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专题检测:专题五( 《唐诗宋词选读》).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343368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专题检测:专题五( 《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最新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专题检测:专题五( 《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最新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专题检测:专题五( 《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最新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专题检测:专题五( 《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专题检测:专题五( 《唐诗宋词选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专题检测:专题五( 《唐诗宋词选读》).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学习资料整理精品学习资料整理精品学习资料整理专题五检测卷(时间:60分钟满分:60分)双基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5分)A黯然(n) 俸钱(fng) 乱飐(zhn)停滞(zh)B薜荔(b) 瘴江(zhn) 金陵(ln) 芦荻(d)C寥落(lio) 羁旅(j) 珮缨(yn) 干戈()D蓬乱(pn) 吹笙(shn) 羲和(x) 王濬(jn)解析“飐”应读“zhn”。答案A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闻道欲来相问讯问讯:探望。B犹自音书滞一乡 犹自:仍然是。C肯将衰朽惜残年 肯:愿意。D吊影分为千里雁 吊影:形影相吊,孤独寂寞。解析肯:岂肯。答案C3下

2、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5分)A唐代诗人韦应物曾先后在滁州、江州、苏州等地担任刺史,世称韦苏州,有韦苏州集。寄李儋元锡是其在滁州任上所作。B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古文运动的两个主要倡导者,并称“韩柳”。捕蛇者说、童区寄传、永州八记是其散文代表作。C韩愈,唐代散文大师,字退之,祖籍昌黎,自谓郡望昌黎,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有昌黎先生集。韩愈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同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代表作有师说、马说、进学解、祭十二郎文、春雪等。D李贺自幼家贫,才华横溢,七岁时,就以诗歌之制名动京华,但却一生抑郁不得志,英年早逝,终年二十七岁。他在天上谣中表达

3、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曲折地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境遇的不满。解析春雪是诗歌,不是散文。答案C4根据下面一句话的意思,不改变原意,重新组合一个句子,要使用排比句式来表达。(5分)唐代很多诗人的诗歌,在神似、意境、形神兼备上很讲究,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答:_答案讲究神似,讲究意境,讲究形神兼备,是唐代很多诗人诗歌的独特风格。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四个关键词。(4分)杜甫是盛唐向中唐转折过程中出现的集大成的伟大诗人,对中唐及中唐以后的文学影响深远。柳宗元作为中唐元和时期的著名诗人,不可避免地接受了杜甫的影响。柳宗元有接受杜甫影响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底蕴,他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源于杜诗的史诗品质,他诗

4、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精工凝练的语言、排律的创作等也都与杜甫的影响有密切联系,因而柳宗元全面继承了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关键词:_答案柳宗元、继承、杜甫、诗歌6名句默写。(12分)(1)_,邑有流亡愧俸钱。(韦应物寄李儋元锡)(2)城上高楼接大荒,_。(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3)_,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4)人世几回伤往事,_。(刘禹锡西塞山怀古)(5)天河夜转漂回星,_。(李贺天上谣)(6)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案(1)身多疾病思田里(2)海天愁思正茫茫(3)欲为圣明除弊事(4)山形依旧枕寒流(5)银浦流云学水声(6)沉舟侧畔

5、千帆过鉴赏提升7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12分)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分)答:_(2)范仲淹对这首诗的评价是“仁者之言”,试分析本诗在这方面是如何体现的。(6分)答:_答案(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在分别后对朋友的思念,并倾诉了乱世中一个地方官内心的矛盾与苦闷。(2)说这首诗乃“仁者之言”,主要源自颔联与颈联抒写的内容。颔联“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二句,表达了诗人念及时局动荡、百姓困苦而春夜难眠的愁绪。颈联“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

6、流亡愧俸钱”二句,表现了自己因无所作为、年老多病想辞官归家;同时,看到百姓流亡,为自己没能尽到责任而惭愧。诗人忧国忧民,作为一个封建官员,不但清廉正直,还能引咎自责,这是难能可贵的。无论是对国家(朝廷)的忠诚,还是对百姓的怜爱以及对自己的苛责,都表现了诗人的仁者境界。8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2分)秋风引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汾上惊秋苏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1)秋风本无形,刘诗是通过怎样的描写将秋风写得可闻可见的?(6分)答:_(2)若将苏诗末句“不可”改成“最先”好不好?为什么?(6分)答:_解析刘诗主要表达的是羁旅之情

7、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苏诗是写诗人在汾水上惊觉秋天的来临,抒发岁暮时迟之类的感慨。它有兴寄,有深意,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即兴咏史诗。答案(1)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他物而随处存在。诗人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然后以“朝来入庭树”写风动庭树,木叶萧萧,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这样就把不知何处的秋风绘声绘色地写入诗篇了。(2)不好。苏诗用“不可”直接否定,正与全诗苍凉慷慨的意境和高亢劲健的风格相符。若改成“最先”,与全诗意境不符。(如果回答效果好,能够自圆其说也可)。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