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生命幻想曲》详案.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306178 上传时间:2019-11-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生命幻想曲》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生命幻想曲》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生命幻想曲》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生命幻想曲》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生命幻想曲》详案.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精品资料精品精品资料生命幻想曲教案一、 故事导入 有一个木匠在工作的时候,不慎将怀表掉落在满是木屑的地上,他一面抱怨自己倒霉,一面拨开地上的木屑,想找出他那只心爱的怀表。许多伙伴也提着灯,与他一起找表,可是找了半天,仍然一无所获。等这些人去吃饭的时候,木匠的孩子悄悄地进到屋子里,没一会工夫,他居然找到怀表了,木匠又高兴又惊奇地问孩子:“你怎么找到的?”孩子回答说:“我只是静静地趴在地上,一会儿我就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就知道怀表在哪里了。”一个木匠的儿子,贴在地面上静心倾听,收获了怀表;一个诗人的儿子,静坐河滩边,聆听自然的声音,收获了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循着他的文字,还原他的内

2、心世界吧。朗读全诗介绍作者顾城(19561993),中国当代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顾城的诗歌崇尚天然、纯真,因而他被誉为“童话诗人”。二、 分析诗歌、理清思路1、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我)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以抒情主人公“我”的经历为线索,来展现内心对生命意义的幻想。五六十年代对于诗人,以及诗人对于自身,都是这样要求:“必须具有正确的、强烈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感情,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物质和精神的伟大变革,向人民进行共产主义的教育”。“诗也就是时代真实而嘹亮的音调,也就是人民意志的代表” 。在诗歌创作中,强烈的个人情感被社会、集体的本质取代;诗歌独特的含蓄、暗示、暧昧

3、等美学因素被怱略、被消极。 而本诗突出“我”的感受,是诗人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觉醒的体现。“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北岛)直接以“我“的形象示人,以真诚而坦白的少年形象的可亲度感染人。2、寻找以我为主语的叙述性的句子,概括诗人为读者创设了几个情境。情境一:带着幻影和梦,我开航了。太阳拉着我,我被风推着。我驶入港湾,我抛下了锚。(随舟荡漾)情境二:带着灵感和心,我去问候世界。蟋蟀欢迎我,我把希望溶进花香。(驾车问候)情境三:我徒步走遍世界。我赤着双脚,把足迹印遍大地。(徒步追求)3、 这三个情境中,“我”对生命意义探寻的结果怎样?(探寻阶段性结论的句子)情境一:我到那

4、里去呵?宇宙是这样的无边。(结合创作背景)情境二: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结合个人背景)情境三:世界也就溶进了我的生命。(结合80年代朦胧诗人特点)我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4、 全诗内容总结:先是我在黑暗的现实中陷入生的迷惘;再是投入到自己幻想的美好世界,躲进小楼成一统;最后充当光明与美的使者,改变世界,用自己的微笑让人们相信美,相信明天。三部分层层递进,心胸逐渐开阔当美好的生存愿望在狰狞而丑恶的社会现实中只能成为“幻影和梦”时,我开始了关于生命的幻想。在随船飘荡时,我被太阳拉着走,被风裹夹着走,无所适从;在驾车问候时,我与宁静的大自然溶为一体,投入到自己的世界中,外界

5、的现实就与己无关;在徒步追求时,即使一切都停止了,我仍然要去有生命顽强生长的地方寻找生活的真理。我要充当光明与美的使者,执着地改变世界,用自己的信念让人们相信美、相信明天。宣告出人类共通的,对美好生命的追求。这是一位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少年在河滩上静听自然幻想生命的心曲。他对世界满怀信心和热忱,愿意全身心地奉献自己的生命。自由选读诗歌片段三、 分析诗歌的独特意象。密集的意象群,丰富多变,飘忽不定。(1)晨雾的帆、阳光的瀑布、阴云的冰山:同位复指。(2)黑夜像山谷,白昼像峰巅:黑夜深邃阴暗,白昼光明,车轮奔走于山谷和峰巅,白天与黑夜也在交替。(3)时间的马、黄尾的太平鸟:抽象转化为具象;敏感的追问

6、者。诗人在创作中多采用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灵活组合与叠加,注重潜意识与瞬间感受的捕捉,善于将一些相互之间甚少关联的意象嫁接在一起,表现某种象征与隐喻。表面上不相干的东西,在诗人心灵世界的通感中,都能相互作用,产生了更高级的美感情绪。我们读这样的诗句:“我把我的幻影和梦/放在狭长的贝壳里”。“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我把希望,溶进花香”。“时间的马/累倒了”。在这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还有幻觉,抽象和具象,打破了习惯的联系方式,在诗人的心灵中流动着生命意识,使我们感受到诗人生命的冲动、追寻和创造是那样的顾盼之媚,气韵生动。诗,真正展现了自由、无限的空间。四、 总结现代诗鉴赏的两个基本方

7、法。(1)、理清诗歌线索,还原具体情境。(2)、体会诗歌内涵,琢磨新颖意象。诵读诗歌五、 作业:拓展阅读顾城的其它作品,如一代人、远和近等,把握顾城诗歌的特点。六、故事结尾一位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琢一块尚未成型的大理石,一个小男孩好奇地在一旁看着他。雕像逐渐成型,头部、肩膀、手臂、身躯,接着头发、眼睛、鼻子、嘴巴一个可爱的一个小女孩出现在面前。 小男孩万分惊讶地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她藏在里面的呢?”雕刻家哈哈大笑,他告诉孩子:“石头里原本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我用刻刀把我心中的天使搬到这里来了。”相关链接:时代背景 顾城正处于一个绿军装、红海洋的“文革时代”。这场骤然而至的裹夹着宗教狂热的红

8、色风暴,毁坏了少年顾城温馨而幸福的童年。生活和世界粗暴地在他的眼前展示了它全部的冷酷与严峻。当人们憋足干劲“找叛徒”捉“内奸”,勒紧裤带,振臂高呼“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的时候,顾城却随着父母被扫出京城,在渤海湾某地农场,整日与猪为伍。这种流放苦难给他的童年不仅带来深重的忧郁、悲伤,同时也促发了他的早熟与老成。个人背景“夏天,又一个夏天。充满了白热的阳光。我和父亲赶着猪走进了河湾。在这里没有什么能躲避太阳的地方。连绵几里的大河湾上,闪动着几百个宝石一样的小湖,有的墨蓝,有的透绿,有的淡黄我被浸湿,又被迅速烤干。在我倒下时,那热风中移动的流沙,便埋住了我的手臂。真烫!在蓝天中漂浮的海鸥,没有一点声息。渐渐地,我好象脱离了自己,和这颤动的世界溶成一体” 顾城少年时代的阳光八十年代的“朦胧诗人”,普遍重视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性归复的呼唤和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 朱栋霖现代文学史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