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精读 (4).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346044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精读 (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最新]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精读 (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最新]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精读 (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最新]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精读 (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精读 (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精读 (4).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精品资料精品精品资料13 师旷问学【文章主旨】 师旷问学通过晋平公和师旷的一问一答,阐明了活到老,学到老道理。人的一生是一个学无止境过程,终身学习,将会受益终生。【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刘向说苑原文注释译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于】向。【师旷】晋国的乐师。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晋平公向师旷询问道:“吾年七十,【

2、欲】学,恐已【暮】矣。”【欲】想要。【暮】晚,迟。“我年纪七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曰:“【何】不【秉烛】【乎】?”【何】为什么。【炳烛】燃烛照明。炳:动词,点燃。【乎】呢。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安有】哪有。【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古眼盲者多习乐。【安敢】怎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闻】听说。【少】少年(年轻时)。【好】努力。【阳】阳光。我听

3、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炳:点燃。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孰与:与比哪一个。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暗。(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曰:“善哉!”【善哉】说得好啊。 善:好。晋平公说:“说得好啊!”【文学常识】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乐师,所以叫“师旷”。这种以职业为姓的现象在春秋时还有:有个著名的工匠名

4、石,世称匠石,有个著名的制作车轮的师傅名扁,世称“轮扁”。本文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它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赏析】这里,师旷做了个比喻,他说“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刚刚出来的太阳;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最后,他问“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这个问句是点题,师旷很巧妙地说明,年纪大了的人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的正午阳光,但是点着蜡烛走路,总比摸黑走路强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拓展阅读】陆少保,字元方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

5、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买。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翻译】陆少保,字元方(陆少保)曾经 在洛阳城卖一栋房子,家里人要把房子卖了换钱,买(房子)的人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只是没有排水的地方罢了。”买(房子)的人听到(他说的话)后,立刻拒绝不买了。子侄们埋怨了他几句,陆元方说:“不这样,这是欺骗对方了。”【练习与检测】(共30分)1解释加点的词语。(10分)问于师旷 ( ) 安敢戏君乎 ( ) 如日出之阳( )孰与昧行乎 ( ) 何不秉烛乎( ) 如秉烛之明( )孰与昧行乎( )善哉(

6、)欲学( )臣闻之( )2翻译。(10分)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何不秉烛乎?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3分) 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3分) 5.师旷的劝说效果如何?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2分) 6.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2分) 【练习与检测参考答案】3.暮指时间晚,迟了。他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他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4.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引出秉烛之喻。5.达到劝说的目的。善哉!6.活到老,学到老。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