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七单元 童心说 .ppt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340254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PPTX 页数:24 大小:569.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七单元 童心说 .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七单元 童心说 .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七单元 童心说 .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七单元 童心说 .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七单元 童心说 .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七单元 童心说 .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七单元 童心说 .pptx(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童心说,童心说强烈地反对道学教育及封建名教的束缚,反对权威和僵化,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具有近代启蒙思想的色彩。它是对压制人的个性和情感的封建专制主义、摧残人们精神和理智的程朱理学的一种抗争,是对个性的自由解放、自由发展的一种人本主义的呼唤,是躁动于封建名教重压下的人的主体自觉的渴求和觉悟。学习本文,要了解李贽的文学观念,了解童心说对现代教育的理论与实施具有的积极意义。,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李贽(15271602),初姓林,名载贽,字卓吾,又字笃吾,号宏甫,又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明代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举后,改姓李,嘉靖三十五年为避穆宗载垕讳,取名贽。他

2、曾接触过王阳明的学说,并研究佛学。归隐后,主要从事研究、讲学和著述。因著述而遭受攻击与迫害,76岁时,在狱中自杀身亡。主要著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初潭集李氏文集等。,新课助读,自主梳理,焚书是一部哲学、文学性著作,是李贽反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力作。书中对儒家和程朱理学的大胆批判所表现的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精神,被统治阶级视为洪水猛兽,故将著作命名为焚书,后来果然多次遭焚烧,但是屡焚屡刻,在民间广为流传。包括书答杂述读史及诗歌几个部分,多方面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哲学及社会思想,是了解李贽思想学说的基本资料。其思想内容有:(1)对统治阶级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大加鞭挞,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

3、利价值,符合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2)尖锐批判宋明理学,反对理学家用“天理”来压抑“人欲”的禁欲主义,提出“穿衣吃饭,既是人伦物理”,强调物质生活的重要性;(3)否定程朱理学“理能生气、一能生二”的客观唯心主义论断,认为人们的道德、精神等现象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中,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4)同情封建礼教下的妇女,为妇女鸣不平,并对封建统治者残酷压榨鱼肉人民的暴行,加以无情的揭露。,新课助读,自主梳理,焚书是一部难得的奇书,它从政治、哲学、社会思想、文艺理论等方面发出了与正统封建思想迥然不同的声音,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新课助读,自主梳理,1.注字音,2.识通假 龙洞山农叙西

4、厢(叙,同“序”,作序) 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辩,通“辨”,分辨) 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知,通“智”,聪明),新课助读,自主梳理,3.解多义,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4.辨用法,新课助读,自主梳理,5.分古今,新课助读,自主梳理,6.明句式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判断句 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 判断句 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 定语后置句 7.积名句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句段点评,多维探

5、究,审美鉴赏,1.龙洞山农叙西厢,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点评:西厢记写的是风流事,叙的是私情谱。龙洞山农刊刻西厢记,囿于人言可畏,便用一个宣扬封建礼教的琵琶记作陪衬,与西厢记同时刊刻,又在刻重校北西厢记序中声明自己没有“童心”。李贽由此看出有为“童心”正名的必要,指出只有“童心”才是“绝假纯真”的“真心”,也只有“童心”才是人的最初一念之本心,失去了“童心”也就失去了“真心”,而只有“童心”未失的人才堪称“绝假纯真”的“真人”,所谓“复其初”,也就是恢复人的童心。,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2.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 点评

6、:“童心”与“满场是假”的社会现实相对立。李贽认为,封建伦理道德的义理灌输得越多,“童心”也就丧失得越多,最终导致“全不复有初”的人性沦丧,而成为说假话、做假事、作假文的伪君子,使整个社会“无所不假”“满场是假”。在李贽看来,儒家伦理的根本弊病就是一个“假”字,它不敢正视人的“童心”毫无掩饰的现实的人性,反而极力障蔽人的“童心”,把“童心”看成阻碍人成为圣贤的最大障碍而必欲加以排除,到处充斥着假话、空话、大话,充斥着假人、假事、假文,特别是道学的假文章,充斥文坛。,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3.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点评:作者从“童心说”出发,称

7、颂抒发真性情的六朝诗、西厢记等为“天下之至文”;相反,作为“道学之口实”的“六经”、论语、孟子,则不可以为“万世之至论”。文学作品的体裁和风格是随时代变化的。因此,“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更不必说什么“六经”、论语、孟子。只要“童心”未失,就自然会有体现人的至性至情的作品。,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1.什么是“童心”说?李贽认为怎样才能保持“童心”? 提示:所谓“童心”就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这种“本心”是最纯洁的,未受一点儿污染的,因而也是最完美的,最具一切美好的可能性的。“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实则是人的个性和主体价值的自觉。如果丧失了这种自觉的“本心”

8、,那么,人就失去了个体价值,就不能以一个真实的主体而存在:“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和人性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2.李贽的童心说批评了“多读书识义理”对人的消极影响,这种观点正确吗? 提示:童心说批评了“多读书识义理”对人的消极影响,是针对盲目信从儒家经典的态度而言的。李贽所谓的多读书识义理便会丧失童心,并非叫人闭目塞听、不读书、不与外界接触,他主要是抨击当时虚伪的世风和俗儒、陋儒对经书的迷信盲从,食而不化,甚至文过饰非的丑陋现象。因此,李贽提倡童心说,就是要人们返回赤

9、子之心,重现本真自我,以纠正虚伪的世风。这种主张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3.“童心说”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提示: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篇檄文,有着很大的震撼力。首先,他以“童心说”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非“万世之至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其次,他以“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他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好作品的,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愈好。再次,他以“童心说”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他肯定传奇、院本、杂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

10、今之至文”。童心说以其强烈地反对道学教育及封建名教的束缚,反对权威和僵化,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特征,具有了近代启蒙思想的色彩。,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它是对封建专制主义压制人的个性和情感、程朱理学摧残人们精神和理智的一种抗争,是对个性的自由解放、自由发展的一种人本主义的呼唤,是躁动于封建名教重压下的人的主体自觉的渴求和觉悟。这种见解在当时的确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无论是对文艺批评,还是对教育的理论与实施,都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童心说共有四段,这四段分别构成了全文的四个层次。李贽是个富有战斗性的思想家、文学家,不屑于拐弯抹角、拖泥带水,所以,文章一开头,他就

11、开门见山,提出了重要的论题:童心。他先连用两个判断句,从正面指出,童心就是真心,就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的真实感情。随后,他又连用两个假设,从反面进一步阐明童心的含义。这样,一正一反,将“什么叫童心”这个问题解释得清晰而完整。虽然文字不多,但是语气肯定而自信,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文章的第二段围绕着“童心胡然而遽失”的问题展开,着重指出理学教条对童心的摧残及其危害。李贽认为,许多文人学士之所以失去童心,是因为“道理闻见”不断影响侵害的结果,而“道理闻见”又从“多读书识义理”而来。李贽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宋明理学。值得注意的是,李贽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并没有简单化,而是细

12、致地揭露了宋明理学危害童心的过程和特点。他采用“方其始也”“其长也”和“其久也”三组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式,把宋明理学对童心的侵害揭露了出来。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一针见血、击中要害,而且形象生动。李贽认为,读书的目的应是“护此童心”,而理学家的目的,却是“障其童心”。“护此童心”,就是要保留个性、解放个性;而“障其童心”,却是要摧残个性、扼杀个性。这样的分析,是非分明。,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第三段,李贽转而从文学创作的角度阐述了“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的重要论点。这一段可分为前、后两个小层次。首先,童心被障,必定是“满场是假”;其次,童心常存,则“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

13、文字而非文”。这一段采用的也是一正一反的论说方法。前一个层次,李贽不避重复,故意连用十几个“假”字,突出了他对复古、模拟的假文学的鄙视和厌恶,同时,也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后一层次中,李贽一反传统观念,大力肯定宋元以来出现的“传奇”“院本”等新的文学样式,把它们奉为“古今至文”,并连用大量的排比句,使文势沛然,一泻到底,与上一层次的假言、假文等形成强烈对照。这一段是李贽的“童心说”在文学批评上的具体运用,集中体现了他在文学理论上的批判、创新精神。,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全文自始至终保持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理论上的自信,纵论古今,视点甚高。几乎每个段落都大量采用排比句式,文字简洁而明快,文势磅礴而流畅,逻辑严密而完整,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力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