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版)中学语文《文章写作与修改》之《认识的深化与成篇》导学案全集(17页).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326524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人教版)中学语文《文章写作与修改》之《认识的深化与成篇》导学案全集(1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精品(人教版)中学语文《文章写作与修改》之《认识的深化与成篇》导学案全集(1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精品(人教版)中学语文《文章写作与修改》之《认识的深化与成篇》导学案全集(17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精品(人教版)中学语文《文章写作与修改》之《认识的深化与成篇》导学案全集(17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精品(人教版)中学语文《文章写作与修改》之《认识的深化与成篇》导学案全集(17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人教版)中学语文《文章写作与修改》之《认识的深化与成篇》导学案全集(1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人教版)中学语文《文章写作与修改》之《认识的深化与成篇》导学案全集(17页).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语文(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导学案第一节捕捉“动情点”内容感知“欲筑室者先建基”,写作之“基”就是情感,在我们的写作训练中必须充分挖掘这一丰富的写作资源。无论感知体验,还是写作动机,都与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能捕捉到那些发自内心深处的能够让自己“动情”的点,就能创作出让人感动的好文章,因为其有情所以能与之交流,因为其写情明确所以容易交流而产生情感的共鸣。抒情可以浓墨重彩,酣畅淋漓,也可以雅致简约,引人遐思,总之它们应该是你文章中的高潮,是你心灵里的最深的感触,是文章形式的最终服务对象,你可以因此选择不同的体裁,以至不同的叙述结构:动情点就是你文章的

2、指挥官,插叙、倒叙、补叙,这些谋篇布局的技巧都应该以此为要领。“文似看山不喜平”,叙述就是忌讳平铺直叙,只有有了足够的起伏才能有效地吸引他人的注意,才能让读你文章的人随着篇中文字同进同退,同喜同哀。“横断面”写作无疑能很好地起到这个效果,它能让文章更精彩更集中地表现中心,完全能够避免“纵断面”叙述所带来的松散之弊。要点阐释1.什么是白描法?提示: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写作,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那么,如何运用白描法呢?一是语言要朴

3、素、简洁,不能过多地堆砌词汇,不能过多地渲染,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情景的特色。二是叙述要准确、细腻,但要防止因用笔过少,造成“空洞无物”的错误,它要求的是既要简洁,又要传神。2.叙事剪裁的“横断面”与“纵断面”有怎样的不同?提示: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对事物发展过程的处理上,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来写,还是仅截取其中的一段、一个侧面、一个场面或者一个情节。横断面叙事有很多的好处,它在捕捉动情点上优势突出,“在一篇记叙文里,横断面截取一般就是主段动情点及其连带部分”。但是比较长的文章就应该使用纵断面,因为长文内容繁多,需要反映出事件的全过程以及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3.“导引”中说“形式要服从内容”,

4、那么应该怎样理解二者的关系呢?提示: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复杂的:同一内容,由于条件不同,可以有多种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利用新形式。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一对广泛而又具体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一首诗、一篇散文、一部小说或一出戏,总是抒写着某种思想、感情和描述着某些人、某件事,表达着一定的生活内容;而这些内容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它们在语言、体裁、结构和表现方法上各不相同。如果把所有这些不同的作品加以分析归纳,则每一部作品都有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抒写什么,描述什么,这是它的内容;怎样抒写,怎样描述,这是它的形式。我国古

5、典诗文理论里,就已开始把文学作品分为志(情)与文、质与文、意与辞、实与华、情与采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其中志(情)、质、意、实等概念,都是指作品的内在因素,即相当于内容的概念;文、辞、华、采等概念,都是指作品的外在表现,即相当于形式的概念。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内容,形式就无法存在;没有形式,内容也无从表现。这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的。因此,我们只能在抽象的意义上把它们分别开来。从创作过程看,总是先有了一定的内容,然后才有用来表现这种内容的艺术形式。画家罗中立所谈的创作父亲的体会和历程就能很好地说明二者之间的这种关系。作家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某些事

6、物有了深刻的感受,在脑海里逐渐形成生动的生活画面或人物形象,酝酿和构成作品的主题,然后才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把这些生活画面或人物形象组织起来,赋予一定的形式,构成了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也不是并列的、没有主从之分的,在两者之间,内容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这是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一般关系。例文赏析【例文一】朱自清先生不愧为写情的高手,一篇背影不知令天下多少父子柔肠百结,令多少读者掩卷沉思。这篇冬天,作者撷取生活中的三个片断,不仅写了他惯常写的父爱,而且将之扩展到友爱、情爱。既揭示了亲情的美好,又昭示着友情的绵长。这种典型的横断面叙事使文章跨越了时空,具有了一种浓厚

7、的沧桑感。在看似零散的结构背后是扯不断的温馨,是魂梦相系的真情。三个片断便是三个动情点,是作者在某个冬天里的夜里从往事的尘沙里寻出的粒粒珍珠。那豆腐带着热气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一刻,那月光照着水波也照着朋友的微笑的一刻,那天地空空只有我们四人的一刻,所有的叙述都是为了那一刻,所有的深情都凝结在了那一刻,于是瞬间成了永恒。此外文章巧妙地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是本文的特色,文章中冬天的寒冷与内心的温暖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冬天里的春天”的气氛。比如第二幅画面,月夜泛舟西湖。时令是冬天,时间是晚上九点多钟,当时的环境是,“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光”(可见人们大多入睡了),且“

8、有点风”。而我们三人感觉像是春天:“暖风吹得游人醉”,“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S君口占两句诗”,我们都在“微笑”。淡淡的笑,驱散了冬天的寒意,浓浓的友情,化解了冬天的严寒。另外,文章的语言质朴,饱蘸着情意,比如写父亲夹豆腐的情景。他“微微的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一“仰”一“觑”一“伸”一“夹”一“放”,诠释了无言的父爱,饱含着作者的感激之情。文章以“冬天”为题,串起三个感人心怀的片断,表达亲情友情的珍贵。情真意切,回味隽永。【例文二】这篇文章在“知识导引”作为例证援引的已经很多了,我们赏析只想就两个问题再作一下提醒。第一,这篇例文有着

9、很明显的时间线,为什么还把它看成是横断面式的叙述呢?这也恐怕是不少同学的疑问。我们认为这里面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虽然文章有着时间的发展顺序,这一点上不像例文一那样仅仅是时间的片段。然而作者的叙述重点却是放在一个个场景上的。从修改稿看,第二段的补叙,回家后的冷清,面对照片时的感想,母亲回家后的温馨,这些是文章的主体,而它们却都是以片断的形式出现的,其间的跳跃性是有的。所以,“导引”中说它是横断面叙述是有道理的。第二,修改稿和原稿的不同既体现在文章的结构上,又体现在文章的篇幅上,这是非常明显的。而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类似的感情经历自己也有,可为什么自己却觉得无话可说呢,或者说不几句便又觉得无味而

10、失去写作的兴趣呢。我们认为关键就在于对动情点的捕捉不积极,不到位。到了该动情的地方不知道去发挥,不知道向深处挖掘,说到底就是没有触摸自己心灵的习惯。还有,就是在平日里放松了对生活进行感悟的要求,的确只有把这当成一种要求,才能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否则哪来的心思细腻。来源:学科网写作导引一、这一道题可以训练同学们对动情点的把握。生活中总有太多的让我们感动的人和事,而每一次的感动都是对内心的那份美好情感的抚触,都有可能在心田里滋养出我们意想不到的生机。“感动中国”“圆梦行动”你也许会认为离我们远了一点儿的,那么近在咫尺的父母的朋友的一句句叮咛、一声声问候不也是我们情感世界里的无尽宝藏吗?在传媒文化日益

11、发达的今天,捕捉感动似乎也变得越来越容易,感动几乎无处不在。看完下面这则材料,相信你对什么是动情点会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1984年是央视春晚举办的第二个年头。春节前夕,编导组人员李平分向导演黄一鹤提出设置“动情点”的建议:“港台艺人的参加是1984年晚会的一个特点,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中国人的习惯。利用这一点,让阿原的孩子打电话,用孩子的嘴说出想念台湾爷爷奶奶的意思,用简单的语言,激起所有炎黄子孙的思亲之情”黄一鹤一听,拍案叫绝。于是便有了以后春节晚会强调的“动情”一说。李平分为什么会想到设置“动情点”呢?原来,是他在参加1983年春晚时受到了启发。1983年,电影演员刘晓庆主持春晚,那时她已多

12、年未回蜀探亲,为主持春晚,又不能回蜀探望父母了。晚会直播时,刘晓庆的行为令所有人大吃一惊。她在念完一封电报以后加了一句串联词中没有的话,她对着镜头大声说:“此时此刻,我最想念的是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一定坐在电视机前,明天我就要赶回去和你们一起过年。在这里,我先给你们二老拜年了!”李平分对此记忆犹深,他被邀请到1984年春晚剧组后,就一直想在晚会上设置“动情点”。后来,他又被黄阿原带着女儿到剧组参加主持排练所感动,便提出了这一建议。在这一年的春晚上,对“动情点”的实际操作比设想又进了一步,除了让黄阿原的孩子打电话,说了想念在台湾的爷爷奶奶的话外,晚会结尾时,一个女孩子又给香港女主持人陈思思献花。孩

13、子问:“阿姨您还走吗?您走了,我们会想念您的。阿姨,明年您还来吗?”陈思思含着热泪,半天说不出话来。当时这一场景使许多观众流下动情的眼泪。二、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之所以能这么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在于他能够把人的影子投射到物的身上,那轩、那年代久远的象笏、那已亭亭如盖的枇杷树,都成了绝好的载体,承载起了浓如饴的亲情和爱情,每一个看似平凡的物品都有可能成为那传说中可以传递记忆的魔石,成为一场情感波澜的触发点。除了这些身边的小物件,我们应该到大自然中去,去观察,去感受。去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自身的情感。这种方法称为“自然”的调动。自然界中那赏心悦目的景物既能陶冶人的情操,产生美好的情感,又能使人

14、产生写作冲动。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当直接面对大自然的时候,就会不时有美的发现和美的体验,这些发现和体验一旦写入文章不就是一个个动情点吗?我们还应该投身到社会中去,去主动捕捉那些让人动情的永恒的瞬间。对动情点的抒写可以是浓墨重彩,当然也可以是简洁大方,在从容不迫之间娓娓而谈,那情也自有一份恬淡,这也是很多散文大家所最终追求的一种境界。附: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15、:“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 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16、”。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

17、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

18、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三、这篇文章可以算得上是对横断面叙述式结构处理规则的最好实践,“动情点是乐曲的最强音,最强音形成高潮,高潮要在全曲尾部出现才能余音缭绕”。而前面的内容作为“不得不交代的连带内容”作者是用回忆的方式展开的,并且用自己内心的无聊作足了铺垫,再加上对缝窗帘这一场景的细致描写,最后的高潮也就水到渠成了。第二节理性思维的深化内容感知动情点的捕捉是创作主体对内心情感世界的一种深入,是进一步了解自己心灵的一把钥匙。然而情感与

19、理智、感性与理性从来都是人类心灵内部不可或缺的组成,创作的过程更多是两者共同起作用的过程,再丰富细腻的情感也必须在理性的框架内才能得到抒发。同时理性思维本身也应该成为我们写作的一个亮点,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动活动。理性思维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各种能力之母,很多优秀的文章就是因为它们能启迪人类的智慧,给人们带来丰富精神家园的无限可能。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理性思维进一步深化呢?首先,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理性就是能从基本事实出发,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多问几个为什么,把一个问题试着分解成几个问题,注意对它们的探寻和它们的内在联系,进而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

20、。其次,学会对自己的感知进行必要的概括与说明,也就是要我们经常地总结自己,把一些具体化的东西抽象化。再有,文章中理性思维的体现更多的是借助文章的结构。一篇理性思维力强的人所写出的文章一定是思路清晰且环环相扣的,让人读后能产生一种思维的快感,就像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之类。要点阐释1.如何理解具体与抽 象的关系?提示:“导引”说“我们的感受是具体的”,这里的“具体”使用的是它的“特定的”含义。也就是说不同的个体,即使是面对同一事物时他们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任何的感知都具有独特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如果对这种独特的感受不加以阐明,那么别人是不容易理解的。这就需要从具体的感受里找出与它共同的、本质相同

21、的(抽象的)感受。用知识导引中的例子来说明,作者对祥林嫂的眼睛的感受是他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当只是映现在他脑子里的时候,这种感知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表达出来怎么让人理解呢?于是他进行了适当的概括与进一步的说明,把它转化成了抽象的语言,用“芒刺在背”和“刺透了胸膛”两种本质相同的感受让读者理解了祥林嫂的眼睛带给作者的震撼。因此这种感受就不再是具体的了,而带有了一种大家都可以理解的广泛性。这是一个认识深化的过程,好比我们由“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现象总结出这样的规律“答案是非富多彩的”,这就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另外,在我们的写作中还会经常地使用到这样一种技巧:由抽象到具体。思想

22、是抽象的,但表达的形式却可以是具体的、形象的。有时候纯粹的学理和概念可能会让我们的思维枯竭,以致行文难以继续,所以在表达思想时,不贴住自己的具体感受,在丰富具体的感受中升华出明确的思想。像下面这段话:人生在世总免不了痛苦和快乐的交替,就像有黑夜之后注定要有黎明。我从不相信痛苦会伴随人的一生,就像世界永不会长久地被黑暗笼罩,因为地球在面对了黑暗之后又转过脸来。作者把对人生的抽象的感悟用形象具体的“黑夜与白天”这一真实可感的自然现象作了进一步明确。文章的思路也因此更显开阔,并且丰富了写作内容,从思想的角度来讲,这不也体现了一种认识的深化吗?2.在文章中如何呈现认识深化的轨迹?提示:理性分析的深化必

23、然要显示出递进的过程,这也是文章走向条理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在议论文中。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那些标志性的段落“不仅如此”“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等,都充分体现了文章内容上的递进关系,“由浅入深,由次到主,由表面到本质”。这便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两位战友的情谊、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崇高评价都通过这种外在的形式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而且内容远大于形式。例文赏析【例文一】题目“近墨者未必黑”使文章在开篇便具有了一种深刻,闪现着理性思维的光芒,这也正是此文的吸引力所在。但我们更想谈的却是它的条理性,就这一点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好的范本。而这种条理性最重要的体现就在全文段落与

24、段落之间的递进关系上,作者先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并没有急着去论证,而是宕开思路从反面观点入手,这样的处理一方面增强了论点的针对性,又使得文章显得思路活泼且与后文形成相互的照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整体感。第三段笔锋陡然一转便到了文章的核心内容,“ 物本如此,人当固然”,可谓干净利索,这当然是思维的一次深入。接着,第四段,“如果以上谈的还不足以使人信服我的观点,这里不妨再举个集体近墨者未必黑的例子”,一句话就又使文意从个例上升到了群体,这就使论证更具有了典型性和说服力。下来就该探求事理背后的根源了,“不是环境,而是物的本性”。之后水到渠成便着手解决怎么样去做的问题。从宏观思路上看,文章从“为什么”到“

25、怎么样”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实现了理性思维的深入。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文章的条理呢?引用清代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的话来说明,他说:“工师建宅亦然,基址初平,间架未立,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说得道理很浅易,就是写作之前一定要有计划,从收集材料到分析材料,再到安排结构、标记提纲,都偷不得懒,做到这几点文章写作水平还能不提高吗?思路还能不清晰吗?【例文二】 【例文三】这两篇文章都可以看成“读后感”,只是立意的针对性更强,集中在了一个人物或人物的某个特征上。在这里同学们也可以借鉴一下这种文体的写法。对人物进行鉴赏,关键在于对人物内心的剖析,以及造成

26、某种类型的原因,所以从作文训练的角度看,这种文体对理性思维的提高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应该多写多看。再附一篇对水浒传人物的赏鉴,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分析,看看如何把这种文章写得既生动又深刻。失控的江湖怪兽李逵在水浒传中,李逵是着墨最多,性格最为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之一。对这位梁山的要将,历来的评价很高,或认为他最具反抗意识,或认为他天真可爱。但笔者阅读水浒数遍,对这位好汉实在喜欢不起来一头失控的江湖怪兽,这是笔者对他的整体印象。这位绰号黑旋风、铁牛的好汉属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喜剧英雄形象,和他相类似的人物在古代小说中还有不少,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说岳全传中的牛皋、杨家府演义中的焦赞和孟良、说唐中的程咬金

27、等。这类人物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从外貌上看,他们大多身材高大魁梧,相貌丑陋;从才艺秉性看,则个个武功高强,经常使用板斧、锤子之类的笨重武器,作战勇猛,善打硬仗,而且生性粗鲁爽直,脾气暴躁,疾恶如仇。有趣的是,他们往往与儒雅沉稳的主将之间有着亲如手足般的密切关系。人物形象的这种反差极大的搭配和出场,很容易产生喜剧效果。加之这些喜剧英雄由于性格鲁莽、性子急躁等原因,总是头脑发热爱冲动,不断地惹麻烦,要么是闹场误会,要么是好心办坏事,为作品平添了许多波澜。好在所惹的乱子都不是太大,最后又总是能被那位兄长般的主将一一化解,有惊无险,造成一种滑稽幽默的艺术效果。与张飞、牛皋、焦赞、孟良、程咬金等人相比,李

28、逵除了上述性格特征外,还有一些属于他个人的特点。首先是其流氓习气。他出身农民,但没有农民的厚道,一点都不天真,反而显出一副无赖相,赌博、抢劫,与一般的地痞无赖没有什么区别。虽然作品把他塑造成一位喜剧英雄,像牛皋、焦赞、孟良一样,但并没有达到这个效果,这些被他的奴性和嗜杀秉性掩盖了。他不能让人感到可爱,相反令人感到可怕。他一开始就是以江州牢卒的身份登场亮相的,从他身上已经看不出农民的憨厚朴实和勤劳本分,他在游走江湖的过程中早已染上了浓厚的流氓习气,比如喜爱赌博、抢人财物等。李逵的身上是有一些可贵的品质,比如他的率真、豪爽、敢作敢为等,但其言谈举止中也暴露出明显的性格缺陷,从其身上可以看到一些人性

29、的阴暗面,惟其率真,才暴露得特别明显。他的很多举动缺乏理性的思考,只是出自其个人鲁莽草率的性格,没有明确的目的,只能说是一种冲动和宣泄,因而也是容易失控的,很容易成为一种破坏力量。他对朝廷的反抗看似坚决,但那是无意识的,其本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熟想法,不像林冲、鲁智深、武松那样,经过生活的磨难,对官府的黑暗认识很清醒,个人也越来越成熟。相比之下,李逵则没什么长进,年龄一天天增加,但同样的错误仍然不断重复。其次是其嗜血成性。李逵作战不是不勇敢,在冲锋陷阵时十分勇猛,为梁山的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李逵的作战方式与他人不同,他经常是敌我不分,不分青红皂白地用板斧一路砍过去,在毫无目标的板斧下增加了许

30、多无辜的冤魂,这在江州劫法场一节表现得特别明显。当李逵不分青红皂白地将板斧砍向已经归顺的扈成,将扈太公一家斩尽杀绝后,别说读者,就连宋江等人都看不下去。真不知道扈三娘是怎么接受这一现实的。所幸全书避开了这一点,否则,以李逵的这种作为,扈三娘、朱同等人肯定是不会善罢甘休的,梁山内部的火拼是迟早的事,何况好汉们之间的矛盾还远不止这些,但都在江湖义气的名目下被遮蔽了。再次是其奴仆意识。从表面上看,李逵在梁山好汉中最具反抗精神,这有他的屡次反对招安为证。但他的反对招安是以拥戴宋江当皇帝为前提的,他曾多次公开表达过这种想法。因此他的反抗不过是以一个姓宋的皇帝代替另一个姓赵的皇帝而已。同是反对招安,林冲、

31、鲁智深、武松的境界与李逵明显不同。而且,李逵虽然表面上看来天不怕地不怕,但在和宋江的交往过程中,却表现出明显的奴仆意识。他对宋江可以说是服服帖帖,达到了任打任杀都毫无怨言的程度。这种缺少原则的忠诚和服帖,与梁山好汉的特立独行格格不入。这还可以从与浪子燕青的对比中看出来。就出身而言,燕青倒是个不折不扣的奴仆,他对主人卢俊义也确实是忠心耿耿。燕青固然对卢俊义尽到了一个奴仆的本分,他的意志却并不受卢俊义的支配,看其在征方腊凯旋回朝途中和卢俊义的一番谈话就可以明白。两相对比,个人境界和档次的差别不难看出。李逵的结局也很有悲剧意味,耐人寻味,如此一条勇猛刚烈的汉子没有轰轰烈烈地战死沙场,最后却死于自己最

32、崇拜、最信任的大哥宋江之手。李逵的悲剧从他追随宋江之日起就开始了。可以想象,即使宋江拒绝招安,带领众好汉杀到东京,自己当上皇帝,等待李逵的也同样是悲剧性的结局。他的大哥宋江也绝不会比刘邦、朱元璋更仁慈,更高明;打江山时是一副面孔,坐江山时则会是另一种面孔,宋江也不会超出当时社会历史所能允许的最大极限。写作导引一、写作要关注人生、关注社会,这样才能培养出广泛的兴趣,在各种社会现象的日益浸染下眼界才能开阔,思路才能活跃,眼光自然就会日渐锐利深刻。这则材料的核心就在“争论”二字上,有争论就有矛盾,就有分歧,面对分歧,就有立场。有些立场是好站的,对与错、好与坏一看便明,没有讨论的必要。但有些分歧其背后

33、的原因可能是很复杂的,属于典型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就有了多种认识的可能,面对这样的问题能够辩证地全面地去看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如此才能避免说理的片面性绝对化,从而防止只注意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忘记了其他方面。此外,面对此类问题最好还要有一种发展的眼光,不能仅停留在过去,还要面对现实,面向未来,能从历史的发展中探求原因,分析影响,找出策略。截取几段材料以供参考:本月19日,一座高达3米、展现“亚洲第一飞人”刘翔跨栏英姿的大型铜质雕塑将矗立在上海繁华商业中心的徐家汇公园。自从雅典奥运夺冠以来,刘翔已经成为中国人气最旺、知名度最高的体育明星之一,但被塑成铜像、“永载史册”还是第一次。更有趣的是,

34、创作这件刘翔雕塑的竟是一位韩国人。记者昨天从有关部门获悉,首届上海国际城市雕塑双年展将于11月19日开幕,并一直持续到明年的3月17日,刘翔雕塑是本次上海城雕展的一件展品,将在徐家汇公园免费展出4个月。听说上海要举办城市雕塑展的消息后,韩国著名雕塑家金善球特意根据中国飞人刘翔的主体形象,创作了这件高3米、宽2米、厚1.5米的大型铜雕中国之翔。他说,刘翔在奥运会上夺得男子110米栏金牌,不仅是中国人的光荣,也是亚洲人的光荣。而据了解,金善球为体育英雄塑像已经不是第一次。这座刘翔铜像昨天已从韩国运往上海,运抵后将先在仓库内停留数日,本月15日运往徐家汇公园布展。金善球本人则将于11日抵沪,并出席上

35、海城雕展的开幕式。体育网2005年11月在当下的社会我们如何看待那些“不妥”的声音,尽管它深深地刻上了“保守”的烙印。保守的声音其实是对一贯的传统价值的维护,而社会价值的发展,无疑需要其一贯的稳定性与连续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没有一如既往的自由革新精神,社会将失去向前发展的动力,但是倘若没有保守声音的监督与制衡,在一股革新的潮流中,社会发展将陷入更为恐怖的丛林之中。刘翔塑像,我们听到了大相径庭的声音,不仅仅如此,在社会价值裂变的今天,相信我们会一直听到更多的“不妥”的声音。我们要做的不是对“不妥”的声音给予不屑一顾的神情,而是应该更多地反思这些声音,在传统的价值观中寻求价值的延伸与和解因为任

36、何时候我们都必须记住,保守的声音拽住的不是历史向前发展的车轮,而是在历史车轮推进的过程中,给予其一个更加清晰且可行的途径。 2005月11月7 日汉网时评刘翔已经说过很多次了,今天还要来说说,不过今天要说的,是和他有关的一座雕塑。一座展现“亚洲第一飞人”刘翔跨栏英姿的大型铜质雕塑将要落户位于上海商业中心的徐家汇公园。这尊雕塑出自一位外国雕塑家的手笔,高3米、宽2米、厚1.5米,名为中国之翔。雕塑虽然直接取材于刘翔在奥运会上夺得男子110米栏金牌的瞬间,但仍然体现了几何型立体派的艺术感。你既可以把雕塑直观地理解为中国有个“飞人”刘翔,也可曲径通幽、触类旁通地“升华”为中国式的飞翔、中国式的奔腾跨

37、越等浩大主题。不管怎么样,这次,刘翔注定又要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法制晚报的观点说,艺术家尊敬谁是他们的自由,创作谁也是他们的自由,但也不必把刘翔塑起来抬上神台,那样他就必须做一个完美的圣人;对小伙子来说那样活着多累啊。燕赵都市报也有类似的观点,文章说,刘翔只是某些人英雄情结的情绪化产物,是个体育强国梦的虚幻泡沫。面对体育和体育明星,我们需要激情,但更应持有理智。何必将体育明星异化成“神话”主角?而南京晨报的文章则是另一种观点。铜像毕竟只是一件艺术家自愿制作的展品,与明星的个人炒作无关。而一件艺术品的出炉,我们似乎应该多点宽容,多点欣赏,不必事事拉到世道人心的高度。毕竟冷静而不喧哗、沉思而不张扬

38、地欣赏一件艺术品,才是一个理性社会的应有气质。所以说,不必对“刘翔铜雕”过敏。看来又是一个有争议话题,过去我们崇拜的大多是已经逝去的英雄,其实要我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这个时代并不缺少英雄,我们缺少的是对英雄的发现,对英雄的崇敬,对英雄的欣赏。马斌读报2005年11月7日内容二、我们虽然学过鲁迅的不少作品,但如果真的让同学们写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并且能谈出些有深度的认识,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首先要学着去收集材料,报刊上、网络上、书本上,都是很好的途径。要想提高我们的思维水平除了多思考社会、多思考现实,还要积极地去阅读,从而加强人生修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

39、好事还是读书”,阅读的视野决定着写作的视野,阅读的品位决定写作的品位。不是有这样一种说法吗: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之后便是对材料的分析,哪些材料可用,哪些材料不可用,围绕着你的立意去粗存精。面对材料很多的情况,一定在写之前要列个提纲,否则便会杂乱。这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文章的条理问题,通过这道题,可以进一步地实践证明。三、此题的材料可以反映出一系列认识事物的辩证思维方法,比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人和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伟人也不例外,我们在评价这些人物时不能仅看一时,应该把人生看成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用全面的观点,做一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因为这个人有了很大的贡献就把他的不足

40、一带而过,出于避尊者讳的考虑不说甚至去刻意掩盖;用内因与外因结合的观点分析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这些伟人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有什么值得我们警觉的吗?仅仅是他一个人的过错吗?是不是我们这个社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总之,多问几个为什么,认识自然就深化了。对伟人的评价是很不容易的,首先什么样的人是伟人就是问题。我们列举几个看看是不是合适,仅供参考:毛泽东、唐明皇、林彪、陈独秀。还有狄塞尔,他发明内燃机获得了专利权而名利双收后,便不思进取,坐享其成,很快便破产,最后怀揣大把债务清单跳海自杀。那么怎么样来认识类似的问题呢?下面这段邓小平对毛泽东的议论可提示一二:“仅仅讲毛泽东本人的错误不能解决问题,最重要

41、的是制度问题,过去一些不好的制度把他推向了反面。毛泽东同志的错误在于他违反了他自己正确的东西。对毛泽东的错误,一定要毫不含糊地进行批评,但毛主席所犯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不能写过头,决不能把所有的问题归结到毛泽东的个人品质上。不能把错误的责任都推到毛泽东一个人的身上。千万不要造成这样一种印象,别的同志都正确,只有毛泽东一个人有错误。他举例说:大跃进,毛泽东同志头脑发热,我们不发热?刘少奇同志、周恩来同志和我都没有反对,陈云同志没有说话。”第三节培养创新意识内容感知好的文章大都是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欲言而又不能言,抒人之所欲抒而又不能抒的文字。而这样的文字往往就是

42、带有创新意味的文字。创新和个性有着紧密的联系,个人的东西总是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思考,独特的表达方式,等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文章中的创新实际上就是能从同类的题材和风格中跳出来,从而写出真实的自我,写出自己的风格。这也是文章由充实走向精彩的途径。要想创新,首先要开拓思路,我们上一节谈到的“理性思维的深化”其中的重要部分,比如分析的能力、条理的能力、辩证的能力等等,都是与思路的拓展密切相关的。当然,这一节中讲“开拓”带有言人之所未言的意思,是在创新的意义上谈拓展的。其次,就是要灵活地处理写作视角的变换。苏轼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同样的素材、

43、同样的立意,变换一下看问题的角度,新意也就出来了。第三,寻求新的表现形式。“创新并不神秘,它是人人都具有的品质”,同学们只要“积极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就能“写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这是实现创新的个人认识前提。另外,新的课程标准也为我们的创新准备了充足的外在条件,它的“自主写作”“自由表达”等一系列理念的提出使得创新之路更为通畅了。要点阐释1.如何“开拓思路”?提示:“导引”分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可以概括为“三空间法”,它们是:寻找新的空间,寻找补充性空间,寻找需要匡正的空间。这三种空间分别从纵、横两个方向去开拓新的写作思路,对于我们的写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我们尝试着用另外一种表述方法,以期

44、同学们对开拓思路的问题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首先,从题材入手,扩大选择范围。社会生活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的认识总是不断深化,传统的价值观与道德观都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改变。例如,传统的商品买卖基本上都是一种面对面的经济行为,而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现在网上购物已经成年轻人的时尚,别说卖东西的人了,你连要卖的东西都摸不到。还有人与人的联系方式,现在谁还写信呢?这些行为方式的变化必然带来人的心理的变化,如果我们能在自己的文章中进行一下这方面的探讨,新意不就出来了吗?其次,从立意上升华,使文章的立意向着纵深发展。有很多会写文章的人,总是在思考:如果不写特别重大的立意,我能

45、不能从习见的现象中发掘出一点独特的东西来?或者说从千百年来人们惯常吟咏描绘的景物中,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价值判断中,寻一点别样的意义呢?例如,从传统的意义上看老师和学生其关系是固定的,老师教学生学,天经地义,强调的是学生对老师的绝对服从。这种观点甚至在我们的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很大的市场,但我们的认识已经在发生着改变,我们期望建立一个更加民主,更加自主的教与学的环境。我们如果能从这种关系上思考我们的学习,走进我们的老师,定位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不就具有开拓意义了吗?2.应该怎样理解形式的“新”?提示:这里的“新”包含着新颖、别致、与众不同这几层意思,自然应该是作文创新的重要体现。但我们更应注意任何的形式

46、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没有实在的内容、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精巧的立意,再别致、再与众不同的形式也仅仅是个摆设,或者容易被人理解为投机取巧,所以一定不要为了形式而形式。当然这种自觉地使用新形式的意识还是需要积极培养的,毕竟它能在第一时间里引起别人注意,而且有时候对表现某种独特的想法确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文赏析【例文一】这篇文章情感充沛,字里行间饱含着一种难以抑制的激情。虽然青春在作者的眼里一半是空虚、偏激、斤斤计较、矫揉造作的,是不美的,可作者的这种激情不正是青春所特有的美丽吗?从创新的角度看这篇文章,最主要的就是新在立意上。作者在开拓思路的时候,补充了或者说是匡正了我们对于青春的一贯看法

47、,认为我们太多地注意了它的美丽而对它的不美认识不足,作者要唱出青春的另外的旋律。可作者最后又说:“我们仍然能够用梦想写诗,用纯真歌唱,因为我们毕竟年轻,毕竟还拥有年轻的风采,年轻的光芒!”于是,美与不美这一组矛盾被巧妙地糅合在了一起,充分展现了作者思路的深入性。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这篇例文是如何的与众不同。看这几句话,“所以我们有理由不属于平凡,不屑于淡泊”“所以有理由把自私看成拥有,把贪婪叫做进取”,作者通过这两句话表现对青春的否定,但却没有直说。平凡、淡泊都可以算得上人生的一种美好境界,但“我们”却有理由不属于它们,多么的理直气壮,又多么的不应该!自私、贪婪又都是人生品德的

48、污点,而“我们”却有理由把它们看成拥有与进取,这又是多么的理直气壮,多么的不应该!这两处要么正词反用,要么反词正用,处处体现着作者的独特用心。这的确应该算是一种新颖。【例文二】整篇文章围绕着“奇怪”二字展开,用一个外星人的眼审视我们人类的种种“怪事” ,每段一怪,层次极为清楚。在“外星人”看来,人类简直就是一团不可理解的矛盾,“假美与真丑”“这边做那边毁”“生产了核弹又约定不使用核弹”“学校教知识却又扼杀创造力”“明明是小小的星球却又划疆而治”等等,并且这些矛盾步步升级,开始我们可能还只是觉得好玩,觉得可笑,可是愈往下看愈觉得沉重,我们感觉种种的怪越来越关涉整个人类的命运了,不禁思考,我们这个星球的许多危机不就是这样造成的吗!所以这其实是作者自己对人类行为和命运,包括人类处境的深刻反思。如果文章仅仅写到这一层,我们顶多给它一个思想深刻的评价,可贵的是作者能在批评的同时流露出一种爱一种责任,而不是事不关己的旁人心态。“至于生存多少年,就看它们自己了”“一切的一切,就看它们自己了”,是多么的语重心长啊!【例文三】这篇文章的视角更是新奇,作者借狗的一双眼睛来审视我们的人情世态。唉,谁说“狗眼看人低”啊,这双狗眼可刺的一些人心发慌啊!写作技法有点类似于狂人日记,“狂人”是不能融入所谓的正常社会的人,可他却能看出正常中的不正常,得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深刻。“狗”根本就不是人类中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