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修: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课堂实录.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307346 上传时间:2019-11-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修: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课堂实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修: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课堂实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修: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课堂实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修: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课堂实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修: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课堂实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修: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课堂实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修: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课堂实录.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精品资料精品精品资料青玉案元夕课堂实录教学设想:本文选自粤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经过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古诗文的学习、积累,学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本首词在字面层次上的理解不难,难的是通过写作背景理解“他”的寓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境界。而且诗词中关于元宵节的作品也不少,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我在拓展部分安排了另一首词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设计本节课堂时我遵循以下三点:(1)学生自主讨论、探究,从字面层次研读词的基本意义、基本内容。这是课堂教学的重点。(2)学生通过思考和转移,老师适当点拔,从背景角度切入帮助学生理解“他”的寓意。这是教学的难点。(3)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出现

2、的重要的艺术手法衬托(反衬)和托寓。教学实施:一:导入师:上课前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天庭的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生气,就下令天兵在正月十五日这天到人间放火,准备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看到凡间的百姓无辜受难,就冒著生命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人们。大家听到这件事,都吓得不知该如何是好。终于,有个老人想到一个好办法,他说:“在正月十五日这一天,每户人家都在家裏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非常赞同,于是便分头去准备。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

3、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因此保住了生命及财产。后来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因此每到正月十五日,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庆祝。虽然这仅仅是传说,但现在我们的元宵节确实是过得非常热闹。同学们都来想想,元宵节自己家乡有没有一些特别的活动啊?生:有。师:那么大家回忆一下,每年的元宵节我们有哪些活动呢?生1:我们那里每家都吃汤圆。生2:我们家乡都会挂大大小小不同的灯笼,还会放烟花。生3:我们那玩爆竹玩得特别厉害。早上开始就劈劈啪啪响个不停,很热闹。师:好,看来同学们对元宵节的印象还是很深的。我还听说一些地方元宵节那天有游神会看,就像鲁迅五昌会里边所描写的那样。我们过元宵节是这样地热闹,

4、那么,大家有没有兴趣了解一下古代的人是怎么样过元宵节的呢?下面就来学习伟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关于元宵节的青玉案元夕。二:作者介绍(课件展示课文标题)(展示PPT1)师:我们注意屏幕,在学习上一首词时我们已经了解到,“青玉案”是词牌名,“元夕”意思为元宵节之夜,是词的题目。对于作者辛弃疾我们应该不陌生了。大家能用一两个词概括你所知道的辛弃疾吗?生1:性情豪放生2:爱国生3:才比苏轼师:看来大家对他的评价还是不错的。为了更好地学习诗歌,我们再来看看作者的介绍。(课件展示)(展示PPT2、PPT3)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

5、英雄。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豪放词风和婉约词风并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了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批判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政策,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三、朗读体会师:下面大家先用3分钟时候自由朗读整首词。圈出你认为比较重点的字、词或句子。(学生读得很认真,3分钟过)师:找几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一遍。生1读。师:字音读得比较很准确,但是后面部分感情再顿挫一些更好。生2读得挺好,语速也适中。生3很大声地诵读,还配上动作。师:很不错,这几位同学都读得各有特点。朗读古代诗词特别要注意节奏、字词的表现力和情感的抒发。下面大家一起来朗读一遍。(同学们读,比较整齐

6、,特别是后阕情感表现得挺好)四、研读感知一师:这是一首与元宵节夜晚有关的作品。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在这么一个欢庆的夜晚里,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热闹景象?哪些语句有具体的描写?(学生大声讨论,发言)生1:上阕有句子写到了夜景十分美。比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就写到了很多灯火。师:多得用什么来形容?生1:花千树。师:也就是千树花都开了这么多,这样就写出了生1:灯会的壮观,灯火灿烂,烟花满天。师:这句词我们感到很熟悉,那是因为它化用了谁的什么句子?学生一起答: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师:很好。那还有其他句子吗?生2:“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里既写了夜里的场面还描写出

7、人的活动。有人吹萧,箫声悠扬;明月清光在流转,整夜里鱼龙灯盏随风飘舞。应该是很繁华、热闹的情景。师:说得非常好。大家再找找看,还写了哪些尽情狂欢闹元宵的景象?生3:我觉得“宝马雕车香满路”也是。这句写了观众很多,前来看花灯的人,男的骑着高头大马,女的乘着雕花豪华车,男男女女都衣服熏了香,怀里揣着香袋,过路的人多了,连路也是香的。光看课文也觉得场面好热闹。生4:“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也是。师:你用你的话来描述一下这样的场景好吧?生4:女孩子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师:哈,怎么漂亮法呢?生4:头戴蛾儿、雪柳,身穿金黄色丝缕,在灯光照耀下,银光闪闪,金光铄铄。师:除了漂亮之外还有什么吗?生5:

8、她们成群结队,一路欢声笑语,巧笑盈盈,幽香四溢地从人们身旁走过。师:大家都讲得非常精彩。现在老师总结一下刚刚那个问题的要点。词的很多语句写出了元宵节的夜晚,热闹非凡,男男女女都在节日中尽情地欢乐。那么,在大家都在欢乐时候,我们的作者却是独特的,他,到底在干什么呢?我们接着看下面的内容。五、研读感知二师:大家先把最后三句话有感情的朗诵一遍,然后自主和合作找出一下问题的答案。(展示PPT4)1:作者寻的是谁?2:他寻的是怎么样一个人?3:他为什么要寻这样一个人,这么个“他”还有寓意吗?(生读,然后活跃地讨论)师:我们通过语句,很容易就知道作者要寻的是生:“那人”。师:没错。那人是作者在哪里寻到的?

9、生1:灯火阑珊处。师:“灯火阑珊”应该怎么理解?生1:灯火很少吧,而且应该是在人群稀疏的地方。师:好。那么我们可以从文中找到什么样的人和他对比呢?生2:前面那些骑着高头大马,乘着雕花豪华车,衣服熏了香的俗气男女。师:呵,你认为他们是俗气的。生2:是。因为他们太爱好这些虚荣的东西。后文说那些女子戴着蛾儿、雪柳,身上穿着金黄色的丝缕也是这意思。师:很好。我们从你的话当中已经看到了一个很可贵的信息,繁华中的男女是俗气的,而作者要寻找的“那人”却是超俗的。这样的艺术手法我们可以称作为什么?生3:衬托。师:对了,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

10、。现在大家注意屏幕,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他”指的是什么人?男的还是女的呢?这个“他”还有什么寓意吗?大家刚才如果讨论完整了可以主动站起来说说看。生4:我觉得“他”应该是个女子,而且是个很美的让作者心动的女子。不然作者为什么会“寻他千百度”呢?师:大家都同意吗?(有人说不,有人说同意)生5:如果单纯地写女子,又不免俗气了。我觉得应该还有其他含义的。师:(及时地问他)你认为还有什么含义呢?生5:还不知道。(其他学生笑)师:哪位同学能试着说一下?生6:古代的人说“士为知己者死”,我觉得能让作者寻上千百遍的,除了心爱的女子外,还可以是志同道合的人,也就是知己吧。男人很重视朋友的。(其他学生

11、笑)师:很有见地。要真正了解“他”是谁,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文字。(展示PPT5)(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作者寻找着知音。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师:有没有这个真实的“那人”存在呢?我们只能猜测,与其说有这个人,不如说这也是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

12、污的自我写照。所以说这个“他”如果是作者的意中人,也可以是自甘寂寞、不同流合污的作者的知音,也能看作作者理想品格的化身。这种手法叫做“托寓”。六、拓展迁移师:本文有几句千古名句,大家都知道吧?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师:没错。我们应该都熟知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也是名句。巧的是它也和元宵节有关。下面我们来看这首词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展示PPT6)生查子元夕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探讨目的:(1)用你的阅读古诗的经验和能力解读、鉴赏这首词。(2)比较两首词抒发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学生自

13、主讨论3-4分钟,然后发言)生1:写出了见不到情人的痛苦。生2:写到他去年与情人相会的甜蜜,元宵佳节却见不到她。师:恩,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更加的痛苦。生3:还写了去年花市,和课文一样有情景描写。师:写到怎么样的花市呢?生3:花市的灯像白天一样亮。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生3:那时侯正是他们约会的好时机。(其他生笑)师:这两句话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柔情密意溢于言表啊。还有同学想说说吗?生4:下阕写了“今年元夜”的情景。师:哎,很好。“今年元夜”的情景和去年有什么不一样呢?生4:“月与灯依旧”是说闹市佳节良宵与去年一样,景物依旧。师:但是我们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14、。生5:所以后文就说“不见去年人”嘛。师:物是人非啊,真是替作者感到伤心。这么美好的日子,却见不着自己心爱的人啊。作者当时是什么感受呢?生6:泪满春衫袖。师:这句话应该注意一个字生:满!师:没错,一个满字,将感伤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家都把这首词理解的很好。现在我来总结一下。(展示PPT7)(这是首相思词,写去年与情人相会的甜蜜与今日不见情人的痛苦,明白如话,饶有韵味。词的上阕写“去年元夜”的事情,花市的灯像白天一样亮,不但是观灯赏月的好时节,也给恋爱的青年男女以良好的时机,在灯火阑珊处秘密相会。“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二句言有尽而意无穷。柔情密意溢于言表。下阕写“今年元夜”的情景。“月与灯依旧

15、”,虽然只举月与灯,实际应包括二三句的花和柳,是说闹市佳节良宵与去年一样,景物依旧。下一句“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表情极明显,一个“满”字,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淋漓尽致。)师:同样的一个节日,在作品中表现的东西不同,也就从不同角度打动着我们。课文的最后我们通过投影来复习一下辛弃疾的一些名句。(展示PPT8)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乡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我见青

16、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沁园春师: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这节课能真正取得一些收获。下面大家以再次朗读课文作为结束。七:布置作业(展示PPT9)1.背诵默写青玉案元夕。2.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间词话)请你结合具体的人事谈谈自己对王说的理解。3以中国某一传统节日为题材,写一段300左右的抒情文字。附:课堂板书(PPT10)灯火辉煌,烟花怒放元热闹狂欢之所-车水马龙歌舞欢腾盛妆艳服,欢声笑语(反衬)灯火阑珊之处-那人不幕荣华,甘守寂寞

17、夕(托寓)理想人格的化身教学反思:本节课课堂气氛挺好,学生朗读、讨论、发言也比较积极。个人认为做得比较满意的是:(1)通过元宵节的故事引入课堂虽然老套,但课文是和节日有关,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致有提高;(2)教师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可以逐步深入,问题设置也比较合理,不会让学生无从下手;(3)在研读课文时能抓住重点难点分析;(4)和学生互动的环节也教多。个人认为存在明显不足的是:(1)反衬手法和托寓手法没有展开学习,学生只浅浅理解,如果可以通过其他两三句诗词加深印象更好;(2)拓展迁移部分,第一个问题“用你的阅读古诗的经验和能力解读、鉴赏这首词”解决的比较好,在“比较两首词抒发的不同的思想感情”方面缺漏很大,没有在鉴赏结束时和课文做一个较完整的比较。此实录曾获市二等奖,但个人认为还有很多地方是不够的,所以上传到这里来,让大家提出宝贵意见。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