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福建省高三历史(岳麓版)复习纲要:专题二十三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含解析.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347723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修版福建省高三历史(岳麓版)复习纲要:专题二十三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精修版福建省高三历史(岳麓版)复习纲要:专题二十三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精修版福建省高三历史(岳麓版)复习纲要:专题二十三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修版福建省高三历史(岳麓版)复习纲要:专题二十三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修版福建省高三历史(岳麓版)复习纲要:专题二十三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含解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高三历史复习纲要专题二十三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1、实施的背景:1918年,苏俄进入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内忧:国内反革命势力的叛乱;粮食、燃料、原料等物资的严重短缺等; 外患: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2、实施的目的:首先要赢得国内战争胜利;其次希望借此引导苏俄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19181921年春)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面推行工业企业国有化商业取消了自由贸易产品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不劳动者不得食”,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评价(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红军的军备供应得到了保障,使苏俄人民最终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

2、利。(2)但这一政策存在许多弊端,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后来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或背景1920年底,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广大农民、工人和士兵的强烈不满,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921年春,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3、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192119251928年)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国家资本主义:是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

3、、森林、油田和部分国有企业,政府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方式转让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工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实行自由贸易产品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4、新经济政策的作用(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2)稳定了政局,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新经济政策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的一次成功的探索。5、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生产。6、苏联成立:1922年底,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1917年二月革命前称“沙

4、俄”;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底,称“苏俄”。)三、“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1)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2)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实行农业集体化。3、效果: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据苏联官方统计,到1937年,随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即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工业化;并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5、(2)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四、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1)背景: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

6、式进行改革。(2)改革的主要内容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改革的内容包括: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工业方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政治改革: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3)改革结果: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1964年10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2、勃列日涅夫改革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7、。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他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在他任内,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并开始改革。(2)主要内容: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他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情的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1988年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1990年,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3)后果:改革造成思想混乱,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民族问题越来越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1991年8月,苏联发生“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的瓦解。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签署,“独联体”建立,苏联宣告解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