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1课 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344009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1课 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第1课 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第1课 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第1课 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第1课 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1课 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1课 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必修2.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荷塘月色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荷塘月色里的“荷塘”位于清华园。清华园里赏荷,有两个去处,一个是被称为“荷花池”的小荷塘,一个是近春园里荒岛周围的大荷塘。朱自清当年咏荷的地方应是后者。近春园位于熙春园的中心地带,原是清朝咸丰皇帝的旧居。道光年间,熙春园分成东西两园,工字厅以西部分称近春园。咸丰十年 (1860 年) ,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内所有房屋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直到 1979 年,荒岛才被修复。如今,知道近春园及“荒岛”的人并不多,而环绕“荒岛”的荷塘却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而无人不晓。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

2、塘的过程中,作者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文章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学习这篇文章可以采用如下方法:1反复诵读。本文语言优美,音律和谐,特别适合朗读。可以通篇朗读,也可以择段朗读。要读出课文的韵味和情调。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受本文的意境,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文第四、五段是公认的写景名段,要背熟。很多同学还没有意识到背诵现代散文的重要性,以为只有古代散文才值得背诵

3、,这是一种误解,熟读背诵现当代散文,可以获得比熟读背诵古代散文更加强烈的感动和启悟,并获得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和文学语感。2把握线索。本文的线索有游踪线索,还有感情线索。可以先划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语句,体会课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然后再划出抒写作者情感的语句,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文章的主旨。为便于了解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变化,可课外搜集一些背景材料,结合文本以及有关材料理解作者其人,以便于“知人论世”。3品味语言。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如准确的用词,恰当的修饰语,叠词的使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等,是著名的美文。课后练习题和本资料“训练提高”栏目中的练习题,对如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品味鉴赏课文,

4、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课文解读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用这个句子起笔,先突出“这几天”,即1927 年 7 月的几天;再用“颇不宁静”四个字振起全篇。作者为什么“这几天”“不宁静”?又怎样摆脱这“不宁静”?让我们细读下文。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满月:圆月。)点明夜游荷塘是因为想象荷圹“另有一番样子”。那么,现在院子里(现实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作者想象着渴望着的荷塘(幻想中世界),又是什么样子呢?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闰儿:指作者次子朱闰生。)采用“蝉噪林愈静,鸟

5、鸣山更幽”的手法,反衬屋子里的“静”,暗示着作者虽然心里“不宁静”,但渴望的并不是这样的“静”。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交代行踪,引出下文。第一段,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颇不宁静”暗示了作者与现实的不谐和;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暗寓了作者对“另一个世界”的向往。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写路,“幽僻”“寂寞”,表现其“静”。白天虚写,夜晚实写。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wnwnyy,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写树,蓊蓊郁郁,表现寂寞阴森的氛围。没有月光的晚

6、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写月色和感觉,“没有月光的晚上”虚写,“今晚”实写。平日里“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但为什么“今晚却很好”呢?异常的感觉激起读者的疑问。第二段,寥寥几笔,勾勒荷塘四周环境,为下段描写心情作了铺垫。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踱:du,慢步走着。)写漫步,悠闲自在。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写感受。“另一个世界”呼应上文“另有一番样子”。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

7、理。这几句议论是作者的内心独白,或者称之心理描写,它紧承上段回答了为什么“今晚却很好”。好便好在“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也就是作者所幻想的“另一个世界”,其中“自由”是主题词,是文眼。由此可知,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原来是没有了“自由”,说着不想说却一定要说的话,做着不想做却一定要做的事。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是过渡句。“独处”句煞住议论,“受用”句引出对荷塘月色的描写。作者“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下面先写冷静、独处。第三段,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披露文章开头“心里颇不

8、宁静”的原因,暗示对现实的不满。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弥望:充满视野,满眼。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的句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形体挺拔,成语“亭亭玉立”。)写荷叶,第一句写整体,第二句写个体。“曲曲折折”形容荷塘宽广,“田田”形容荷叶茂盛;“像舞女的裙”是比喻,形容荷叶的舒展,“亭亭”照应“叶子出水很高”。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缀,zhu。袅娜:na

9、onu,柔美的样子。羞涩:xis,意思是难为情,态度不自然。)写荷花,生动地描绘了荷花的娇美。“袅娜”“羞涩”用拟人的手法描写荷花的神态,前者状其饱绽盛开,后者状其含苞待放;“明珠”“星星”“美人”用比喻描写荷花的色彩,状其洁白。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荷香,运用比喻的方法描写荷花的清香。荷香属于嗅觉,歌声属于听觉,但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传来的渺茫歌声,二者都是隐隐约约、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因而构成比喻,将嗅觉诉之于听觉,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修辞上又叫做“通感”或“移觉”。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霎时:极短的

10、时间。霎,sh。)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宛然:仿佛。凝碧:深绿色。)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脉脉:mm,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情达意,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成语“脉脉含情”。风致,美好的容貌和举止,这里形容荷叶姿态的优美。)写荷波。为什么说“叶子更见风致了”?这个“更”字是比较而来。上文描写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田田的叶子”就好像无数的舞女“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是一种静态的美。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形成一道高低起伏的“波痕”,就像无数翩翩而起的舞女,这是一种动态的美,所以作者说

11、“更见风致了”。第四段,细致描绘荷塘容貌,先写荷叶,再写荷花,接着写荷香,最后写荷波,写荷叶、荷花,状其静态,写荷香、荷波,状其动态,动静结合,表现荷塘的美。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上一段写叶子底下的流水被遮住看不见,这一段写叶子上面的月光如流水一般,两节之间巧妙地借“流水”一词衔接。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月光。光,是抽象虚幻的难写之景,朱自清怎么描写,又怎么表现它的特征呢?作者先用比喻的方法直接描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泻”字与“静静地”修饰语相配合,虽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没有遮拦

12、,一泻无余,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但只是照应了下一句的“满月”,并未表现出今晚月光的特点,因为前文说过,今晚的“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怎样描写这“淡淡的月光”呢?朱自清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先写雾,后写叶和花,通过它们来表现这“淡淡月光”的朦胧。“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青”表明这是荷塘荷叶上的雾,“浮”表现雾飘渺轻柔,“薄薄”与下文“轻纱”照应。“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荷叶不再翠青,荷花不再纯白,一例的失却它的本色,变成了乳白色,这正是隔雾看花之景,混混沌沌,浑浑噩噩,“像笼着轻纱的梦”,似睡非睡,似醒非醒,迷迷糊糊,朦朦胧胧。没有一个字写朦胧,但朦胧之景毕现。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

13、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朗照:清晰明朗地照耀。)分号前的文字承上文而来,交代月色朦胧的原因,分号后的文字是写自己的感受。这里的难点是“酣眠”“小睡”比喻什么?从本句来看,“酣眠”当是比喻“朗照”,“小睡”当是比喻今晚“淡淡的月光”,朦胧的月色。但是从全篇来看,这个句子却是另有深意。作者在第三段写道:“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由此可见,“酣眠”指的是永远的“超出”、永远的“自由”;“小睡”则是指短暂的“超出”,“片刻的逍遥”。“别有风味”也就是指“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

14、,什么都可以不想”。所以,这个句子倒是作者描写“荷塘月色”的点睛之笔,抒写了作者“偷得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参差:cnc,长短不齐,高低不一。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也写作“班驳”。峭楞楞:形容陡直高耸的样子。楞,lng,同“棱”。倩影:美丽的影子。倩,qin。)这里写月影,通过月影写月色。杨柳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正面状月影之美;灌木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这是寓美于丑,化丑为美。月色是单一的,但是月影却是明暗掩映,错落有致

15、,多姿多彩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梵婀玲:英语“violin”的音译,即小提琴。婀,。) 这是总写月光和月影。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美感。第五段文字写月色,采用先分后总的写法,先分写月光,月影,写月光表现其朦胧,写月影,表现其多姿,最后用一个比喻总写月光、月影给人的美感。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于,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第四、五段最能体现这种美。第四段写荷塘,没有写月,但处处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荷花有红、白、蓝、紫多种颜色,但在朦胧的月色下看到的都是白色;月光照在荷花上

16、,由于光线的反射,所以荷花也像明珠、星星一样闪烁,“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洁白得不染纤尘;荷波“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也是光线反射在人的视觉上的感受。第五段写月色,也全是荷塘上的月色。雾,本是白色的,但受到荷叶上反射的光线的影响,也变成了青色;荷花五颜六色,荷叶是绿色,但在朦胧的月色下“好像在牛乳中洗过一样”,都成了乳白色;月下观景,雾中看花,朦朦胧胧的,似醒非醒,亦真亦幻,故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荷景与月色都用淡淡的色彩来调配,和谐而有诗意:月色是淡淡的,云是淡淡的,荷香是淡淡的,风是微风,雾是薄雾。这样的景很好地衬托了作者内心“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那种淡淡的喜愉之情。荷塘的四

17、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写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表现树之多,“重重围住”表现树之密。描写“空隙”,反衬了树之茂密,又扣住了月色。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一例:一概,一律。风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意:大体的轮廓。)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写树色“阴阴”,像“烟雾”;远山“隐隐约约”,“只有些大意”;路灯光“没精打采”,表现了淡淡月光下景色的朦胧。

18、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写蝉声和蛙声。对这个句子一要注意它的言外意,二是注意它在结构上的作用。言外意是,唯有大自然中的生命才有自由,而自己却没有了自由。结构上,由前文写眼前现实的荷塘月色之景过渡到下文写古代虚幻的采莲之景。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随景移,情景交融是它的主要特色。作者写荷塘之景从“荷塘四面”开始,最后又回到“荷塘四面”,同样作者的心情也是从“不宁静”开始,在经历了“片刻逍遥”的宁静之后,又回到了“不宁静”之中,第六段文字正是描写了作者这种心情的转折。“重重围住”隐隐透出作者压抑的心情。“阴阴”写色彩的黯

19、淡,也衬托了作者黯淡的心情。“隐隐约约”突出月色的朦胧,衬托作者迷茫的心态。“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用了拟人手法,表现作者情绪低落。“热闹”二字照应了第三自然段“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前文写“荷塘月色”,表现了“冷静”、“独处”的妙处;所以后文将写“热闹”、“群居”的胜境,通过对“蛙声”的描写巧妙地过渡到了下文。“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是说只有大自然中的生物才有群居的欢乐和自由,自己在人世间找不到和鸣的热闹,所以就只好发思古之幽情,到历史的长河中去寻觅自己的理想。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由眼前月下荷塘的实景,思接千载,想起古人采莲的

20、虚景。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六朝:魏晋南北朝。艳歌:专门描写男女爱情的歌曲,即情歌。)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风流:本指与男女间情爱有关的暧昧之事,这里的意思是年轻男女不拘礼法地表露自己的爱情,即自由恋爱。)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梁元帝:南朝梁代皇帝萧绎。)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妖童媛女: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妖,艳丽。媛女,美女。媛,yun。许,默认。)鷁首徐回,兼传羽杯;(鷁首:古时画鷁鸟于船头,所以把船头叫鷁首,也代指船。鷁,y,水

21、鸟。徐回:慢慢地来回游动。回,转。兼传羽杯:互相传递酒杯。兼,双方。羽杯,饮酒器具,又叫羽觞、耳杯,椭圆形,口沿两侧有对称的月牙形双耳。)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櫂:zho,同“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相似。)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尔其:同义虚词复用,那。迁延:退却的样子。顾步:一步一回头。顾,回头看。)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敛裾:linj,这时是提着衣襟的意思,裾,衣襟。)这段文字的大意是: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去采莲。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情意传。桨板轻摇被水草绊住,船头微动把浮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

22、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刚开。撩水逗乐笑融融,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消受:享受。)这几段文字写作者的怀古幽思,寄托着他对自由的向往。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慨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宁静的心复又纷然。于是想起六朝采莲的事,抒发他的思古幽情,寻找他的理想世界。作者引述采莲赋,写尽当时的男女之间自由恋爱的“热闹”和“风流”,“风流”在文中就是“自由”的代名词。但是当时“嬉游的光景”虽“有趣”,“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现实生活

23、中不可能享有这样的自由。作者用古代的“自由”与现实的不自由构成强烈的对比。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南朝乐府诗,诗的内容是描写一个青年男子划着船去江北与情人约会,他一边划船,一边想象着他的心上人是如何地思念自己。下面的诗句即是这个男子想象女子采莲时的情景。)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清如水:“莲”,谐音双关,即“怜”,爱;“子”意义双关,即“你”。莲子,暗含“爱你”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我爱你的那分真情呀,好比水一样纯清”。这是诗中的男主人公想象他的情人一边采莲,一边在心里表白对爱情的坚贞;实际也是男主人公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

24、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结尾引述西洲曲里的诗句,借以由历史又回到了现实:“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里的问题是对“惦着江南”该怎么理解。一般认为反映了朱自清的思乡之情,教师用书也说“惦着江南便有着身处忧烦而忆往怀旧的意义。”其实这只是字面上的意义,“江南”在这里已经不是一个地理名词,它是用以代指“现实”,“惦着江南”,就是惦着现实。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回到现实中来呢?原因是“不见一些流

25、水的影子”,这暗示怀古幽思是虚幻的、脱离现实的,作者不能不回到现实中来。结尾还有一个很值得深究的问题,文章开头写“妻在屋时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结尾又写道:“妻已睡熟好久了。”这有什么用意呢?难道仅仅是为了首尾呼应吗?恐怕不只如此。如果把“我”的“不宁静”、不眠和“妻”的宁静、“睡熟”对比着来思考,那就不难看出,朱自清虽然不满于“不愿说的话一定要说,不愿做的事一定要做”,幻想超然世外的宁静,但也不愿如“妻”一样,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是一个完全超然世外的“昏睡者”。朱自清需要的不是这样的“静”。朱自清关心国事,关心民生,忧虑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所以想“说”,想“做”,只是不愿意附和着

26、别人去“说”,去“做”,但是又不知道怎样“说”,怎样“做”,像一个还在黑夜中摸索的人,也许这才是朱自清苦恼的真正原因。特色鉴赏本文的写作特色,主要的表现在结构和景物描写上,景物描写已在“课文解读”中作了具体说明,下面重点讲讲结构上的特征。题目曰“荷塘月色”,但开篇不立刻将荷塘美景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先说“心里颇不宁静”。可是又不说如何不宁静,而是心想荷塘,有欣然前往之意。走在通往荷塘的路上,环顾四周,似无意于写美景,反而渲染环境的阴森可怕;心有所想,但不是惦记着荷塘的美好,而是想驱除内心的烦闷。在真正揭开月下荷塘的面目之前,还先来一段做“自由的人”的议论,像在摆脱自己,又像在肯定自己;既是议论

27、,又是抒情。经过几番曲折,换了心境,调整了心态,才真正将自己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对自然美的感受才见真切了,挥洒笔墨才有了情韵。在写尽荷塘美景之后,又环顾荷塘四周的景色,韵味渐写渐淡,写到“我什么也没有”时,似乎要回到现实中来了。不料,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出其不意地将人们带到六朝时代采莲的热闹场景中,似乎古人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中,令作者心驰神往。但思绪突然中断,“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终于回到现实中来。最后“轻轻地推门进去”,与开头“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形成呼应。由此看出,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回环圆形的结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

28、,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从静中走出,又回归静,也呈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那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得回到嚣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下面的图示形象地展现文章的结构持色:家(不宁静)爱独处爱群居荷( 观赏)荷(联想)惦塘 荷塘月色塘六朝采莲着四四江面 (小睡别有风味) 面(可惜无福消

29、受)南(到了另一世界里,便觉是个自由的人)问题探究我们提出两个问题,请大家探讨:一、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愁闷的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有人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对黑暗现实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人认为本文是抒发作者“知音难觅”的苦哀。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读完本文,请说说你的看法。二、关于朱自清的散文,也有各种不同的评价。1.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

30、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2.朱自清的所谓把描写对象“剥开来看,拆穿来看”,其实也就是说要分解剖析,把描写对象解剖为一个一个组成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去观察描写,并且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去表现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和变化。(杨昌江朱自清的散文艺术)3.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4.就

31、凭了这样的一二十篇散文,朱自清能称为散文大家吗?我的判断是否定的他的观察颇为精细,宜于静态的描述,可是想象不够充沛,所以写景之文近于工笔,欠缺开阖吞吐之势。他的节奏慢,调门平,情绪稳,境界是和风细雨,不是苏(轼)海韩(愈)潮。他的章法有条不紊,堪称扎实,可是大致平起平落,顺序发展,很少采用逆序和旁敲侧击柳暗花明的手法。他的句法变化少,有时嫌太俚俗繁琐,且带点欧化。他的譬喻过分明显,形象的取材过分狭隘,至于感性,则仍停留在农业时代,太软太旧。他的创作岁月,无论写诗或是散文,都很短暂,产量不丰,变化不多。(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上面这些评论,各是从什么角度分析的?对于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你有什

32、么看法?探究思路:第一个问题:关于课文主题,一要从文本出发,二联系写作背景。这就是孟子所强调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从文章来看,作者是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才“夜游荷圹”。那么,作者为什么“这几天”“不宁静”呢?下面这段文字是解开这个谜团的钥匙。“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33、”,这是说,作者夜游荷圹,并不是为了“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也不是为了“逃避现实”,作者来到荷圹,是因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是说,作者夜游荷圹是为了追求白天里得不到的“自由”,“受用荷香月色”是享受“独处”的自由,想起古代采莲的旧俗,是享受“群居”的自由。但是,作者听到蝉声,不由感叹“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想起梁元帝的采莲赋,又不由惋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就是说,既没有了大自然中万物的自由,也没有了古人的自由,这才是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由上述可

34、知,朱自清在这篇文章里抒发的是对他所谓的“自由”的向往。作者为什么感到现实生活中没有自由?他向往的自由又是指什么呢?这就要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看一看朱自清此时此刻的心态。本文写于 1927 年 7 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他从斗争的“十字街头”消失,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他毫不掩饰地表白这种思想的变化:“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 (指政治上的左中右三条路

35、编者) ,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哪里走)“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可以循此揣摩作者写作本文的思想来由。朱自清所说的“自由”,是既不革命也不反对革命的自由,是当时的自由民主个人主义者所幻想的第三条道路,但是这条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所以,他的“不宁静”正是陷在这种无从选择的痛苦之中。第二个问题:本题提供了一些助读材料,旨在开阔视野,启发思考,而且鼓励表达创见,针对

36、这些不同说法发表个人看法。这些材料来自专家的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水平,我们应该首先认真阅读,仔细体会,再发表个人见解。专家的反面意见更值得重视,甚至可以引发讨论。第一则材料是从作品的审美风格来分析的,突出地说明朱自清散文的诗意和美;第二则材料是从具体的写作方法来分析的,说明写法的细腻;第三则材料是从审美风格和思想境界来分析的,概括提炼为一个“清”字;第四则材料是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的,但以反面批评为主,指出朱自清散文欠缺开阖吞吐之势,有俚俗繁琐陈旧的弊端。其中前三则材料为一组,第四则材料自成一说。你如果想阅读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全文,可在因特网上搜索。训练提高1.给下列加点的字正音:A煤屑 (x

37、io)蓊郁 (wng) 踱(du)B点缀(zhu)袅娜 (nionu) 羞涩(s)C颤动(zhn)参差(cnc)倩影(qin)D媛女(yun)敛裾(linqn) 惦(din)2.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可不可以替换成括弧内的词,为什么?(1)我悄悄地披(穿)了大衫,带(关)上门出去。(2)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走)着。(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散布)着些白花。(4)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挤)着。(5)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6)薄薄的青雾浮(悬)起在荷塘里。(7)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印)在荷叶上。(8)她们是荡(划)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9

38、)这令我到底惦(想)着江南了。3.在下面句子的空格处填上适当的词语:A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阴森、恐怖、寂静、寂寞)B叶子出水很高,像的舞女的裙。(漂亮、亭亭、修长、高高)C微风过处,送来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微微、淡淡、丝丝、缕缕)D叶子底下是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默默、缓缓、清清、脉脉)4.本文有大量的叠音词和联绵词,请你找出一些来理解、品味,说说它们有哪几种形式。答:5.本文除叠音之外,还大量运用了比喻、通感、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使文意含蓄、典雅、诗意浓浓。推敲下面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

39、舞女的裙。(这里运用了比喻,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相似点是什么?“舞女”改为“少女”,好不好?)(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这里引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花与“明珠”、“星星”有什么相似之处?怎么会把“荷花”比拟成“刚出浴的美人”呢?)(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是一个特殊的比喻,说说它特殊在哪里?)(5)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聚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加点的词

40、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荷叶原来的“风致”表现在哪里?“更见风致”又表现在哪里?)(6)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是一种果实,怎么可能像水一样清澈?)6.推敲下列文句,体会它的深刻含意,判定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1)“今晚却很好。”为什么“好”?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今晚月光淡淡的。B.因为这是一条幽僻的路,夜晚更加寂寞。C.因为阴森森的有些怕人。D.因为可以享受独处的妙处。(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另一个世界”指的是:()A.热闹群居的世界。B.冷静独处的世界。C.既热闹也冷静的世界。D.自由的世界。(3)“酣睡固不可少,

41、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对这句话的含意理解最正确的是:()A.酣然入梦、呼呼大睡自然不可缺少,但短暂地打个小盹,憩息片刻也是有好处的。B.月光朗照固然秀色可餐,朦胧夜色也另有情趣。C.永远超脱固然是好,但片刻逍遥也别有情趣。D.酣然入梦,呼呼大睡坚决不能少,短暂休息,打个小盹也必须别有风味。(4)“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对这句话的含意理解正确的是:()A.六朝时候盛产莲藕,吃起来津津有味,饶有兴趣,我们现在却不能同古人一样大饱口福了。B.六朝时“荡舟心许”,自由恋爱,后来封建礼教愈来愈浓,男女之间早就不能享受这种自由幸福了。C.六朝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现在

42、我们生活的时代,早就失去那种自由了。D.江南水乡自古以来风景如画,物阜民丰,百姓安居乐业,现在时局动乱,民生凋敝,人民早就不能享受那种幸福了。(5)“于是又想起西洲曲里的句子”,作者引述西洲曲里的诗句,对其用意理解正确的是:A借以表达作者对爱妻的深浓的情意。B借以表达对采莲之乐“无福消受”的伤感。C借以表达作者的思乡怀古之情。D用以暗示怀古幽思的不切实际。答:7.说说下面句子在文中的作用:(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答:(2)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答:(3)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答:(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答:8.下面哪几句话与作者在荷塘月色中的心境较相吻合?

43、(1)“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晋代嵇康)(2)“真正的天堂是已经失去的天堂。”(普鲁斯特)(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玉宇琼楼,高处不胜寒。起舞弄倩影,何似在人间。”(苏轼)(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5)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6)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7)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李清照)(8)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迢迢牵牛星)9.写作练习:请你不妨也来一次夜游校园,模仿荷塘月色,写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题目自拟。解析与答案1解析:A项“屑”念xi。C项“颤”念chn。在“颤栗”中才念zhn。D项

44、“裾”念j;要防上与“裙”混读。答案:C。2解析:这是一道词语运用训练题,选的都是动词。这是因为动词是词语运用的重点也是难点,进行此类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语言意识,培养我们的语感。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达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当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应该满足于差不多”写作如此,阅读也是如此,我们要留意词语的选用,特别是动词和形容词,还有副词。答案:(1)披、带,是一种不经意的动作,显得自然,合乎语境。(2)踱,是慢慢地随意散步,悠闲自在,且有一边漫步一边思考的意味。(3)点缀,不仅扣住

45、了“零星”二字,而且还有装饰的意思,用这个词可以增添美感。(4)挨。不仅有挤的意思,而且有挨近,相互亲昵的意味。用了拟人的手法。(5)照,描写静态;泻,描写动态,与流水照应。(6)浮,不仅写出了雾之轻,而且写出了它的朦胧。(7)印,给人一种死板的感觉;画,让人觉得生动活泼而有诗意。(8)荡,轻轻地划;荡,又与热恋中的青年男女放荡的心态吻合。(9)惦,比“想”思念更深,而且读起来更响。3解析:这道题也是词语选用题,但所选的都是形容词。答案:A项要注意副词“更”,后面的词必须和“幽僻”在意思上有进层的关系,在语体色彩上也应是书面语。“阴森”“恐怖”与“可怕”构成进层关系;“寂静”接近口语,而且“寂

46、寞”读起来也比较响亮。B项要注意“出水很高”而且要有表示“美”的意思。只有“亭亭”才符合要求。C项“微微”与“微风”重复,“淡淡”没有暗示出与“歌声”的相似之处,“丝丝”表示细腻,一般不用于形容气味,成语“丝丝入扣”。D项句中已经说明“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因此用于视觉的“缓缓”、“清清”均应排除,另外全句用的是拟人手法,含有舞女翩翩起舞的意思,故用“脉脉”最妥。“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达情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又好像有情意。4.解析:这是一道语言知识应用题。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办法很多,叠音词和联绵词的运用是常见的方法,同学们要注意这方面知识的积累。答案:课文的叠音词有三

47、种形式,一是AA式,如悄悄、渐渐、淡淡,亭亭、缕缕、脉脉、静静、薄薄。二是ABB式,如阴森森、一粒粒、峭楞楞。三是AABB式,如迷迷糊糊、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曲曲折折。联绵词有双声,如袅娜、渺茫、参差、斑驳,叠韵如苍茫、约略等。课文恰到好处地运用叠音词和联绵词可以丰富意境,增加语言的音乐美。如“田田的叶子”、让人从横向联想荷面之宽、荷叶之多;而“层层的叶子”,则让人从纵向联想荷叶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亭亭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又如“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短短的一句话中连用两个由四字词组构成的叠音词,读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赏析起来舒心。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