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第十单元 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含解析.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300152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第十单元 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第十单元 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第十单元 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第十单元 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第十单元 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第十单元 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第十单元 第26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含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历史备考资料(精校版)第26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考纲要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课标提示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考点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考点二“斯大林模式”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余粮收集制国有化自由贸易普遍义务劳动制经济和政治“战时共产主义”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粮食税租让货币流通多种所有制形式考点二重工业资金计划经济体制农业集体化工业化模式“反法西斯战争”计划指令苏联解体巧学妙用思维导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易错

2、易误新经济政策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是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它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从而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深化理解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图示识史巧记斯大林模式考法1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作用【考题1】 (2017河北邯郸模拟)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出现了村苏维埃、图书阅览室、俱乐部、合作社等一批新型政治、经济、文化机构。该现象出现在()A.战时共产主义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D.赫鲁晓夫时期答案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忽视市场

3、规律,取消自由贸易;新经济政策允许自由买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根据材料“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可得出是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新”(1)所有制形式: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2)分配形式:实行按劳分配。(3)流通领域:允许自由贸易。(4)过渡方式: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5)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向社会主义过渡。考法2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意义【考题2】 (2017安徽合肥模拟)下表为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19281937年)经济发展情况表(各项指标排名情况),对表格内容分析

4、正确的是()1928年1932年1937年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总产值53221机器制造业4221电力107432煤64343钢55433A.苏联依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完成了全面工业化B.苏联经济指标排名的提升缘于西方发生经济危机C.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力促进了苏联现代化发展D.重工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暴露了经济结构的失衡答案C “分析数据的变化趋势”是解答表格数据题的关键。如本题表格中各项数据的排名逐步上升。这说明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的现代化建设立竿见影,故C项正确。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功绩(1)特点经济:实行高度集中、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政治:高度集权,缺乏民主、党政不分。思想

5、:个人崇拜、公式化、行政干预。(2)功绩建立和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成果。开辟了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生产力发展,建成社会主义强国。为打败法西斯,夺取卫国战争胜利作出贡献。扩大了苏联社会主义的世界影响,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考法3列宁对苏俄(联)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的探索史料一我国史学界以往译为“余粮收集制”,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其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据赵旭黎错译的“余粮

6、收集制”与国内史学界对苏联史的误读史料二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全球通史 (1)史料一学者认为“余粮收集制”的正确译名为“粮食摊派制”,所涉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名的主要差别是什么?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提示差别:征收范围不同:前者指征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以外的全部余粮,而后者的征集农民的全部粮食;征收的

7、强制程度不同:“粮食摊派制”比“余粮收集制”更体现了征收的强制性。影响:保证了苏维埃政权和红军对粮食的需求,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强制征购粮食引发了苏俄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史料二论述了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特点。根据史料二概括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并指出“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的具体含义。提示前提: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后退一步: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前进两步: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 比较历史事物的关键在于找准所需比较的基本角度。如“余粮收集制”与“粮食摊派制”可从两者的征收范围和征收强度等角度来回答,对苏俄的影响可从

8、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说明。据史料二“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向国家缴纳实物税”“准许出售他们的农产品”“使国家控制了制高点”可推知苏俄正在实施新经济政策,前提是国家控制国民经济的主要命脉,目的在于以缓解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稳定政治形势,并最终实现向社会主义的间接过渡。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历史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困难重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新情况,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目的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消除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巩固政权内容农业政策余粮收集制粮食税工业政策工业企业国有

9、化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贸易政策取消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制度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制废除实物配给制特点战时共产主义允许商品交换、多种所有制并存实质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政治的手段控制社会的经济,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结论)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考法4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特点及评价史料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

10、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史料主要论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概况及对苏联农业发展的深远影响。根据史料概括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特点,并做简要评述。提示特点:范围广、规模大

11、;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者答:国家直接支配经济、采取行政手段支配经济,等其他表述);牺牲农民的利益。评价:积极性: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条件;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农业集体化是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次尝试,为后来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教训。消极性: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从“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可总结特点是范围广、规模大,从“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可

12、总结特点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可总结其特点是牺牲农民的利益。对斯大林模式的评述主要还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回答。 苏俄(联)农业政策的调整(1)1917年,苏维埃政权没收皇室、寺院土地交给农民耕种。(2)191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实行余粮收集制。一战后,苏维埃政府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克服严重的困难,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推行余粮收集制。它使苏维埃政府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为取得战争胜利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它也掠夺了农民,遭到农民的反对,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

13、机。(3)1921年,新经济政策规定实行固定粮食税。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露,1921年,苏俄(联)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推行固定粮食税。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税后粮食,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4)1927年之后,苏联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问题,1927年之后,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但后期农业集体化速度过快,行为过火,违背了农民的意愿;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经济发展,造成农村发展

14、长期滞后;农业集体化超越了当时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1.(2016课标全国,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解析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经济发展遭到极大破坏,而苏联由于被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所以受危机的破坏较小,这是客观事实,但这不是苏联吸引美国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1928年,斯大林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片面发

15、展重工业,到1932年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引起了美国对苏联工业建设的关注,故B项正确;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为工业化建设服务的,推动了工业发展,故C项错误;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不可能羡慕苏联的公有制,故D项错误。答案B2.(2015课标全国,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据题干信息,从1930年至19

16、31年,苏联粮食产量有所下降,但是苏联粮食出口却有了增加,联系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有关史实,说明苏联依靠农业出口,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体现了人民为工业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故选A项。B、C两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排除;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一个原因,但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3.(2014课标全国,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解析新经济政策实行

17、“国家资本主义”,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题干历史现象中在苏联工业化的初期“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显然借鉴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其他选项与题意主旨无关。故答案为D项。答案D4.(2014大纲全国,21)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体系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一五”计划是发展社会主义工业,

18、不是改造经济基础,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B项,排除。苏俄一直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快”不准确,排除D项。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苏联随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进行集体化改造。故选C项。答案C5.(2013课标全国,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解析本

19、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史料、准确理解、分析、判断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52年”,结合相关史实可以判断,当时苏联没有彻底永远的解决谷物问题,据此排除A项;苏联的工业化在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实行,排除B项;农业改革源自赫鲁晓夫改革,此时尚未进行,排除C项。这一论断是为了维护斯大林模式,选择D项。答案D6.(2013课标全国,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解析提炼材料关键信息,斯大林认为苏联应该在10年内完成工业化,并结合1931年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予以判断:这一思想急于求成,超越了苏联的国情,但推动了1936年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形成,故B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表述错误。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