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通史版大试题:板块五 世界现代史 专题综合检测12 含解析.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322033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通史版大试题:板块五 世界现代史 专题综合检测12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高考历史通史版大试题:板块五 世界现代史 专题综合检测12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高考历史通史版大试题:板块五 世界现代史 专题综合检测12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高考历史通史版大试题:板块五 世界现代史 专题综合检测12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高考历史通史版大试题:板块五 世界现代史 专题综合检测12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通史版大试题:板块五 世界现代史 专题综合检测12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通史版大试题:板块五 世界现代史 专题综合检测12 含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历史备考资料(精校版)专题综合检测(十二)单独成册(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河北张家口模拟)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苏俄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反映了农民的不满;农民不满的原因是战时共产

2、主义政策中实行余粮收集制对农民的剥夺,损害了农民的利益,D项正确。材料强调农民暴动,而不是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排除A。不是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而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排除B。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发生农民暴动,排除C。所以选D。2(2017黑龙江大庆三模)1925年苏联确定工业化的方针后,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粮食供应越来越困难,工业资金也愈发紧张。为了保障战略的实施,苏联采取的主要政策是()A实行农业集体化B提高出口创汇额度C大力发展轻工业 D追求提高农业产量解析:选A。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解决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粮食、资金困难,1929年

3、苏联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故A正确,B、C、D错误。3(2017安徽江淮十校联考)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指出:“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剪刀差,使它一年一年地接近起来从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这一表述的主要意图是()A强调苏联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紧迫性B强调不均衡发展轻重工业、农业的迫切性C指出推行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D说明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正确性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看,斯大林认为,应优先发展工业,最后均衡发展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故B项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时期的特殊政策,从材料中苏

4、联希望发展工业可知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推行农业集体化,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旨在强调发展工业、农业的次序和节奏,故D项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4(2017山西晋中名校联考)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粮食产量一直在2亿吨左右徘徊,19841986年,农产品产量平均增长速度为2.6%,而19871989年下降为1.5%。19861989年,进口粮食1.37亿吨,年均进口量为3430万吨。材料表明()A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重工业B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延续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D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未达预期解析:选D。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材料只涉及农业,与工业无关,故A项错

5、误;戈尔巴乔夫改革冲破了“斯大林模式”,不是其延续,故B、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并没有带来粮食产量的增加,未达到改革预期,故D项正确。5(2017湖北黄冈调研)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说:“1929年危机之后,政府的大财政都变成常态了凯恩斯主义现在比较流行,已摧毁了很多国家潜在增长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这可能是个不幸的事情。”张军认为凯恩斯主义()A遭到众多国家的抵制B刺激经济具有时效性C对经济发展的危害性 D损害后发国家的利益解析:选B。根据“大财政都变成常态了”可知是凯恩斯主义的流行,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摧毁了很多国家潜在增长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这可能是个不幸的事情”可知

6、,各国形成对凯恩斯主义的依赖,从而丧失了自主判断的能力,说明凯恩斯主义也只能一定的时期有效,如果长期依赖,也不会有好的结果,故B项正确;从材料可知经济思想是具有时效性,只能在某一个时候有效,但也不能一律说有危害,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凯恩斯主义在所有国家均有失效,已经失去了当初的功能,没有区分先发还是后发国家,故D项错误。6(2017河南洛阳模拟)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

7、。这反映了()A欧洲经济一体化成效显著B战后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明显C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丧失D欧日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对美共同施压,日欧对美施压成功,表明世界朝多极化方向迈进,故选B项。 7(2017河北石家庄高三联考)从1933年起,美国逐步扩大免税品的范围,应税品在进口贸易中的比重开始下降,到1936年降至大萧条前的水平。这表明()A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发展B贸易保护主义盛行C进出口贸易平衡得到保障D经济自由主义强化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美国扩大免税品的范围,导致大量的产品进口,冲击了应税品的进口,说明罗斯福新政中对外贸易日益自由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是

8、促进贸易自由发展,不是贸易保护主义,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进出口的平衡问题,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主要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是经济自由主义强化,故D项错误,故选A项。8(2017河南郑州一模)1931年9、10月间,各国央行大量抛售美元资产,囤积黄金,出现了海外挤兑风潮,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将再贴现率提高到3.5%,虽然阻止了黄金外流,却加大了美国银行的倒闭风险,仅10月份就有522家商业银行关门。各国银行的行为最终促使美国()A恢复银行信用 B主动货币贬值C放弃金本位制 D扩权美国央行解析:选C。根据材料文字“各国央行大量抛售美元资产,囤积黄金,出现了海外挤兑风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国银行

9、的行为最终促使美国放弃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A、B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9(2017湖南常德一模)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因为全国工业复兴法授予联邦政府管理州内贸易等权力违宪宣布该法无效;1937年,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的劳资关系,否定了琼斯劳克林钢铁公司对全国劳工关系法侵犯各州权力的控诉。这一变化反映出()A政治经济的发展导致司法解释的变化B分权制衡机制削弱了新政的实际效果C罗斯福新政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联邦行政权力扩张影响司法公正判决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国工业复兴法

10、中就涉及劳资关系,而“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因为全国工业复兴法授予联邦政府管理州内贸易等权力违宪宣布该法无效”,到“1937年,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的劳资关系”,这说明司法解释上的变化,而这一解释上的变化归根结底是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10(2017四川雅安三诊考试)“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历了从凯恩斯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演化,中国经历了由照搬苏联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改革。这表明()A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逐渐减少B企业国有化成为变革的重要内容C经济危机是推动体制变革的重要原因D各国经济发展模

11、式趋向一致解析:选A。“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从凯恩斯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演化”,体现的是经济政策的调整,是要把宏观调控与市场体制相结合,中国的“由照搬苏联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改革”也体现了在经济发展中将宏观调控与市场体制相结合,即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减少,A项正确;“企业国有化”、“经济危机”材料都不能体现,B、C两项均排除;D项表述欠妥,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措施、采取的政策等可以相互借鉴,但每个国家发展经济都应该从自己的国情出发,不可能千篇一律,模式一致,排除。11(2017湖南益阳调研)福利国家在20世纪下半叶成了西欧社会的时代精神和基本制度。英国于19

12、48年率先建成福利国家,之后西欧其他各国纷纷效仿,再之后西欧国家的福利制度又受到欧洲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推崇。这说明福利国家()A能够刺激社会成员的积极性B不存在弊端,不需要调整C覆盖面虽广但高收入阶层受惠多D是国家调控资本主义的重要手段解析:选D。本题考查福利国家制度。结合所学可知,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结合所学可知,福利国家是存在弊端的,故B项错误;高收入阶层受惠多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意思是英国率先建成福利国家,受到了西欧其他国家效仿、欧洲其他国家推崇,说明福利制度是国家调控资本主义的重要手段,故D项正确。12(2017湖南益阳第一次检测)20世纪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

13、“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下列主张与该观点一致的是()A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B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距C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D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解析:选C。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材料中的“抗生素”指的是国家的干预,材料中经济学家倡导减少国家干预,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正是国家加强干预的表现,与题意相反,错误;C项体现政府减少干预,符合题意;D项也是国家加强干预的表现,故错误。二、非选择题(第

14、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2017湖北荆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1年3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同年,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

15、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摘编自王斯德等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材料二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政府与有关农场主个别签订自愿缩减耕地面积的合同,停耕的土地作为国家的租地,付给农场主租金;停耕地部分所减少的产量,由政府付给农场主货币作为补偿。政府通过同农产品加工商签订销售协议,并以19101914年的工农产品价格水平(称为平价)作为

16、农产品支持价格的标准,以维护农产品价格。据统计,19321935年,美国政府直接拨款支付给农场主的费用高达15亿美元,政府同时缩减了数千万英亩耕地。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对苏俄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10分)解析:(1)影响,据材料一中“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等信息即可得出答案。(2)第一小问相同点,据材料一中的“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

17、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和材料二中的“政府与有关农场主个别签订自愿缩减耕地面积的合同由政府付给农场主货币作为补偿”等信息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不同点,需要从目的、手段和性质等角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来回答。答案:(1)影响:减轻农民负担,给予农民一定的土地使用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允许土地转让和雇佣劳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集约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加强工农业生产联系,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互动,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2)相同点:都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注重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协调发展;都有效缓解了农业生产危机。(回答出其中两点即可)不同点

18、:背景和目的不同:前者是基于粮食产量不足,目的在于增加粮食生产;后者是因为粮食生产相对过剩,目的在于压缩生产规模,稳定农产品价格。手段不同:前者主要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引导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后者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和财政支持,干预生产规模和产品价格。性质不同:前者维护小农经济的利益,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巩固了工人阶级政权;后者维护大农场主的利益,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维护了资产阶级统治。14(2017广东广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或者这种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恩格斯论

19、历史规律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行动的目的与结果”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20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等,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结合教材主干知识进行论述的能力。首先,根据材料中的文字“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并围绕“行动的目的与结果”主题拟定一个论题;其次,根据所学知识围绕所拟论题概括作答即可。答案:论题:行动的目的与结果的背离19181920年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新生的政权,同时为了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苏维埃政府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打击了国内外敌人,捍卫了苏维埃政权。但战争结束后,这一政策导致了1921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可见,在战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部分实现了预期目标。但战争结束后,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与目的出现了背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