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语文下册《23.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324244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七年级语文下册《23.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最新】七年级语文下册《23.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最新】七年级语文下册《23.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最新】七年级语文下册《23.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最新】七年级语文下册《23.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七年级语文下册《23.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七年级语文下册《23.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23.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学习目标:1、累积文言词汇。2、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3、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4、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2、翻译并背诵课文。第一课时一、荷花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的呢,写出两句咏“莲”或“荷“的诗句。 二、预习自学 (一)、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爱莲说”,可以简单地理解为: 。(二)、相关资料(三)、积累文言文的字词句 1、你会读加点的

2、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甚蕃( ) 淤( )泥 濯( )清涟( ) 不染( )亵( )玩 隐逸( ) 噫( ) 鲜( )有闻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晋陶渊明独爱菊( ) 世人甚爱牡丹(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香远益清( ) 同予者何人( )不蔓不枝 ( ) 濯清涟而不妖( )( ) 不可亵玩焉( ) 陶后鲜有闻( )(2)一词多义清 濯清涟而不妖 远 香远益清 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古今异义亭亭净植 古义: 今义: (4)词类活用不蔓不枝: 词活用为 词 不蔓不枝: 词活用为 词 香远益清 : 词活用为 词 香远益清: 词活用为 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

3、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7)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9)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研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或你说说莲花的可爱之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描 写 角 度语 句赋 予 的 品 质四、默读、翻译课文。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二。第二课时一、看看自己读懂多少,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 , 家。2、爱莲说的结构

4、,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以 和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 、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原因是: 9、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 10、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 。二、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

5、丹,这是什么写法?这有什么作用? 2、作者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把菊花比作 ,把牡丹比作 ,把莲花比作 ,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分别是 、 、 。 三、将陋室铭与爱莲说自读一遍,比较两者的异同。四、课后作业熟读并背诵爱莲说。23、爱莲说作业一、选择题1、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

6、牡丹的赞美之情。2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你认为“君子”应是怎样的人?(多项选择) A 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的人。 B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人。C 阿谀奉承、随波逐流的人。 D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人。 3、解释“之”字用法(把答案填在相应的横线上)。(1)水陆草木之花 之: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 (3)无丝竹之乱耳 之: (4)何陋之有之: A 助词,的 B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 助词,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D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 4、比较文中八个“之”的用法:文中有八个带“之”的句, 组句子中的“之”可以理解为“的”, 组句子中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A组句子 B组句子 水陆草木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莲,花之君子者也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默读课文爱莲说,回答5、6题。 5、解释加点的字。(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3)不蔓不枝 (4)陶后鲜有闻 6、翻译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