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藏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429724 上传时间:2025-07-2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 藏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4 藏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4 藏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4 藏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藏戏(公开课T奖创新教学设计)藏戏【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藏戏的来历及特点。2 .熟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藏戏的来源。3 .了解并认同各民族独特的民风民俗,尊重多元文化。【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藏戏的来源及特点,感受藏戏的魅力。【教具准备】PPT课件、介绍藏戏和怀梆的小视频【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我国各民族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众多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我们国家仅戏曲就有360多种,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哪些戏曲种类呢?(生答:京剧、推剧、黄梅戏等)。对,我国的戏曲种类丰富,各

2、地都有自己富有地方特色的剧种,比如浙江的越剧,四川的川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北京的京剧。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了解一下西藏的传统剧种一一藏戏。(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学生观看介绍藏戏的微视频(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对戏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认知有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一视频帮助学生加深对藏戏的了解,突破重难点。)(2)根据课文前自学提示,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3)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大致分几部分。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提问,回答,板书(4)围绕“学习提示展开学习。任务一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藏戏特色的语句。(学生圈画)师生交流并图画相关句子(板书):戴着面具演出、

3、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作者为什么不用陈述句,而是用三个反问句呢?(连用反问句既可以总领全文,又能激发读者兴趣,引出下文。)任务二小组合作探究: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介绍藏戏的?尝试用小标题概括。学生小组合作师生交流:藏戏的起源面具特点舞台形式、演出方式、演出形态(在此教学环节中,留给学生充足的读、思、议的空间,促进学生与文本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三、走进文本,品读特色(1)藏戏的起源学生默读课文第4一7自然段,根据以下提示,讲一讲关于藏戏的传奇故事。起因凶险的自然年轻的僧人经过7人藏戏班子众人出钱出力结果身无分文58座铁索桥开山鼻祖(设计意图:教师穿针引线,培养学生语文素养。)(2)

4、面具特点指名读第814自然段,思考:藏戏里不同人物的面具有什么特点?请圈画相关内容。师生交流:如,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总结:面具形象突出、性格鲜明。猜一猜:根据图示,猜一猜以下面具分别是谁的?如:国王唐东杰布王妃巫女村民妖魔红色代表(),绿色代表()等。(我们都知道百闻不如一见,用直观的图片展示比起空洞的语言说明会更加形象生动,所以我收集了相关的图片来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从中感受藏戏面具的不同。)如果要你给藏戏里的一个角色设计一个面具,你会给谁设计面具?又会用什么颜色?代表什么意思呢?师生交流(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3)分组朗读第15-17自然段,思考:藏戏的表承方式(舞台形式、演出方式、演出形态)有什么特点?图画相关内容。师生交流:舞台形式:雪山江河、草原大地作背景。(没有舞台)演出方式:观众团团围坐。(戴着面具)演出形态:任意拖延、优哉游哉。(演他个三五天(点拨)四、总结全文,学习升华1.课文在介绍藏戏的过程中,以哪些方面的内容为主?为什么选择这些方面介绍藏戏?藏戏的起源藏戏的特点因为最具代表性,最能突显藏戏特色(和其他剧种的不同之处)。结合讲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1)分清内容主次,详写主要部分。(2)抓住重点,写出特点。2 .本文结构:总-分-总,层次清楚,重点突出3 .小结:让大家明白我国56个民族团结一家亲,每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形式都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了解并认同各民族独特的民风民俗,尊重多元文化。五、小练笔:介绍河南的特色剧种一一豫剧。1.观看介绍怀梆的微视频。4 .课后套找资料,分清内容主次,详写主要部分。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抓住要点,突出重点。)板书设计:藏戏戴着面具演出总特色没有舞台演出三五天分起源、特色总传承、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