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人民版)演练: 2.3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含解析.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99285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人民版)演练: 2.3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高考历史(人民版)演练: 2.3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高考历史(人民版)演练: 2.3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高考历史(人民版)演练: 2.3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高考历史(人民版)演练: 2.3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人民版)演练: 2.3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人民版)演练: 2.3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含解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历史备考资料(精校版)高效演练稳达标【高考真题】1.(2013全国卷T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解析】选C。鸦片战争后,在世界大势发生巨变的情况下,清政府不得不打开国门,走向国际社会,接受西方的外交理念。驻外领事馆的设立,是中国外交近代化不可避免的选择,是社会转型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的重大进步,由此可知C正确。腐朽的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社会性质

2、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际地位低下,中国的外交不可能出现制度性变化,也没有能力去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由此排除A、B、D。2.(2016全国卷T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解析】材料中的文字信息主要体现了自开商埠与约开商埠的不同,地图信息突出了开放的商埠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可以从这两个角度确定主题,要注意所提取信息必须源自材料,然后结合近代中国的史实加以说明和分析。分析说明时,史

3、实引用准确合理并能够充分说明观点,选择史实时注意“近代”和“1898年至1910年”时间限制,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语言精练。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分)答案:示例一信息:1898年秦皇岛、三都澳、岳州等开放,标志着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的开始。分析:这些自开商埠与约开商埠有本质的不同,即权自我操。清政府自行开放形势扼要之区,商贾荟萃之地,原因是近代重商思想发展的结果;以自开抵制约开,挽回利权;解决财政困难。示例二信息:集中于沿海地区。分析: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

4、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模拟预测】1.(2017江西联考)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规定:“倘遇有交涉词讼,管事官不能劝息,又不能将就,即移请华官共同查明其事,既得实情,即为秉公定断,免滋讼端。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藉此条款内容,英国获得了下列哪项特权()A.协定关税B.领事裁判权C.片面最惠国待遇D.永久居住权【解析】选B。材料未涉及协定关税,故A错误;据材料“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可知为领事裁判权,故B正确;片面最惠国待遇涉及商业等利益问题,并非司法断案,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永

5、久居住权问题,故D错误。2.(新题速递)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B.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C.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D.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解析】选C。由材料中“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可以看出晚清统治者只看到有形的通商口岸被打开,没有充分重视无形的关税等问题,说明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故选C

6、。3.(新题速递)据记载,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材料表明义和团()A.对于外来文明没有排斥B.对清廷未完全放松警惕C.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D.放弃了“扶清灭洋”初衷【解析】选B。“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表明对清王朝没有放松警惕,故B正确。4.“当国际救援部队一路打到北京时,这场排外救国的努力即被证明是失败了,结果各国公使馆被救,朝廷出逃。”上述“排外救国的努力”()A.以改良中国政治为核心目标B.以提升近代化水平为努力方向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D.使推翻专制统治成为时代潮流【解

7、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国际救援部队一路打到北京”“各国公使馆被救,朝廷出逃”可知“排外救国的努力”是指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中拳民攻打北京各国使馆,最后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以失败告终,慈禧和光绪出逃,但是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故C正确;义和团运动以反帝为核心目标,具有盲目排外的色彩,带有落后性,故A、B错误;使推翻专制统治成为时代潮流的应是辛亥革命,故D错误。5.(2017山西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中期后,英商将鸦片大量偷运至广州一带,土烟生产在士大夫们“稍分洋烟之利”的口号下也剧增猛长。鸦片烟税是清朝财政的重要来源。民国时期,军阀为扩大地盘,鼓励种植

8、罂粟。南京国民政府登台后,先实行“寓禁于征”,实质也是征而不禁。1935年,政府推出六年禁烟计划,分阶段禁烟,但各地阳奉阴违,到中日战起已无暇顾及,日占区更是烟毒重重。据统计,从1912年至1922年,中国发生大小内战达139次,这些战争多与鸦片有关。罂粟大量种植,造成粮食严重短缺。吸食之人“鸠形鹤面者比比皆是”,农民种罂粟,如遇“烟苗失败,征税加重,穷无所之,典田鬻子”。齐霁中国共产党禁毒史等材料二清末新政时期的禁烟是近代较有成效的禁烟运动。当时,清廷政务处依据禁烟考成议叙议处章程,对官员禁烟成绩卓越者加级奖励,失职者降职充罪,并重申“禁吸尤以查禁官员为要义”,对于吸烟积习未改的官员,严加惩

9、处,不稍宽贷,1910年,一些知识分子在北京自发成立了“中国国民禁烟会”,广著论说,扩大禁烟声势,争取各国对中国禁烟运动的声援。政府大力推行替代种种植,即要求种烟农民将罂粟田改种豆麦棉麻等物,以解决生计。利用世界各国谴责英国鸦片政策之机,与英国进行禁烟交涉,限制印度鸦片输入中国。牛何兰主编中外禁毒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鸦片泛滥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禁烟的特点。(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新政及国民政府时期的禁烟运动加以简要评价。【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第(1)题由材料中“实质也是征而不禁”等概括回答。第(2)题由

10、材料中“对官员禁烟成绩卓越者加级奖励”等关键信息回答。第(3)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原因:列强凭借特权向中国贩卖鸦片;社会各阶层对鸦片危害的认识不足;政府贪利,禁烟不力;国家内忧外患,政治动荡,政令不统一。(2)特点:对官员考核奖惩结合;禁止官员吸烟;政府与民众上下联动;将禁烟与解决民生相结合;利用有利的外部机遇。(3)评价:清末新政时期的清王朝已病入膏肓,不可能集中精力禁烟,但是,该时期的禁烟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后来的禁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禁烟政策,看似采用较为创新的经济手段治理鸦片,实则加剧了烟毒泛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破坏禁烟,是近代鸦片难以禁绝的重要原因。【加固训练】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A.三元里抗英斗争B.黄海海战C.反割台斗争D.天京保卫战【解析】选C。关键信息:近代前期、保卫国土、不令倭得。A是中国人民抗英斗争,错误;黄海海战是中日海战,但不符合保卫国土之要求,故B错误;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无论时间还是国家等,都符合题干要求,故C正确;天京保卫战是国内阶级斗争,故D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