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二 第1课时 能力提升 含解析.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97342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二 第1课时 能力提升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二 第1课时 能力提升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二 第1课时 能力提升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二 第1课时 能力提升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二 第1课时 能力提升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二 第1课时 能力提升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二 第1课时 能力提升 含解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历史备考资料(精校版)1(2017榆林模拟)秦始皇宣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际所致,无不臣者。”汉高祖即位后为他父亲祝寿时说:“始大人尝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刘邦的二哥刘仲)力。今某产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这反映了()A刘邦开创的伟大基业远超秦帝国B秦汉为中国广袤疆域奠定了基础C统治者把全国土地看作是其私产D西汉继承并扩大了秦帝国的疆域解析:选C。刘邦开创的伟大基业远超秦帝国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秦汉为中国广袤疆域奠定了基础不是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及材料中刘邦所说的“产业”可得出统治者把全国土地看作是其私产,故C项正确;西汉继

2、承并扩大了秦帝国的疆域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始皇”的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其主要目的是()A恢复周朝的宗法制度B强化政权的合法性C消除前朝的政治影响 D开创新的皇帝制度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始皇的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不难得知,秦始皇一方面是在强调自己的世系,另一方面又在彰显开创性,这都是在强化新生秦帝国的合法性,故选B项。3(2017德阳二诊)汉朝建立初期,封瓯越、闽越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承认原秦朝南海郡尉赵佗自立的南越国;放弃秦朝

3、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这些做法表明统治者()A大体承接了秦朝政制 B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C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 D大力简化地方行政层级解析:选B。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汉高祖刘邦为巩固统治大封功臣为地方诸侯,说明其是根据当时的具体形势采取了相应的统治政策,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4西汉初期,丞相有选用官吏、弹劾百官以及执行诛罚的权力。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罚等事,往往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这表明西汉初期()A中央集权的程度出现弱化B官员民主意识非常强烈C相权承袭秦制并

4、有增益D官僚政治形态开始显现解析:选C。据材料“西汉初期,丞相有选用官吏、弹劾百官以及执行诛罚的权力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可以得出相权承袭秦制并有增益,故选C项。5(2017河南部分重点高中联考)下表是根据东汉四民月令统计的田庄内商业贸易(部分月份)状况。材料可以说明东汉()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收新碳三月可粜粟,买布四月可粜穰及大麦,收敝絮五月可粜大小豆、胡麻,籴大小麦,收敝絮及布帛A土地兼并现象盛行 B地方经济独立性强C田庄自给自足特征 D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解析:选C。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东汉田庄进行各类粮食及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地主田庄的多种经营,保证了各类生活资料基本上都可

5、以自给自足,不需要依赖外界供应,故选C项。四民月令统计的田庄内商业贸易(部分月份)状况,没有涉及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表格中也没有涉及地方经济,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地主田庄的多种经营,具有自给自足特征,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6(2017汕头模拟)汉代盐铁论称“铁器兵刃,天下大用,非庶众所宜事也”。汉初曾禁止商人向岭南地区的南越王国贩卖铁器,迫使南越王赵佗三次谢罪,南方许多农业部落,纷纷请求内附,自愿改为汉郡县。这表明当时汉王朝()A垄断战略资源,提高财政收入B重农抑商,打击工商业经济C运用经济手段,维护王朝统治D削藩置郡,加强中央集权解析:选C。“汉初曾禁止商人向岭南地区的南

6、越王国贩卖铁器”导致“迫使南越王赵佗三次谢罪,南方许多农业部落,纷纷请求内附,自愿改为汉郡县”,表明汉朝运用经济手段,维护统治,故选C项。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材料二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

7、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郡县制度与秦汉帝国霸业材料三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

8、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产生的主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不得照抄原文)(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解析 (1)材料一表明郡县制成为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后世所沿用。(2)注意多角度分析其作用,一个制度的作用应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分析归纳。(3)从材料三提取相关信息,注意逐条梳理,规范书写。答案 (1)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

9、巩固了秦汉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2)打破了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统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封建“现代”国家的典范。(3)对郡县制度所起到的历史影响(利弊)看法不一致;地方长官专任等限制皇权思想的提出;西方宪政、联邦制度等思想的传入;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需要;社会环境、思维角度不断转换的影响。(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8石家庄质检)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这反映出秦朝(

10、)A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B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C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D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中“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尊卑贵贱,不逾次行”,体现出秦朝借法家思想强化人伦秩序,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秦朝官僚政治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整个社会人伦秩序,故C项错误;“端平法度”,秦朝是以法家思想而非儒家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故D项错误。2(2018昆明一中月考)“黔首”一词在上古时指战俘奴隶;战国时被广泛使用,含义与“庶民”相同;秦始皇下令将天下百姓统称为“黔首”。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建立B奴隶制度的废除C百姓地位的下降 D“大一统”的加强解析:选

11、D。据材料“秦始皇下令将天下百姓统称为黔首”,可知对百姓的称呼统一可以巩固政治统一,故选D项。3(2018厦门质检)汉代丞相犯罪,依“将相不辱”和“将相不对理陈冤”的习惯,不用出庭接受审问;即便重罪,亦由皇帝示意自裁。这是因为()A无为而治的推行 B重罪轻罚的传统C丞相地位的尊崇 D官僚集团的庇护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汉代丞相位高权重,与材料中“将相不辱”相符,故选C项。无为而治,与材料中“依将相不辱”“由皇帝示意自裁”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重罪,亦由皇帝示意自裁”并非轻罚,故B项错误;材料中“丞相犯罪”不等于整个官僚集团,故D项错误。4(2018宁德质检)汉武帝时,拜卫青为大将军,“位

12、在公上”;封公孙弘为丞相,“无爵”;授儒者孔安国为侍中,“朝廷荣之”。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权力重心由外朝转向内朝B意识形态由法家变为儒家C中枢机构从独相变为多相D中央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解析:选A。据材料可得汉武帝时提拔布衣亲信卫青、孔安国等近臣构成中朝,逐步取代三公九卿的地位,“中朝”拥有决策权,“外朝”变为执行机构,故选A项。汉武帝时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正统思想,表现为外儒内法,故B项错误;汉承秦制,据材料可得汉武帝时中枢机构仍是独相,故C项错误;据材料不能说明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故D项错误。5(2018南平适测)“万岁”是古代中国皇帝的代称,始于汉武帝,后来礼颂皇帝时,都要用“万岁万岁万万岁

13、”的敬辞。这反映了统治阶级意在()A突出君主独尊地位 B彰显帝王丰功伟业C强化皇权主义思想 D固化君臣等级秩序解析:选C。据题干,从“万岁”到“万岁万岁万万岁”突出强化的是皇权的至高无上,故选C项。突出君主独尊地位是在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时,故A项错误;彰显帝王丰功伟业要突出皇帝的功绩,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固化君臣等级秩序是指把君臣的等级秩序固定化,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6汉代郡守有权任命属吏,属吏往往与郡守结为一种私恩关系,他们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朝廷。这一状况()A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稳定了地方的统治秩序C使豪强地主势力崛起D影响了人才的公正选拔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中属吏“心目中

14、只有郡守而无朝廷”,反映出中央对地方官员控制的削弱,故选A项。7(2018青岛统测)下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活比较富足B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成熟C二牛一人犁耕法已经使用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选C。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不难看出,这是一种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且最早出现于两汉时期,故选C项。8(2018黔东南模拟)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这体现了()A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B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C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D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解析

15、:选C。据题干,官方和民间赞成早婚,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下对劳动力需求的体现,故C项正确;A项不能体现民间婚俗相关信息,排除;“女大三,抱金砖”是民间对政府规定的一种附和,故B项错误;“早婚”“多子多福”都是农耕经济要求的体现,故D项错误。9如图为汉代最先进的利用水力的工具。此史料可以用来说明()A汉代农田水利的发展情况B当时铁制工具推广的原因C水力利用技术开始于汉代D西汉官营冶铁业生产状况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东汉的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与农田水利无关,故A项错误;水排作为应用水力的鼓风冶铁工具,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推动铁产量的大量提高和铁制工具的推广,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汉代才开始利用水力,

16、故C项错误;材料仅反映鼓风冶铁工具,不能体现整个官营冶铁业的生产状况,故D项错误。10(2018菏泽模拟)汉武帝统治时期,政府打击私商,培养官商;北宋政府通过官营商业增加政府收入;南宋以后对私人商业很少压制,并且商业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反映出()A南宋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商业的繁荣推动农业商品化C官营商业逐渐成为市场主导D统治者重视对商业的管控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汉武帝统治时期,政府打击私商,培养官商;北宋政府通过官营商业增加政府收入;南宋以后对私人商业很少压制,并且商业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得出统治者重视对商业的管控,故选D项。11(2018山西五校联考)

17、汉初改变了秦朝“赣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的做法,“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任民经营盐铁,形成官府与私人均可经营的局面。汉初政策的变化()A是立足改善中央与地方关系B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C是致力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属于社会财富再分配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可知是通过“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放松对民间的控制,从而达到缓和阶级矛盾的目的,故选B项。12(2018济南模拟)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下令实施“告缗”政策,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财产的商人,告发者可以得到没收物品的一半作为奖励。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产”。这反映出()A汉代普遍实行严苛的重农抑商政策B商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C政府缺乏保护个

18、人私有财产的理念D打击偷税漏税是政府的主要职责解析:选C。据材料“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下令实施告缗政策,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财产的商人,告发者可以得到没收物品的一半作为奖励。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产”可得政府缺乏保护个人私有财产的理念,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朝统治者实行“上本除末”的政策,正式把商人及商业活动贬为末等之民和末业。秦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家为了加强对商人的监管,将城市商人户口进行专项登记,列入“市籍”,以区别一般编户齐民的“户籍”。秦朝多次将六国的大手工业主迁徙到边远地区。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政策,目的在于彻底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使反抗者失去经济

19、基础。同时将许多私营工商业主迁徙到秦朝统治地区咸阳、巴蜀一带,允许他们继续经营手工业,也有加强秦朝统治的目的。这与摧毁六国经济势力并不矛盾。另外,商人被抑制还表现在徭役征发上。此目的也在于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由于秦朝短祚,富商们只是受到暂时的压制,很快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迅速复兴。材料二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高赀、富商大贾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实行盐铁酒专卖,迫使大商贾退出商业活动的主要阵地,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改币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均输、平准的实行更是以官办贩运货易排除由政府垄断物价,而征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几乎使全国所有富商大贾陷于破产。同时朝廷任用商

20、贾子弟东郭成阳、孔仅、桑弘羊等,相继“以赀”入朝为官,就是利用其固有经验,从商贾发财致富的经济活动中获取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虽然国家出台了许多与民争利的措施,但到昭帝时,文学言:“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惠茗论秦汉时期的抑商政策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秦、汉两朝抑商的手段及其目的。(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实施抑商政策的结果。答案 (1)手段:秦朝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加强监管、严刑重罚、人口迁徙、征发徭役等措施抑制商业,同时推行奖励农业的措施;汉朝则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

21、主要表现为改革币制、政府垄断经营、任用商人为官等。目的:秦朝时为保证农业的发展,摧毁六国的经济基础,增强秦朝的经济实力,维护秦朝的统治;汉朝则是为打击商人势力的膨胀,增强政府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等。(2)结果:富商们在秦朝受到暂时的压制后,随着秦朝的灭亡迅速复兴;汉朝政府虽垄断经营,但社会上仍然是务农者少而经商者多。14(2018山西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

22、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 解答首先亮出论题,然后进行阐述。可以从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或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角度来分析。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从郡县长官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的角度回答;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从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的比较获得认识。答案 示例一: 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阐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示例二: 论题: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之风盛行,豪强左右政局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才能的下层平民得不到重用,社会平等性没有体现,政权持续的腐败。唐朝开始全面推行科举取士,通过考试和才能来选拔人才,一定程度满足了下层民众的政治需求,推动了唐初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