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导与练》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冲关:第十三章 第1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348372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56.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导与练》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冲关:第十三章 第1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导与练》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冲关:第十三章 第1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导与练》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冲关:第十三章 第1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导与练》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冲关:第十三章 第1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导与练》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冲关:第十三章 第1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导与练》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冲关:第十三章 第1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导与练》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冲关:第十三章 第1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Word版含答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版地理精品学习资料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1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测控导航考点题号荒漠化及其防治1、2、3、4、5、6、12水土流失及其治理7、8、9、10、11、12、13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7广东惠州模拟)针对藏南地区江北公路沙害问题,某研究所于该地区进行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防风固沙效益研究,下图示意风速为 11 m/ s 时在石方格沙障干预下的风速流场。据此回答13题:1.在水平距离5080cm段,风速()A.最大 B.平稳 C.下降

2、 D.提高2.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A.高空输沙量B.近地面输沙量C.地表粗糙度D.风沙活动高度3.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更利于()A.稳固沙土 B.削减风力C.减少水分蒸发 D.适应恶劣环境解析:1.C2.B3.D第1题,根据风速等值线,在水平距离5080cm段,受石方格沙障阻挡,风速下降,C对,B、D错。遇到沙障前,风速最大,A错。第2题,石方格沙障使近地面风速下降,能有效降低近地面输沙量,B对。对高空输沙量影响不大,A错。增加了地表粗糙度,C错。对风沙活动高度影响不明显,D错。第3题,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分布区不适宜林木生长,说明石方格沙障更利于适应恶劣环境,故选D项。 稳固

3、沙土 、削减风力、减少水分蒸发方面,不如林木覆盖效果好,A、B、D错。4.(2014广东卷,3)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机制是()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解析:D沙丘属于风力堆积地貌。沙漠中的植被能够防风固沙,从而利于静止沙丘形成和流动沙丘转化为静止沙丘。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降低风速,降低风的携沙能力,促使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沉降,减少风沙流中的颗粒物含量,故选D项。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地区沙化面积近4万公顷,并以每年35米的速度向外蔓延。读图

4、,回答56题:5.造成该区域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是()围湖造田水土流失人口迁出全球气候变暖A.B.C.D.6.土地沙化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有()湿地减少降水减少农业减产湖泊蓄洪能力增强A.B.C.D.解析:5.A6.B第5题,由于人们在鄱阳湖地区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减少;周围植被被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地沙化。第6题,土地沙化,造成土壤肥力降低,农业减产;湖泊旁边土地沙化,导致湿地面积减少;土地沙化对该地区降水影响较小;土地沙化,流进湖泊的泥沙增多,湖泊面积减小,会减弱湖泊的蓄洪能力。(2017江西赣州模拟)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图”,回答79题:7.关于该区域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

5、空间变化及其成因的描述,正确的是()A.西北向东南减小风力堆积作用B.西北向东南减小流水堆积作用C.东南向西北减小风力侵蚀作用D.东南向西北减小流水侵蚀作用8.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的生存环境,其中“恶水”是指该区域()A.工业生产排放污染物,水质恶化的河流B.多沙少水的河流C.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富营养化严重的河流D.经常泛滥的河流9.该区域建有大量的堤坝,其主要作用是()A.发电灌溉B.防洪抗旱C.调节气候D.拦沙蓄水解析:7.A8.B9.D第7题,根据图示经纬度可判断,该区域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土壤颗粒物是随着西北风从我国西北内陆及中亚沙漠地区迁移而来,随着风速的降低,颗

6、粒物粒径较大的先沉积下来,而颗粒物粒径较小的后沉积,所以颗粒物粒径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第8题,该区域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流经该地区的河流含沙量较大,所以称为“恶水”。第9题,黄土高原,海拔较高,沟壑多,地势起伏大,位于半湿润向半干旱的过渡区,降水变率大,夏季多暴雨。区域植被覆盖差,水土保持能力弱,水土流失严重。加上黄土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河流建造堤坝是为了拦沙蓄水,以防止水土流失。防止水土流失必须研究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下面为年降水量、森林覆盖率和地形坡度与土壤侵蚀强度的关系图。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011题:10.上面三幅图说明()A.年降水量、森林覆盖率和

7、地形坡度对土壤侵蚀影响的差异很小B.随横坐标的数字增大,土壤侵蚀强度由小增大再减小C.影响土壤侵蚀强度的三大因素也是相互影响的关系D.年降水量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大小起主导作用11.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除了上述三项外,还有()A.土壤的干燥度和疏松度B.岩层的性质和厚度C.地壳活动的强度和频度D.河流水的流速和流量解析:10.B11.A第10题,图中显示年降水量300600mm之间对土壤侵蚀影响显著,故A错;年降水量与地形坡度二者之间基本没有关系,故C错;图中显示年降水量、森林覆盖率和地形坡度三者对土壤侵蚀都影响很大,而且随横坐标的数字增大,土壤侵蚀强度由小增大再减小,故D错,B正确。第11题,影响

8、土壤侵蚀的因素主要有风力大小、植被覆盖率、降雨量、土质疏松程度、坡度(坡度越陡,土地被侵蚀得越快)、人类活动等;与岩层、地壳活动、河流水等无关,故选项A正确。二、非选择题(共56分)12.图1是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图2是图1中甲处的气候资料。据道光、咸丰年间的县志记载,图1中甲处当时森林茂密,柳竹成荫,河深水清,舟楫畅行;然而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一片“红色荒漠”景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30分)(1)根据材料,分析图1甲处形成“红色荒漠”景观的原因。(10分)(2)图1甲处形成的“红色荒漠”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0分)(3)在充分利用

9、当地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防治图示区域日渐扩大的“红色荒漠”?(10分)解析:第(1)题,“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水土流失的结果,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来分析。自然原因从地形(坡度大)、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等方面分析;人为原因从破坏植被和不合理利用土地等方面分析。第(2)题,分析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主要考虑对当地的农业、交通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对河流下游地区洪涝、航运的影响。第(3)题,图示区域的资源主要有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在开发利用该区域的资源时,要保护本区域的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率,防

10、治水土流失。答案:(1)自然原因:以山地丘陵为主,起伏大;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降水集中多暴雨;河流众多,流水侵蚀切割强烈。(6分)人为原因:开发历史悠久,人多地少,毁林开荒;能源短缺,乱砍滥伐。(4分)(2)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使山坡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使粮食减产;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影响交通等;山麓地带水冲沙压,旱涝严重;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湖淤塞,河湖调洪能力降低,使旱、涝灾害加剧;同时还影响航运。(10分) (3)发展立体农业;搞好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建设水电站,开发利用本区丰富的水能资源;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11、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等;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10分)13.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年降水量与林木覆盖率、草地覆盖率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根据年降水量与林木覆盖率、草地覆盖率的对应关系,可以确定林草界线。下面两图分别为年降水量与草木覆盖率的关系图及我国局部地区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图。(1)简述图B所示区域天然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成因。(10分)(2)分析甲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10分)(3)简述甲区域防治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6分)解析:第(1)题,图B所示区域年降水量东南多,西北少。结合图A可推断植被类型从西北部的荒漠草原向东南部的森林递变。第(2) 题,由

12、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分析其水土流失的原因,应考虑降水、地形、植被等因素。第(3) 题,从甲区域的位置特征看,降水量为400530 mm,适宜栽培耐旱的草本植物及灌丛;位于河流支流的发源地,沟谷发育,注意立体开发和治理等。答案:(1)年降水量小于400 mm的西北部为荒漠草原地区,水分条件不适宜林木的生长,地带性植被为草原,故草地覆盖率较大。年降水量大于530 mm的东南部半湿润地区,适宜木本植被生长,故林木覆盖率较高。年降水量为400530 mm的地区是林草过渡区。(10分)(2)甲区域年降水量为400530 mm,降水量较大且季节变化大,多暴雨;开垦历史悠久(垦殖率大),植被破坏严重;黄土裸露,坡陡,流水侵蚀作用较强,水土流失严重。(10分)(3)栽培耐旱植被;小流域垂直空间注重林、灌、草的合理配置;进行退耕还林(草)的生物工程建设等。(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