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专题复习训练:板块一综合检测A卷 含答案.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322182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专题复习训练:板块一综合检测A卷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专题复习训练:板块一综合检测A卷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专题复习训练:板块一综合检测A卷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专题复习训练:板块一综合检测A卷 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专题复习训练:板块一综合检测A卷 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专题复习训练:板块一综合检测A卷 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专题复习训练:板块一综合检测A卷 含答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历史备考资料(精校版)板块一综合检测A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届高三武汉八校联考)训约十四条记载:“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A维护家族团结和睦B灌输儒家伦理道德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强化家国一体观念解析:选A根据“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可知族规对于维护家庭和宗族的和谐有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B、C、D三项内容均

2、为间接体现。2中国古代农民的实际负担,并不等同于政府的赋税征课额,历史上赋役历来就有“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的弊病。这一弊病根源于()A专制王权之下法治精神的匮乏B农耕经济时代小农经济的脆弱C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D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解析:选A“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这就说明了古代封建政府并没有一种稳定的赋税标准,而是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缩放性,这从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专制王权之下法治精神的匮乏,故A项正确。3(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后汉书祭祀志载:“尝闻儒言,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据此可知()

3、A五帝时期中国已有成熟文字体系B商周时期监察制度已具备雏形C上古先贤倡导道德教化诚信治民D印玺尚未具备强烈的政治功能解析:选D中国已有成熟文字体系是在商朝,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的监察制度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尝闻儒言,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介绍了印玺的由来,并说明了它的“持信”功能,表明印玺尚未具备强烈的政治功能,故C项错误,D项正确。4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说:“官僚政治是一种特权政治,在特权政治下的政治权力,不是被运用来表达人们的意志,图谋人民的利益,反而是在国家的或国民的名义下被运用于管制人民、奴役人民、以达成权势

4、者自私自利的目的。”他认为官僚政治的本质是()A皇帝享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特权政治B中央高度集权的特权政治C打着“国民幸福”旗号的特权政治D努力为人民谋幸福的政治解析:选C抓住材料“反而是在国家的或国民的名义下被运用于管制人民、奴役人民、以达成权势者自私自利的目的”可知,官僚政治实质上是以国家或者人民利益为名义,随意侵夺人民权益,故C项正确。5(2017邯郸模拟)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这反映出东汉时期()A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监察体系臻于完备C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D选官标准发生

5、变化解析:选C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是当时的社会现象,而不是反映的问题,故A项错误;“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体现监察体系不断完善,“臻于完备”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体现了统治者尊重民意,以民为本,体现了儒家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选官标准,故D项错误。6对秦汉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征,概括较为准确的是()A倾覆与再建辉煌与成熟经世与玄思B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鼎盛与革新C创新与再造传承与新变集成与转型D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经世与玄思解析:选D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

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受到打击,因此这一阶段政治文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物质文明可以概括为恢宏与古朴,如长城、兵马俑等;在精神文明方面,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儒学的正统地位,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魏晋时期玄学开始流行,受到当时士人的追捧,因此这一阶段精神文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经世与玄思。故D项正确。7(2017梅州质检)“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材料反映出()A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发展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C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

7、征解析:选C据材料“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可得,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A、B、D三项内容在材料中均未涉及。8对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有学者认为,从秦到清依次经历郡政阶段、州政阶段、省政阶段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相调适的产物。其中的“州政阶段”主要是指()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解析:选C先秦时期主要实行分封制,地方由封国统治,故A项错误;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属郡政阶段,故B项错误;唐宋时期,州已经成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属州政阶段,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沿袭元以来的行省,属省政阶段,故D项错误。9如以北宋初期

8、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两宋之交的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这种差异容易导致()A纸币贬值加速 B农民税负加重C土地兼并严重 D自然经济解体解析:选C宋代纸币是地方性货币,故A项错误;农民税负状况取决于国家的赋税政策,故B项错误;涉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业会成为获利的重要途径,引发土地兼并,故C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始于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10明末清初,大陆居民特别是福建、广东等地居民大规模迁移台湾,与原住民共同参与当地开发。其影响是()A打击了东印度公司在台残余B开始突破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C推动了台湾经济结构的转型D丰富了中华民

9、族历史发展内涵解析:选D据材料中“福建、广东等地居民大规模迁移台湾,与原住民共同参与当地开发”可知闽粤台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台湾,是有利于丰富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故D项正确。11(2017鹰潭模拟)明万历十五年十月,明朝颁布法律规定:“无论官民之家,有立券用值、工作有年限者,皆以雇工人论;有受值微少、工作止计月日者,仍以凡人论。”可见在现实生活中()A雇主与短期雇工间实现自由雇佣B明朝依然固守着重农抑商的政策C地主与佃户间人身依附关系松弛D国家法律偏重于保护自耕农利益解析:选A根据“受值微少、工作止计月日者,仍以凡人论”可知短期雇工并未被政府列为雇工,而是以平民论处,这说明雇主与短期雇工间可以实现

10、自由雇佣,故A项正确;B、C、D三项内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12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这种现象()A助长了心学空谈心性之风B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C加剧了思想专制和文字狱D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解析:选B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华夏文明的标志,中华民族就以这种儒家的礼义道德和天理人格思想,维系着几千年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明清学者以“礼学”代“理学”,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

11、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材料二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

12、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

13、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15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10分)解析:第(1)问,从丝绸之路的地域范围、贸易内容、贸易对象等方面对比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从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领域概括其影响。第(2)问,对于汉唐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联系所学汉唐时期的社会状况来分析,一般来说从政治、政策、开明程度、经济水平与商人的贡献展开叙述即可。答案:(1)变化:从地域(范围)上看

14、,汉朝丝路从中国出发,主要通向中亚;唐朝丝路覆盖了西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从内容上看,汉代以商业贸易为主;唐代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文化、民俗、政治、军事、手工业工艺等领域。从对象上看,汉代以西域和中亚地区国家为主;唐朝扩大到南亚、西亚等国。(6分)影响: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壮大了唐军实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9分,回答三点即可)(2)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国家重视发展对外(丝路)贸易;古代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与开放包容特性对周边国家地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中外商人对丝路贸易的推动;海陆交

15、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每点2分,共10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都成为首都的次数(部分)今名古都名称定都次数西安镐京、长安9洛阳洛邑、洛阳8北京蓟、中都、大都、京师、北京5南京建业、建康、江宁府、应天府8开封大梁、开封府、东京7安阳殷、邺城5成都成都4杭州杭州、临安2解读材料,围绕“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变迁”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性强。)(12分)解析:第一小问观点,可以从都城的位置变化归纳观点,即我国古代王朝的迁移出现了一个由西向东和由南向北的趋势,也可以从都城选址的因素归纳,即都城的选址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第二小问阐述,如

16、果选择第一个观点,需要结合古代王朝的都城的变化分析,如果选择第二个观点,需要结合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分析。答案:(示例一)观点:我国古代王朝的迁移出现了一个由西向东和由南向北的趋势。(3分)阐述: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天然屏障形成了良好的军事防备优势;隋唐定都长安,但同时兴建洛阳城,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沟通;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宋朝先后定都开封和杭州;明朝定都南京后为制内御外迁都北京。总之,历史上各朝代选择都城,都是根据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和加强边防的需要。(9分)(示例二)观点:古代都城的选址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3分)阐述:政治因素:便于巩固统治,制内御外,如明迁都北京;战乱、少数民族的威胁,如南宋定都杭州;为了促进民族融合,如孝文帝迁都洛阳。经济因素:经济发达、富饶,交通便利。如汉代长安、洛阳。地理因素:凭险可守,便利的交通运输。如隋唐长安、明代南京。所以各朝都城的选定适应了当时形势的变化,对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9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