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岳麓版) 必修一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2讲 含解析.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97701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岳麓版) 必修一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2讲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高考历史(岳麓版) 必修一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2讲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高考历史(岳麓版) 必修一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2讲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高考历史(岳麓版) 必修一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2讲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高考历史(岳麓版) 必修一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2讲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岳麓版) 必修一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2讲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岳麓版) 必修一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12讲 含解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历史备考资料(精校版)必修一第六单元第12讲一、选择题11959年,台湾当局“外交部”这些提法的改变(见下图)反映出其(A)A“一个中国”的政治理念B放弃了敌视大陆的立场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D对“一国两制”原则的认同解析材料中“对外提及大陆”的信息说明该外交部有一个完整的中国的概念,A项正确;材料中“1959年的台湾”并没有放弃对大陆敌视,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了当局与大陆的对立状态,不是友好的信号,C项错误;“一国两制”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1979年1月1日,祖国大陆宣布:“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

2、础。”祖国大陆此观点(D)A表明了盼望两岸实行“一国两制”政策 B发布后两岸即实现了通航和通商C为和平收复香港和澳门提供了方法 D从实际出发,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解析“一国两制”政策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两岸实现了通航和通商是在1980年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为和平收复香港和澳门提供的方法是“一国两制”政策,故C项错误;祖国大陆观点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在这原则基础上双方可以谈判、合作,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故D项正确。3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

3、。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最恰当的是 (C)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一国两制”B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C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解析“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明确提出来的,毛泽东只是提出台湾可以暂时保留自己的社会制度,排除A项;在台湾问题上,新中国的方针是武力解决,1979年才宣布了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排除B项;D项明显错误,排除;分析材料信息可知C项正确。4“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求同存异”中的“异”的

4、本质内涵是指(B)A不同的国情B不同的社会制度 C不同的经济水平D不同的生活习惯解析注意题干要求是“本质内涵”,与之符合的是两岸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台湾实行资本主义。5(2016湖北联考)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A)A蒋介石有着可贵的民族主义思想B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C蒋介石企图借机使台湾问题国际化D蒋介石有强烈的好战情绪解析“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

5、化的要求”,表明了立足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故A项正确;蒋介石反对台湾独立,一直寻求“反攻大陆”,而“台湾海峡中立化”有利于台湾独立,故B项错误;“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表明他反对使台湾问题国际化,故C项错误;被动挨打的情况下“接连叫了三个好”,不能表面化地理解为强烈的好战情绪,而应从深层次理解,D项错误。6(2016晋中)台北市市长柯文哲提出以“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来“取代九二共识”。其意在(C)A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B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C回避“一个中国”的原则D与大陆进行政治对抗解析“九二共识”是祖国统一大业的保障,柯文哲否定“九二

6、共识”,不利于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故A项错误;也不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故B项错误;柯文哲否定“九二共识”,实际上是回避“一个中国”的原则,故C项正确;柯文哲的主张中并没有反映出与大陆进行政治对抗,故D项错误。7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台湾事实上的独立是不可能被承认的,尤其在国民党为挽回面子宣称要反攻大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可以说台湾的自治直到今天仍使中国内战处于一个相持局面。”对“相持局面”的理解是(B)A海峡两岸渴望祖国的统一B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C中共热切盼望台湾回归祖国D美国不再干涉台湾问题解析材料从两方面说明“相持局面”:“台湾事实上的独立是不可能被承认”和“台湾的自治”,那么连接“

7、中国内战处于一个相持局面”的连接点只能是“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A、C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8邓小平曾说:“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不行的,这种想法不实际。”该言论主要强调(C)A香港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B“一国两制”理论遭到了质疑C“一国”是“两制”的前提 D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同于大陆解析由“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可知,邓小平强调香港地区虽享有高度自主权,但必须服从中央统一管理,也即强调“一个中国”是实行两种社会制度的前提,故C项为正确答案。A项不是邓小平所强调的;材料并未反映其他人的态度,也即谈不上

8、“一国两制”理论遭质疑,B项错误;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9周恩来曾说:“关于香港,有一个密谋,或者说阴谋,正在策划中,即令香港成为自治领中国希望无论如何至少香港现有的状态可以保持不变。”周恩来处理香港问题的原则是(B)A对香港问题持谨慎态度,避免问题复杂化 B维护中国对香港的主权C试图警告英国不能破坏香港现状 D承认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旨在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阴谋,正在策划中”、“中国希望无论如何至少香港现有的殖民地状态可以保持不变”等,可知中国政府要求维护对香港

9、的主权,同时体现新中国政府在解决香港问题上的智慧与灵活性。故选B项。10“瞧米字落黄昏,彭总督徒瞪双目。五星红旗飘,光照南疆塞北。高奏凯,主权恢复,侮辱今朝束。颂美景,昌盛繁荣,遍地荆花吐馥。”这首词当属(C)A中国之歌B回归倒计时感赋C宝鼎现庆香港回归D拥子入怀澳门回归十周年解析从材料信息“主权恢复”“遍地荆花”,可知是香港回归祖国,B项表述错误,选C项。11(2016豫晋冀联考)1986年3月,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行“政治革新”,允许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界人士参加在大陆举办的国际民间组织活动,允许大陆有学术影响的文化界人士和留学生访问台湾。这表明台湾当局(C)A对大陆中共政权仍怀有敌

10、意B已接受“一国两制”的构想C开始对两岸关系有条件开放D对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的自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祖国的统一大业。根据材料“允许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界人士参加在大陆举办的国际民间组织活动,允许大陆有学术影响的文化界人士和留学生访问台湾”可知,这一时期台湾当局开始有条件地放开了两岸之间的交流和往来,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相反,故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12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老兵高秉涵利用回乡探亲的机会,带回100多个国民党老兵的骨灰坛,完成了这些老兵“回家”的遗愿。2012年高秉涵当选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的当选主要反映了(B)A台湾老兵浓烈

11、的思乡之情 B国人对待同胞、生命和历史的尊重态度C抗日战争的重要地位和历史意义 D高秉涵为加强两岸交流作出了贡献 解析从题干材料抗战,高秉涵之所以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是因为他“带回100多个国民党老兵的骨灰坛,完成了这些老兵回家的遗愿”,这反映的是大陆对他这种行为及对历史的尊重。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3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见下面示意图)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

12、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绩,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

13、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答案(1)状况: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斗争:国共联合发动北伐战争。

14、结局:动摇了(或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2)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3)政治愿望:国共再度合作,实现民族的复兴。积极因素: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合作的历史传统;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或“九二共识”等)。解析本题考查国共关系演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第(1)问根据地图中相关信息,特别是注解的三大军阀

15、、国民党和地图名称,不难判断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了自己的据点。军事斗争从地图名称可以归结:北伐。结局一是从取得的成果上归结,二是从最终国共关系的破裂上分析。第(2)问错误估计据材料二可以从民族凝聚力、军事力量、民众的斗志等角度分析。表现政治上主要从统一战线角度回答;军事主要从国共两党两个战场的配合抗战上归结。第(3)问政治愿望从材料中“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可以提炼出答案。积极因素可从人民愿望、历史传统、两岸交流需求等方面归结。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1949年后的中国历史目录摘编。第三节大陆政权的演变一、大陆政权的建立与巩固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

16、发动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摸索四、创造两岸双赢,华人屹立世界1两岸关系的发展A军事冲突时期B冷战对峙时期C交流对谈时期2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内外因素A国际因素B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C台湾内部因素3两岸交流的现况4当前的两岸问题焦点:统独之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答案建议1:增加社会主义制度在大陆的建立。理由: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以三大改造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革命,1956年中国大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建议2:增加台湾问题与国际认知。理由: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合法政府,已为联合国和国际社会公认。(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