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历史分项解析(必修2)(第01期)专题01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 含解析.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97952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三历史分项解析(必修2)(第01期)专题01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高三历史分项解析(必修2)(第01期)专题01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高三历史分项解析(必修2)(第01期)专题01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高三历史分项解析(必修2)(第01期)专题01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高三历史分项解析(必修2)(第01期)专题01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三历史分项解析(必修2)(第01期)专题01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三历史分项解析(必修2)(第01期)专题01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 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历史备考资料全国百强校高三历史解析分项版01期必修二专题01 古代中国的经济一、选择题1(【百强校】2016届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

2、持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商帮2(【百强校】2016届四川成都七中高三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 对下表的解读,正确的有( ) 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推动了这时期农业的进步 重农抑商政策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这时期农业的发展 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A. B C D【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农业的精耕细作等 【名师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

3、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逐个排除法,一个一个的仔细分析。3(【百强校】2016届广西桂林十八中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 )A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有注重其“防伪”功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封建政权的推动材料没有体现;B项纸币是经济发展的结

4、果,不符合题意;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可以分析出当时纸币是十分注重防伪的,故本题答案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纸币4(【百强校】2016届西藏拉萨中学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卷)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与下列何者有关?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B棉纺织业兴起,以妇女为主的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C引进甘薯、玉米等新作物,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妇女地位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

5、迁,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名师点睛】此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的棉花种植等相关知识。棉花宋末元初由边疆传入内地,元代得到很大的发展,技术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其中松江成了棉纺织业的中心;明代后期成为普遍的衣料。在这一过程中,妇女的家庭纺织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妇女地位也受到重视。5(【百强校】2016届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指出:中国道路,固然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地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却也从此“停滞于静止的状态了”,看似“未曾退步”

6、,却也难以前进,毕竟这种“静止”状态自马可波罗访华已经延续了500年之久。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的中国( )A与西欧相比中国经济落伍 B国家经济政策保守落后C难以抵挡工业文明的冲击 D固守传统农耕经济模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776 年中国处在清乾隆帝时期,与西欧相比中国经济总量仍然居世界前列,故A 项错误;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但不是主要依据,故 B项错误;当时中国还未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故 C 项错误;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并已经进入机器生产的时代,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

7、滞于静止的状态了”,看似“未曾退步”,“ 却也难以前进”指的是生产方式没有实现质的飞跃,始终停留在传统的农耕经济形态,故 D 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的农业经济固守农耕模式6(【百强校】2016届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这反映了( )A开禁政策促成海上贸易发展B明朝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C漳州月港成为福建经济中心D明朝开始出现海外移民现象【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

8、抑商”和“海禁”政策明朝的“海禁”政策【名师点睛】分析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和危害。(1)原因: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的殖民扩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思想原因:愚昧无知、盲目自大。(2)危害:直接: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经济角度: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抵制资本原始积累,从而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世界角度:隔绝中外交流,阻碍学习西方近代科技,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阻碍了向近代的社会转型,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7(【百强校】2016届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时间人口(人)人均土

9、地(亩/人)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273554623254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102750000689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208095796356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名师点睛】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我国春秋以前主要是采用的石器耕作;春秋时期就出现了铁制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得到普及。与此同时,牛耕技术也发展起来。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我国古代的农业走向了精耕细作的类型。到了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是农具改革

10、的又一次突破。8(【百强校】2016届宁夏银川市二中高三上期统练(三)历史试卷)1934年,鲁迅评论文坛“京海之争”时指出:“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跌落了。围绕“京海之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派文化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B海派抨击了京派的崇洋意识和市侩心理C京派的立场反映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D“京海之争”体现出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答案】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西文化的交融9(【

11、百强校】2016届江西上高县二中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下表历史分析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材料结论A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王建(唐)唐朝江边码头有草市B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C一战期间民族工业新建速度和规模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D遵义会议上,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组织、路线问题,实现了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的转变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BD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C项解读不正确,早在甲午战后张謇等人就

12、提出了实业救国思想,故选C。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实业救国思潮。10(【百强校】2016届江西上高县二中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白银),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丝绸是中国的一种主要的出口货物区域闻长途贩运贸易非常兴盛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朝贡贸易体系A B C D【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

13、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名师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二、非选择题11(【百强校】2016届江西南昌二中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卷)(10分)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名闻遐迩的东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樊树志国学十六讲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

15、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陵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陵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埠喧盛,实为邑中诸镇第一。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以相国寺的庙会集市为例,分析当时集市贸易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新兴城市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4分)【答案】(1)原因:开封位于汴水两岸,交通便利,各地商品汇聚于此;政治中心的影响(开封是北宋的都城);打破坊市界限,政府对商业政策宽松;对外贸易繁荣。特点:商品丰富,种类齐全;商品交易有分区;商业

16、活动与庙会文化相结合。(6分)(2)条件:地处交通要道;当地手工业、商业发达;新特点:专业化的城市出现;经济功能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4分)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名师点睛】史料解读的步骤:(1)明确问题:在解读史料之前必须明确需要回答的问题,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问题。(2)抓关键词:材料的含义往往都在几个关键词上。(3)划分层次:很多问题的答案结构是于材料的层次对应的,要注意对材料划分层次,一般以句号、分号、省略号为依据,尤其是要注意省略号两侧的语句。要理解各层次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画出关键词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4)回

17、归教材:虽然材料题一般都是新材料、新情景、新设问,但必然与教材有着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这里的联系,一是指题目以教材内容为背景;二是指题目的一两处设问需要根据教材内容来确定大致的方向,确定了材料和教材内容的联系后,回答问题就不会太难;三是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会议、著作、人物等),大体了解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外延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12(【百强校】2016届湖北襄阳五中等三校高三10月联考文综历史试卷)(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联络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

18、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访问了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张骞两次通西域,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其称为“丝绸之路”,它对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材料二 15世纪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黄金、白银等可以充当货币的贵重金属进行商品交易,但西欧本土的金银产量不能满足需求。马可波

19、罗行纪使欧洲人相信东方遍地黄金,对东方充满幻想,点燃了欧洲人到东方寻金的热情。西欧各国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增强国力、获得财富,都纷纷支持远洋探险活动。从1487年迪亚士首先开始探索到东方的线路,到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沿着哥伦布的航路,最终完成了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海洋这个大陆之间的天然屏障被逾越,世界各地各个民族各种文明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成为统一的人类历史。材料三 习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2014年11月8日他在讲话中指出:第一,以亚洲国

20、家为重点方向,率先实现亚洲互联互通。第四,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打破亚洲互联互通的瓶颈。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丝路基金是开放的,欢迎亚洲域内外的投资者积极参与。第五,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未来5年,中国将为周边国家提供2万个互联互通领域培训名额。“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贸易、金融、投资、能源、科技、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10多个领域,地理上包括欧亚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沿岸的65个国家和地区,这一构想的实施对于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稳定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丝绸之路得以开通的条件?(8分

21、)(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丝绸之路与新航路开辟的异同。(10分)(3)有人对我国以“一带一路”为基础的国家战略海外投资,称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7分)【答案】(1)西汉国力强大;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张骞通西域的促进;西汉政府开明的政策;中西交往的内在需求及各社会阶层的努力。(其中任意四点即可得8分)(2)相同点:都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2分)不同点:背景不同:汉初封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相对安定的环境和少量的物质文化交流;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的兴起。目的不同:汉初为解决匈奴威胁,派张骞出使西域,故丝绸之路

22、初期更多出于军事需要和政治目的;新航路开辟是为了开拓市场,掠夺财富,进行原始资本积累,更多出于经济目的。交往方式:丝绸之路以友好往来为主;新航路开辟则以暴力侵略掠夺占多。交流内容:丝绸之路以土特产品,如丝绸、茶叶、香料等为主;新航路以金银、劳动力、廉价商品原料等为主。结果不同:丝绸之路使双方受益,但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则完成了它的使命;新航路开辟对西欧来说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有利于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对亚非拉来说意味着贫穷和灾难。(8分,答其中任意四点即可得8分)(3)把我国以“一带一路”为基础的国家战略海外投资称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这种说法不合理。(1分)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用其生产过

23、剩的物资援助欧洲国家,以扶持和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是美苏“冷战”的产物。(2分)我国 “一带一路”为基础的国家战略海外投资,是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综合国力增强为基础的,体现的是和平、合作、共赢的精神。(2分)其不合理在于用带有冷战的思维看待中国的和平崛起,及其对世界和平发展作出的贡献。(2分)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特点古代中国手工业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与丝绸之路的异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对外开放一路一带【名师点睛】本题跨度大,有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和现在的“一带一路”也有西方近代的新航路开辟,要做好此题需要较高的专业素养。第一题解

24、题的关键是把握住“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这样的限制词已经暗示我们答案来源于材料和所学知识;第二题是比较类题型,其解题技巧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比较对象。既要明确比较的的是哪几项历史事物,知道要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仰或是异同点。2.找准比较点。这是解题的关键,也是解题过程中最难的一个环节。其间,对于显性比较题,由于题目中有明确的比较点,因而考生容易形成答题方向,对于隐性比较题,则需要考生自己确定比较项。具体来说,涉及背景的比较点有时期、原因、条件、目的等;涉及过程的比较点有阶段、人物、组织、纲领口号、措施、方式手段等;涉及结果的比较点有结局、性质、特点、功绩、局限性、作用、影响等。其

25、他类型的比较对象,可以仿照上述相关要素确定比较点。3.组织答案。解答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关联所学知识。(1)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要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以“都”的行文格式展开。其间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也要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对所有要比较的的历史事物逐项作答。第三题要注意区分两者之间实质的不同。13(【百强校】2016届山西祁县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22分)某些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阶段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青铜文明陕西周原博物馆收藏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盉:酒器)”,在盖内铸有132字铭文,记载了在

26、周恭王三年三月,矩伯为参加共王的太常典礼,与裘卫(掌管裘皮生产的小官)用朝觐的玉彰(一种玉器)、赤琥(赤色的虎皮)等物交换了13田土地(约合现在的1300多亩),荣伯、定伯等执政大臣命令有司主持双方土地交易。通过这种途径,裘卫聚敛了大量财富。裘卫家族的第三代,随葬品享用“五鼎八簋”。按西周礼制:天子九鼎八簋,诸候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卿士三鼎二簋。(鼎、簋是食器)(1)从上述材料中,你能汲取哪些有效信息?(4分)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

27、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据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主要表现。(4分)应怎样理解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2分)材料三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4分)材料四 中国近代工

28、业文明(18951899年)行业1895年1899年发展速度(1895=100)棉纺织业华商纱厂纱锭数(枚)14653695644747机制面粉业华商厂产量(万包)204767663305缫丝业华商厂出口量(担)303941751374沿海地区丝车数(台)38569452781174内地丝车数(台)7943292703685卷烟业华商厂资本额(万元)54851812火柴业华商厂资本额(万元)1262411913水泥业华商厂产量(吨)681902794机械采煤业华商矿产量(吨)891451623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4)依据材料四,概括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

29、义发展的特征。(3分)并结合有关背景归纳导致这些特征产生的主要历史原因。(5分)【答案】(1)西周中期土地可以合法交换;西周中期已经出现僭越礼制的现象(或礼乐制遭到破坏);西周社会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水平不高; 研究西周中期人们的审美观念;研究西周时期的文字和青铜文化(4分,答出2点即可)(2)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农村集镇兴盛;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草市、夜市、晓市;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出现街市等(答出任意4点即可,4分)理解:没有实现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迈进。(2分)(3)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官营

30、手工业相对衰落;民营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4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4)特征: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迅速发展、生产规模扩大;企业由沿海开始向内地扩展;棉纺织、缫丝等轻工业发展突出;采矿等重工业开始得到发展。(3分,答出3点即可)原因: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政府设立商部、奖励工商;杰出实业家大力倡导实业救国;中国人民收回利权运动运动的推动。(5分)(2)主要考查学生对宋代商业发展的分析与认识。第一小问“商业革命”的表现,属于基础性题目,要联系所学的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回答即可。对于“理解”

31、要从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当时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来回答。(3)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特点的认识与掌握。要正确理解题意,紧扣材料归纳总结,如材料“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4)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原因的分析与掌握。回答时注意题目要求的两个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获得初步发展”与“一战期间短暂的春天”。首先要梳理这两个时期发展的原因,然后再归纳总结。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特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32、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初步发展与短暂的春天共同原因【名师点睛】图片型选择题以历史文物、人物、事件、漫画的图片为依托,综合性地考查了多项能力,既有图片的处理能力,也有原因分析的历史阐释的能力,对考生认识历史发展特征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做好这类选择题的前提是审题,特别是突出对题目提供的图片进行仔细分析,这要求做到“三看三思”:1、对图片要“三看”:一看图片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2、对被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

33、求的;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14(【百强校】2016届辽宁大连八中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2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工业革命以前的传统城市与王权、宗教和安全密不可分。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而现代城市则建立在以交换经济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手段之上。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材料二 所谓“消费者城市”类似于“君侯城市”,指的是城市居民直接或间接地依赖宫廷及其他大家的购买力维生定居在那儿的工匠及商人的经济机会主要也得看城里大消费者即“坐食者”(Rent

34、ier)的购买力而定。相反地,下列的城市则可称为“生产者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人口的增加以及他们的购买力是取决于如埃森(Essen)或波洪姆( Bochum)(都位于德国鲁尔区)建于当地的工厂、制造场或销售企业而定。在亚洲、西洋上古、中古的此类城市则依赖当地的手工业,它们将产品运销外地市场。我们还可另外再区分出一种“商人城市”,在这种城市里,大消费者的购买力是来自下列几种收益:(一)转运外地产品至当地市场零售,例如中世纪时的毛料商;(二)转售当地产品或者至少是当地制造者所得之产品至外地,例如汉撒同盟的城镇(德国北部的海港城市结盟);(三)转售外地产品至另一地区,不管在此一过程中是否有在当地交

35、易,即所谓“中继商业城”。摘编自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城市材料三 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主义就与国家的演进联系在一起。其城市的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大城市的规划要遵循“奉行天道”的原则。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主义正在汲取新的营养,有了新的内容。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摘编自全球城市发展史材料四 就整个欧洲而言,工业革命之初的1800年,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只有23个,城市人口总数只有550万,而到1

36、900年,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则达到了135个,城市人口总数达到了4600万。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15%。如果放宽尺度,把有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作为真正的城市化的总标志,那么英国和荷兰就是欧洲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1946年,欧洲各国居住在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英国和荷兰为70%,意大利为53%,德国为47%,比利时为45%,而法国只占33%。都宏桂城市化与近代西方的杜会变迁(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城市的主要功能,并列举中国明清时期与之相符的典型城市。(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东西方社会出现“商人城市”的原因。(6分)(3)依据材料

37、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近代欧洲城市发展的最终趋势,并分析其原因。(9分)【答案】(1)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北京(或京师等);(2分)“消费者城市”:北京(或京师等);(2分)“生产者城市”:景德镇(松江;宣州;湖州等);(2分)“商人城市”:广州(苏州、杭州等)。(2分)(2)原因:都以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商品交换为基础;(2分)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2分)交通枢纽作用突出,辐射范围广;(2分)商人聚集,基于商业收益形成高消费能力。(2分)(答对任意三点,6分)(3)趋势:中国古代城市衰落,西方城市化进程加速。(3分)原因:中国君主专制加强,欧洲民主政治确立;中国自

38、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欧洲重视商业和工业的发展;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开辟新航路,对外殖民扩张。(答对三点即可,共6分)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城市发展情况;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名师点睛】史料解读的步骤:(1)明确问题:在解读史料之前必须明确需要回答的问题,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问题。(2)抓关键词:材料的含义往往都在几个关键词上。(3)划分层次:很多问题的答案结构是于材料的层次对应的,要注意对材料划分层次,一般以句号、分号、省略号为依据,尤其是要注意省略号两侧的语句。要理解各层次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画出关键词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4)回归教材:虽然材料题一般都是新材料、新情景、新设问,但必然与教材有着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这里的联系,一是指题目以教材内容为背景;二是指题目的一两处设问需要根据教材内容来确定大致的方向,确定了材料和教材内容的联系后,回答问题就不会太难;三是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会议、著作、人物等),大体了解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外延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