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语文: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2课时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329262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语文: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2课时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最新 语文: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2课时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最新 语文: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2课时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最新 语文: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2课时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 语文: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2课时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语文: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2课时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最新精品资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9授课日期 : 备课人:连续号 课 题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弄清敌论点、敌论据;己论点、己论据。过程与方法弄懂作者是怎样驳倒对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教 学 重、难 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名人名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周)教 学 过 程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一、复习旧知1、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2、2、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所有批驳方式最终目的是驳倒对方论点。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敌论据:信地信物信国联、求神拜佛。己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己论据:从古以来,就有有有有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他们二、分析课文研读第一部分(1-2)1、一二段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明确:谬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谬误论据:两年以前,却也是事实。讽刺语句:“总自夸”,“只希望”,“也是事实”,“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3、“却也是事实”。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驳论证。3、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时的洋洋自得及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1、敌论点、敌论据;己论点、己论据。2、一二段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3

4、、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4、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研读第二部分(3-8)1、分为2层:一层(3-5):直接反驳对方的论证。指出对方论据只能证明中国人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而不能证明失掉了“自信力”。二层(6-8):间接反驳对方的论证(正面立论)。2、课后练习一:作者反驳了“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这一观点,在反驳时所说的“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的是什么?是针对什么现象而言的?(仿词)明确:“他信力”指的是盲目相信和依赖其他事物的思想和心态。是针对“两年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后来

5、“只希望着国联”的现象而提出的。(不包括“一味的求神拜佛”)“自欺力”指的是自己欺骗自己的思想和心态。是针对这两个现象和“现在改为一味求神拜佛”的现象提出的。3、课后练习二:作者提出:“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课文中找出支持这一观点的论据。论据是“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和“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这就是中国的脊梁)4、第4自然段“倒是一条新生路”指什么?号召全国民众抗日救亡5、“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的社会变革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5、“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的是什么?是针对什么现象而言的?6、“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板书计划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夸地大物博 信地信物驳斥论证 求国联 只有他信力 论点不攻自破求神拜佛 发展自欺力 间接反驳正面立论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脊梁教后记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