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课时作业: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含解析.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321811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课时作业: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高考历史课时作业: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高考历史课时作业: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高考历史课时作业: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高考历史课时作业: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课时作业: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课时作业: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含解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历史备考资料(精校版)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这反映了当时()A“百家争鸣”的结束B思想兼容的走向C国家统一的实现D各种学派的诘难解析:“百家争鸣”的结束是在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故A项错误;吕氏春秋为杂家的代表著作,根据材料“收录了各家学说”能够体现各家思想兼容的特点,故B项正确;国家统一的标志为秦朝的建立,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各学派之间的斗争,故D项错误。答案:B2经史子集,泛指我国古代典籍。新唐书载:

2、“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下列属于“经”部的是()A道德经B楚辞C汉书D中庸解析: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诗词汇编。泛指我国古代典籍。道德经是子部,故A项错误;楚辞是文集,故B项错误;汉书属于史书,故C项错误;中庸是四书之一,是儒学经典著作,故D项正确。答案:D3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一时期()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

3、崛起,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与题干中“突出人的地位”“强调民的作用”相符合,故A项正确。答案:A4(2017蚌埠市高三质检)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社会秩序B强化中央集权C构建平等社会D缓和诸侯纷争解析: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确立的,先秦谈不上“强化”,故B项错误;孔子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平等社会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

4、有出现缓和诸侯纷争的意思,故D项错误。答案:A5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B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D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解析:材料“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可知主张用战争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材料“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

5、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可知孔子反对的缘由是维护贵贱的等级秩序,故B项错误;以礼乐教化百姓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故C项错误;孔子反对赵氏、鲁国季氏、田氏旨在维护落后的宗法等级秩序,反对社会变革,故D项正确。答案:D6(2017潍坊市高三模拟)史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材料表明()A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颇有渊源B西汉初期统治者“尊儒尚法”C韩非子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D道家思想是诸子百家思想源头解析:材料“韩子引绳

6、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表明法家思想源于道家,故A项正确;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黄老学说”,用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治国,故B项错误;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不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得出法家思想源于道家思想,但道家思想是诸子百家思想源头,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答案:A7秦汉时期,谶纬神学(一种宗教神学色彩的理论)一度流行。在董仲舒看来,自然界的许多现象皆与社会政治有关,所谓“王者将兴,必有符谶”。董仲舒的这一思想()A有助于儒学走上正统地位B论证了天人感应的合理性C决定了后世儒学的发展趋势D背离孔孟学说为士儒所不齿解析:董仲舒借用谶纬神学改造儒

7、家思想,使之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从而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走上正统地位,故A项正确。答案:A8秦汉以来,灾后君主自谴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粗略统计,两汉君主灾后下达的自谴诏书计有30余次,而唐代则达到130多次。直至清代康熙时依旧因为天旱而自责不已。君主自谴的主要意图是()A宣扬“天人感应”的理论B强化君主专制制度C加强对臣民的社会教化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解析:君主自谴符合“天人感应”的理论,但其主要意图不是宣扬这一理论,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反映出君权与相权矛盾,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君主自谴与社会教化无关,故C项错误;君主自谴主要意图是宣扬

8、自己天子的地位,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故D项正确。答案:D9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其相同点是()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B禁绝其他思想学派C激起社会强烈反抗D解决意识形态问题解析:A项与秦代“焚书坑儒”不符,C项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秦代和汉代都没有禁绝其他思想学派,B项不符合史实,A、B、C三项错误。秦代“焚书坑儒”旨在消除法家以外的各家学说,统一人民的思想以便维护自己的统治;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希望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二者都是为了加强思想领域的控制,故D项正确。答案:D10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立太学

9、,置儒家的五经博士,后又为之置弟子员,使之成为政府设立的最高学府,学习经学成为入仕的正式途径。由此可知汉代()A诸子百家的成分发生了新的变化B原始的民主思想彻底消失C知识分子的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D孟子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解析:材料并不能看出诸子百家的成分发生变化,故A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原始民主思想彻底消失,而仅仅是统治者对思想的控制加强,是一种文化专制的表现,故B项错误;在中央设立太学,学习经学成为入仕的重要途径,必然加强了儒学对知识分子的吸引力,从而改变了知识分子的构成,故C项正确;孟子的地位发生变化,地位上升是在宋朝宋明理学之后,故D项错误。答案:C11原始儒家的君臣关

10、系是以“义合”,所谓“从道不从君”,但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封侯拜相”的儒生公孙弘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史记载:“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反映了()A儒学在民间成为“显学”B公孙弘并非真儒者C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解析:根据材料“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可知, 公孙弘已与原始儒学“义合”“从道不从君”的主张有所改变,肯定君主的权威,与法家主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所类似,公孙弘“白衣为天子三公”,受到学士追捧,可见儒家逐渐走上了政治化的道路,故C项正确。答案:C12(201

11、7安庆市高三模拟)汉代谶纬迷信盛行。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祸福、治乱兴衰;纬是用宗教迷信的观点来解释儒家经典。这种现象的出现()A反映统治的没落B与新儒学紧密相关C遭到统治者的禁止D导致西汉的覆亡解析:根据材料“纬是用宗教迷信的观点来解释儒家经典”可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具有封建神学色彩,故B项正确。答案:B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初儒生)即便对先秦儒家所追求的那个浪漫柔情的美好世界同样地执着,如果不想被历史和现实无情

12、地抛弃,他也不得不清醒地面对眼前冷酷的事实既然不能改变世界,那就只有改变世界观。毛圣泰、申波王道政治境域下的融合董仲舒对儒学的法家化改造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宜少近古,限民

13、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夫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春秋繁露等材料三董仲舒开启了儒家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儒家有什么不足?(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中哪些继承了先秦的儒家思想。在哪些方面发展了儒家思想?在此

14、基础上概括指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12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产生的影响。(6分)(4)综合上述材料,儒家思想在先秦和汉代的不同地位说明了什么?(4分)解析:(1)根据材料“如果不想被历史和现实无情地抛弃,他也不得不清醒地面对眼前冷酷的事实既然不能改变世界,那就只有改变世界观”说明儒学与现实不适应。(2)第一小问,“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夫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说明董仲舒的思想继承了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第二小问,“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

15、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体现了神化皇权和天人感应;第三小问,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外儒内法和神学倾向回答。(3)材料“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体现了其奉为正统,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体现了有利于大一统、中央集权,“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体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心理特征的形成。(4)从儒学在不同时代的变化可以看出思想要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答案:(1)脱离现实。(2)继承:民本、仁政。发展:神化皇权、天人感应。特点:外儒内法、神学倾向。(3

16、)影响:有利于大一统、中央集权;奉为正统,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利于中华民族心理特征的形成。(4)思想要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材料甲“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乙“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17、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伏尔泰丙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毛泽东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解析:根据材料中甲“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材料中乙“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材料中丙“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得出强调孔子的道德观。根据材料中甲“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材料

18、中乙“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材料中丙“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讲的孔子的法律观。在评论中,通过对材料的解读不难看出,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辩证的论述。 答案: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史料解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历史评价: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的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是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的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示例二: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史料解释: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历史评价:孔子看到了的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