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 强化提能专训:十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4348412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 强化提能专训:十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高考历史 强化提能专训:十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高考历史 强化提能专训:十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高考历史 强化提能专训:十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高考历史 强化提能专训:十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 强化提能专训:十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 强化提能专训:十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9学年度2020年编精选历史备考资料2019学年度提能专训十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1(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

2、户”。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12分)答案:(1

3、)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2)简化了税制,扩大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解析:本题以唐朝后期实行的两税法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分析材料、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第(1)问,抓住材料中的“土地兼并加剧”“租庸调制难以维持”“累千金”“身居穷约”等有效信息概括出相应答案。第(2)问,抓住设问中的限制语“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可以联系唐朝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分析,再抓住材料中的“民户在现居地登记”“夏秋两季征收”“财政总收入增加”等来概括出答案。2(2013山东文综)(20分)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

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请回答:(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8分)(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12分)答案:(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

5、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性及史学研究方法。第(1)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立新法扰民”“钱既出而差役如故”“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等,并联系所学归纳总结即可。第(2)问,既要看到话本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又不能过分夸大其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其史料价值需要用其他史料印证。3(2013河南郑州二模)(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民众在义和团运动中所显示的巨大反抗力量与生命力,使西方列强深为震慑,从此不敢轻言瓜分中国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最高执政集团,在追究并清算“原教旨”式的保守派在庚子事变中的责任之

6、后,出于对权威危机的恐惧,于是一变而为新的改革政策的积极推行者。从庚子事件到辛亥革命以前,清王朝在其最后十一年中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清末新政。材料二清末新政是一场改革运动。它和历史上所有传统君主制下的改革一样,以传统政治权威合法性为基础,运用传统的官僚行政组织手段,自上而下地进行政策创新,在保持既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进社会变迁和政治结构的自我更新,并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这场新政包括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奖励出国留学,扩展新式军队,改革司法制度和巡警制度,创立地方自治与筹备立宪,等等。从现代化的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社会风俗和政治生活

7、与过去几十年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的社会利益集团和政治势力开始崛起,这种社会风气的变化,甚至已经影响到内地省份的一些偏远角落。以上材料均摘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出现的历史背景。(9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末新政的主要特点。(11分)答案:(1)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为清政府赢得了喘息的机会;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统治集团的积极推动和执行。(2)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渐进地推进;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以预备立宪为中心的政治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从材料中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慈禧太后对时局的认识角度回答即可。

8、第(2)问,从材料信息“自上而下地进行政策创新”“渐进地推进社会变迁和政治结构的自我更新”以及新政内容涉及较广、新政影响到许多方面等角度回答。4(20分)忽必烈改制是蒙古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麻桑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以限南北也。辽史材料二以下为忽必烈的话:“汝未用南人(汉人),何以知南人不可用?自今省、部、台、院,必参用南人”,“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日以三纲五常,先哲格言熏陶德行” (忽必烈对太子老师的要求),“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

9、牧场”。材料三每一次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生产力,但是在长时期的征服中,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恩格斯反杜林论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说明长城南北不同的经济形态。针对这种不同,材料二中忽必烈是如何做的?(10分)(2)中国历史上相似的改革还有哪些?结合两次改革的内容,论证材料三的正确性。(10分)答案:(1)长城南北分别为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忽必烈重用汉人,采用汉制,注重儒家教育,保护农耕经济。(2) 孝文帝改革。两次改革都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少

10、数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忽必烈改革,旨在考查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旨在说明长城南北不同的经济形态是忽必烈改革的背景,依据材料信息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归纳即可。第(2)问,这次改革和孝文帝改革相似,两次改革都属于少数民族汉化性质的改革,都促进了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说明恩格斯的观点是正确的。5(2013河北石家庄二模)(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津条约第50款条文规定:嗣后英国文书,具用英文书写,仅在三年之内,可以附有汉文配送。这样的条件下设立的新式学堂创设之初是为了解决清政府需要“通事”和

11、“译员”的当务之急,在此目的下京师同文馆的课程侧重于“西文”和“西艺”,并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了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洋务派所兴办的新式学堂都由于洋务派官僚在进行洋务实业运动过程中根据需要而设立,由各地方政府官僚进行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经费由地方政府官僚自行解决,中央政府没有形成统一的经费保障政策,这就使得经济落后的地区,新式学堂难以设立,并且所设立的学堂规模也较小。材料二1871年,明治政府创设文部省。1872年,制定出学制。学制第一章至第七章将全国划分为八个大学区,每区设一所大学,每一大学区分为32个中学区,每中学区设中学一所,每一中学区分为210个小区,称为小学区,每一小学

12、区设小学一所。第五十二章规定,学生如缴纳学费有困难者,可以借贷,但学成后要分期偿还或出具保证书,以为官方义务供职的方式偿还(离校5年后分期偿还,如因病死亡则免还),这就给贫困学生就学提供了经费的保障,有利于普及教育的开展。明治维新教育改革重视对儿童的文化教育,使得小学入学率迅速上升。1873年,小学入学率为28.1%,1899年达到70%,1905年达到96%。1970年,虽然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六年,入学率并没有因此下降,而是上升到98%,1925年,更达到99%,几乎是百分之百。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胡茂波、黄冀洋务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比较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教育的主要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10分)答案:(1)适应列强侵略需要;培养实用人才;学习西方教学制度;自筹经费、模式自主。(2)指导思想:发展大众教育(国民教育)。意义:提高了国民素质;为日本崛起和社会进步培养了人才。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兴办京师同文馆的目的,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培养实用型人才,各地模式不一,经费来源等角度分析。第(2)问,从材料信息看,日本政府对适龄学生加大教育力度体现了发展国民教育的思想,从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培养人才等角度回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