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4.12苏武传 教案(1) .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323140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2.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4.12苏武传 教案(1)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4.12苏武传 教案(1)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4.12苏武传 教案(1)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4.12苏武传 教案(1)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4.12苏武传 教案(1)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4.12苏武传 教案(1)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4.12苏武传 教案(1) .doc(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4.12苏武传教案(人教版必修4)古人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中国仁人志士千百年来追求的境界。例如,苏武牧羊,风餐露宿,十九年不改初衷;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于是游历名山大川;文天祥誓死不降,名留青史他们执著追求,坚守自己的气节,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宁折不弯,不失为一种豪迈气概,但有许多时候“折”得不当,放弃机会,即使只有一次也意味着永远地失去。宁弯不折,不是无所作为的懦弱,而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明智之举,一种力量的积蓄;不是屈膝胆怯,而是一种新的追求,一种科学的选择。宁弯不折,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岁月增添了动人的色彩。有时退让是为了

2、更好地向前。水是柔韧的,经过了九曲十八弯,却能汇入大海;小草是柔韧的,任风摇动,却可以铺展成万里草原。高山巨岩伟岸雄壮,需要潺潺流水的滋润;雷鸣暴雨能洗涤大地,也有丝丝细雨润物。只有坚硬,没有柔韧,生活的画面就不能完整。坚硬有时让我们失去了不该失去的东西,柔韧有时却让我们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柔韧和坚硬是书写人生的两支笔,交错着写下人生的欢笑与泪滴。柔韧和坚硬共同搭成一架阶梯,只有踏着这架阶梯,才有可能达到追求的高处1字音辨识栘中(y)旄节(mo)缑王(u)煴火(yn) 浞野侯(zhu) 弹劾(h)斧钺(yu) 阏氏(yn)(zh) 且鞮侯(j)(d)於靬王(w)(jin)2通假举要(1)不顾恩

3、义,畔主背亲(“畔”同“叛”)(2)与旃毛并咽之(“旃”同“毡”,毛织的毡毯)(3)去草实而食之(“去”同“弆”,收藏)(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同“无”)(5)信义安所见乎(“见”同“现”)(6)请毕今日之(“”通“欢”)(7)因泣下霑衿(“霑”同“沾”,“衿”同“襟”)(8)与武决去(“决”同“诀”,辞别)3一词多义(1)会(2)当(3)使(4)及(5)始(6)发(7)因(8)以4古今异义(1)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完成(多指事业)。(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3)明年,陵降,不敢求武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4)

4、且陛下春秋高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春季和秋季)。(5)武等实在古义:确实活着。今义:形容词,诚实,不虚假;副词,的确;副词,其实。(6)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古义:指一般财物。今义:供出售的物品。(7)卧起操持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5词类活用(1)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名词作状语)向上(2)得夜见汉使(名词作状语)在夜里(3)天雨雪,武卧啮雪(名词作动词)下(4)羝乳乃得归(名词作动词)生子(5)杖汉节牧羊(名词作动词)拄着(6)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名词作动词)祭祀(7)惠等哭,舆归营(名词作动词)抬,扛(8)因泣下霑衿(动词作名词)眼泪(9)欲因此时降武(动词的使动用法)

5、使投降(10)反欲斗两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11)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辱(12)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去(13)兄弟亲近(形容词作名词)亲近的人(14)空以身膏草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滋润肥美(15)何久自苦如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苦(16)单于壮其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美,钦佩,赞美(17)诚甘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6文言句式(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汉天子是我的长辈啊。(2)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

6、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名词后跟“者”结构)译文:(武帝)就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让他持节出使匈奴,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4)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译文: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5)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为谁”)译文:你还又为谁守节呢?(6)见犯乃死。(被动句,“见”,被动句标志)译文: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7)皆为陛下所成就。(被动句,为所,被动句标志)译文:都是被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我国第一部断代史的编纂者班固班固(3292),宇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人,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

7、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汉初以来,匈奴领袖冒顿单于不断南侵。汉高祖刘邦率部亲征,却在公元前202年被匈奴在白登围困七天七夜。直到汉武帝凭借雄厚的国力,多次对匈奴用兵,经过几次大战役(汉武帝对匈奴的讨伐战争,取得了三次

8、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力量减弱,才解除了汉朝北方农业地区所受到的威胁。由于汉朝国力强盛,早先的和亲政策改为恩威兼施,遂互派使者以示亲善之举,在表面修好的背后,其实质是乘机窥探对方的虚实。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被扣留。汉书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二十九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

9、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赅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史书体例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代表作:资治通鉴。2国别体以国(诸侯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代表作:战国策。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的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4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关于“二十四史”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正史

10、”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后,二十四史便取得了“正统”史书地位。三国时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后来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十个王朝的史书合称。“十史”和前面“三史”合称“十三史”。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了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又增加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

11、也被列入。乾隆四年(1739年)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二十四史”。段解:介绍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段解:张胜参与虞常等人的谋反失败,苏武为不受悔辱,试图以自杀来维护国家的尊严。,“时汉连伐胡”一句有什么作用?提示:这一句交代了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汉和匈奴之间战事不断,关系复杂、紧张,虽有缓和迹象,但在这种情形下出使匈奴有很大的危险性。这一句有什么作用?提示:汉朝与匈奴连年征战,在相互窥探对方军事情况时,互扣对方使节,处于敌对状态。且鞮侯单于即位后,担心汉朝的进攻而主动求和遣送被扣留的使臣。议和只是单于的缓兵之计,苏武此行还是充满凶险。但苏武毅然出行,这就为苏武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埋下了伏笔,

12、也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写缑王、虞常谋反,有何用意?提示:缑王、虞常谋反,苏武在此时出使匈奴,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虞常企图刺杀叛汉降敌,当了匈奴大臣的卫律,他是不是真正的忠于汉朝?提示:虞常准备刺杀卫律,他的出发点只是“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因此,他并不是真正的忠于汉朝。张胜作为副使,有事不向苏武汇报,并私下支持叛乱,你认为他的做法可取吗?提示:这种做法不可取。从国家关系上说,其做法损害了汉朝的信义,使汉朝处于理亏的地位,苏武受牵连也在情理之中了。张胜此举,反映了他什么特点?提示:“恐”而“语”,再现张胜寡智少谋。苏武此举蕴涵了哪些信息?提示:苏武因觉得自己对不起汉朝而想

13、自杀,可见“汉朝”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很重要。他的自杀,是要以死报国。他知道,自己是汉朝使臣,使臣受辱,就是国家受辱。面对突如其来的难题,他首先考虑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立即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重托。“重负国”三字含意很深。不能预先发现并劝阻张胜的错事是一负国;马上要受到敌国的审讯是二负国。这表现了苏武把汉朝的荣誉和尊严看得高于一切。作者写苏武的引刀自刺行为有什么作用?提示:这一行为不仅扭转了外交上的被动局面,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衬托了苏武的节操。作者写张胜的“请降”,苏武的“不动”有何作用?作者:苏武据理力争,不失节;面对威胁,岿然不动,不惧怕。苏武的不亢不卑、视死如归、与投降的张胜形成了鲜明

14、的对比。段解:卫津软硬兼施,威胁、利诱苏武投降,苏武正义凛然地怒斥他。段解: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迫其投降,但苏武在九死一生的环境中仍不忘维护国家尊严。,卫律的“威吓”伎俩失败,又使出了“利诱”的手段。苏武的反应如何?提示:面对利诱,苏武嗤之以鼻,可谓“富贵不能淫”。单于的这种心态说明了什么?提示:单于的这种心态是对苏武忠贞不屈的人格价值的认可。因而苏武越是不投降,单于就越想使他投降。匈奴企图用恶劣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苏武的表现如何?提示:苏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凭借对汉朝的一颗忠心,他顽强地求生,不改志节。苏武在北海牧羊,“杖汉节”“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15、这样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提示:细节描写令人感动,苏武在艰难环境中仍不忘“汉节”,穷困之中更显示出他的节操和正气。写苏武这种艰难的处境,有什么作用?提示: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依然保持对汉朝的忠心,突出了他矢志不渝的高尚品格。李陵“不敢求武”,表明了什么?提示:表明了他投降匈奴后内心的愧疚、自责。这是在对比中突出苏武的形象。李陵劝降苏武时,采取了什么方式?提示:李陵用感情软化的手段企图打动苏武。首先指出苏武的忠义无人能见,汉朝子民看不见,汉朝天子更看不见,诱使苏武放弃志节。李陵的这番话是想达到什么目的?提示:李陵告诉苏武母亲去世、妻子改嫁的消息,又诡称苏武在汉朝的“两女一男”“存亡不可知”(当时苏武

16、的男孩其实并未死亡),他说这番话,是为了使苏武断绝对妻儿的思念之情。李陵说汉武帝法令无常,大臣安危不测,君主寡恩,是想达到什么目的?提示:是想绝其忠君报国之志。怎样理解苏武“愿肝脑涂地”?提示:苏武这样做,是想证明,作为个体,“本无谋”,他是清白的;作为汉使,代表着国家,虽然有个人委屈,君王有过失,但都不是他背叛国家的理由。段解:李陵表明心迹劝降,苏武严词拒绝。段解:苏武终得归汉。,苏武称李陵为“王”,有何用意?提示:苏武用“王”来称呼自己昔日的好友、今日的叛徒,是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认为李陵是王,是叛徒,可耻;自己是汉使,是义士,可敬!作者写李陵发出了“嗟乎,义士”的感叹,有什么作用?提示:

17、说客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动,更衬托出苏武高大的忠义形象。匈奴和汉已经和亲,匈奴为何还要“诡言武死”?提示:尽管已经和亲,但匈奴仰慕苏武的气节,仍幻想苏武归附匈奴,因而不想让苏武回去,所以就“诡言”掩盖真相,想继续扣留苏武。这从侧面表现了苏武的气节。汉与匈奴“和亲”后的现状,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这段记叙表明,虽然两国“和亲”了,但苏武等人归国之路依然是那么的艰难。这句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提示:苏武出使匈奴时正当壮年,而回归汉朝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的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如此坚守信念,确实令人敬佩!幸而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气节,作

18、者的欣慰之感和赞美之情显而易见。苏武传三、最终归汉)1苏武出使前,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如何?他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出使匈奴的?这对后面故事的展开,起了什么作用?_【答案】汉朝与匈奴连年征战,在相互窥探对方军事情况时,互扣对方使节,处于敌对状态。单于即位后,担心汉朝的进攻而主动求和,互遣被扣留使臣。在此种情形下,苏武率使团出使匈奴,担起了议和的重任。但此时匈奴和汉朝的敌对关系并未根本解除,和议只是单于的缓兵之计,苏武此行还是充满凶险,但他仍毅然出行,这就为苏武被扣留匈奴十九年埋下了伏笔,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做好了铺垫。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来,这是否矛盾?_【答案】并不矛盾。苏

19、武在匈奴以维护国家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面对审讯时卫律的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权威、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

20、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3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_【答案】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而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父兄都被汉武帝害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

21、,闻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唯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而李陵是一代名将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霑衿”,可见尚存羞恶之心。4作者是怎样运用人物语言

22、来表现人物形象的?_【答案】出场人物的语言基本上做到能毕肖其人,而且随着环境、情势的不同,人物的口气也发生变化,这特别表现在两次劝降的描写上。面对自己所憎恨的卫律的无耻劝降,苏武的回答义正词严,语气极为激昂,骂得可谓酣畅淋漓!“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苏武面对老友李陵的劝降,其回答却变得诚恳委婉,柔中有刚,简短的言辞包含着不容置疑的决心,致使李陵因自愧而“泣下霑衿”。这两段截然不同的回答,完全符合苏武和卫、李二人的关系。同是劝降,卫律的语言粗俗而直露,李陵的劝降却是推心置腹,设身处地,他层层进逼,从声名存没、家庭安危、人生苦乐到皇帝恩宠,一一加以否定,极具说

23、服力,恰与卫律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对话,都毕肖其人。5本文是怎样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苏武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的?_【答案】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出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煴火之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

24、,半日复息”,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了起来。6试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_【答案】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苏武这一坚定爱国者的形象。他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其节操,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质。具体有以下几方面:(1)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

25、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而又不为所屈,奋力抗争。(2)他对于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以断水绝粮相逼等手段一一从容处之。在受审讯时他以自刺对之,义不受辱,最后匈奴欲以冻饿等手段逼迫他,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只是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节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尊严,感人至深。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得夜见汉使。(2)因泣下霑衿。(3)反欲斗两主。_【答案】(1)在夜里,名词作状语(2)眼泪,动词作名词(3)使争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用法(1)定义: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

26、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2)分类: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课时作业(十二)”第2题细节描写苏武传中有这样几个细节描写不能忘记:当苏武与其副使张胜同被单于扣留后,面对单于的威逼利诱,苏武选择了精忠报国、宁死不屈,而张胜选择了屈辱的投降;当卫律劝降时,苏武毅然决然,宁可

27、“空以身膏草野”,也不卖国求荣,享受富贵;在异常艰苦的北海,渴饮雪,饥吞毡,却持汉节牧羊不辍。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的爱国情操。定义: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好处: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好的细节描写能够使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增强内容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感

28、染力。细节描写是场面中的一个个点,没有它也就构不成场面;它还是情节中的一粒粒珠子,失去它情节就不会连贯起来。写法指点:1选用典型细节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而应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题的事。这样才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比如,鲁迅在祝福里几次写到鲁四老爷“皱一皱眉”,这种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便深刻地暴露出封建绅士厌恶寡妇、维护旧礼教的反动立场和丑恶灵魂。2细致观察事物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所以每个人说话、做事都会以不同的

29、方式体现出自己的性格。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地去观察,然后把它积累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细节描写用于写景、状物时,则要把握住景物的特征和变化。3细节描写要服从表现中心的需要,力求使细节具有深刻意义细节描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方法。在我们选择细节的时候要从细微处着手,让小的细节反映人的思想状况、社会风貌。鲁迅在他的小说孔乙己中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在买酒时他“排出九文大钱”,这一细节表现出孔乙己作为底层文人讲面子、好显摆、穷酸迂腐的个性,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4细节描写必须典型真实所谓真实,是指细节描写能够精确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的特征。所谓典型,是指描写的细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

30、通过个别的、细小的事物,反映一般与全貌,由现象揭示本质。比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亲爬月台时吃力的动作描写,突出了父亲对我无私的爱,让每个读者感动不已。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对父亲动作的细致观察和准确地表达。5精心锤炼词语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6巧妙运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请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以“童年往事”为话题写一个作文片段。300字左右。_【参考示例】孩提时,迷恋西瓜,现在长大啦,有时还真怀念那种透心凉的感觉。见到街头小摊上摆放的滚圆滚圆的西瓜,童年吃瓜的那一刻又浮现在眼前 夏日里,余日的

31、光辉隐入天角,燥热也渐渐消逝。在晚风的吹拂下,人们的精神格外舒畅。这时西瓜的清香气息便弥漫在街道里,时强时弱,若有若无。我那时大概五六岁,双手合抱膝盖,蹲坐在小板凳上,如猫逮耗子似的,乌黑的小眼睛瞟着西瓜在水中上下打转儿。透过水面,脸上的汗珠早已风干,一道一道的,像瀑布一样遥挂于“前川”。蚊子在耳边“周游”,也丝毫不在意。一张灿烂的笑脸下,有一颗期待的心在等待着那瓜瓤入口时的丝丝甜蜜。待到西瓜被切成一块块的:只见西瓜子如黑珍珠镶嵌在红彤彤的瓜肉中,而瓜肉透着些许凉意,瓜汁顺着明镜似的瓜面流下来,一滴,两滴碧荷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被

32、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国家的和平、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我的观点爱国精神万古传两千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高贵品质,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亲爱的祖国,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大好时光,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

33、苏武,真正称得上是民族的脊梁。【应用角度】“气节”“精神的力量”“坚守与放弃”等。史上最具爱心的妈妈在山西省孝义市瑶圃村有一个不到40平方米的农家院落,这里是49岁的李艳萍和她所收养的13名孤残子女的家。这些孩子大多是智障儿和畸形儿,吃喝拉撒睡全要靠李艳萍一个人照料。22年来,李艳萍先后收养了80多名这样的孤残儿童。“孩儿们都是命啊,猫猫狗狗还都有一条命,更不要说是孩子们了,感觉他们可怜,我说就把他们养起来吧,一直就养着!”李艳萍说。由于缺乏固定的收入来源,李艳萍独自拉扯这么多孤残儿童越来越步履维艰,20多年来就连自己的亲生孩子都不理解和支持她,但是李艳萍却从来没有选择放弃,而是毅然一个人撑起

34、整个“家”。7年前丈夫的去世对李艳萍是个巨大的打击,因为家庭一下失去了顶梁柱,她从此不得不一个人把孩子们的生活扛在肩上。由于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李艳萍和孩子们的生活也每况愈下。尽管当地民政部门给予一定补助,社会上偶尔也有好心人捐助,但一家人的生活仍然过得相当清苦。14口人住在两间破旧的平房里,四个孩子睡一张土炕,一个月只买20块钱的肉,一家人吃得最多的菜是卷心菜。尽管生活很艰苦,但李艳萍每次听到孩子们围着自己喊“妈妈”的时候,所有的辛苦都会一扫而光,感到无比欣慰。【媒评文摘】1.孝义市民政局纪检书记陆建国说:“我们民政局也尽量地给她提供帮助,给每个孩子发放一定生活补助,也积极发动社会各界积极

35、提供各种捐助,孩子的户口不好解决,我们都给落在了我们民政局。像她这么多年一个人要收养照顾这么多孤残孩子,确实很不容易。”正因为如此,李艳萍没有让孩子们随自己的姓,而是统一姓“国”,让他们记住国家的帮扶,学会感恩。解放日报2李艳萍以自己孱弱的身躯撑起了一个特殊的家,以自己质朴的爱构筑着美丽的精神世界。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心妈妈”李艳萍正是用行动诠释了这样的中华美德。她以宽广的仁爱之心和朴素情感,默默奉献社会,不求索取、不图回报。她的家境并不好,但她舍小家,为大家,以力所能及的行动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在助人之中寻找快乐。她用爱传递着温暖,把无私的母爱送到了孩子们

36、的心田,用爱心品尝着人生的快乐与满足。丽水日报瀚海青天夜夜心问一问大漠,对苦难的忍耐能持续多久?问一问苍穹,对寂寞的坚守能持续多久?滚滚红尘,斗转星移,熙来攘往的人群中,谁能挺胸昂首、心不跳脸不红来一声斩钉截铁的回答?所以,两千年前,苏武用十九年大好时光演绎的那份坚守更显得凄婉动人!士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苏武慨然选择了从容赴死,可死却是那样的不遂人愿。“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张胜、常惠共同阻止了他;“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时,苏武“引佩刀自刺”,重伤气绝,“半日复息”,不得死;面对卫律高高举起的利剑,张胜腿软请降,但苏武固自岿然不动!大丈夫,死有何惧?死则死耳,何必拖泥带水。然而,抱

37、定必死之心的苏武却拖泥带水地活了下来。重伤的苏武,身陷大窖,没吃没喝。天可怜他苏武,下起了雪。苏武就卧病啮雪吞毡,竟奇迹般地没有死掉!单于以为苏武有神灵护佑,不可忤逆天意,就把他放逐到遥远的北海,就让时间来证明一切吧,就让北海的风雪尘沙去打磨这个硬气的大汉臣子的棱角吧。感谢单于,他的这一决定为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一道永恒而亮丽的风景:浩浩大漠,茫茫荒原,青青碧空,猎猎朔风,一位老人,须发尽白,沉默倔强,手杖汉节,羝羊为伴。感谢苏武,他的这一选择为我们华夏儿女留下了一笔酸涩而丰厚的财富:荣华富贵,离合悲欢,苦难寂寞,长夜寒冬,该抛则抛,该忘则忘,该受则受,该忍则忍,心如铁石。诚然,水往低处流,人该

38、往高处、阔处走,可不义之荣华富贵于你如浮云,早已被你抛到九霄云外。不错,无情未必真豪杰,你眼中没有望断天涯路的白发娘亲,没有手足兄弟,没有结发妻子,没有可爱的儿女,你似乎忘记了有情未必不丈夫。你抛的抛了,忘的忘了,你驱赶自己走上一条看似有去无回的不归路,去做苦难寂寞的炼狱,去做瀚海青天日日夜夜千年不变的守望只为自己是一介大汉的臣子!莎翁说:“上帝说,因为我爱你,所以我要伤害你;因为我要成就你,所以我要惩罚你。”我相信,老天之所以伤你甚深,罚你太重,就是因为太爱你,要借你创作不朽的经典,成就一个关于坚守的不朽传奇。我常常想,人不是不可以忍受苦难,当那苦难能变成一笔财富的时候,人有的是耐性,完全有

39、可能战胜苦难;人不是不可以坚守寂寞,当那寂寞能铸造一份辉煌的时候,人有的是坚定,人完全有可能超越寂寞。可怕的是,当苦难可能只是苦难,寂寞可能只是寂寞,持久的忍耐与坚守可能只是深夜里昙花一现的酸涩时,古往今来,普天之下,能有多少人会本真地忍受这份苦难、坚守这份寂寞?所以,我把坚守的桂冠加冕给你瀚海青天日里夜里做高贵坚守的汉臣苏武。【精要赏析】这是一篇以“坚守”为话题的考场作文,作者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苏武的材料演绎诠释成“坚守”的篇章,且文采斐然、主题鲜明,实属不易。文章采用设问的方式开头,紧紧扣住“坚守”的话题,为下文的展开做好了铺垫。一句“所以,两千年前,苏武用十九年大好时光演绎的那份坚守更显得凄婉动人!”独立成段,统领下文,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人称的变换加强了抒情的成分,对偶、排比、引用等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气势酣畅、语言华美。(教师用书独具)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两千多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他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