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复习:第14讲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 特训 含答案.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299615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复习:第14讲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 特训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复习:第14讲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 特训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复习:第14讲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 特训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复习:第14讲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 特训 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复习:第14讲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 特训 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复习:第14讲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 特训 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复习:第14讲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 特训 含答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历史备考资料(精校版)第一部分 专题四 第14讲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币制紊乱之故,而致外国干涉之财政,则国亡。即不尔,而币制缘此不能整理,国库所入,岁岁告不足,则政府破产而国亡。货币购买力日落,百物腾涌,民穷财尽,救死不赡,铤而走险,盗贼蜂起,乱党乘之,则国亡。即不尔,而全国食力之小民,皆转死于沟壑,则国亡。即不尔,而全国人皆匍匐于外国资本家金融家之下以求一饱,则国亦终亡。是乎亡征万千,而无一不与币制相缘。然则,今日当举之政虽万千,而颁定币制,实为其最重要之一端,可断言矣。梁启超饮冰室文集材料二1914年,币制局总裁梁启超提出了完整的币制改革理论和设想:首先是中国的货币宜采取金本

2、位,但在过渡阶段可先采取银本位,以为致用,然后向金本位过渡;新的货币宜铸一种主币、九种辅币,主辅之间互相统属,实行十进制;主币允许自由铸造,但要收取高额铸费;从前官局所铸一元银元,皆许作为国币使用,旧铸币允许暂时按市价流通;钞票的发行量,应限定在不超过一年的赋税收入的范围内,这样才不至于出问题。摘编自戎新会、侯瑞浅论梁启超币制改革主张(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主张币制改革的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币制改革的特点。解析:(1)根据材料一“以币制紊乱之故,而致外国干涉之财政”可以归纳为统一币制,维护金融主权;根据材料一“国库所入,岁岁告不足,则政府破产”可以归纳为增加财政

3、收入;根据材料一“货币购买力日落,百物腾涌,民穷财尽”可以归纳为改善民生;根据材料一“亡征万千,而无一不与币制相缘”可以归纳为挽救国家危亡。(2)根据材料二“在过渡阶段可先采取银本位,以为致用,然后向金本位过渡”可以归纳为循序渐进;根据材料二“从前官局所铸一元银元,皆许作为国币使用,旧铸币允许暂时按市价流通”可以归纳为重视民生;根据材料二“限定在不超过一年的赋税收入的范围内,这样才不至于出问题”可以归纳为从现实需要出发;结合所学,可以从借鉴西方金融理论的角度归纳。答案:(1)目的:统一币制;增加财政收入;改善民生;维护金融主权;挽救国家危亡。(2)特点:借鉴西方金融理论;循序渐进;重视民生;从

4、现实需要出发。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历代官吏俸禄之厚莫过于宋朝,王安石变法时,实行厚禄,以期官吏自重,防止贪污,可以省刑。其俸禄内容有禄粟、职钱和布帛。地方官按职分田,共分18级,按月发俸钱;春秋两季发衣料;每年一次性发粟米厚禄制度的实行,积极的方面使得官吏们乐于职守,以公报国。然而,官俸过厚超出了人民的承受能力,造成了财政危机,实际上也并未能够制止贪污行为的发生历代官吏俸禄之薄莫过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重定文武官岁俸,以九品正从为差,共18级,正一品官禄米1 044石,正七品的知县岁俸禄米90石(约合今5 440公斤),由于俸禄较薄,使得小官舞弊以救贫,大官贪污以致富,明中叶以后

5、官吏贪污则成了习以为常的政风。摘自刘志愚浅述中国古代官吏“俸禄”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厚禄制实施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两朝俸禄制度的影响。解析:(1)根据材料“实行厚禄,以期官吏自重,防止贪污,可以省刑”可以得出厚禄制实施的原因是望官吏们能够廉洁自律,防止贪污腐败,减少刑罚。 (2)根据材料“积极的方面使得官吏们乐于职守,以公报国”能够得出使得官吏乐于职守,以公报国;根据材料“然而,官俸过厚超出了人民的承受能力,造成了财政危机”能够得出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造成了财政危机;根据材料“实际上也并未能够制止贪污行为的发生”能够得出没有有效防止腐败。答案:(1)原因:希望官吏

6、们能够廉洁自律,防止贪污腐败,减少刑罚。(2)影响:宋代实行厚禄制度,一方面使得官吏乐于职守,以公报国;另一方面,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造成了财政危机;没有有效防止腐败。明代反其道而行之,结果适得其反,大小官员贪污成风,导致腐败更加严重。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为了进一步改变严重的赋役不均,减轻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的赋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张居正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实行了赋役制度改革。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通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这是自唐朝行“两税法”以来,我国赋税史上的又一次大改革。在张居正眼里,财政问题只是表象,改革还面临着更多的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被他总结为宗室骄恣、庶官瘰

7、(lu)旷、吏治因循、边备未修、财用大匮等“五大积弊”后世谈论张居正改革往往说“一条鞭法”的重要性,但清查土地、追缴欠款这种需要极大工作力度和组织纪律才能完成的事,如果没有一支相对过硬的官员队伍去执行,恐怕也只是一纸空文而已,或者像北宋熙宁变法的“青苗法”那样被底下一念就走样,再好的政策也出不了朝堂。摘编自陈忠海等张居正改革与吏治重整(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改革的成效和特点。解析:(1)根据材料“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实行了赋役制度改革。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通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归纳为经济上实行一条鞭法,改革赋税制度;根据材料“在张

8、居正眼里,财政问题只是表象,改革还面临着更多的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被他总结为宗室骄恣、庶官瘰旷、吏治因循”归纳为政治上进行变革,整顿吏治。(2)第一小问成效,根据材料“清查土地、追缴欠款”归纳为抑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财政收入,根据材料“需要极大工作力度和组织纪律才能完成的事,如果没有一支相对过硬的官员队伍去执行,恐怕也只是一纸空文”归纳为整顿吏治,稳定了统治秩序,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适应社会经济新形势,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角度归纳;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如果没有一支相对过硬的官员队伍去执行,恐怕也只是一纸空文而已,再好的政策也出不了朝堂”归纳为抓住要害(整顿吏治),根据材料“财政问题只

9、是表象,改革还面临着更多的深层次问题”归纳为循序渐进。答案:(1)内容:经济上实行“一条鞭法”,改革赋税制度;政治上进行变革,整顿吏治。(2)成效:抑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社会经济新形势,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整顿吏治,稳定了统治秩序。特点:抓住要害(整顿吏治);循序渐进等。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乡村建设运动出现之初,王鸿一等人于1929年在河南设立了村治学院,形成所谓村治派,提出了实行乡村自治的理念。他们明确表示,成立村治学院的目的在于:“研究乡村自治及一切乡村问题,并培养乡村自治及其他服务人才,以期指导本省乡村自治之完成。”在思想认识上,乡村建设派认为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

10、展的最好途径。梁漱溟说:“所谓经济进步,无非是生产技术与经营技术的进步,此种进步,均从小规模进于大规模,从零碎生产进于大批生产。这种情形,都是竞争的结果。农业进步亦需要大规模的经营,与工业同。农业既不能走竞争吞并的路,其经营复须相当的大规模,则舍农民同意的自觉的合作,殆无他途。”乡村建设运动的各个实验区都建立了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农村教育机构。对农村教育最为投入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其农民教育部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想产生的教育建设方案不是偏于心理,或物质,或社会,或国家的任何一方面的建设,而是集中在一切建设的基础上作工夫;简言之,就是人的建设,或新民的建设。此种建设成功,则其他一切建设都易着手

11、进行。”虞和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1)根据材料,概括乡村建设运动中对农村的改造主要措施。(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乡村建设运动的认识。解析:(1)根据材料“在乡村建设运动出现之初,王鸿一等人于1929年在河南设立了村治学院”“在思想认识上,乡村建设派认为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好途径”“乡村建设运动的各个实验区都建立了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农村教育机构”分别进行归纳概括即可。(2)从乡村建设运动的积极和局限两个角度回答,积极方面从对农村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提高、民主化推动和农村近代化角度回答;局限性方面从无法从根本上来解决农村问题角度回答。答案:(1)措施:设立村治学院,实

12、行乡村自治;建立合作社;开展农村教育。(2)认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村政治的民主化建设;有利于中国农村的近代化。但相对于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背景和普遍贫穷的广大农村,不是解决近代中国农村问题的根本之路。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宋代沿袭唐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之一,与谏院构成中央行政监察机构,合称为台谏系统宋以前,御史台和谏院的职责范围有严格的区别,到了宋代,谏官的谏诤对象扩大至包括皇帝、宰相、文武百官等,二者事权逐渐呈现出相互渗透的倾向,御史兼有言谏之任,允许谏官弹劾百官,使得宋代监察权独立而强大宋代君王主张不罪言者,优叙轻责,使谏官能够保持正义

13、,防范权臣,规正过失,促进了宋代皇帝纳谏、士大夫敢谏的良好政治风气的形成。在选用标准方面,司马光对选择台谏官提出三条标准: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宋代通过三个层级来对台谏官实施监控,第一层级为君主亲自通过诏令、月课等方式的监控,第二层级为中枢行政部门等中央行政机构的监督,如尚书省可以弹奏御史的失职,主持考绩台谏官,第三层级则主要通过台谏官之间的互劾互监实现对台谏系统的全面控制,形成完善的双向互察机制,实现奖惩分明。王洁宋代台谏制度及其借鉴意义(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作用。解析:(1)根据材料“御史台与谏院合称

14、为台谏系统使得宋代监察权独立而强大”得出台谏趋于合流,监察权独立而强大;根据材料“司马光对选择台谏官提出三条标准”等得出谏官选拔管理制度比较健全。(2)根据材料“谏官能够规正过失,促进了宋代皇帝纳谏良好政治风气的形成”得出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从监察制度的服务对象来看,封建社会不过是封建帝王的耳目,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从监察的对象上来看,有利于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从思想文化上来看,推动理学的发展。答案:(1)特点:台谏趋于合流,监察权独立而强大;谏官选拔管理制度比较健全。(2)作用:有效加强对官僚队伍的监督;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促进了理学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15、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代国子监隶属尚书省礼部,管辖六学,即国子学、大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据新唐书选举志:“凡生,限年十四以上、十九以下,律学十八以上、二十五以下。”依据唐六典国子监,四门学生500名,取“文武官七品以上及侯伯子男子”及“庶人子为俊士”者。开元七年(719年)的敕令:“通一经及未通经而聪悟有文辞史学者,入四门学为俊士。”结果,四门学生总数增加至1 300人,其中500人选录标准大抵同唐六典,余下的800人皆“庶人之俊异者为之”。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唐玄宗又下了一道敕令:“诸州县学生年二十五以下八品九品予。弱庶人生年二十一,通一经以上及未通经精神超悟有文辞

16、史学者,每年铨量举选,所司简试,听入四门学充俊士。即诸色人省试不第情愿入学者,听。”据王勇主编东亚坐标中的遣隋唐使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唐玄宗时期改革“四门学”招生制度的举措。(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时期改革“四门学”招生制度的影响。解析:(1)根据材料“四门学生总数增加至1 300人”归纳为扩大招生人数,从500人扩大到1 300人;根据材料“通一经及未通经而聪悟有文辞史学者,入四门学为俊士”归纳为改革选才方式,从单一的考查经义到兼及文辞史学;根据材料“诸州县学生年二十五以下八品九品予。弱庶人生年二十一,通一经以上及未通经精神超悟有文辞史学者,每年铨量举选

17、,所司简试,听入四门学充俊士。即诸色人省试不第情愿入学者,听”归纳为放宽入学资格,降低年龄、父祖官阶和经学功底等要求,省试不第者也可入选。(2)根据材料“未通经而聪悟有文辞史学者,入四门学为俊士”归纳为促进了文学、史学等各项文化事业的繁荣昌盛;根据材料“文武官七品以上及侯伯子男子”“庶人之俊异者为之”归纳为关照了中下层官吏的利益,缓和了官僚集团内部的矛盾;结合所学,可以从推动庶族地主崛起、抑制士族地主的角度归纳。答案:(1)举措:放宽入学资格,降低年龄、父祖官阶和经学功底等要求,省试不第者也可入选;改革选才方式,从单一的考查经义到兼及文辞史学;扩大招生人数,从500人扩大到1 300人。(2)影响:关照了中下层官吏的利益,缓和了官僚集团内部的矛盾;推动了庶族精英阶层的崛起,有利于抑制门阀士族;促进了文学、史学等各项文化事业的繁荣昌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了唐文化在东亚地区的影响。(任答三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