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福建省南平市高三历史: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347731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修版福建省南平市高三历史: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精修版福建省南平市高三历史: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精修版福建省南平市高三历史: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精修版福建省南平市高三历史: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精修版福建省南平市高三历史: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修版福建省南平市高三历史: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修版福建省南平市高三历史: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窗体顶端高三历史复习纲要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一、古代中国的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耕作方式演变: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石器锄耕(奴隶社会)铁犁牛耕(春秋时期开始使用,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生产工具的进步: 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汉朝:西汉出现耦犁(两牛三人)、犁壁、二牛抬杠,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西汉还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 隋唐: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和犁评,至此,我国犁耕已相当完备。(3)耕作技术的提高: 耕作方

2、法:春秋战国开始使用垄作法,是当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推行代田法,是一种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栽培方法。 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采用耕耙技术,此后基本沿用 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朝后经济重心南移,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或三熟制(4)水利灌溉的改进: 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与郑国渠;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采用井渠施工法,后传入西北地区称坎儿井) 灌溉工具(曹魏时期发明的翻车(又名龙骨水车,使用脚踏或手摇,可灌溉排涝)、唐朝的筒车(完全借水流转动的大型提水工具)、宋朝的高转筒车、明清的风力水车)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确立于战国时期)(1)西周时期,实行

3、“井田制”,这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奴隶主贵族可以世代使用,但无权转让与买卖;他们强迫奴隶和庶民在田间集体耕作。 (2)春秋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了私田。井田制趋于瓦解。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3)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的推动下,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运动,使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3、小农经济的含义及特点(1)含义: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

4、模式。(2)出现时间:春秋战国时期(3)出现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4)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脆弱性;农民负担沉重的赋税和徭役;等等(5)作用: 积极: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耕作技术,有利于精工细作。 局限性: 但他们的经营规模很小,少地或无地,受到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所以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6)认识: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5、,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期统一;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4、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土地兼并(1)含义: 指农民的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2)方式:买卖、抵押、赏赐、强占(3)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买卖转让(4)影响: 政: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经:影响国家财政收入(5)抑制措施:北魏至唐朝:实行均田制;明清: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税 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封建土地私有制有两个特点:即土地私人所有(区别与西欧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可以买卖或转让。因

6、为这个特点,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不可根治的弊病,封建政府的各种措施都不能真正抑制兼并。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1)发展历程: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于管理落后,明朝中期以后,在某些行业,被民营手工业超过。(2)含义及特点:是指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应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它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都非常精美。官

7、营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我国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2、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1)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以纺织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是民间手工业的一种。作为农业的副业,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也有一些民间私人经营的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2)春秋战国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受到鼓励。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明中叶以后,在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3)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

8、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缓慢发展。3、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1)纺织业纺织原料的变化麻和葛、丝、棉花(宋代、广东福建地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绸的国家(原始社会后期)。 汉代丝织技术很高超。丝织品远销到西亚、欧洲,形成著名的东西方贸易通道“丝绸之路”。明清时期,南方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宋代,中国南方地区开始出现棉花纺织;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2)冶金业青铜冶铸原始社会晚期,中国

9、人已经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冶铁炼钢春秋晚期,中国已经有了铁器;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步推广。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南北朝发明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3)制瓷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时已经烧出原始青瓷,东汉时烧出成熟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南方盛产青瓷越窑;北方盛产白瓷邢窑),瓷器开始出口;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

10、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宋代的制瓷技艺大放异彩,出现著名的五大官窑。著名的江西景德镇瓷窑,到元代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出青花瓷。明清流行青花瓷。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粉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清代康熙年间发明粉彩瓷技术,并在清朝雍正时期达到顶峰。三、古代中国的商业1、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况(1)商朝时期:“商人”出现;使用海贝、骨贝等货币。(2)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商业为官府控制。(3)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4)秦

11、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隋唐时期,农村集市得到发展,使用统一货币(开元通宝),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出现。(5)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这一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交通发达,也有利于商业的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6)明清时期,尽管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但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

12、来越大。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会馆,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2、“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1)城市中“市”的发展:含义: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发展概况:A、秦汉以来,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即“坊”)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B、唐朝出现夜市,开始打破时间限制。C、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

13、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2)草市:含义:指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发展概况:A、魏晋南北朝,产生,并设“草市尉”进行管理。 B、唐朝,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C、宋代的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D、明清时期,草市发展为工商业市镇。(3)城市的发展: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也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

14、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四、主要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1)概念:是指强调发展农耕,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手工业和商业)。(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可以安定人心,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封建统治(根本目的)。(3)形成和发展: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都继承并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明末清初,黄宗羲等思想家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但统治者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4)影响(或评价):积极: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有利于稳定社会、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

15、统一等。消极: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是造成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西欧各国从15世纪起,纷纷采取重商主义政策)(1)“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含义是指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明清统治者虽曾开放海禁,但基本上实行闭关政策。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正常的海外贸易,一度陷于停顿。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

16、品总量的3左右。(2)影响:有利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危害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使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造成中国与世隔绝,不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3、延伸拓展: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国家政策)政策因素: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经济因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自由劳动力缺乏。思想因素:由于重农抑商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有钱就购置田宅或者是培养子弟读书中举,导致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难以扩大再生产;自然科学技术不能使生产力发生质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