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3)作物病虫害防治.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336494 上传时间:2019-11-05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3)作物病虫害防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第四章(3)作物病虫害防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第四章(3)作物病虫害防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第四章(3)作物病虫害防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第四章(3)作物病虫害防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3)作物病虫害防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3)作物病虫害防治.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编者 蔡振虎,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一、棉花害虫 二、麻类作物害虫,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种类及分布我国棉虫有300多种,其中重要的约20种。 辽河流域主要有棉蚜、棉铃虫,次为小地老虎、棉盲蝽等。 西北地区主要有棉蚜、棉铃虫、黄地老虎、棉蓟马等。黄河流域主要有棉蚜、棉铃虫、棉叶螨,次为小地老虎、黄地老虎、棉蓟马、棉盲蝽、红铃虫、小造桥虫等。 长江流域主要有棉蚜、棉铃虫、红铃虫、棉叶螨、鼎点金钢钻,次为棉叶蝉、棉盲蝽、小造桥虫、小地老虎等。 华南地区主要有翠纹金钢钻、红铃虫、棉叶蝉、棉铃虫、小地老

2、虎等。,一、棉花害虫,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一、棉花害虫,(一)棉蚜,种类及分布棉蚜属同翅目,蚜科。我国主要有棉蚜、棉黑蚜、棉长管蚜等,棉蚜在我国各棉区都有分布,棉黑蚜和棉长管蚜主要发生在新疆棉区。 为害状棉蚜以成、若蚜群集于棉花叶背和嫩尖上刺吸汁液,使棉叶向背面卷曲,棉株矮缩呈拳头状。棉蚜吸食常引起棉株发育不良,株小蕾铃少、产量和品质下降。棉蚜在吸食过程中还会排出大量蜜露,引起霉污病,影响棉株光合作用。棉蚜还是多种病毒的传播媒介,对作物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一、棉花害虫,(一)棉蚜,1.形态识别 无翅胎生雌蚜 体长

3、1.51.9 mm,卵圆形,夏季黄绿色,春秋深绿色。体表具明显的网纹构造。触角不及体长的2/3,尾片常有毛5根。盛夏常发生淡黄色小型伏蚜。 有翅胎生雌蚜 体长1.21.9 mm,腹背各节间斑明显。触角第3节常有次生感觉圈67个。尾片常有毛6根。 若蚜 复眼红色,无尾片。分4龄,1龄若蚜触角4节,2、3龄5节,4龄6节。,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一、棉花害虫,(一)棉蚜 1.形态识别,为害状,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一、棉花害虫,(一)棉 蚜,1.形态识别 成、若虫特征,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一、棉花害虫,(一)棉 蚜,2

4、.生活习性 棉蚜是一种多食性害虫,喜食植物幼嫩部分。年生1030代,以卵在冬寄主上越冬。在棉蚜生活史中,按发生时期可分为苗蚜、伏蚜和秋蚜。 棉蚜繁殖力极强,在大部分地区除越冬代有两性生殖外,其它世代均为孤雌生殖。有翅蚜有趋向黄色的习性。每年迁飞扩散35次,其迁飞高峰常和春播棉的始蕾、始花和棉铃始裂期相吻合。 棉蚜发生与温湿度、天敌及栽培管理等有密切的关系。,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一、棉花害虫,(一)棉 蚜,3.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间作套种诱集棉蚜天敌,达到自然控制。选用抗蚜或耐蚜害的棉花品种;合理施用氮肥,结合间苗和定苗,拔除蚜苗并携出田外集中销毁。 化学防治 苗蚜在

5、三叶期前后、伏蚜在7月中下旬按防治指标用药。可选用药剂拌种、颗粒剂撒播种沟、内吸剂涂茎、敌敌畏拌麦糠熏蒸和喷雾等方法。 生物防治 在蚜虫天敌盛发期尽可能少施或不施化学农药,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棉田插种油菜可招引天敌。,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一、棉花害虫,(二)棉叶螨,种类及分布我国棉花上发生的叶螨主要是朱砂叶螨,此外,还有二斑叶螨、截形叶螨、土耳其叶螨等,均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一、棉花害虫,(二)棉叶螨,寄主及危害状 朱砂叶螨是国内各棉区分布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害螨,还取食玉米、豆类、瓜类、芝麻、向日葵、

6、茄科、蔷薇科及多种杂草。 棉叶螨不仅刺吸汁液,还能分泌有害物质对植物组织产生毒害。 由于棉叶螨的为害,轻者叶片失绿发红,重者叶、蕾、花、铃脱落,似火烧状,对产量影响很大甚至绝收。,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一、棉花害虫,(二)棉叶螨,1.形态识别 成螨 朱砂叶螨的雌螨体椭圆形,长0.480.55 mm,宽0.32 mm,锈红色或深红色。雄螨略小。 幼若螨 初孵幼螨体圆形,长约0.15 mm,浅红色、稍透明,具足3对。若螨体椭圆形,体色变深,体侧出现深色斑点,具4对足。,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一、棉花害虫,(二)棉叶螨 1. 形态识别,成、若螨 及

7、为害状,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一、棉花害虫,(二)棉叶螨 2.生活习性,在北方棉区年生1215代,华南在20代以上。以雌螨在干枯的棉叶棉秆、杂草根际、土块、树皮缝隙等处吐絮结网,聚集成块越冬。翌年5日平均气温达6时,越冬雌成螨开始活动取食。1、2代主要在麦豆等越冬寄主上生活。一般年份,68月是各地棉叶螨的盛发期,大量成若螨由越冬寄主迁入棉田为害。 主要是两性生殖,扩散和迁移主要靠爬行吐丝下垂或借风力、水流传播,在食料不足时,常有成群迁移的习性。高温干燥的年份或季节,棉叶螨常大发生。,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一、棉花害虫,(二)棉叶螨 3.防治措

8、施 栽培管理 合理安排轮作间套,避免其在各种寄主间转移为害;作物收获后及时深翻,可杀死大量越冬的棉叶螨,有效降低越冬基数;晚秋和早春铲除杂草,可有效减少虫源。 药剂防治 可采用种子处理、内吸剂涂茎和专用杀螨剂棉田喷雾防治等方法。,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一、棉花害虫,(三)棉铃虫,种类及分布棉铃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在我国各棉区普遍发生,大发生时,使棉花大幅度减产。 寄主及害状 棉铃虫是多食性害虫,除棉花外还取食小麦、豌豆、油菜、花生、番茄、向日葵等200多种植物。 以幼虫蛀害蕾、花、铃。花蕾被蛀后苞叶发黄脱落;花器被害后不能授粉结铃;蛀害青铃造成孔洞,影响棉铃正常生长并

9、诱发病害,导致烂铃。此外,取食嫩叶造成缺刻孔洞,取食嫩尖造成无头棉,影响正常生长发育。,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一、棉花害虫,(三)棉铃虫,1.形态识别 成虫 体长1520 mm,翅展3140 mm。雌成虫赤褐色,雄成虫灰绿色。中横线由肾形纹内侧斜伸至后缘,末端达环形纹的正下方;外横线末端斜伸至肾形纹正下方;亚缘线锯齿较均匀,与外缘大致平行。后翅灰白色,脉纹褐色;沿外缘有黑褐色宽带,宽带中部2个灰白斑。 幼虫 体长4050 mm,体表密生长而尖的小刺;气门上线白斑连成断续的白纹;幼虫体色有淡红、黄白、淡绿、黄绿和绿色等类型。,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

10、虫,一、棉花害虫,(三)棉铃虫 1.形态识别,为害状,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一、棉花害虫,(三)棉铃虫 1.形态识别,成虫特征,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一、棉花害虫,(三)棉铃虫 1.形态识别,幼虫特征,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一、棉花害虫,(三)棉铃虫 2.生活习性 棉铃虫在我国每年发生38代,1月份15最低温度等温线以南地区以蛹在土中越冬,其它地区是从异地迁入的。棉田严重危害世代因地而异,在辽河流域和新疆棉区以第二代为主;黄河流域棉区一般第二代危害最重,三代次之;长江流域棉区以第三、四代危害重;华南棉区则以第三、四、

11、五代危害重。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和趋化性强。23年生的杨树枝对成蛾的诱集能力很强。单雌产卵量一般在1000粒左右。卵散产,成虫喜产卵于生长茂密、花蕾多的棉花上。成虫一般喜在嫩尖、嫩叶等幼嫩部分产卵。,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一、棉花害虫,(三)棉铃虫 2.生活习性 初龄幼虫集中在生长点或果枝的嫩尖处取食嫩叶,2龄开始蛀食幼蕾。36龄幼虫食量增大,除蛀食蕾、花外,还蛀食青铃,尤其是56龄进入暴食期,每天可为害大约2个蕾铃。每头幼虫一生可取食蕾、花、铃10个左右,多者可达18个。幼虫有转株为害的习性,转移时间多在上午9时及傍晚5时,此时施药防治效果好。幼虫老熟后多从棉株上滚

12、落地面,在1m范围内寻找疏松干燥的土壤钻入土中化蛹。其发生与栽培管理、温湿度条件及天敌有密切的关系。,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一、棉花害虫,(三)棉铃虫 3.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深耕冬灌减少虫源基数;麦收后及时灭茬降低成虫羽化率;间套种植增加棉田天敌减轻发生危害;结合农事操作人工灭虫;推广利用转基因抗虫棉;采用黑光灯、杨树枝等诱捕成虫。 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天敌,发挥自然控制作用;产卵初盛期释放赤眼蜂;初龄幼虫期喷含核型多角体病毒。 化学防治 高产棉田2代防治指标为百株36头、中产田为百株12头、低产田为百株8头。防治2代棉铃虫主要喷洒棉株上部嫩叶和顶尖,采取“划圈点点”

13、的方式。第3、4代则要喷洒在群尖和幼蕾上,做到四周打透。,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一、棉花害虫,(四)棉红铃虫,分布棉红铃虫属鳞翅目,麦蛾科,是世界性的大害虫。国内大部分棉区都有发生。 害状红铃虫是棉花蕾铃期的重要害虫,主要为害棉花的蕾、花和铃,尤其在青铃上最多。幼蕾受害后不久即脱落;中、大型蕾受害后仍能开花,但因幼虫吐丝缠绕花瓣,被害花冠扭曲,花瓣不能正常展开;蛀食子房造成落花;青铃受害,破坏嫩籽、棉絮,造成烂铃或僵瓣;棉籽受害造成空壳。一般减产达1030%。,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一、棉花害虫,(四)棉红铃虫,1.形态识别 成虫 体棕黑色,

14、长6.5 mm,翅展12 mm。触角棕色,基节有56根栉齿毛。前翅暗褐色,尖叶形,从翅基部到外缘有4条不规则的黑褐色横带。后翅银灰色,菜刀形。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1113 mm,头部红褐色,前胸背板及臀板黑色,体白色。体背各节有4个浅黑色毛片,毛片周围红色,粗看似全体红色,实际各斑并不相连。,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一、棉花害虫,(四)红铃虫 1.形态识别,为 害 状,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一、棉花害虫,(四)棉红铃虫 1.形态识别,成虫特征,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一、棉花害虫,(四)棉红铃虫 1.形态识别,幼虫特征,

15、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一、棉花害虫,(四)红铃虫 2.生活习性, 红铃虫在我国年生27代。以老熟幼虫在仓库的墙缝、屋顶及棉籽堆、枯铃中结茧越冬。越冬代成虫出现时间与棉花的现蕾期大体相吻合。1代卵集中产在棉株顶芽及上部果枝嫩芽、嫩叶和幼蕾苞叶上;2代卵大部分产于棉株下部青铃上,幼虫孵化后大部从棉铃基部蛀入侵害棉絮、棉籽;3代卵多产在棉株中上部青铃上。 1头幼虫只侵害1个蕾、花或铃,但1个棉铃内常有几头幼虫同时取食。幼虫老熟后随棉花采收进入越冬场所越冬。,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一、棉花害虫,(四)红铃虫 2.生活习性,棉红铃虫喜高温高湿,繁殖的适

16、宜温度为2035,相对湿度为60%以上。在冬季最低温度16,1月平均气温5的地区不能越冬。56月份低温多雨发生轻;78月份多雨潮湿有利发生;89月份多雨,常严重发生。 早播棉田是一代幼虫重点防治田;结铃多生长好的棉田是二代幼虫重点防治田;晚熟棉田为三代幼虫重点防治田。靠近棉花库、轧花厂、棉柴堆、棉油厂的棉田受害重。,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一、棉花害虫,(四)红铃虫 3.防治措施,栽培管理 适时早播、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促进棉花早熟,减轻第3代红铃虫危害程度;延迟播种,推迟现蕾期,减少1代红铃虫虫口密度。 棉仓、村庄附近种茼麻、蜀葵诱集产卵集中消灭;推行帘架晒花,搞好仓库

17、及工具卫生消毒,能有大大降低越冬基数。,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一、棉花害虫,(四)红铃虫 3.防治措施,物理防治利用黑光灯及使用性诱剂诱杀成蛾效果很好。 药剂防治 在2代百株68粒卵或百铃2030头幼虫、3代百株200粒卵或百铃4060头幼虫时立即进行喷药防治。在发蛾高峰期还可用敌敌畏拌细土傍晚撒施。,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一、棉花害虫,(五)棉花其它害虫 1.棉小造桥虫,成、幼虫特征,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一、棉花害虫,(五)棉花其它害虫 2.鼎点金刚钻,成、幼虫特征,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

18、,一、棉花害虫,(五)棉花其它害虫 3.棉叶蝉,成、若虫特征,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一、棉花害虫,(五)棉花其它害虫 4.棉蓟马,成、若虫特征,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二、麻类作物害虫,(一)苎麻蛱蝶,种类及分布在我国为害苎麻的蛱蝶有苎麻赤蛱蝶和苎麻黄蛱蝶两种,均属鳞翅目,蛱蝶科。赤蛱蝶发生普遍,黄蛱蝶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区)。 为害状两种蛱蝶均以幼虫群集取食麻叶。赤蛱蝶幼虫先取食麻苗的嫩叶,破坏生长点,再吐丝卷叶,取食麻株上部叶片,受害严重时,麻田叶片完全包卷,呈现一片白色,最后枯死。黄蛱蝶初龄幼虫群集叶面取食叶肉,呈“火烧叶”,但不卷苞

19、,3龄后分散取食麻叶,被害叶出现缺刻、孔洞,甚至全株叶片被吃光,仅残留叶柄和主脉。,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二、麻类作物害虫,(一)苎麻蛱蝶,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二、麻类作物害虫,(一)苎麻蛱蝶 1.形态识别 苎麻赤蛱蝶 成、幼虫,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二、麻类作物害虫,(一)苎麻蛱蝶 1.形态识别 苎麻黄蛱蝶 成虫、幼虫,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二、麻类作物害虫,(一)苎麻蛱蝶 2.发生规律,苎麻赤蛱蝶年生25代,以成虫在杂草、田埂、屋檐和树林中越冬。在广东,蛹和幼虫也能越冬。成虫白天活动,

20、飞翔力强,常吸食花蜜。卵多散产在苎麻顶叶上。幼虫群栖卷食顶端嫩叶,3龄前啃食叶肉残留叶背白色表皮。3龄后在植株上部较大的叶片上吐丝卷叶或在叶基咬断主脉使叶片枯萎。幼虫有迁移取食习性,老熟后在卷叶中化蛹。幼虫发育最适温度为1622,天气炎热不利于赤蛱蝶的发生,7月间的高温对其发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二、麻类作物害虫,(一)苎麻蛱蝶 2.发生规律,苎麻黄蛱蝶年生24代,以幼虫在麻田附近的杂草、落叶、树丛、石缝、土缝等处以及屋檐、墙缝中越冬。成虫白天活动,飞翔力较强,以中午温度高时较为活跃,晚间栖息在麻叶背面。多在麻株顶端46片叶子上产卵,块产在麻叶背

21、面沿叶脉处。幼虫孵出后,先食卵壳,然后群集嫩叶上取食叶肉。3龄后分散为害,尤以78龄幼虫食量最大。除1龄幼虫外,均有假死性。,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二、麻类作物害虫,(一)苎麻蛱蝶 3.防治措施,农业防治 头麻、二麻收获时,每蔸留12根脚麻诱集幼虫,次晨集中捕杀。 三麻收获后,幼虫越冬前,插草把诱集越冬幼虫,早春集中烧毁。 人工摘除卵块、虫叶、虫苞。冬春结合清洁麻地,进行培土,铲除麻地及其周围的杂草及残枝落叶,消灭越冬幼虫。,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二、麻类作物害虫,(一)苎麻蛱蝶 3.防治措施,药剂防治 掌握在幼虫3龄前群集取食,尚未分散或结

22、苞时用药。可选用液剂喷雾,也可用粉剂喷粉。 春季气温回升后,选晴天在麻地周边喷1m宽的药粉带,可杀死向麻地迁移的黄蛱蝶幼虫。,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二、麻类作物害虫,(二)麻叶甲,种类 麻叶甲又名麻跳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是我国北方大麻产区的主要害虫。除主要危害大麻外,荨麻、菜豆、白菜、萝卜等也能轻微受害。 害状 成虫于大麻出土后集中取食嫩叶,叶面被害严重时呈现“千疮百孔”状态,如遇天旱,可使幼苗枯死。大麻开花结实期,又集中取食花序和幼嫩种籽。,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二、麻类作物害虫,(二)麻叶甲,1.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82.6 mm,

23、略呈卵圆形,黑铜绿色,有金属光泽。触角丝状,11节,前胸背板密布小刻点,鞘翅端部暗褐色,余为黑铜绿色,上有较整齐的纵列点刻。足的胫、跗节暗褐色,后足跳跃足,腿节显著膨大,胫节略向内侧弯曲,其端部有两个等长的刺。 幼虫 体长约33.5 mm,胴部乳黄色,各节有淡褐色小毛片。头部暗褐色,胸足3对,腹部可见9节。,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二、麻类作物害虫,(二)麻叶甲 1.形态识别,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二、麻类作物害虫,(二)麻叶甲 2.生活习性,麻叶甲年生1代,以成虫在杂草丛中、植物残体下、土块和土缝内越冬。越冬成虫先集中在野生和自生麻苗以及葎草

24、上取食,大麻出苗后迅速转移到麻田加害麻苗。成虫终日集中在大麻心叶及其周围的嫩叶上取食。发生严重时麻苗叶片成“千疮百孔”状并渐趋枯萎,麻苗被害率常高达95%以上。麻苗出土至6、7片真叶时,是被害最严重时期。,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二、麻类作物害虫,(二)麻叶甲 2.生活习性,成虫白天取食苗叶,夜晚气温较低时潜入根际土中,气温较高时转栖叶背,至麻株开筒后,多集中到心叶上取食。成虫善跳,寿命极长,有时长达近一年,并陆续产卵。卵多散产在麻根附近土中。 幼虫栖息土中取食嫩根,老熟后作土室化蛹。当年羽化的成虫于7月下旬至8月间陆续集中植株顶部取食心叶。大麻收割后集中到种麻上取食花序和种子。发生严重时,不仅种麻叶片被吃光,而且花序遭受严重破坏,未成熟的种子被咬伤,造成麻籽减产。910月成虫陆续越冬。,第四章 作物害虫防治技术,第三节 棉麻作物害虫,二、麻类作物害虫,(二)麻叶甲 3.防治措施,防治麻叶甲要抓住苗期和种麻开花结实期,尤其苗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可选用粉剂喷粉或选用药液喷雾。 大麻收割后及时清除田间残株落叶并烧毁,可减轻来年受害程度。大麻收割后,对种麻田集中防治,可有效减少越冬成虫数量。,主编:,撰稿教师:(以姓氏为序),制作:,责任编辑:,电子编辑:,谢谢观看,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