (4)尔辈不能究物理(探究) (5)曳铁钯( ) (6)湮于沙上( )(7)棹数小舟( ),那么(8)但知其一( )(9)然则天下之事( )(10)可据理臆断欤( ) 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古义:_今义: 今义:_(3)但知其一 ()渐沉渐深耳古义:_ 古义:_今义:_ 今义:_ 闻之笑曰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沿河求之( ) 当求之于上流 ( ) 4. “之”用法 一老河兵闻之 ( ) 其反激之力( ) 至

3、石之半( )求之下流( )求之地中( )然则天下之事( )5、文言句式。(1)以为顺流下矣( )(2)当求之于上游( )(3)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6、通假句:棹数小舟,曳铁钯(_,整地的农具)7、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 (3)山门圮于河。 (4)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_ 译:_(5)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_(三)练习翻译全文。(四)完成课文176页“思考与练习”第三题。 .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可

4、分_层: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_找没有找到。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_。第三层:老河兵讲解_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_。第四层:由事到理,_。2、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_3、课文主要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答:本文通过_的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不可“_更不可主观臆断。原句:_.4、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第一种:在_;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第二种:到_;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第三种:到_;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第四种:到_;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5、文中出现了几次“笑”,每次笑有什么意义? 第一次“笑”是_。答:( )次第二次“笑”是_。6、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答:_,事物的变化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 二、拓展延伸:联系实际,举例说说作者认为“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是不是很有道理。(这是开放性题目,可通过讨论,得出见解,言之有理即可。)三、背诵课文。四、作业:原创课堂第27课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