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4单元同步测控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346383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4单元同步测控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4单元同步测控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4单元同步测控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4单元同步测控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4单元同步测控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4单元同步测控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4单元同步测控试卷,含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精品资料精品精品资料单元综合检测(四)(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全卷共六大题,18小题。第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曹晖所谓“视觉文化时代”,也称“读图时代”,是指全球化以来,文化出现了一种从以文字和语言为中心的理性形态,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形态的变迁。20世纪最后十年,伴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地向人类社会渗透,审美日益摆脱精英姿态而向社会生活领域渗透和泛化,最终结果是艺术和审美的生活化、普泛化,而其伴随的表现形态就是生活世界的视觉化、

2、图像化。可以说,图像的展现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正在深刻地影响和规范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生活的逻辑形式。 然而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在视觉文化时代这一大背景下,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的创造力的美育,却面临着诸多困难。我们以当代视觉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电影中“奇观”效果以及“暴力美学”为例,分析美育在内容和方法上面临着何种冲击与影响。 在视觉文化时代,电影格外青睐一种被称为“奇观化”的艺术表现方式。“奇观化”主要指电影借助高科技手段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奇幻影像,作为一种电影表现手法,它轻叙事而重场景,因此契合了视觉文化时代影像的诸多特征。视觉文化时代的电影更将奇观效应作为电影构成的主要支撑,注

3、重场景的铺陈和空间的展示,弱化时间,突出空间,大幅度地削弱情节和叙事。如张艺谋导演的英雄,该片给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电影所呈现的场景奇观:在色彩上运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交替铺陈画面来营造视觉交响,黄叶漫天、红衣舞动、湖面如镜,武者交流;粗犷的敦煌沙漠、壮阔的内蒙古胡杨林、秀美的九寨沟风景。在英雄中,一切都是视觉的震撼以及对于高科技媒介的顶礼膜拜。 奇观虽然带来了审美的震撼,满足了观众追求视觉刺激的猎奇心理,但它往往忽视了这种奇观表面下人们对精神和文化的审美需求,忽视了一部作品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文化力量。“奇观化”带来了对美育的消解,因为以图像来传达意义,注重眼睛的“可视”而忽视了人脑的“可

4、思”,审美停留在视听享乐中,将导致当代大众思维方式的退化,形成被动思维和平面思维,这对美育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暴力美学”是一种在纯粹暴力趣味的追求中发展起来的美学,在电影艺术中,它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或其他一些血腥暴力场面的形式感。暴力美学竭力弱化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在影片中规避直接的道德评价,因此它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电影观。由于图像时代的全面来临,暴力美学与现实世界呈现出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它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美育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暴力美学通过对暴力内容的美学化的处理,降低了作品的社会功能,宣扬人们内心潜藏的暴力倾向,放大了人们对血腥的本能嗜好。

5、所以,尽管暴力影片在形式上炫目诱人,但它严重干扰了人的道德评价。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预示着美育在内容、特征和方法上发生着诸多变化。图像渗透至社会生活,以其感官性(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生动性(图像使人身临其境)、普泛性(图像的接受不受主体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图像面前人人平等)等特点为人所接受,在带给人极大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实现了现代审美教育的目的。作为现代美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图像美育注重人的感性特征,在图像的审美接受过程中人的整个感性生命投入其中。但不可忽视的是图像中“奇观化”和“暴力美学”对现代美育构成了冲击,这是视觉文化时代美育遭受的困境之一,这昭示着传统美育在现代性

6、进程中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时代同步对其进行调整和改善。这样审美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在视觉文化时代恢复人性完整,唤醒人的感性,建构全面和谐人格,按照美的内在尺度塑造人类文化的创造主体,促使人类文化健康发展。 1下列不属于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的一项是()A作为电影的一种表现手法,“奇观化”重场景而轻叙事,给人以视觉审美的震撼,契合视觉文化时代影像的诸多特征。B“奇观化”带来了对美育的消解,使审美停留在视听享乐中,导致大众的被动思维和平面思维。C“暴力美学”竭力弱化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宣扬了人们内心潜藏的暴力倾向,放大了人们对血腥的本能嗜好。D“暴力美学”与现实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它直

7、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干扰了人们的道德评价。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A项说的是电影表现手法“奇观化”的特点,并不是“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伴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地向人类社会渗透,图像的展现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已经深刻地影响和规范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生活的逻辑形式。B当代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为电影中的“奇观化”和“暴力美学”。C“奇观化”这种电影表现手法在给观众带来审美的震撼的同时,必定会忽视作品所蕴涵的层次的文化力量,导致当代大众思维方式的退化。D“暴力美学”是在追求纯粹暴力趣味中发展起来的美学,是一种把

8、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电影观。解析:选D。A项,“已经深刻地影响”说法不当,原文是“正在深刻地影响。”B项,当代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只“奇观化”和“暴力美学”两种,应在“表现形式”前加上“重要的”这一限制词。C项,说法绝对,应把“必定会忽视了”改为“往往忽视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到社会生活中,美育的内容、特征和方法上也会发生诸多变化。B传统美育在现代性进程中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时代同步,并对其进行调整和改善。C作为现代美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图像美育注重人的感性特征,而图像中的“奇观化”和“暴力美学”正是追求人的视觉刺激,因而是现

9、代图像美育的具体体现。D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改善“奇观化”的表现手法,反对“暴力美学”,有利于恢复人性的完整,促进整个人类文化的健康发展。解析:选C。根据原文“图像中的奇观化和暴力美学,对现代美育构成了冲击,这是视觉文化时代美育遭受的困境之一”可知,“因而奇观化和暴力美学是现代图像美育的具体体现”的说法错误。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智伯伐赵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

10、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将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

11、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4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城下缘木而处缘:沿着B与之期 期:约定日期C不如行义之隆 隆:高尚D美行可以加人 加:超越解析:选A。缘:攀援,在这里可译为“爬上”。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孟谈的胆识谋略的一组是(3分)()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ABC D解析:选C。是群臣为张孟谈

12、请功时的话,侧面反映了他的胆识谋略;张孟谈请求前往做说客,是他胆识谋略的直接表现;是他游说韩、魏二君的说词,晓之以利害,是说服韩魏二君的关键;是赵襄子的行为;张孟谈的胆识谋略保证了谈判成功;是作者引老子的话,表明高尚品德的重要。6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张孟谈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B张孟谈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智伯。C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D赵襄子赏

13、有功之臣,首先奖赏的不是张孟谈而是高赫,臣子们不解。赵襄子解释说,笃行忠义比“战胜存亡”更可贵。解析:选B。原文是先晓以利害再打消顾虑,无 “为了三家共同利益”的信息。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3分)译文:_(2)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3分)译文:_(3)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4分)译文:_答案:(1)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全,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2)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3)即使有战胜敌人、挽救国家的功绩,

14、也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尚。参考译文:智伯率领韩、魏攻打赵。围困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它。(晋阳)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这时)赵襄子对张孟谈说:“(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将领们也都疲惫不堪,怎么办呢?”张孟谈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全,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见魏、韩二家君王,和他们商谈这件事。”于是张孟谈见到魏、韩两君王,劝说道:“我听说,唇亡齿寒。今天智伯率领你们两家攻伐我们赵家,赵家就要灭亡了,(赵家如果灭亡)你们两家就是下一个(要被灭亡的)了。如果不趁现在想办法,灾难也很快就要落到你们

15、两家头上了!”韩、魏两家君王说:“智伯这个人,内心骄横而少恩寡情,我们的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坏了,这如何是好?”张孟谈说:“话从二位君王口中出,进入到我耳中,谁还会知道?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于是韩、魏二君王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张孟谈就回城报告赵襄子。到了约定日期的夜晚,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堤防的官吏,挖开大堤(使水倒)灌进智伯军营。智伯军队连忙堵水一片慌乱。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军队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杀死智伯,又将他的封地一分为三。赵襄子奖赏有功人员时,最先受奖赏的是高赫。大臣们提出问

16、题:“晋阳能够保住,是张孟谈的功劳。可现在却是高赫获首赏,这是什么缘故?”赵襄子回答:“当晋阳被围困的时候,我的国家危难的时候,江山社稷危险的时候,众多大臣没有不对我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的,唯有高赫仍然未失君臣礼节,所以我首先奖赏他。”由此看来,“义”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有战胜敌人、挽救国家的功绩,也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尚。所以老子说:“美好的言辞可以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西江月注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注】本词写于苏轼被贬黄

17、州之时。8. “人生几度新凉?”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5分)答:_答案:“凉”字用得妙。因为:指中秋时节天气凉;诗人遭贬,感到悲凉;人生命运起伏不定,变幻莫测,暗含世态炎凉。9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意蕴颇丰,请结合本词主旨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_答案:既再现了当时的天气状况,又借此抒发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被贬之后的孤寂之感和失意后的苦闷心情。且“月明多被云妨”借指自古贤良多被奸佞陷害,美好的品质常被污浊掩盖,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朝避猛虎,_;_,杀人如麻。(李白蜀道难)(2)少妇城

18、南欲断肠,_。_,绝域苍茫无所有。(高适燕歌行)(3)_,空山凝云颓不流。_,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答案:(1)夕避长蛇磨牙吮血(2)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3)吴丝蜀桐张高秋江娥啼竹素女愁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沉思望江楼崔明秋历史是那么的遥远,远得几乎无力去陈述。历史又仿佛就在眼前,与一块块青砖对视,黑色的瓦片间一棵小草缓缓地伸出手掌,举着生命的意象。风从双肩掠过,在我的耳

19、畔低语着季节的万般柔情。多少年的冬去春来,多少年的隐忍与执着,多少年的寂寞与守望,历史在这里折断了嗓音,它仿佛就是巨大的磨盘研磨着灰色的时光。刻在墙上的文字在夕阳的余晖中目送着一个又一个日子悲壮地离去。那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中隐藏了多少无常世事,吞咽了多少惆怅与苦涩。青山如黛,碧草如丝,江水在时间的磨砺中依旧保持着最初的纯真,向它该去的地方流去,不舍昼夜。任何的兴衰荣辱、时代变迁都似乎与它无关。愁肠百结的是这门窗紧闭、缄默不语的望江楼。爱情早已苍老无语,它在岸边站成一座城市的标记,在浩渺烟波中站成一个永不透露的承诺。它不需要被赞美,朴素得如苍穹永恒的淡蓝。或是古老长城那永远的深灰。它目睹了太多的

20、悲欢离合,望着时光如落木萧萧而下,多少种命运,多少种凄凉,多少种无奈阅尽沧桑,却依然无法让内心生出坚硬的老茧。文字记载的历史,是帝王将相的江山与权谋明争暗斗的喧嚣。对于一座古老建筑的探寻,人们争先恐后想要找到的也是那些王公贵族、文武官员留下的痕迹。光绪七年,钦差大臣吴大徵到宁古塔巡查边务,宁古塔副都统容峻为其在牡丹江畔建造望江楼作为住所。吴大徵,字清卿,出生于江苏吴县,是清代金石学家、书画家和诗人。光绪十一年,吴大徵奉旨再来宁古塔,与俄使勘界,在望江楼短暂停留,这也是他最后一次来到望江楼。他凭栏远眺,心中既有对前尘往事的回忆,同时也生出一丝伤感与留恋,于是写下了登望江楼题诗:“忆昔临江筑小楼,

21、与君传酒话中秋,自径一去三年别,那想重来两日留。国恩未报归和远,敢把闲情寄白鸥。”而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如沙砾一样默默无闻的人却终将成为烟尘,消散在天际。他们甚至没有被遗忘的幸运。江水在大地上流淌,而另一条隐秘的河流在历史的掌心流淌。青苔葳蕤,石阶湿滑,古老的望江楼在月光的浸润中泛起柔和的光。江畔小路冷清下来,高大的榆树弯曲的树枝也在夜风的抚弄下有了些许的灵动。新植的杨树睁着懵懂无知的眼睛,渴求读懂那紧闭门窗内神秘的往事与深邃的哲理。夜,让一切变得真实起来,虚荣与狭隘被星星纤细的明亮刺破。黑暗,也许更能接近神灵,在风中行走的灵魂寻找着怀念的人。面对一座古老的建筑,面对厚重的历史,人们的敬畏与崇拜太

22、少太少。欲望的无限扩张,故土成为被遗忘的薄薄的过往。谁会在月亮的注视中,俯身向下,去感悟一滴露水的清澈与柔弱?谁会在斑驳的树影与青草的气息中去感谢大地的恩泽?又有谁会站在望江楼前,仰视那木制的栏杆、镂空的花窗,在时光的遗韵中缅怀那些用汗水、泪水、鲜血或是用生命来创造历史的平凡人?人们在不断追寻着历史的真相,更加渴望探求到时间与空间的真相。这种探求本身就是一场失望之旅与无果而终。人类是渺小的,不要说面对庞大的历史与多变的世界,就是面对自己的命运,又有谁不是无力而脆弱的呢?也许,所有的真相都只是一个真相,生命终究只是落花流水,如秋草一般在风中哀怨地等待冬天,等待大地最后的宽容与收留推土机霸气地推倒

23、一座座灰瓦红砖的房舍,生长多年粗、壮而挺拔的杨树也在电锯的嘶叫声中轰然倒下。一片片残枝碎叶、一堆堆残砖碎瓦被卡车轰鸣着运走。那轰鸣声带着势不可挡,带着理直气壮,仿佛在为一个即将到来的新时代吹响号角。卡车运走的不只是一堆堆的垃圾,更像是一个旧时代的废墟。古城的韵味被粗野地撕碎,那曾经被日子压得弯弯曲曲的街巷消失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钢筋与水泥构成的高大丛林中。还有什么可以见证古城的历史?时间失去了等待的耐心,记忆还来不及书写,孩子们已羽翼丰满,展开飞翔的姿势。就连那滚滚东去的江水也被欲望的排泄物污染而发出腥臭的味道。望江楼的身后是车水马龙、商铺林立的街市,那一幢幢崭新而高大的建筑穿着文明与进步的华丽

24、外衣,讥笑着这座散发着岁月沧桑味道的望江楼。它是那么孤单,那么寡言,坐在它身旁的老人干涩的眼里蜷缩着欲言又止的忧伤。多年以来,多少细碎的脚步留在了江畔,多少细碎的心事留在了望江楼苍老的目光之中。我叩不开那紧闭的门窗,也无法进入那青砖围砌的建筑内部,去感受一颗古老而忧郁的心。我只有站在寂寥的岸边,听流水的叹息声,在那个灰暗的轮廓中,我看到的除了时光,还是时光(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5日16版)(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在作者眼中,一座古老的望江楼,就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对望江楼的遭遇的“沉思”,即是深沉地反思人们对待历史的态度。B第段写历史与青砖对视

25、、小草举着生命的意象、历史折断了嗓音、文字目送日子离去等,以新奇独特的意象,勾画出凄迷沉重的意境。C第段中用“新植的杨树”比喻作者,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探寻望江楼神秘往事与深邃哲理的急切心情以及求而不得的无奈。D第段以拟人手法写“穿着文明与进步的华丽外衣”的现代建筑讥笑“散发着岁月沧桑味道的望江楼”,表达了作者反对现代建筑的坚决态度。E本文既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夕阳中、月光下、黑夜中的望江楼,又围绕着作者的“沉思”组材行文,映射出作者浓重的忧郁之情。解析:选CD。C项,“新植的杨树比喻作者”理解错误,这是一处景物描写,用杨树的新衬托望江楼的古老。D项,“表达了作者反对现代建筑的坚决态度”理解错误,

26、作者虽然对望江楼有无限的留恋之情,但对现代建筑并没有坚决地反对。(2)原文第段与第段中画线的句子对“江水”的描述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答:_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两处描写江水的语句其实并不矛盾,第段中的江水是比喻时间的,第段中的江水是比喻人的欲望的。前者是眼观,后者有联想。答案:两处对“江水”的描述并不矛盾。因为:第段说自然中江水“纯真”,是作者对江水的揣度:与“愁肠百结”的望江楼相比,江水似乎与兴衰荣辱、时代变迁无关。第段说江水“腥臭”,则是作者在经过观察、“沉思”之后的结论:“江水”也不可能“纯真”,它已被欲望污染,极言欲望无限扩张的危害。(3)文章第段中叙述吴大徵与望江楼

27、的故事,有什么作用?(6分)答:_解析:分析这段文字的作用,要联系文章的主旨。这段文字介绍了望江楼的来历,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这也正是作者对望江楼沉思的原因。答案:通过叙述,交代了望江楼的来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内涵。叙述这个故事,为人们对古建筑只关注王公贵族、文武官员的痕迹提供佐证,也为下文的“沉思”作铺垫。(4)作者说:“面对一座古老的建筑,面对厚重的历史,人们的敬畏与崇拜太少太少。”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敬畏与崇拜”?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答:_解析:此题考查探究文本的有关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作者“沉思”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知

28、回答怎样“敬畏与崇拜”。答案:面对历史,我们不仅要寻找王公贵族、文武官员的痕迹,更应该缅怀那些用汗水、泪水、鲜血或是用生命来创造历史的平凡人。面对庞大的历史与多变的世界,人类是渺小的,在探寻历史真相时我们要懂得历史的厚重,直面我们的无力与脆弱。面对历史,我们不能无限扩张欲望,在进行现代建设时要尊重历史风貌,保留历史韵味。(联系现实略。)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夏衍提炼到最后的精粹 王蒙在大六部口那个漂亮的四合院和陈设简陋乃至寒酸的房间里,我们从来只谈国家、世界、文艺大事。我说:“上个星期三,报纸上有一篇重要的报道”他说:“噢,不是星期三,是星期四。”

29、我为他的水晶般的清晰吓了一跳。因为他是夏衍,比我大34岁。他永远是那么敏捷,条理,言简意赅,不打磕巴儿,不模糊吞吐,不哼哼哈哈,节奏分明而又迅疾,应对及时而又一针见血。他的这些特点使你不相信他是一个90多岁的人。如果是第一次见面,你也许会为他的瘦削而吃惊,他这个人也像他的思想、语言一样,删除了一切枝蔓铺排,只留下提炼到最后的精粹。然而,他总是明白透彻,一清见底。他当然是绝对的前辈,然而他从来不摆前辈的谱。他早就担任高级领导职务了,然而他从来不拿哪怕是一点点官架子。他真诚待人,渴望吸收新的信息,对一切新的知识新的动向感兴趣,而且像青年人一样的幽默,在这方面,他永远不老。我第一次听他讲话是他在第四

30、次文代会上致闭幕词。与一些官样文章不同,夏老语重心长地讲了反封建与学科学,字字出自肺腑,字字是毕生奋斗经验的结晶,寄大希望于年轻人,令人感慨不已。提起文艺界某些小圈子现象,夏公不火不怒地笑着说:“我看他们一个是鲁太愚,一个是全都换。”然后他又俏皮地说:“有些人现在是分田分地真忙了,但是谁知道分了地后长不长庄稼?”他莞尔一笑,觉得有趣。我从没有看到过他为了小人得志的事儿发怒,他也从来不向我抱怨诉苦。他也从不炫耀自夸什么,从无得意洋洋之态,正如从无怨天尤人之语。对于个人之间的亲疏远近恩怨,他一贯认为是小问题。他自己还是高高兴兴地过日子。每天他细细地看书看报听广播,只关心大事。小事当然也有,例如养猫

31、与观看世界杯足球比赛实况转播。70年代初期,与世纪同龄的他居然半夜里起床看球并如数家珍地有所评论,这真是一绝。在大六部口住所的院落里,有两棵丁香树,一紫一白。一九九年开花时节,我去赏花,打从年轻时我就喜欢丁香。夏老那天也高兴,扶着拐杖出来看花,有小猫在房上跑那场面很像是一幅水墨“新春行乐图”。倒数第二次与夏公的见面是1994年11月底。他那天十分疲劳,静卧在病床上。他已经卧床数日了。见此情况我稍事问候便起身告辞,以免打搅。夏公平躺着衰弱地说:“有一个担心”我连忙凑过去,以为他有什么话要告诉我。他继续说:“现在从计划经济转变成为市场经济,而我们的青年作家太不熟悉市场经济了。他们懂得市场么?如果不

32、懂,他们又怎么能写出反映现实的好作品来呢?”我感到惊讶。在卧床不起的情况下,夏公关心的仍然是中国的文学事业。许多年轻的与不年轻的文艺家都喜欢到夏公那里去,与他交往令人心旷神怡,温馨而又超拔,光明而又通达,锐利而又沉稳。特别是对年轻人,他是那么充满爱心。我们常常讲营造如坐春风的气氛,在夏老那里,才真是如坐春风呢!环顾四周,常有老、中、青的“代”的隔膜,包括我个人有时也为之所苦。但是想一想夏公,没有什么可烦恼的了。是的,他聪明而又宽厚,德高望重而又平等待人,洞察世事而又不失趣味乃至天真,直面真实而又从容幽默,我行我素而又境界高蹈,永葆本色而又绝不任性,不苟同更不知道什么叫迎合讨好,不自得也不会被什

33、么大话牛皮吓住。他是铮铮铁骨,拳拳慈心,于亲切中见极高的质地。夏公的性格是一种美,夏公的人品与智慧实在是充满了魅力。他的去世令我万分悲伤,但是一旦回忆起他的音容笑貌谈吐识见,我不能不发出会心的满意的微笑。(选自不成样子的怀念,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章以“我与夏衍的谈话”开篇,又以“我与夏衍的谈话”收束全文,中间回忆了夏衍的一些事情,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紧凑。B文章开篇的交谈中就表达了“我”对夏衍的尊敬、佩服与惊叹之情。C“我为他的水晶般的清晰吓了一跳”中的“水晶般”的意思是说夏衍心地纯洁,胸无城府。D作者在文中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思维敏捷、说话

34、明快精练、不居功自傲、充满活力、办事认真、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的夏衍。E文章在语言运用上体现出一种质朴无华的文风,含蓄隽永,回味无穷。解析:选CE。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C项是说夏衍思维敏捷,E项错在“含蓄隽永”。(2)“他这个人也像他的思想、语言一样,删除了一切枝蔓铺排,只留下提炼到最后的精粹”,这句话写出了夏衍的哪些特点?(6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只留下提炼到最后的精粹”含蓄地指出夏衍的瘦削;“也像他的思想、语言一样”说明他的思想深刻,语言精辟透彻。答案:人长得瘦削,思想深刻(透彻),语言精练。(3)本文通过哪些事例来刻画夏衍这个人物形象?

35、说说夏衍是个怎样的人?(6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刻画人物形象主要通过写与夏衍有关的一些事情,对这些信息的筛选要有条理性,不要遗漏要点。对夏衍形象的概括主要从具体的事件中梳理。答案:主要写了下面几件事情:与“我”交谈,不摆架子,半夜观球赛,新春赏花,病中仍然关心我国的文学事业。在作者笔下,夏衍是一个思维敏捷、不居功自傲、办事认真、为人和善、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的文坛宿将。(4)本文在选材和结构上有何特点?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8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题干要求明确了答题范围“选材和结构”,从选材来看,主要从小事着笔来刻画传主的形象;而从结构上看,

36、从开篇到结尾,中间写一些琐事,非常紧凑。答案:选材上:以小见大。文章没有选取夏衍所做的轰轰烈烈的大事来刻画他的形象,而是选取一些工作、生活上的小事来刻画他高大的形象,表现他崇高的人格魅力。结构上:以“我与夏衍的谈话”开篇,又以“我与夏衍的谈话”收束全文,中间穿插了有关夏衍的一些琐事,使文章的结构显得十分紧凑。启示:写人的文章,可以从细节入手,采用“以小见大”的笔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凸显人物的精神风貌、性格及品质特点;写作时注意话题集中,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自然而严谨。第卷(表达题,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很多人看来,果汁有沉淀

37、就代表果汁存放的时间已经很长,口味也肯定不新鲜了。殊不知,这可是大错特错了。B据国外媒体19日报道,澳大利亚最为臭名昭著的黑道杀手卡尔威廉姆斯日前在一次监狱的斗殴中不幸身亡。C从情理上讲,被救者即使不对救人者感恩戴德,也不会对救人者反咬一口,更不会诬陷救人者是肇事者或是施害人。D事实上,我们必须花费大量金钱建造巨大粒子加速器去检验这些高能定律,便是这些定律对现在宇宙的影响是多么不足挂齿的一个标志。解析:选D。“不足挂齿”,表示功劳小,成就低,不值得一说。多用来表示自谦。这里应该使用“微不足道”。14(2014贵州名校模拟)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爸爸去哪儿节目的火爆源于人们对

38、在长期“女主内、男主外”文化中存在的“父亲角色失位”现象的重新审视。B尽管很多网友对“土豪”这个词潜藏着对人的讽刺等负面情绪提出了种种质疑,但并不能阻止它在全国的流行。C抽样调查发现,北上广深四城市室内空气样本中均含有邻苯二甲酸酯和溴化阻燃剂等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危害很大。D淘宝网传来消息,12月12日将推出本年度继双十一之后最大型的网购盛宴,并继续开展去年的“全民疯抢”活动。解析:选D。A项,语序不当,“长期”应在“存在”前。B项,重复赘余,“提出”和“质疑”重复。C项,成分残缺,应在“对人体危害很大”前加上“这些物质”。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古

39、人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著名钢琴家因演奏成名的钢琴曲错了一音而后悔今人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是”改成“这”,而提议者被尊为“一字之师”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这一切都说明了艺术上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强弱的构成因素、决定成分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是这个意思ABC D解析:选A。首先找到语段中心句,是具体阐释这句话;三个论据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是对三个论据的总结。16阅读下面一则故事,写出它的寓意。(5分)鲁哀公对庄子说:“我们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事道术的人才。”庄子不以为然地说:“别说从事道术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鲁哀公反问庄子:“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庄子说:“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系玉玦的,遇事清醒果断。但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着儒装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您如果认为我判断得不正确,可以在全国范围发布命令,身穿儒服却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一律问斩!”鲁哀公采纳了庄子的谏言,在全国张贴命令。不过五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答: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