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历史人民版课后限时集训:24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含解析.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98480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三历史人民版课后限时集训:24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高三历史人民版课后限时集训:24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高三历史人民版课后限时集训:24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高三历史人民版课后限时集训:24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高三历史人民版课后限时集训:24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三历史人民版课后限时集训:24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三历史人民版课后限时集训:24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含解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历史备考资料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四)(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43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配合政权统治的需要C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D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B道举考试客观上有利于道家思想的传播,会影响到儒家思想,但这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说明为了证明唐朝统治的合理性,而推崇道学,故B项正确;冲击世家大族的政

2、权垄断是科举制度的作用,与考察科目的变动无关,故C项错误;道举客观上有利于推动道学的传播,有益于文化的多元发展,但这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2河南程氏遗书卷二载:“(二程)昔见周茂叔(周敦颐),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理学家重视“孔颜之乐”意在()A追求以仁为核心的主体自由B发扬“格物致知”的治学精神C弘扬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D重新构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体系A理学家重视“孔颜之乐”的目的在于追求一种精神上以仁为核心的自由与享受,故A项正确;“孔颜之乐”是一种精神追求而不是治学精神,故B项错误;“孔颜之乐”是对儒家思想精神的弘扬,而不是理学,故C项错误;D项过于宽泛,错误。3从儒学自身发展来

3、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理学的“反动”指()A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B从神学政治转向伦理道德C注重强化谶纬神学思想D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B宋代以前儒学服务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则将伦理说成世界的本源,儒学成为人生哲学,把儒学的伦理道德根植于人的内心之中,从而达到维护封建专制的目的,故B项正确。4孔子主张“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二者的共同之处是()A强调法治B强调德性修养C重视教育D人性本善B强调法治属于法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孔子主张“仁者不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两者共同强调德性修

4、养,锤炼品德,故B项正确;题目中两人均没有提到教育,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没有提到人性,故D项错误。5某思想家认为:“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材料中的思想家强调()A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B知行合一是获取天理的关键C“格物致知”才能求得天理D顺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A材料中致良知以求仁体现心学的主张,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获得天理的关键,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故C项错误;顺应商品经济发展不是主张而是结果,故D项错误。6黄仁宇认为宋代理学“与汉代从美术化的眼光看世界不同,认为宇宙之上构成包含无数之因果关系,

5、而人之能为善,与自然法规(他们称为天理)相符。”与汉代儒学相比较,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于()A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宣扬儒家伦理B从哲学角度开辟儒学发展新路径C借鉴因果报应宣扬封建等级观念D通过格物致知方法探索自然规律B天人合一的思想汉代儒学已产生,故A项错误;宋代摆脱了一味关注现实和粗糙的天命观,将儒学上升到“理”的高度,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以“天理”的观念来维护等级秩序,故C项错误;儒学主要目的不是探索自然规律,而是为现实社会服务,故D项错误。7李贽的藏书是评述历史人物的著作。其中的世纪部分,讲述的是朝代更替以及帝王个人活动。他将陈胜、公孙述(东汉末年军阀)等列入书中,且每篇都标有名目以

6、示褒贬。如西楚霸王项籍篇题为“英雄草创”,王莽篇题为“篡弑资贼”。该书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A反对思想束缚提倡独立思考B突破传统改革史书编撰体例C破除传统等级观念反抗权威D以史为据实事求是评价历史A根据材料“且每篇都标有名目以示褒贬。如西楚霸王项籍篇题为英雄草创,王莽篇题为篡弑资贼”可知,李贽的史学著述已经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转而开始独立思考,故A项正确。8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材料()A否认

7、“天理”的存在B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C认为“理”“欲”相统一D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C根据材料“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说明清代学者认可天理的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中学者依然认可天理的存在,说明依然属于唯心主义,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说明学者戴震认为天理是控制欲望而不是取消欲望,即“理”“欲”相统一,故C项正确;戴震反对遏制人正常欲望的理,是对传统理学思想的反叛,但未体现反专制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故D项错误。9对君臣关系,黄宗羲作了独到的论述: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则作了全新的解释,君主及其各级官吏

8、,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这些主张()A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B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C是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C材料中黄宗羲认为君臣职责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则认为君主及其官吏应该尊重百姓,不应该对百姓横征暴敛以保证自己的享乐,这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传承,材料中并未提及经世致用,故A项错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有本质区别,西方启蒙思想属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故B项错误;黄宗羲与顾炎武的主张是对儒家思想精华(民本思想)的传承,故C项正确;动摇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故D项错误。10吴晗历史的镜子中提及“他晚年游历北方时,有和过去知道不

9、符合的,就立刻检书查对,力求记载的真实,他这种从实际出发,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材料中的“他”()A认为探究“理”,只需内心反省即可得到天理B主张限制君权,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C关注实地的调查和国计民生,富有时代责任感D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C“他这种从实际出发,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指的是经世致用的主张,“他”是指顾炎武。A项是王阳明的主张,B项是黄宗羲的主张,C项是顾炎武的主张,D项是王夫之的主张。11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在批评理学“损人欲以复天理”的同时,提出了弱化“理欲一体”“以性正情,以义制

10、利”的主张。这说明王夫之()A彻底否定理学的“理欲”观B不提倡“尊公轻私”思想C极力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认为私欲是理的物质基础B王夫之批判的只是理学“理欲一体”“以性正情,以义制利”等的主张,并未对其进行彻底的否定,故A项错误;因为王夫之批评理学“损人欲以复天理”,故其所提倡的并非“尊公轻私”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王夫之对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的批判,故C项错误;王夫之只是主张弱化“理欲一体”的主张而并未“认为私欲是理的物质基础”,故D项错误。12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

11、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D李贽挑战理学权威A以反传统、反教条和反权威自居的李贽遭受到同为进步思想家的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批判,而王夫之的政治主张亦与孔子“礼”的政治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些都是侧面反映出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还尚未进入崩溃的阶段,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孝经开宗明义地说:“夫孝,德之本也。”从周代至春秋,孝的初始含义主要是尊祖敬宗,另外还包含生育子女

12、、传宗接代。春秋至战国之际,经过儒家的阐释发挥,“善事父母”最终成为“孝”的核心内容。孔子把孝的含义归纳为三:一是无违;二是能养;三是有敬。曾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将孝道与忠君联系为一体,使之成为政治原则。而到了汉代,封建统治者则从实践上使其政治化,孝由此成为“以孝治天下”的工具。“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将本来规范血缘家庭的伦理范畴变成国家的政治哲学,严重地扭曲了孝的本义。在封建社会后期,竟得出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残酷结论,其精神实质已经背离了传统儒家的孝道原则。摘编自卢明霞当代中国孝德研究材料二要使现代人真正从感情上接受孝观念,就必须让孝德回归到家庭伦理的

13、地位,仅仅作为一种子女对父母的爱,消解其在社会生活领域和政治领域中的影响。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生活已退为多层面生活之一,不再是生活的全部。因此,孝德的修养亦非个体道德生活中的核心与全部。在当代,孝德与其他德目应该是并列的,共同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今天,对父母的孝敬应该从现实出发,主要是重感情,重赡养,不应该追求繁琐的礼仪和不近人情的形式。尽管今天的孝行还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但是决不应该拘泥于规范,而应该以使父母安乐幸福和尊重老人的意愿为原则。摘编自卢明霞当代中国孝德研究(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孝德的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14、,分析当代社会孝德变化的原因,并简要说明当今社会弘扬孝德的意义。(15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由“从周代至春秋,孝的初始含义主要是尊祖敬宗,另外还包含生育子女、传宗接代”,可得出孝道与忠君治国相结合,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体现了鲜明的等级观念,由“不应该追求繁琐的礼仪和不近人情的形式“可得出古代礼仪繁琐、不近人情。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由“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生活已退为多层面生活之一,不再是生活的全部”可得出当代社会家庭结构(家庭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共同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可得出适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由“

15、对父母的孝敬应该从现实出发,主要是重感情,重赡养”可得出现实的需求,根据所学现实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第二小问,可以从具体制度到国家建设的角度去一一说明,根据前面的原因直接对应,孝道制度本身的作用即弘扬尊老、爱老、养老的传统孝文化,强化亲情,有利于家庭和谐,如果将其放在社会的角度来分析,则感恩行孝有利于弘扬人文关怀,促进社会和谐,如果上升到国家层面,则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答案】(1)特点:内容为尊祖敬宗,传宗接代,核心为善事父母;礼仪繁琐、不近人情(复杂化、繁琐化);严重的等级观念:孝道与忠君治国相结合(“以孝

16、治天下”的工具,政治化);虚伪化、形式化,社会教化;孝德内容发展渐趋广泛。(2)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现代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当代社会家庭结构(家庭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适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孝德教育的缺失;西方伦理文化的冲击。意义:弘扬尊老、爱老、养老的传统孝文化,使人老有所养;强化亲情,有利于家庭和谐:感恩行孝有利于弘扬人文关怀,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团结与和谐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以下是清朝时期某地刘氏族规的节选:一、敦孝悌:孝悌为人之本,人惟孝悌为先。孝在养其身而顺而其心,悌在不

17、藏怒而不宿怨四、严家教:子弟一言一行俱要端庄。妇女声音不闻于外,性情正而品节明。五、笃宗族:族中我果有余,多方设法,分润族人,将见祖宗,默佑其衷七、务本业:读书明理,自是有用,农工商贾亦自成一家。人必有业,务业须正十、重名节:族中如有贞女节妇,孝父母、立节操,请旨旌奖,以培风化。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材料中家训体现出儒学对家庭教育的深刻影响,其家训既有提高个人修养和自我约束、增强责任意识、维护社会稳定等积极方面,又有压制人性和自然欲求、重男轻女等消极观念。作答过程中,需结合材料中的主张逐条进行分析。最

18、后得出对待传统文化应当采取去粗取精、批判的态度继承传统文化。【答案】示例:观点:族规中渗透的理学是清朝的封建统治思想,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评论:族规中出现了“孝悌为人之本”、表彰“贞女节妇”体现了理学所强调的“三纲五常”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规范,便于封建统治;理学注重人的责任意识,强调调节家庭和社会关系,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族规要求“人必有业,务业须正”体现了理学注重品德,强调自我调节,这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族规中“分润族人”“子弟一言一行俱要端庄”等内容体现理学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但是族规中渗透的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对族规应采取批判继承,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态度。(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