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选修部分非选择题:(3)及答案 含解析.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322015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选修部分非选择题:(3)及答案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选修部分非选择题:(3)及答案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选修部分非选择题:(3)及答案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选修部分非选择题:(3)及答案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选修部分非选择题:(3)及答案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选修部分非选择题:(3)及答案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选修部分非选择题:(3)及答案 含解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历史备考资料(精校版)高考历史选修部分非选择题(3)及答案1(2018梅州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据通典载:“秦自孝公纳商鞅策,富国强兵为务,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注意按照职务分类,选拔那些能够胜任该项工作的人来担任此职。秦内史杂律规定“除佐必当壮以上”。刘邦进入壮年,才试为亭长;秦汉时的博士限年五十以上。为吏之道提出的处理君臣上下关系的总原则是:“为君则怀,为臣则忠。”并将“君怀臣忠”视作为政的根本。秦始皇在巡游全国各地所立的记功刻石上,就曾留下不少要求臣民效忠于皇帝的说教。秦除吏律有多处规定,不得以“废官”为吏,不得任刑徒和未决犯为吏等。摘编自黄崇岳中国历朝行政管理(1

2、)根据材料,概括秦朝官吏选拔入仕的条件。(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前代相比,秦朝选拔官吏的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这一变化有什么积极作用。(7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秦自孝公纳商鞅策,富国强兵为务,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注意按照职务分类,选拔那些能够胜任该项工作的人来担任此职”“刘邦进入壮年,才试为亭长;秦汉时的博士限年五十以上”“为君则怀,为臣则忠”“秦除吏律有多处规定,不得以废官为吏,不得任刑徒和未决犯为吏等”归纳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之前的世袭转变为秦朝的官僚政治,即以血缘关系为主转变为以才干和品行为主;第二小问作

3、用,从该变化对于打破特权贵族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及提高行政效率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回答。答案:(1)条件:耕战优异;品行端正,未被处分或判刑;效忠皇帝;才能可胜任;有一定的年龄限制。(2)变化:由以血缘关系为主转变为以才干、品行等为主(或由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作用:打破贵族特权垄断,扩大统治基础;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2(2018昆明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01年,慈禧太后为大势所趋不得不颁布上谕:从第二年起,乡、会试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第三场,考四书义二篇、五经一篇。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与康有

4、为的方案如出一辙。1905年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成思千年科举的崩塌材料二没有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1911年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辛亥革命。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度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许纪霖废科举引发20世纪中国大变局(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改革的历史背景。(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材料二的观点。(6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乡、会试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

5、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得出考试内容中西结合;根据材料一“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得出考试形式废除八股;根据材料一“1905年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得出改革逐步推进直至废除科举制。第二小问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外部民族危机的严重、内部革命形势的发展、戊戌变法的推动、科举制自身的弊端等角度进行作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二“没有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1911年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辛亥革命”得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引发了辛亥革命。第二小问评价,此观点是片面的,一方面要肯定科举制对辛亥革命的作用,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分析辛亥革命爆发是社会矛盾的产物。

6、答案:(1)特点:考试内容中西结合;考试形式废除八股;改革逐步推进直至废除科举制。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阶级矛盾激化,国内革命形势发展迅猛;戊戌变法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已无法应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2)观点:清末废除科举制引发了辛亥革命。简评:观点片面。废除科举制引发知识分子前途危机,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革命的到来。但该观点未能从本质上认识到辛亥革命爆发是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3(2018河南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期间,协约国获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成功地利用了宣传战这一重要手段。英国一份刊物上的诗歌写道:“同胞们,为响

7、应光荣的号召而必须投入的伟大战斗中至少要认清你们是为正义而战争。”美国在参战决议通过一星期后,设立由乔治克里尔领导的宣传委员会,用骇人的笔调描绘德军的威胁,说“他们是企图掠夺欧洲并将统治扩及西半球的匈奴人”。英国作家日利别尔特帕尔克尔领导的在美国的英国宣传点,无偿地向三百多家美国报刊提供亲英文章和材料。协约国对中立国的宣传,是从中立国的文化传统和民众心理着手,用渲染和夸大的手法来宣传德国的暴行。协约国对德国士兵的宣传主要采取空投散发传单的方式,其内容主要是将战争的进展情况告诉德军。1917年,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表了“贝尔福宣言”,支持建立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动摇了德国境内犹太人对德国的忠诚,同

8、时也使其他国家的犹太人起来援助协约国。摘编自顾国梅、朱静华的试论一战中的宣传战(1)根据材料,概括协约国宣传战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协约国的宣传战在一战中发挥的作用。(7分)解析:第(1)问,从“美国在参战决议通过一星期后,设立由乔治克里尔领导的宣传委员会,用骇人的笔调描绘德军的威胁”可以得出成立专门的宣传机构以及部分宣传采用了渲染和夸大的手法;从“英国作家日利别尔特帕尔克尔领导的在美国的英国宣传点”可以得出有杰出的领导和作家参与宣传;从整体来看,宣传对象、形式和方式多样化。第(2)问从“协约国获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成功地利用了宣传战这一重要手段”可以得出为战争的胜

9、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从“动摇了德国境内犹太人对德国的忠诚,同时也使其他国家的犹太人起来援助协约国”可以得出瓦解了同盟国的士气和离间了同盟国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调动了本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战争热情;争取到了中立方的同情与支持。答案:(1)特点:成立专门的宣传机构;有杰出的领导和作家参与宣传;部分宣传采用了渲染和夸大的手法;宣传对象、形式和方式多样化。(2)争取到了中立方的同情与支持;瓦解了同盟国的士气和离间了同盟国之间的关系;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4(2018重庆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斯大林格勒之战,英美报纸比之为凡尔登战役,“红色凡尔登”之名已传遍世界。这个比拟并不适当。

10、今天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比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凡尔登来,有性质的不同。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后,则形势将和去年完全两样。一方面苏联将举行极大规模的第二个冬季反攻,英美对第二条战线的开辟将无可拖延(虽然具体时间仍不能计算),欧洲人民也将准备着起义响应。另一方面,德国及其欧洲伙伴再也无力举行大规模的攻势了,希特勒只好把整个方针转入战略防御。斯大林格勒一战将停止法西斯的进攻,这一战是带着决定性的。这种决定性,是关系于整个世界战争的。摘编自毛泽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格勒之战与凡尔登战役的性质有什么不同。(6分)(2)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带着决定性的”,“是关系于整个世

11、界战争的”?(9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两次世界大战。第(1)问,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性质进行说明。第(2)问,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对苏德战局和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说明。答案:(1)凡尔登战役是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间非正义的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期间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2)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以来法西斯德国遭遇的最严重的失败,它不仅终结了德国军队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促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从世界范围看,斯大林格勒战役巩固并扩大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震撼了整个法西斯德国,动摇了仆从国对它的信任,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2、的伟大转折点。5(2018 湖北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朝鲜战争的爆发对于中国来说,是不情愿的事情。但战争已经爆发了,中国就面临是支持还是不支持的选择,毛泽东选择了支持。 一个问题就是他要对社会主义阵营负责,因为1949年刘少奇去莫斯科的时候,当时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有过一个分工。斯大林说以后欧洲的事情、欧洲的革命是苏联共产党来管,亚洲的革命、东方的革命就由中国共产党来管。 复兴之路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朝鲜战争的爆发对于中国是不情愿的事情”?(8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选择支持的原因。(7分)解析:第(1)问,朝鲜战争发生在1950年,结合

13、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内环境以及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争,渴望和平;战争的爆发意味着跟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美国抗衡,综合国力相差悬殊,要付出巨大牺牲等来回答。 第(2)问,结合新中国建立初期外交方针、维护亚洲地区和平、保证国内和平稳定、巩固中苏联盟、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等角度回答。答案:(1)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国内还有国民党残余势力,台湾问题没有解决,还有部分领土尚未解放;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争,渴望和平安定的国内国际环境;战争的爆发意味着跟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美国抗衡,综合国力相差悬殊,要付出巨大牺牲。(2)中国采取了一边倒战略,倒向了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出于意识形态的

14、考虑要对社会主义阵营负责;参加朝鲜战争有利于维护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遏制美帝国主义的扩张;参加朝鲜战争能够保证国内和平稳定,为经济的恢复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巩固中苏联盟;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有利于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6(2018临沂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司马昭是西晋王朝的开创者之一,是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公元260年,魏帝曹髦率宫人三百余人讨伐司马昭,司马昭马上派兵镇压,其手下将领成济将曹髦刺死,后来司马昭以“大逆不道”罪诛杀成济一族。后人多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带有贬义色彩的评语来评价他。公元264年司马昭平定蜀国,采取措施进行

15、治理。他下令“特赦益州士民,复除租赋之半五年”,缓解百姓的困境,如果迁到中原地区的,官府供给二年的粮食。为了防范蜀汉政府的残余势力在益州东山再起,司马昭把蜀汉政权中非益州籍的文武官吏,全部召回到中原地区,赐以官职,有的还赐以爵位。为了争取益州地主集团的归附,司马昭对蜀主刘禅采取了安抚笼络政策,使其在政治和经济上得到了较好的待遇。司马昭死后,280年西晋完成统一。摘编自朱子彦论司马昭等(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后人多以贬义色彩的评语评价司马昭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司马昭治理蜀地的措施及作用。(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司马昭马上派兵镇压,其手下将领成济将曹

16、髦刺死,后来司马昭以大逆不道罪诛杀成济一族”得出司马昭弑君篡位,玩弄权术阴谋;另一方面从“大逆不道”之词可以看出,后人受正统历史观(站在曹魏政权的立场评说)的影响,本身评价缺乏辩证的认知。第(2)问的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他下令特赦益州士民,复除租赋之半五年,缓解百姓的困境,如果迁到中原地区的,官府供给二年的粮食”得出减免百姓租税,鼓励百姓内迁;根据材料“为了防范蜀汉政府的残余势力在益州东山再起为了争取益州地主集团的归附”得出削弱蜀汉残余势力,安抚笼络益州地主集团。第二小问作用,减免租税,得出减轻人民的负担,并能够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通过“削弱蜀汉残余势力;安抚笼络益州地主集团”得出有利于稳

17、固统治,促进西晋实现国家的统一。答案:(1)司马昭弑君篡位,玩弄权术阴谋;后人受正统历史观的影响,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带有感情色彩,未能全面、辩证的看问题。(2)措施:减免百姓租税;鼓励百姓内迁;削弱蜀汉残余势力;安抚笼络益州地主集团。作用: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促进蜀地经济发展;稳固了统治;为西晋统一奠定基础。7(2018 新乡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毛泽东酷爱走动,全国各地都喜欢去看看,但不喜欢出国。他一生只出过两次国,都是去苏联。第一次是在1949年12月。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开始后仅两个小时,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贺电就发到了中南海。两个月后,新中国主席毛

18、泽东决定亲赴莫斯科访问。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商谈废除不平等的中苏旧约,签订新约,寻求苏联经济和技术援助; 同时祝贺斯大林七十寿辰。此次出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正式出访。第二次是在1957年11月,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出访莫斯科,主要是参加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大会,简称为莫斯科会议。因为在赫鲁晓夫主持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发表了谴责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个报告泄露之后,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引起了思想的混乱。所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互相交换意见,认为有必要召开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会议,对一些重大问题统一思想。这两次出访的目的地虽然相同,但出访过程、所受待遇却截然不同。(1

1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毛泽东两次出访苏联时的国内外环境。(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两次出访活动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解析:第(1)问,毛泽东第一次出访苏联(1949年12月)的背景,从两极格局下西方国家的敌视,以及新中国面临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两个方面分析;毛泽东第二次出访苏联(1957年11月)的背景,从西方国家继续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以及国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与失误等方面分析。 第(2)问,两次出访活动,外交上巩固了中苏关系,同时应对了西方国家的封锁与挑战,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也推动了国内经济建设的发展。答案:(1)环境:第一次:新中国刚刚成立,国际上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国内新政权还不够巩固,经济恢复和发展任务繁重,百废待兴。第二次:国际上仍然遭到西方国家封锁,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分歧逐渐扩大,国内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左”倾思想抬头。(2)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中苏关系,保障我国的国家安全,应对西方国家的封锁与挑战,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有利于促使我国走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