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新天下耳目”东坡词教师用.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306074 上传时间:2019-11-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新天下耳目”东坡词教师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新天下耳目”东坡词教师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新天下耳目”东坡词教师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新天下耳目”东坡词教师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新天下耳目”东坡词教师用.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精品资料精品精品资料高二语文导学案“新天下耳目”东坡词【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和理解性意读,理解东坡词丰富的情感意蕴和作者渗透其中的深刻的人生感悟,学习“曲笔写胸臆”的写法。 2.通过与其他北宋词人的作品的比较阅读,了解东坡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感受其在题材、意境、审美和表现手法的风格。 3.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苏轼开创的豪放与婉约并重的艺术风格。【知识链接】 作者介绍(借助你的知识积累,完成填空):苏轼,字 ,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人,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苏轼少年成名,但因为反对变法而遭遇 ,致使被贬黄州,他一面躬耕求食,自食其力的同时体味着壮志难酬的苦闷,一面闭门思过,

2、反思过往的同时更加关注现实,创作出许多题材广泛、意境旷远的传世名作,这是苏轼第一个创作丰收期。后来被贬海南,他随遇而安、豁达乐观,再没有被贬黄州时的彷徨,这也是他第二个创作丰收期。【文本研读一】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 阅读词前画线的序言,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想象一下苏轼此时的神态?(1) 告诉我们时间(背景)、地点、事件、写作原因。(2)洒脱、淡定、欣喜、雀跃。2. 词的上片给我们塑

3、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哪些词语能够表现出作者此时的风貌?(1)塑造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3.思考:书P72品读与探讨1(1)遇雨本是生活常事,但不同的人遇雨时的不同表现,能显示出不同的修养心性。写雨、写下雨到雨停,其意不在写遇雨的经历,而在于借此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2)此处作者以曲笔(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写“胸臆”:超脱旷达的气度、潇洒乐观的人格、开朗坦荡的胸襟,塑造了一个履险如夷、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

4、而动、随遇而安的自我形象,将个人志向和胸襟气度与生活琐事完美融合在一起。【文本研读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1. 这是一首咏物词,结合词的内容,说说本词所咏何物?作者为何要歌咏此物?(1) 孤鸿(大雁)(2)孤高自许的孤鸿与蔑视流俗、不随波逐流的“幽人”(作者)有相似之处,所处环境、个体心境和内在品质的共同。2. 历代咏物诗词一般只是咏物喻人,但本词中作者不仅描写物态,更将个人的身世之感、君国之忧蕴藏其中,还写了“幽人”。通读全词,你认为词中能够将“孤鸿”“幽人”结合得最好并最深切

5、地表现出作者心境的词语是哪一个?(1) 拣尽、不肯、寂寞、冷(2)最后两句既是写鸿雁,也是写“幽人”,“不肯”二字带有鲜明的个人化情感,写出了这种寂寞并非是外界施加,而是主体的一种主动选择,是一种不随波逐流的选择,表现出对流俗的蔑视,个人的孤高自许、洁身自好。这是一种对生命品质的坚持,这种坚持在“寂寞沙洲冷”中更显珍贵,在“有恨无人省”时更显苦闷。【文本研读三】比较阅读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

6、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杨花词章质夫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秀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1. 反复诵读苏词,借助书下注释,翻译全词。 杨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坠。离开了树枝,飘荡在路旁,看起来是无情物,细想却荡漾着情思。它被愁思萦绕,伤了百折柔肠,困顿朦胧的娇眼,刚要睁开又想闭。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 我不

7、怨恨杨花已经落尽,恨只恨那西园,百花凋落难重缀。早晨一阵风雨后,哪能再见杨花的踪迹?早化作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满园春色分成三分,二分已化为尘土,一分落入池水里。细细看,那不是杨花,点点全是分离人的眼泪。2. 试翻译章词,说说在描写杨花方面和苏词有何不同?燕儿忙筑巢,莺儿懒啼唱,繁花凋残,正暮春,大堤上柳花飘坠。柳花轻飞乱舞,点缀着树林,像是全无才华和情思。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悄悄荡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渐长,院门紧闭。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进入闺房,却又被阵风吹起。兰帐中美人才睡醒,正惊怪春衣被雪沾琼花缀。绣床上被落絮铺满,结成无数香球,才滚圆却又破碎。时时见着蜂儿粘花粉,鱼儿戏

8、池水。望着长安路遥远,郎跨着金鞍游章台,眼中涌满盈盈泪。 章词借助拟人化的手法,从各个方面细致描写杨花,开头写春末飘杨花,然后写杨花飘到青林、深院、珠帘,粘上春衣、绣床,看到蜂儿、鱼儿和在楼头眺望的女子,章词的着眼点在杨花;而苏词则是借杨花来写人,苏词的着眼点在人。3. 苏轼的咏物词并不专写物态,更多地会把个人的情怀与感悟融入其中。反复诵读苏词,说说哪些地方(词语)能够表现出这一特点?“无人惜、从教坠”“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欲开还闭”“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恨西园落红难缀”“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文本研读四】1. 通读江城子记梦,说说哪些是现实景、哪些是梦境?2. 反复诵读这首悼亡

9、词,说说为什么这首词如此动人,令千百年来的相思离人辗转缠绵?3. 背诵苏轼的两首江城子。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新天下耳目”:苏轼之前,词的风格主要是柔媚纤巧,大多应歌而作,偏重女性的柔婉美,题材十分狭窄,被视为纯娱乐的“末道小技”、“诗余”。而苏轼第一次将词的言志和缘情结合起来,在题材、立意、语言和境界方面全面开拓了词的表现世界,着重表现个人化的情感和个性化的生活情调,突出了作者的自我形象,突出了词的主体性。苏东坡成就了黄州,

10、黄州也成就了苏东坡。(余秋雨)想一想:写作生活中我们还有哪些这样的“借题发挥”?第一任妻子王弗为父母安排,十分贤德,对苏轼的为人处事、交友读书帮助很大;第二任妻子王闰上是王弗的堂妹,因佩服苏轼而嫁给他;第三任妻子应为妾:朝云,原是位名妓,但苏轼第二任妻子买回来做丫环,后嫁苏轼,陪苏轼远谪海南。【课后练习】1. 思考书P75积累与应用2.2. 将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改写为现代散文。 这带有白色绒毛的柳絮,象是花又象不是花,也没有人可惜它纷纷落下,任它飘来坠去。它飞入人家的庭院,落在大路的两旁,看起来似是无情之物,思想起来却似有万种情思和深意。这柔软的柳枝多象是少妇因思恋丈夫而愁坏的衷肠,那细长的柳叶又多象是她刚醒来时困倦的媚眼,想睁开时还闭上。这独守空房的少妇正做着一个好梦,杨花伴着她随风飘去万里,寻找那离家远游的郎君的去处,怎知突然又被黄莺骄沥婉啭的声音惊醒。她不恨杨花飘坠殆尽,只怨那西园里满地的落花难以收拾。等到天亮到来和风雨过去的时候,杨花却已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呵,原来是飘落在碧绿的池水中,化作了片片浮萍。这原是点缀春色的杨花,大部分零落成泥化作尘土,小部分化作浮萍随水流去了。再仔细看时,却原来那浮萍不是杨花,而是一滴滴思妇眷念丈夫的眼泪。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